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以中等國家外交探究韓國對“保護的責任”的立場
李 麗
(復旦大學 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 200433)
保護的責任(R2P)從提出到規(guī)范化發(fā)展,中等國家扮演了重要角色。韓國作為中等國家之一,旨在執(zhí)行“中等強國外交”,它在歷屆聯(lián)合國大會關于R2P非正式互動對話的發(fā)言中,反復強調支持保護的責任,但韓國同時也表現(xiàn)出謹慎與克制,尤其是針對R2P支柱3的執(zhí)行,即國際社會在特定情形下強制性干預一國內部的人道主義災難。韓國的立場符合中等國家外交導向,一方面,人權領域是中等國家的“利基外交”之一,積極參與到國際人權機制的韓國對保護的責任表示支持;另一方面,中等國家在外交中所扮演的推動者、協(xié)調者、斡旋者等角色使得韓國需要綜合考慮國際體系中的大國對該概念的態(tài)度,以找出折中之道來彌合分歧,推進概念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
韓國;保護的責任;中等國家;外交;人權
從保護的責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R2P)的提出到發(fā)展演變,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在內的中等國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盡管如此,截止到目前,R2P仍只是概念,尚未成為原則或國際規(guī)范。國際社會對R2P的態(tài)度從最初的淺層面共識,到分歧深化,再到矛盾重重。由于中等國家在R2P規(guī)范化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理解R2P的發(fā)展以及規(guī)范化進程中的阻礙,首先需要澄清中等國家在該問題上的立場并探析立場背后的原因。本文立足個案研究,以中等國家和中等國家外交為切入點,闡明作為中等國家之一的韓國對R2P的態(tài)度與立場。
20世紀90年代,國際共同體,尤其是聯(lián)合國在面臨一系列人道主義危機時,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在一些危機中,聯(lián)合國支持為人道主義保護而開展的軍事干預,在另一些危機中卻不支持軍事干預。在此背景下,加拿大政府授權建立干預與國家主權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ntervention and State Sovereignty,ICISS)。委員會由澳大利亞前外長加勒特·埃文斯(Gareth Evans)與阿爾及利亞的外交官穆罕穆德·薩農(Mohamed Sahnoun)聯(lián)合主持,成員大部分來自中等國家,如德國、南非、加拿大等。ICISS在四個方面作出了貢獻:①提出談論人道主義干預的新方式,將辯論從干預的權利轉變?yōu)楦深A的責任,關注焦點從干預的主體到這些需要被保護的對象。②強調討論主權的新方式,即主權的本質并不是控制而是責任,國家有保護公民的主要責任,如若國家沒有能力或意愿履行該責任,責任主體則移交至國際社會。③澄清保護的責任不僅是干預,更在于預防和應對大規(guī)模暴行。④提出軍事干預的指導標準[1]15-29。
保護的責任最初得到加拿大、英國和德國的支持,阿根廷、澳大利亞、哥倫比亞、克羅地亞、新西蘭、挪威、秘魯、愛爾蘭、盧旺達、韓國、瑞典和坦桑尼亞也表示廣泛支持[2]。在保護的責任從ICISS報告到隨后被寫入聯(lián)合國相關文件的過程中,聯(lián)合國秘書長任命成立的威脅、挑戰(zhàn)和改革問題高級別小組扮演了關鍵角色,ICISS主席加勒特·埃文斯也是該小組成員[3],該小組2004年發(fā)布的《一個更安全的世界:我們共同的責任》報告,明確支持ICISS報告中對R2P的論述[4]。
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成果文件(WSO文件)的138~140段確認了保護的責任,是R2P的權威版本。對R2P的發(fā)展而言,WSO文件的貢獻如下:首先,它清晰闡述了R2P的范圍,規(guī)定了它所適用的四種罪行,即戰(zhàn)爭罪、族裔清洗、大屠殺與反人類罪,既定國際法對此四種罪行有相對準確的法律含義①;其次,WSO文件闡述了相關行為體的角色和責任;再次,協(xié)議清晰闡述了并沒有所謂的保護的責任的事件或危機,并不存在一個時刻使得某一事件突然與保護的責任相關,國家的責任并不會突然出現(xiàn)或消失,世界的責任也是如此,換言之,責任的性質并未發(fā)生改變,而是應對罪行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最后,作為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通過的決議,WSO文件具有重要的政治分量[5]。
