曹妹
CAO Mei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敘事學理論指導(dǎo)下的《蒹葭》英譯策略
曹妹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650500)
《詩經(jīng)》的翻譯不僅要考慮其藝術(shù)性,也要兼顧其史料價值及文化事實。譯者需要將這三點有機地結(jié)合才能達到《詩經(jīng)》文化傳播的目的與意義。《蒹葭》作為《詩經(jīng)》中的名篇,在民間廣為傳頌,受到中外讀者喜愛,更有不少譯者呈現(xiàn)了各具特色的《蒹葭》英譯本。在敘事學理論的指導(dǎo)下提出《蒹葭》的英譯策略,并在此基礎(chǔ)上呈現(xiàn)《蒹葭》譯作。
詩經(jīng);蒹葭;敘事學理論;藝術(shù)性;文化事實
《詩經(jīng)》這一寶貴的中國古代文學著作在我國文學寶庫中熠熠生輝,《蒹葭》一詩更是以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點為《詩經(jīng)》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著名譯者許淵沖、理雅各、韋利等都為《蒹葭》翻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遁筝纭酚⒆g重在保持詩歌原有的音樂美、藝術(shù)美的同時,還能如實地反映所敘述的事情及社會生活的原貌。隨著敘事學理論被逐步引入翻譯過程,它以獨特的敘事空間、敘事過程和手法為文學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期望借助敘事學理論嘗試解決《蒹葭》英譯的難題,為其找到新的突破口。
“敘事學”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學者托多羅夫提出的。1832年,李斯特利用“敘述觀點”來分析小說作品,同期,洛克哈特用此理論分析自己文學作品。后經(jīng)亨利·詹姆斯、福斯特、馬克肖爾的深入發(fā)揮,敘事學理論開始逐漸運用于小說、話劇等的分析。普魯伊首次將敘事學理論用于分析詩歌。赫爾曼將社會敘事學與翻譯研究進行結(jié)合,討論了敘事學理論在翻譯過程中的指導(dǎo)意義,主要通過敘事角度、敘事時間、敘事空間以及敘事類型等不同方面分析翻譯過程中的問題,以及譯文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即“在文學作品(抒情詩歌)中,以言語所形成的語言文本是由一種人為符號所構(gòu)成。詩人透過這種人為的符號實現(xiàn)其編碼過程,讀者按照這一人為符號特定的規(guī)約進入解碼過程。詩人在向特定的對象敘說大千世界的種種存在,這種情感與思緒都可能緣事而發(fā)”。(尚必武,2014:120)后來,敘事學理論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翻譯研究中。敘事學指導(dǎo)下的詩歌翻譯能夠充分考慮讀者通過譯文體會到的意境,并形象地體會譯文中敘述的情境與事件。本文主要運用敘事學理論中的敘事時間與敘事空間分析《蒹葭》英譯的方法及譯文對原詩藝術(shù)美與文化事實的還原程度。
《蒹葭》一詩中,詩人善于捕捉客觀事物的細節(jié),并加以突出描寫;詩人也非常善于描寫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一步一步地展開對事物鮮明形象的描寫,并以微妙形象變化烘托內(nèi)心的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這些動作、狀態(tài)極其相似,但略有不同,通過敘事學理論分析原詩,皆可以精準地把握每一個細微變化過程中的時間變化、景物變化、方位變化以及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原詩中“白露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表明了時間的變化,是變化的時間標志。多變的景物狀態(tài)構(gòu)成了多層次的意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充滿遐想的朦朧空間。燕卜蓀(1953:84)在分析朦朧的第一種類型時提出,讀者的學識和閱歷越豐富,他在閱讀時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就越豐富,體會到的含義就越豐富,作品語義就顯得越朦朧。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有發(fā)散性的聯(lián)想,但也要擺脫個人主觀的看法,從敘事學理論出發(fā),就可以讓譯者的聯(lián)想有根有據(jù),排除為追求藝術(shù)性而忽略文化事實的情況。
3.1 《蒹葭》中的朦朧意境
威廉燕卜蓀(1953:173)認為:豐富的景物描寫和強烈的語氣會在人的頭腦中產(chǎn)生朦朧,而對朦朧的利用則是詩歌的根基之一?!遁筝纭吠ㄟ^對自然景物,如“蒹葭”“白露”“道”“水”的描寫,為讀者營造了一個既神秘又朦朧的意境。這種潛藏的意境能訴諸比詩句更復(fù)雜的內(nèi)容,使詩歌富有極強的藝術(shù)性。譯者在翻譯時要將原詩寥寥數(shù)語勾勒出的朦朧意境再現(xiàn)出來,就要在選詞上仔細推敲,做到咬文嚼字,才能無限接近原詩的意境。如果這些重要的意象選詞不能在最大程度上與原詩重合,譯作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詩的魅力。
3.2 《蒹葭》中的動態(tài)變化
《蒹葭》一詩字數(shù)不多,且句式采用重章疊唱的寫作手法,使得詩歌有了回環(huán)往復(fù)、朗朗上口的韻律美,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詩歌所描寫畫面的廣度。與其他眾多詩歌相比,《蒹葭》原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并不多,但細讀詩歌便會發(fā)現(xiàn),詩人巧妙地利用同義詞替換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層次感。詩中時間、空間、心理上的變化極其相似卻各有不同,如:“蒼蒼”“萋萋”“采采”等雖然都是形容植物生長茂盛的詞語,但側(cè)重點不同,“蒼蒼”偏重顏色的蒼綠之感,“萋萋”偏重長勢的茂盛,“采采”偏重美好的姿態(tài),體現(xiàn)了蘆葦隨早晨不同時刻溫度變化所展現(xiàn)的不同特點。因此,英譯本如何在把握這種動態(tài)變化的同時平衡詩歌的藝術(shù)美感和客觀事實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大難點。
