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榮
戰(zhàn)國時期,趙惠文王與秦昭王因為一塊和氏璧差點發(fā)生了一場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要死人的,盡管最后“完璧歸趙”,但也從一個側(cè)面看出,這些君王把稀世珍寶看得比人的性命重要多了!也足見君王們“仁義治天下”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
把奇珍當(dāng)成寶,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物以稀為貴嗎!但如果真把這些吃不能吃,用不能用的東西當(dāng)成了寶,那就大錯特錯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錄了一段齊威王與魏惠王的對話:
惠王曰:“齊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被萃踉唬骸肮讶藝m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魏惠王問:“齊國也有什么寶貝嗎?”齊威王說:“沒有?!蔽夯萃跽f:“我的國家雖小,尚有十顆直徑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車子的大珍珠。以齊國之大,難道能沒有寶貝?”齊威王說:“我對寶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樣。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鎮(zhèn)守南城,楚國不敢來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國都來朝賀。我的大臣中還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趙國人怕得不敢向東到黃河邊來打漁。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國人在北門、趙國人在西門望空禮拜求福,相隨來投奔的多達(dá)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種首,讓他防備盜賊,便出現(xiàn)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豈止是十二乘車子呢!”魏惠王聽了面色十分慚愧。
當(dāng)下,很多人都喜歡找“差距”,齊威王與魏惠王的差距就在這里,在魏惠王眼里,那些世間少有的夜明珠是寶貝,而在齊威王心中,手下的能臣猛將才是真正的寶貝疙瘩。兩人的見識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實力,在魏惠王治下,魏王把那些奇珍異物當(dāng)寶貝,所以國力一天不如一天,而齊威王呢,手下能臣猛將人才輩出,國家實力也是不斷壯大。
魏惠王與齊威王的對話,讓我想起《資治通鑒》里魏武侯與吳起的一段對話,兩段話的意思大體相同: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jì),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魏武侯與吳起這段話的意思是:魏武侯順黃河而下,在中游對吳起說:“穩(wěn)固的山河真美?。∵@是魏國的寶??!”吳起回答說:“國寶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當(dāng)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們不修德義,被禹消滅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邊是黃河、濟(jì)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其南面,羊腸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湯王驅(qū)逐了。商朝紂王的都城,左邊是孟門,右邊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黃河經(jīng)過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國寶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這條船上的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蔽何浜盥犃T說道:“對。”
從兩段對話可以看出,世間真正的寶不是奇珍異物,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真正的寶是人才。曹孟德唯才是舉,最后三分天下,即使是他的政治對手,劉備三顧茅廬,讓他從一個竹席販子成為蜀國帝王,何謂寶?不言自明———人才!
選自《潮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