事實上,WSO文件中的R2P區(qū)別于ICISS中的R2P。盡管WSO文件仍使用了ICISS報告的語言,但卻未采納ICISS報告中的一些建議,例如關于何時進行干預的政策決策標準、使用否決權的行動守則以及如若未被安理會通過干預行為的前景應當如何等。具體而言,兩個文件的區(qū)別如下:首先,WSO文件規(guī)定干預的發(fā)生需要明確安理會的授權,而ICISS報告則提出了訴諸聯(lián)合國大會、區(qū)域組織或其他手段的可能性。其次,ICISS報告提出了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使用否決權的行動準則,WSO文件對此未予提及。再次,WSO文件規(guī)定保護的責任僅僅適用于戰(zhàn)爭罪、族裔清洗、大屠殺和反人類罪,縮小了ICISS報告中的適用范圍,即人為引起的大規(guī)模生命損失。此外,國際社會進行應對的導火索由當事國不愿或不能轉變?yōu)楫斒聡黠@未能履行責任。最后,R2P中反映的責任被削弱,WSO文件對國際共同體使用強制性武力進行了多重限制,例如因個案而異、與相關的區(qū)域組織進行合作等[6]。
由上可見,世界首腦會議的支持者試圖實現(xiàn)的兩個主要目標,即確保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支持行動的義務和移除否決權都沒有被納入結果文件之中。此外,進一步加強國家在安理會之外合法行動的能力也并未成功。WSO文件重新提及安理會的主導性實質上構成了后退的一步,拋棄了ICISS報告中的許多主旨。因而,相較于ICISS報告,WSO文件對R2P的規(guī)定標志著保護的責任正在走向保守化,而這種保守化和模糊化也是圍繞保護的責任國際社會可以形成共識的原因,文件的足夠模糊化使得每一個國家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闡釋文本。
由于需要進一步澄清保護的責任以促成其從言辭到實踐的轉變,2009年7月,聯(lián)合國秘書長發(fā)布《保護的責任實施報告》,指出了R2P的三個支柱:①每一個國家均有責任保護其人民免遭滅絕種族、戰(zhàn)爭罪、族裔清洗和危害人類罪之害。②國際社會有責任鼓勵并幫助各國履行這一責任。③國際社會有責任適用適當?shù)耐饨?、人道主義和其他手段,保護人民免遭這些罪行之害,如果一個國家顯然無法保護其人民,國際社會必須隨時根據(jù)《聯(lián)合國憲章》采取集體行動保護人民。在此次聯(lián)合國大會關于保護的責任的辯論中,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冰島、新西蘭和挪威都對保護的責任持有強烈的支持態(tài)度[7]。
2010年8月9日,作為聯(lián)合國大會繼續(xù)審議保護的責任這一新興概念的一部分,聯(lián)合國秘書長在大會關于“早期預警、評估和保護責任”的非正式互動對話會上發(fā)表了講話。2011年7月12日,大會就“區(qū)域和次區(qū)域安排對履行保護責任的作用”問題舉行非正式互動對話。聯(lián)合國秘書長報告強調,有效的全球——區(qū)域協(xié)作對實現(xiàn)保護責任所體現(xiàn)的承諾至關重要。2012年9月5日,聯(lián)合國秘書長向大會第四次年度非正式、互動型保護責任問題對話提交了題為“保護責任:及時果斷的反應”的報告。報告審查了保護責任第三個支柱可用的各種手段、實施方面有哪些伙伴方以及預防和應對之間的密切關系。2013年9月11日,大會就秘書長題為“保護責任問題:國家責任與預防”的第五份報告召開了年度非正式互動對話。此份報告除了探討暴行罪的原因和動態(tài)發(fā)展,還提出了國家可以采取的預防和應對罪行的社會措施。2014年9月,大會就秘書長題為“履行我們的集體責任:國際援助與保護責任”的第六份報告展開辯論,報告提出了多個行為體、方法和原則,以通過鼓勵、能力建設和保護援助努力協(xié)助各個國家[8]。
從R2P的發(fā)展進程可見,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為首的中等國家扮演了重要角色,從概念提出到將概念推廣至聯(lián)合國平臺,中等國家始終支持R2P,并且根據(jù)體系反饋對概念作出調整。正是源于中等國家的不懈努力,R2P才可能被提上國際議事日程。
關于何謂中等國家尚未存在共識。庫珀等認為當主導國家緩和與主要國家之間的緊張關系,中等國家有施加影響力的更大空間,因為軍事與安全性質的高級政治被其他議事議程所取代,中等國家可以主動采取措施,促進國際體系中大國之間的合作[9]。有學者給出四種方式界定中等國家:①與奧根斯基(A.F.Kenneth Organski)的方法相似,根據(jù)國家在國際權力等級中的地位界定。奧根斯基將國家按照實力分為四種類型,即主導國家(dominant power)、大國(major power)、中等國家(middle power)與小國(small power)[10]。②對中等國家的功能性界定,需要中等國家具有特殊的地緣戰(zhàn)略地位,以及在體系中作為領導國家追隨者的特殊角色以維持國際和平與穩(wěn)定。③對中等國家的規(guī)范性界定,認為相較于大國和小國,中等國家的外交都更具有智慧和美德,旨在通過外交影響力維持國際和平與穩(wěn)定。④行為主義方法維度的界定,即中等國家旨在通過多邊方式解決國際問題,在國際問題中提倡妥協(xié),推崇“好的國際公民”(good international citizenship)觀念,并以此指導自身外交[11]。約翰·霍姆斯將中等國家的外交行為稱作“中等國家技巧”(middle powermanship),即使用中等國家的角色實現(xiàn)外交政策目標[12]。