4.1 用敘事學理論看《蒹葭》中的名詞英譯
《蒹葭》中的名詞有“蒹葭”“白露”“伊人”“水”“道”。這些名詞是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也是英譯本中的重要意象,“蒹葭”即指蘆葦,譯為“reed”。 “白露”譯為“white dew”?!耙寥恕狈褐浮澳莻€人”,既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更可以延伸為主人公追求的志向、目標等,從敘事學理論分析,此詩中的“伊人”應(yīng)該采用模糊譯法,給讀者留有一定想象空間,創(chuàng)造朦朧感,即譯為“the one I am seeking for”,不具體到“伊人的性別”,為讀者提供多種猜測與聯(lián)想?!八币话阕g為“the waters”或“river”,通過查證這兩種英文表達的含義便知“the waters”指一片連綿的水域,水域中可能有一些沙丘等;“river”對應(yīng)的中文是“河流,小溪”,從敘事學理論中背景的定位來看,原詩描寫的不是小溪,而是環(huán)繞著沙洲的水域,故用“the waters”更能營造朦朧的意境,如原詩的畫面一般給讀者營造撲朔迷離的感覺?!暗馈奔绰罚Wg為“path”“road”或“trail”。查看Free Dictionary中對三詞的定義都有道路的意思,但“trail”的意思為“穿過樹林、荒野或水域的明顯或迂回的路徑”(a marked or beaten path,as through woods,wilderness or more bodies of waters),原詩中指的并非寬敞的大路,故筆者將“道”譯為“trail”,更加貼近敘事的藝術(shù)背景,同時更符合敘事的真實性。
4.2 用敘事學理論看《蒹葭》中的動詞英譯
《蒹葭》中的動詞有“為”(為霜)、“未晞”“未已”“溯游”“溯回”。前三個動詞表明了白露的狀態(tài),是敘事時間的節(jié)點。從敘事學理論看,原詩中“白露為霜”描寫的是經(jīng)過夜晚的寒冷而凝結(jié)的薄薄霜層;“白露未晞”指天開始蒙蒙亮時霜層升華為霧氣的過程;“白露未已”指天剛亮時“霜”已在溫度逐漸上升過程中化為水珠。雖然這三個時間節(jié)點非常相近,但詩人用露珠的三種不同狀態(tài)表明了三個時間節(jié)點的不同。筆者通過敘事時間的分析,將“霜”譯為frost layer;“晞”即“干,停留”,譯為“l(fā)inger”;“已”即“消失”,譯為“disappear”。來再現(xiàn)真實的時間點上白露的不同狀態(tài)。此外,“晞”也可譯為“vanish, clean away”,“已”也可譯為“stay, remain hover”,但考慮到詩歌的藝術(shù)美,筆者選用前者構(gòu)成韻腳以體現(xiàn)原詩的韻律美。“溯游”和“溯回”分別表示“逆流”和“順流”的行走,選用“go against”和“go along”體現(xiàn)主人公行動的方向性,體現(xiàn)詩人敘事空間的變化,側(cè)面烘托其恍惚、悵然、焦急的心情,選用簡單的短語使譯文展現(xiàn)原詩的清新之感。
4.3 以敘事學理論看《蒹葭》中的形容詞英譯
《蒹葭》中的形容詞有“蒼蒼”“萋萋”“采采”“長”“躋”“右”。前三個詞籠統(tǒng)來講都有蒼翠、茂盛之意。這三個形容詞也表示不同時間下蘆葦?shù)臓顟B(tài)。查閱《漢典》及相關(guān)書籍,“蒼蒼”意為“茂盛,深綠,蒼白”,更偏向綠色之意,天未亮時看到的只有一片綠色,譯為“verdant”;“萋萋”多指“茂盛”,可譯為“l(fā)ush,exuberant”,天蒙蒙亮時視野開闊一點,看到茂密的蘆葦叢;“采采”指“繁茂美好的樣子”,可譯為“flourish,elegant”,天剛亮時視野更開闊,溫度上升,蘆葦鮮艷、茂盛、美好的樣子映入眼簾。這三個詞語的運用充分地展示了詩人敘述時間、空間和視野的逐漸擴大。為了追求原詩的韻律美,將三個詞分別譯為“verdant”“exuberant”“elegant”,使譯文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美。后三個詞分別譯為“l(fā)ong”“steep”“rugged”,為了譯出原詩對道路的描寫“長、陡峭、崎嶇”,在此放棄了押韻,以免有“因韻害意”之嫌。
4.4 用敘事學理論看《蒹葭》中的方位詞英譯
《蒹葭》中的方位詞有“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這些詞的使用使這首詩中敘事空間逐步更換顯得更為明顯,分別表示詩人剛開始探尋時“伊人”在“水中沙洲的某處”,隨時間的變化、視野的變化,“伊人”在“水中沙洲上”,隨即又在“水中沙洲邊”,“伊人”的身影逐步靠近詩人。在翻譯時保留了固定的句式,只更換了方位介詞來體現(xiàn)這種變化,即“beyond the island among the water” “on the island among the waters”“along the island among the waters”。而這是靠近卻始終不能得到,于是詩人“溯回尋之”發(fā)現(xiàn)“伊人”的身影卻越來越遠,“在沙洲中央”“在沙洲邊上”“在另一邊”,如此一來詩人頓覺無限悵惘,即方位譯為“aside”“beside”“behind”,在清晰體現(xiàn)方位的同時用押韻的方式保持原詩的節(jié)奏感。
敘事學理論指導(dǎo)下的翻譯側(cè)重譯者對原詩動態(tài)性的欣賞,把握每一個動態(tài)創(chuàng)造的意境,提煉出每個變化的特點,力求精準地傳達原詩的藝術(shù)性,并兼具文化事實。譯者需要仔細品味原詩的每一處細枝末節(jié),揣摩詩人選詞的用意,在不違背文化事實的情況下,讓讀者品味詩歌的藝術(shù)之美?!遁筝纭酚⒆g時需要著眼于詩人在每節(jié)詩句中更改的字詞,是詩人敘述過程中所記錄的空間、時間及方位的變化。筆者盡力抓住《蒹葭》原詩的這一特點,在敘事學理論的指導(dǎo)下呈現(xiàn)了自己的譯本,但仍有不足之處,若能從敘事角度即敘事人稱加以分析將會使譯文更佳?!遁筝纭分兴难越Y(jié)構(gòu),運用重章疊唱手法,常通過變化章節(jié)中的部分字詞改變狀態(tài)和意境。敘事學理論對過程和動態(tài)變化的關(guān)注恰好與《蒹葭》的敘述手法不謀而合。因此,在敘事學理論指導(dǎo)下的《蒹葭》翻譯在展現(xiàn)原詩藝術(shù)性的同時兼顧了原詩的文化事實。
