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華,張昕怡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王昌齡送別詩的結尾模式與獨特情境探析
吳振華,張昕怡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王昌齡被尊稱為“七絕圣手”,他所創(chuàng)作的送別詩大多以七絕為體,成就突出。送別詩的結尾是全詩情感的高潮,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好的送別詩結尾含蓄蘊藉,味之不盡。本文將王昌齡送別詩的結尾歸為“含思落句”“心期落句”“繪景落句”與“援典落句”四種類型,分別論述它們對全詩情境所起到的作用,從結尾的角度關注王昌齡送別詩的藝術特色。
王昌齡;送別詩;結尾模式
唐朝詩人王昌齡“位卑而名著”,早年他曾過著游歷隱居的生活,后出任校書郎,卻接連被貶,沉淪下僚,最終在安史之亂的返鄉(xiāng)途中被人殺害,結束了悲慘的一生。他現(xiàn)存詩歌共計一百八十余首,歷來研究王昌齡的詩歌多注重將其人生經歷與詩歌內容相聯(lián)系,研究他的藝術風格和體裁特色,或是專門分析他的詩歌理論。但最能體現(xiàn)王昌齡詩歌理論的送別詩,并未引起研究者足夠的重視。因此本文擬對王昌齡送別詩的結尾模式做初步探究,關注其送別詩結尾對整首詩造境抒情的功用,把握其作品區(qū)別于一般送別詩的藝術特色。
在我國,送別詩最早可以追溯到詩三百,《邶風·燕燕》中以燕子上下飛舞的歡快氣氛反襯送姊遠去的哀傷情緒,一句“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真摯形象地道出分離之際深厚的不舍之情,被后人尊稱“萬古送別詩之祖”[1]。漢魏時期,江淹創(chuàng)作《別賦》,將離別的情感推到“黯然銷魂”的高度,被錢鐘書譽為“不啻眾星之拱北辰”[2]。及至唐代,送別詩達到高度繁榮,占唐詩十之三四。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3]??梢姟梆T別必賦詩”是唐朝時期的常態(tài)。
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教授認為,產生于680至710年30年的送別詩,都貫穿著一種名為“三部式”的基本結構。這種結構“由破題、描寫式的展開和反應三部分組成”,具體來說,即開頭句描寫場面,介紹背景;中間句抒發(fā)別緒,兩兩相對;結尾句提煉詩旨,俟時而定。[4]王昌齡生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98),之后至710年正是他的青少年時代,這一階段他主要以躬耕、讀書為務。從王昌齡創(chuàng)作的送別詩來看,“三部式”的結構模式的確對其產生影響,在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理論《詩格》中,提到“直樹一句,第二句入作勢”,“直樹兩句,第三句入作勢”和“直樹三句,第四句入作勢”[5]346。所謂“勢”,即“樣式、體式”,指詩歌創(chuàng)作的方式方法,這里的三勢,都強調以寫景襯起,而后才正式入作。但這并不意味著王昌齡的創(chuàng)作落入窠臼,相反,在送別詩的領域他取得了屬于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成就。據胡問濤、羅琴《王昌齡集編年校注》統(tǒng)計,王昌齡的送別詩共四十九首,占其詩歌創(chuàng)作總量近三分之一,可謂相當高的比例。這些送別詩的產生與詩人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動蕩不安與流落飄零中,離別是詩人常要面臨的情境?!杜f唐書》說王昌齡“不護細行”,因此屢遭貶謫,可以推想,多數分別都發(fā)生在詩人奮進的理想遭遇冰冷現(xiàn)實的背景之下。當詩人走在踏入異鄉(xiāng)的路上,或在離家漸遠的途中,心中深藏無人訴說的孤獨與苦悶,于是賦詩就成為了排遣寄托的出口,飽含了他坦誠真摯的情感。
在王昌齡的四十多首送別詩中,七絕占三十首,他因尤善七絕也被當時人稱“七絕圣手”,后人將其與李白相比,謂之“爭勝毫厘,俱是神品”[6]383。《集異記》中曾記載“旗亭畫壁”的故事,雖然未必全然符合史實,但從側面間接驗證了王昌齡七絕在當時的影響。旗亭優(yōu)伶所頌唱的王昌齡的兩首絕句,其中之一就是以送別為題材的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其一)??梢娝蛣e詩在唐朝是可以入律歌唱的,而以七絕為體的送別詩因為絕句自身的特點,更需格外講究。清人劉熙載說:“七言以浩歌,五言以穆誦。”因為七絕的尾句在歌唱時需要“復沓”,即把尾句進行反復歌唱,[7]所以為收回旋婉轉之效,需要格外重視結尾句的雕琢。所謂“一篇之妙,在乎落句”,結尾處是全詩情感的高度凝練。王昌齡提倡“詩本志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然后書之于紙也”[6]294,他所稱于后世的送別詩,幾乎都是精妙辭彩與深摯情感的結合。按王昌齡送別詩結尾的不同情境來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含思落句 寄托遙想