卡斯騰·霍拉布拉德也給出中等國家的四種界定方式,分別為國際體系的平衡者;敵對國家之間的調解者;貧富國家之間的橋梁;文化異質國家之間達成諒解的促成者[13]。后來他又補充,中等國家可以根據(jù)地緣位置、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口進行界定[14]。伯納德·伍德給出了中等國家的五種描述方式,即區(qū)域領導者(regional leaders);功能性領導者(functional leaders);沖突穩(wěn)定者(conflict stabilizers);地位尋求者(status seekers);多邊的道德權力(multilateral moral powers)[15]。羅伯特·考克斯列舉了中等國家的四個特征,即有能力與主要沖突保持距離;與大國保持相對獨立;旨在維持國際穩(wěn)定與承諾逐漸改變世界[16]。丹尼斯·斯泰爾斯認為中等國家行為方式各異,通常認為中等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實質上是由形色各異的國家所承擔。中等國家明顯不能做一些只有大國可為之事,但同時它們可以做一些小國不可為之事[17]。中等國家通常扮演的角色是協(xié)調、融通與整合,例如在國際維和行動中的作用[18]。
國際社會關于韓國的中等國家地位并無爭議。一些學者指出韓國的中等國家外交行為在冷戰(zhàn)結束之前就已扎根,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方政策,倡導朝鮮半島南北和解。1991年,時任澳大利亞外長埃文斯認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韓國已經位于中等國家之列。同一年,韓國總統(tǒng)盧泰愚指出,韓國尋求成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中等國家[19]。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從盧武鉉到李明博再到樸槿惠,韓國歷屆政府針對其中等國家分別提出了“東北亞均衡者”“新亞洲倡議”以及“東北亞和平合作倡議”等具體實施戰(zhàn)略[20]。
從學者們給出的中等國家各項定義審視,韓國都已符合中等國家的要求,并且它的中等國家身份已為國際社會所接受。韓國在發(fā)展新的國際規(guī)范和在人的安全及相關領域中扮演了領導性的角色[21]。韓國對自己中等國家身份和欲實現(xiàn)目標的定位決定了議事日程的設置,包括:①核安全領域:朝鮮的擁核目標使韓國一直關注核安全,韓國的主要興趣是擴大核能源的使用,同時鞏固自己的非核國家地位。韓國主辦了2012年的核安全峰會。②發(fā)展援助:與核安全議題相比,韓國的發(fā)展援助制度根基更牢,例如韓國海外國際合作機構(Korea Oversea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和韓國進出口銀行(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Korea)。韓國在釜山主辦了第四屆援助效果高層論壇(Fourth High Level Forum on Aid Effectiveness held in Busan),會議形成“有效發(fā)展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Global partnership for effectiv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已贏得150多個國家的支持[22]。③基于同伴的中等國家外交(partner-based middle power diplomacy):韓國是中等國家共同體(MIKTA)②和“建設性國家倡議”(Constructive Powers Initiative)的成員③。④全球治理的其他議題:包括人權問題、經濟危機管理、反恐、反對海盜與維持海洋航線安全、維持和平行動、氣候變化、自然災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等[21]。
韓國的中等國家外交使其在許多國際議事日程中能夠積極發(fā)揮影響力,努力尋求對議事日程的塑造與領導,國際人權機制以及旨在執(zhí)行人權保護的R2P就是其中之一。韓國支持保護的責任的概念,并且在許多場合重申立場。下文主要以韓國駐聯(lián)合國代表關于R2P的發(fā)言總結出韓國在該問題上的立場。