[1]H.Poter Abbott.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1.
[2]William Empson.Seven Types of Ambiguity[M].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53.
[3]何其莘,仲偉合,許鈞.中國文化典籍英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李玉良,王宏印.《詩經(jīng)》英譯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與反思[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4(4).
[5]劉娟.論《詩經(jīng)》抒情詩篇中的敘事手法[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2.
[6]尚必武.敘事研究前沿[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7]汪習波.《詩經(jīng)·秦風·蒹葭》“蒼蒼”,“萋萋”,“采采”辨析[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3).
[8]肖馳.中國詩歌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9]張寶林.詩歌敘事藝術(shù)特征闡釋[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3(5).
[10]周滿江.詩經(jīng)[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附錄:
《蒹葭》譯文:
The Reed
The reed is verdant,
The white dew turns into frost layer.
Where is the one I am seeking for?
Beyond the island among the waters.
I go against the stream,
The trail is so long.
I go along the stream,
The one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island.
The reed is exuberant,
The white dew till linger.
Where is the one I am seeking for?On the island among the waters.
I go against the stream,
The trail is so steep.
I go along the stream,
The one is beside the island.
The reed is elegant,
The white dew does not disappear.
Where is the one I am seeking for?
Along the island among the waters.
I go against the stream,
The trail is so steep.
I go along thestream,
The one is beside the island.
責任編輯:李增華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Re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arrative Theory
The translation of Book of Songs not only need to considers its artistry, but also its historical value and cultural facts.Translators need to organically combine these three poin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ultural publicity of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Book of Songs.The Reed is an outstanding poem in Book of Songs,which is popular among common people.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presented their specific translation version of The Reed.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arrative theory, putforward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The Reed and presents the author′s translation version of The Reed.
Book of Songs;The Reed;The Narrative Theory;Artistry;Cultural facts
H159
A
1674-6341(2017)05-0158-03
CAO Mei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5.055
2017-02-25
曹妹(1992—),女,甘肅人,MTI(筆譯),碩士。研究方向:英漢譯本對比、翻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