2005年4月,在聯(lián)合國的非正式主題討論中,韓國駐聯(lián)合國常任代表金三勛(Kim Sam-hoon)在發(fā)言中指出:①保護的責任是確保人類安全的重要措施,其中主權國家承擔首要責任。②基于保護的責任,國際共同體采取的任何行動應局限在特定情形下,即國家明顯不能或不愿保護其人民。國際社會應當謹慎判斷一國是否不愿或不能為其公民提供保護。③在采取強制性行動之前,國際共同體應當首先使用預防性外交和人道主義援助,以威懾或緩和即將發(fā)生的人道主義災難。在此過程中,由于區(qū)域組織在維護鄰國和平與穩(wěn)定中具有根本利益,國際社會應當充分考慮區(qū)域組織的作用。④如果一致外交和人道主義努力未能遏制暴行或保護平民,安理會必須采取包括強制性措施在內的必要行動。從發(fā)言可以看出,在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之前,韓國支持該原則,但同時十分謹慎。韓國強調預防和能力建設的主導性,尤其是預防外交、人道主義救援和援助的提供,以及強調在執(zhí)行措施中相關國家需要保持克制[23]。
在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上,時任韓國外交部部長潘基文再次確認韓國支持保護的責任,重點是提供國際援助以幫助國家履行義務和關注預防維度,然而,他強調國際社會需要進一步考慮保護的責任以促成共識[23]。由上可見韓國明確支持保護的責任,強調預防和人道主義援助占據(jù)核心地位,以及區(qū)域組織可以扮演重要角色。韓國承認在特定情形下有必要采取強制性措施,但指出適當?shù)恼邲Q策機構應當是安理會。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處理了韓國的關切,WSO文件強調謹慎、預防的主導性和能力建設以及對R2P的進一步考慮。2005年之后,韓國強調支持WSO文件中對保護的責任的界定以及將保護的責任從言辭轉變?yōu)樾袆?。在世界首腦會議之后,韓國駐聯(lián)合國副常任代表申玨秀(Shin Kak-soo)宣布:“我們代表團將利用這一機會強調在成果文件中就保護的責任所達成意見的重要性。成員國的領導人同意當國家權威明顯未能履行自己的責任時,國際共同體應承擔集體責任保護人們免于大屠殺、戰(zhàn)爭罪、族裔清洗和反人類罪。忠誠、靈活與有效地承擔責任將會預防、遏制以及中止大規(guī)模暴行。我的代表團誠摯希望作為首腦峰會后續(xù),國際社會采取重大措施推進R2P的發(fā)展”[23]。隨后,潘基文在競選聯(lián)合國秘書長時,一直明確表示支持保護的責任。
2009年,在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fā)布《保護的責任實施報告》之后,韓國代表表示支持秘書長的報告,提出五點主張:①保護的責任中主要的責任在個體國家,國際共同體承擔次要責任。保護的責任只是呼吁國家處理嚴重的人權虐待問題以保護人民免于大規(guī)模暴行。②保護的責任是主權的盟友,而不是敵人,可以協(xié)助國家履行主要責任。在此意義上,保護的責任與人道主義干預無關,因為它符合《聯(lián)合國憲章》且基于集體行動。③保護的責任適用范圍狹窄,即四種罪行,它并不適用于疾病和自然災害等,因而,并非所有的人道主義悲劇和人權違反都可以或應當激活保護的責任。④盡管保護的責任適用范圍狹窄,但應對方案卻具有縱深性,成員國、聯(lián)合國體系、區(qū)域和次區(qū)域組織以及市民社會均會參與應對。⑤在極端人道主義災難需要及時和決定性應對時,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措施是適合特定情境的早期靈活反應和關注拯救生命。
圍繞聯(lián)合國秘書長在報告中提出的保護的責任的三個支柱,韓國政府也表明觀點:首先,韓國代表指出R2P支柱1的合理性與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韓國呼吁成員國注意以下幾點:確保存在解決國內爭端的有效機制;負責任主權的本質要素應當是尊重人權;各國應加入并執(zhí)行相關的國際人權機制,包括人權法、國際人道主義法律、難民法和《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等。其次,韓國政府認為R2P支柱2十分重要,是國際共同體協(xié)助國家的承諾。如果一國領導人決定犯下罪行,那么國際社會的協(xié)助作用很小,然而,如果領導人愿意履行責任,但是能力不足,那么國際協(xié)助將會具有關鍵作用。最后,就R2P支柱3而言,最理想的情形是所有國家一致決定充分執(zhí)行R2P規(guī)定的義務,但如果一國明顯未能履行義務,國際共同體具有集體責任預防大規(guī)模暴行和拯救生命。保護的責任的執(zhí)行應當符合《聯(lián)合國憲章》,不應該改變聯(lián)合國大會和安理會的原有角色。此外,韓國認為當務之急是支持聯(lián)合國建立早期預警能力[24]。
2010年8月9日,在聯(lián)合國關于R2P非正式互動對話中,韓國代表的發(fā)言認為早期預警是實現(xiàn)R2P目標的關鍵要素,強調聯(lián)合國在早期預警、評估體系中的重要角色。2011年7月12日,韓國代表在聯(lián)合國關于R2P的非正式對話中,強調為了實現(xiàn)R2P的預防維度,區(qū)域組織具有絕對必要的作用[25]。在2012年聯(lián)合國關于R2P的非正式互動對話中,韓國代表表示支持2009年報告中的觀點,即不應當在預防和反應之間確立明確界限,以及R2P三個支柱同等重要。韓國支持落實保護的責任,但注意到每個案例是有差異的,因而不存在一個萬全之策。各成員國、聯(lián)合國與市民社會應意識到執(zhí)行R2P十分困難的案例經常是出現(xiàn)在高度政治化的情形之中。因而,在一些案例中,在實踐中進行及時果敢的應對十分困難,但是韓國同意不應當讓分歧阻礙保護人民的決定。韓國政府認為預防是實現(xiàn)R2P的最有效方式,但如果R2P支柱1和支柱2都被證明無效,那么支柱3則是至關重要的,韓國代表團擔憂如果過分關注支柱3,尤其是強制性手段,將會對R2P規(guī)范化進程產生消極影響。韓國相信政府、次區(qū)域和區(qū)域組織以及聯(lián)合國各個機構應當繼續(xù)進行對話和協(xié)調努力,以完全確立和深化承諾,達成保護人民免于四種罪行的可行戰(zhàn)略[26]。
在2013年聯(lián)合國關于R2P的非正式互動對話中,潘基文秘書長作了《保護責任問題:國家責任與預防》報告,隨后韓國代表指出同意秘書長的報告,應當確立預防的優(yōu)先性。雖然在一些情形下很難證明預防行動,尤其是早期預防行動的價值,但預防卻能最有效地拯救生命,且成本小和不具有爭議性。韓國作為“R2P之友”的成員,在R2P概念之初就表示支持,且在國際舞臺上利用每一個機會強調R2P及其執(zhí)行。韓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應對大規(guī)模暴行的風險因素和建立國家恢復能力,包括2007年在韓國國內生效的“國際刑事法院管轄范圍內懲罰罪行的法案”(theActonthePunishmentofCrimeswithintheJurisdictionoftheICC)[27]。
韓國代表在聯(lián)合國2014年9月8日關于R2P非正式互動對話的發(fā)言表明了對R2P的原則以及國際援助不同形式的支持和贊賞,同時,韓國代表團提請注意幾點:①為了有效使用既有的發(fā)展工具執(zhí)行保護的責任,有必要加強國際援助的連續(xù)性與協(xié)調性,在此方面,韓國很榮幸地宣布將成為東亞區(qū)域第一個任命保護的責任全國協(xié)調中心(national focal point for R2P)的國家, 可以使用協(xié)調中心的網絡分享影響力。②國際社會需要在R2P的概念與國際發(fā)展上找出連接點,尤其是建設基于法治和尊重基本人權的善治能力應當成為全球發(fā)展長期議程不可或缺的部分。③國際共同體應當重申預防大規(guī)模暴行的承諾,加強早期預警能力,在此方面,應當增強R2P支柱2的預防外交。④鑒于R2P支柱2規(guī)定的措施本質上也是基于國家共識,因而執(zhí)行R2P的重要挑戰(zhàn)之一是確保應對的及時性。這再次說明R2P的三個支柱應當以整體和相互促進的方式被執(zhí)行[28]。
在2015年9月8日聯(lián)合國關于R2P非正式互動對話的發(fā)言中,韓國代表指出:①韓國政府領導人在十年前作出勇敢承諾,承認具有主要責任保護人民免于四種罪行,接受集體責任以相互幫助履行保護責任。②就聯(lián)合國大會每年舉行的非正式互動性對話,安理會的30個決議和6個主席講話提及保護的責任中,韓國對自身是通過17個決議的組織中的成員國倍感驕傲,韓國也很榮幸地宣布將舉辦保護的責任協(xié)調中心全球網絡第六屆年會。③韓國再次確認承諾保護脆弱人群免于嚴重的國際罪行。韓國認為聯(lián)合國大會充分考慮R2P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國期待與其他成員國一起保護人民免于暴行[29]。
通過列舉韓國代表在聯(lián)合國的發(fā)言,可以總結出韓國在R2P問題上的立場。韓國的立場可以從兩個方面剖析:其一,韓國支持R2P的提出和規(guī)范化發(fā)展。韓國的支持不僅體現(xiàn)在言辭上,它還從實際行動中推動該概念的傳播與擴散。例如韓國是“R2P小組之友”的成員,是東亞區(qū)域首個任命R2P國家協(xié)調中心的國家。韓國還主辦了R2P協(xié)調中心的全球網絡第六屆年會。其二,韓國對R2P的支持又是謹慎的。它更加偏向于R2P支柱1和支柱2,這在韓國駐聯(lián)合國代表的發(fā)言中多次體現(xiàn)。韓國強調建設對大規(guī)模暴行的預防能力應當占據(jù)主導,尤其是預防外交、人道主義救援和提供援助,在對人道主義災難形勢的判定上,韓國同意安理會的主導作用。但韓國的謹慎態(tài)度并沒有與保護的責任的主旨相悖。韓國雖然認為應當將國際社會強制性干預一國內政以執(zhí)行保護限定在極端情形中,但未否定強制性干預可作為供選擇的保護手段,韓國承認在特殊情形下,國際社會可以訴諸強制性干預。R2P的提出者和倡導者也持有相同觀點,認為應對人道主義災難的手段具有多樣性,強制性干預應當被嚴格限定在應對大屠殺、戰(zhàn)爭罪、族裔清洗和反人類罪。
影響韓國對R2P態(tài)度的因素雖然有國內、區(qū)域與國際體系三個來源,但可以從韓國的中等國家和中等國家外交切入,統(tǒng)籌三個層次,探究韓國立場背后的原因。
傳統(tǒng)的國際關系理論,尤其是現(xiàn)實主義范式認為小國和中等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幾乎沒有自由施展的空間,它們往往是政策的被動接受者,而非制定者。但最新關于中等國家和中等國家外交的文獻卻揭示了這種認識的局限性,指出中等國家可以對國際關系有所貢獻。中等國家的外交政策通常被稱作“利基外交”(niche diplomacy),或“任務導向型外交”(mission-oriented diplomacy),指一些倡導國家能夠利用自己在特定領域的功能技藝,在特定國際議題領域作為催化劑或領導者而有所作為。在缺乏大國競爭的情形下,中等國家能夠使用余力實現(xiàn)利益,同時應對日益出現(xiàn)的國際問題。中等國家能夠建立一些聯(lián)合,這些聯(lián)合不僅包括志趣相同的國家,也包括非政府組織和社會運動,甚至企業(yè)[30]。
總體而言,中等國家活躍的議題領域并非是由傳統(tǒng)大國主導的安全領域,而更多是低級政治領域,包括經濟發(fā)展、對外援助、人權、人類安全、環(huán)境保護等。國際人權領域是中等國家的“利基外交”,中等國家在此領域十分活躍,試圖通過對該領域的引領與塑造,提升國際地位與國際影響力。中等國家最先在國際社會推進執(zhí)行人權保護的R2P,因而,當韓國標榜自身為中等國家,以中等國家外交作為指導原則時,它會積極參與和關注國際人權領域。韓國對國際人權機制的參與占據(jù)突出地位,例如韓國先后于2006~2008年、2008~2011年、2013~2015年擔任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理事國。2015年10月,在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理事國選舉中韓國再次當選,任期為2016~2018年,同時韓國還擔任人權理事會2016年的主席國。保護的責任從根本上而言也是執(zhí)行人權保護,相較于傳統(tǒng)的人權機制,R2P為了人權保護的目的在行動上更具有突破性,認為國際社會通過適當?shù)某绦蚩梢栽V諸強制性手段。因而,試圖在人權領域中有所作為的韓國會成為保護的責任的積極擁護者和傳播者。
中等國家外交導向雖然決定了韓國對人權保護包括保護的責任積極支持的態(tài)度,但同時中等國家的外交行為方式又決定了韓國的謹慎態(tài)度。中等國家雖然有實力可以確保自己的安全,但同時它們的全球倡議與議事日程設置始終會受到大國的牽制與束縛,在強權政治的面前不得不低頭。鑒于此,中等國家外交行為的主要定位是:①催化劑。中等國家推進的議題能夠獲得其他國家支持,通過集中外交努力以提供知識和學術上的能量。②助推器。在全球議事日程設定上,中等國家能夠給出新提議,鞏固多邊體系。③制度建設的管理者。中等國家在特定的議題上創(chuàng)建國際組織。④協(xié)調與調解者。中等國家強調妥協(xié)及和平解決問題[21]。中等國家在從事這些外交行為時往往是與志同道合的國家一起,通過多邊平臺推進問題的解決。
除了對保護的責任表示支持的總體立場,韓國在R2P問題上的具體行為方式完全符合中等國家的定位:
(1)雖然韓國認識到中等國家對保護的責任的推進和支持,但同時也了解體系中大國對R2P支柱3所包括的強制性武裝干預持有懷疑甚至是反對的態(tài)度。例如,俄羅斯基本上拒絕對行使主權施加任何限制[1]15-29,在主權與人權關系上,強調國家主權的神圣不可侵犯,認為人權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堅決反對其他國家利用人權問題干涉一個國家的內政[31]。就保護的責任而言,俄羅斯不愿意進一步腐蝕不干涉原則,給予國際共同體權力損害國家的國內管轄權[32]45-70。即使是在冷戰(zhàn)后鼓吹“人權高于主權”的美國,在R2P最初被提出時也并不支持。美國對干預的門檻十分謹慎,擔憂這會損害美國維持何時何處使用武力的權利和自由。美國不愿意對使用本國武裝力量進行干預作出事先承諾,因為這種干預有可能并不服務于美國的國家利益[32]66。美國的立場雖然隨后有所松動,但它仍然對R2P抱有疑慮。同樣,中國也在各種場合多次重申對R2P持保留態(tài)度,認為R2P仍只是一個概念,尚未成為國際規(guī)范。鑒于此,為了推進R2P,韓國始終將重點放在R2P支柱1和支柱2上,強調預防能力與安理會的主導,同時說明國際社會只可在極端情形下訴諸R2P支柱3。韓國的立場充分協(xié)調了各方對R2P的態(tài)度,在分歧中找出妥協(xié)與折中之道,并且體現(xiàn)在2005年的WSO文件中。
(2)2001年ICISS報告提出建議,當安理會在應對國內人道主義災難的問題上陷入僵局時,國際社會可訴諸聯(lián)合國大會。但韓國在R2P的發(fā)言中,始終強調尊重安理會與聯(lián)合國大會的原有角色。韓國在這里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既可以消解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對繞開自己權力的擔憂與反對,又可以在既有的國際制度框架內推進R2P的發(fā)展,鞏固了既有的多邊體系與制度。“助推器”的角色還體現(xiàn)在韓國是東北亞區(qū)域首個任命R2P國家協(xié)調中心的國家。R2P 國家協(xié)調中心是被任命的高級機構,目的是增強國家層面的努力以改善對大規(guī)模暴行的預防和應對。 R2P的國家協(xié)調中心首先由一國政府任命,隨后再嵌入到全球網絡中以促進國際合作與協(xié)調和實現(xiàn)保護的目標[33]。從全球層面而言,自2011年起,被任命的R2P國家協(xié)調中心每年聚集參加一次聯(lián)絡會議,商討R2P的政策效果,討論如何就R2P加強國際合作。除了參與和構建多邊平臺以傳播R2P以及提供政策咨詢之外,韓國也對R2P的學術研究機構進行資助,例如韓國對R2P全球中心(The Global Center for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的資助。
(3)由于中等國家的能力并不足以獨挑大梁,因而在國際組織或多邊機構中中等國家會“抱團出現(xiàn)”,偏好多邊外交和多邊制度。在保護的責任傳播過程中,韓國隸屬于“R2P小組之友”。該小組就是由志同道合的國家組成,在聯(lián)合國討論保護的責任時,小組的成員都會聲明對此概念的支持。韓國也在聯(lián)合國的發(fā)言中強調了自己作為小組成員的身份,并反復表示支持保護的責任。
保護的責任是由加拿大政府授權建立的ICISS委員會提出。在保護的責任規(guī)范化發(fā)展進程中,中等國家始終是核心與主導的推動力量。中等國家在每年聯(lián)合國大會關于保護的責任的討論中反復表示對此概念的支持。作為中等國家之一和以“中等國家外交”為指導原則,韓國對保護的責任的態(tài)度反映在聯(lián)合國大會的發(fā)言中。通過對這些發(fā)言的總結,韓國的立場,即對保護的責任既支持又克制的態(tài)度逐漸清晰。韓國對保護的責任的立場符合中等國家外交導向:一方面,人權領域是中等國家的“利基外交”之一,因而積極參與到國際人權機制的韓國對保護的責任表示支持;另一方面,中等國家在外交中所扮演的推動者、協(xié)調者、斡旋者等角色使得韓國需要綜合考慮國際體系中的大國對此概念的態(tài)度,以找出折中之道,彌合分歧,推進概念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
注釋:
①現(xiàn)有國際法并未對族裔清洗(ethnic cleansing)單獨定義,因為其指涉某個族裔或宗教集團特地制定的政策,通過暴力和恐怖手段將另一個族裔或宗教集團的平民從某個地理區(qū)域中驅逐出去。由于反人類罪中包括對人口的強制性轉移或驅逐,因此,族裔清洗包含在反人類罪的范疇中。參見劉鐵娃:《保護的責任:國際規(guī)范建構中的中國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79頁)。
②MIKTA: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亞、韓國、土耳其與澳大利亞,是非正式的磋商與協(xié)調平臺,于2013年發(fā)起,主要的政策決策實體為外交部長會議。MIKTA集中關注七個議題領域,分別為:能源、反恐與安全、貿易和經濟合作、善治和民主、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別平等與維持和平(參見:http://www.mikta.org/?ckattempt=2)。
③CPI(Constructive Powers Initiative)始于2011年,旨在聚集新的思想、資源和政治意志解決具有全球影響的區(qū)域安全挑戰(zhàn)。CPI建立的前提是認為既定的全球治理機制盡管仍是必要的,但在處理新的和日益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方面卻是不充分的。世界需要有能力、負責任和具有建設性作用的國家之間的合作與新伙伴關系,這些國家并非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國,但穩(wěn)定和繁榮的世界卻關乎他們的切身利益。CPI的參與國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挪威、南非、瑞士和土耳其(參見:http://www.cigionline.org/activity/constructive-powers-initiative)。
注:本文受韓國國際交流財團(Korea Foundation)獎學金資助。
[1] Gareth Evans.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from an idea to an international norm[M]//Richard H Cooper, Juliette Voinov Kohler.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Global Moral Compact for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2] Aidan Hehir.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J].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0, 24(2):218-239.
[3] Gareth Evans.The evolu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from concept and principle to actionable norm[M]//Ramesh Thakur ,William Maley.Theoris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23.
[4] 威脅、挑戰(zhàn)和改革問題高級別小組的報告[EB/OL].[2016-05-28]. http://www.un.org/chinese/secureworld/reportlist.htm.
[5] Alex J Bellamy,Ruben Reike.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nd international law[M]//Alex J Bellamy.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nd International Law.Leiden & Bosto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1:81-100.
[6] Hugh Breakey.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game change and regime change[M]//Angus Francis, Vesselin Popovski,Charles Sampford.Norms of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Protection of Civilians and Their Interaction.Tokoyo: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2012:11-39.
[7] Lee Feinstein,Erica De Bruin.Beyond words: U.S. polic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M]//Richard H Cooper, Juliette Voinov Kohler.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Global Moral Compact for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179-198.
[8] 保護責任[EB/OL].[2016-05-28].http://www.un.org/zh/preventgenocide/adviser/responsibility.shtml.
[9] Andrew Cooper, Richard Higgottand Kim Nossal.Relocating middle powers: Australia and Canada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M].Vancouver: UBC Press, 1993.
[10]Abramo Fimo Kenneth Organski.World politics[M].New York: Alfred Knopf, 1968.
[11]Woosang Kim.Rising China, pivotal middle power South Korea, and alliance transition theory[J].International Area Studies Review, 2015, 18(3):251-265.
[12]John W Holmes.The better part of valour : essays on Canadian diplomacy[M]∥Gordon J King.Canada’s Role as a Middle Power.Toronto: Canad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66:29-35.
[13]Carsten Holbraad.The role of middle powers[J].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1976, 6(1):77-90.
[14]Carsten Holbraad.Middle power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M].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4:80-90.
[15]Bernard Wood.The middle powers and the general interest[M].Ottawa:North-South Institute, 1988:19-20.
[16]Robert T Cox.Middle power manship, Japan, and the future world ord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1989, 44(4):823-862.
[17]Denis Stairs.Of medium powers and middling rol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275-282.
[18]Geoffrey Hayes.Canada as a middle power: the case of peacekeeping[M]//Andrew Cooper.Niche Diplomacy: Middle Powers after the Cold War.London: Macmillan, 1997:150.
[19]Tongfi Kim.South Korea’s middle power response to the rise of China[M]//Bruce Gilley, Andrew O’Neil.Middle Powers and the Rise of China.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4:85.
[20]金凱.國際體系“區(qū)塊化”的演變與韓國“中等強國”外交的戰(zhàn)略定位[J].當代韓國,2016(1):28-41.
[21]Euikon Kim.Korea’s middle-power diplomacy in the 21st century[J].Pacific Focus, 2015, 30(1):1-9.
[22]Janho Kim,Saeme Kim.South Korea’s middle power diplomacy: toward an agenda-partner based leadership[J].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2016, 28(2):317-333.
[23]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EB/OL].[2016-05-28].http://www.r2pasiapacific.org/filething/get/1305/Japan%20and%20Korea%20on%20R2P%20Oct%202008.pdf.
[24]Statement by South Korea at the 2009 UN General Assembly debate on R2P[EB/OL].[2016-05-28].http:∥www.globalr2p.org/resources/145.
[25]Statement by the Republic of Korea at the August 2010 UN General Assembly informal interactive dialogue 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EB/OL].[2016-05-28].http:∥www.globalr2p.org/resources/260.
[26]Statement by the Republic of Korea during the september 2010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interactive dialogue 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EB/OL].[2016-05-28].http://www.globalr2p.org/resources/226.
[27]Statement by Republic of Korea at the General As-sembly informal interactive dialogue 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state responsibility and prevention”[EB/OL].[2016-05-28].http://www.globalr2p.org/resources/526.
[28]Statement by the Republic of Korea at the General Assembly informal interactive dialogue 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state responsibility and prevention”[EB/OL].[2016-05-28].http://www.globalr2p.org/resources/675.
[29]Statement by the Republic of Korea at the General Assembly informal interactive dialogue 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 vital and enduring commitment: implement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EB/OL].[2016-05-28].http://www.globalr2p.org/resources/841.
[30]James Manicom,Jeffrey Reeves.Locating middle power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power transitions[M]//Bruce Gilley, Andrew O’Neil.Middle Powers and the Rise of China.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4:27-28.
[31]羅艷華.國際關系中的主權與人權:對兩者關系的多維透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43.
[32]Roy Allison.Russia, the west and military interven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33]Preparatory workshop for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R2P National Focal Points Network[EB/OL].[2016-05-28].http://www.globalr2p.org/.
[責任編輯 勇 慧]
2016-06-19
李 麗,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國際政治理論、保護的責任、朝鮮半島問題研究.
D80
A
10.3969/j.issn.1009-3699.2017.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