站在當前的時間點思考將來的情況,在王昌齡送別詩中占很大比例。雖然是分別,但在詩人的筆下,卻能通過描繪將來某個時間某種場面,達到抒發(fā)這一刻情感的效果。在王昌齡所作的教授寫詩技巧的《詩格》中,他將這類歸為“含思落句式”,認為“每至落句,常需含思,不得令語盡思窮”[5]396,即詩的結尾須含蓄旨趣,讓讀者咀嚼不盡。《芙蓉樓送辛漸》(其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边@首詩寫于詩人被貶入吳,偶然舊友相逢,但對于羈旅之人來說,一時間內千言萬語都難表心意。何況從詩人當時的處境來看,不了解實情的人很有可能非議其身。于是在這里,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自述為官清明,又通過對未來的遙想,慰藉了友人彼此真摯的情誼,起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作用。從詩人的設想中,讀者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其中的別情,宋人評此詩“情極深,味極永,調極高,悠然不盡,使人無限留連”[6]150。
類似這樣的手法在王昌齡的送別詩中還有《送高三之桂林》中:“留君夜飲對瀟湘,從此歸舟客夢長。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贝嗽娡瑯幼饔谫H謫途中。每一次被貶,詩人不但要經歷官職的變化,還要與熟悉的親友告別。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詩人已是二次被貶,此時正在前往嶺南的途中。不復年輕的他已經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首詩的格調并沒有變得消沉低落,在最后兩句中,詩人所要傳達的,仍是對友人歸來時的美好祝愿和對光明未來的充分自信。再如《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比姷暮髢删淠腿藢の?,詩人作此詩時尚未與朋友分別,但詩中卻寫想到朋友在此行途中,唯一輪明月相伴,孤寂冷清,兩三聲猿啼長鳴,愁悶憂戚,關切之情袒露無遺。讀者讀結尾兩句既真切地感受到詩人對朋友的關心,也從這份關心中體會到他對朋友深深的留戀與不舍。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稱之“代為之思,其情更遠”,王昌齡通過將視角拓展到未來的時空層面,開拓出詩歌新的意境范圍,延展出常人所不及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2.心期落句 慰勉激勵
葛立芳在《韻語陽秋》中說“觀王昌齡之詩,仕進之心,可謂切矣”[6]379。王昌齡曾進士及第,后又中宏詞科,他先后做過汜水尉、江寧丞和龍標尉。雖然他在仕途上并不順利,但詩人從未磨滅一顆向上奮進的心。因為送別詩本身有酬答贈別的作用,所以在王昌齡的送別詩中,常常見到詩人以樂觀昂揚的心態(tài),勉勵寬慰自己的朋友或后輩。如《送劉昚虛歸取宏詞解》:“太清聞海鶴,游子引鄉(xiāng)眄。聲隨羽儀遠,勢與歸云便。青桂春再榮,白云暮來變。遷飛在禮儀,豈復淚如霰?!薄短圃娂o事》卷二十五引《明皇雜錄》,稱劉昚虛“有文章盛名”,卻“流落不偶”,命運的相似性讓“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王昌齡和劉昚虛惺惺相惜。前面詩人以“海鶴”比作劉昚虛,意在指出劉昚虛屬于廣袤的天空,應該像“海鶴”一樣騰飛空中。后面“青桂”句用典慰劉春來自可及第,“遷飛”出自《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指飛向高處,也引申為及第之意。詩人在此詩中可謂對劉昚虛抱以厚望,句句都在鼓勵他一定會中宏辭科。尤其是結尾運用反詰的語氣,更是表現(xiàn)了對他的肯定與信心。這種在鼓勵之中包含對未來期待的結句方法,在《詩格》中被稱為“心期落句式”[5]410。
在王昌齡的送別詩的結尾,讀者見到的不再是“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涼,而是“扁舟乘月暫來去,誰道滄浪吳楚分”(《送李五》)的清朗,不再是“留戀處、蘭舟催發(fā)”的痛苦,而是“鄂渚輕帆須早發(fā),江邊明月為君留”(《送竇七》)的快意。再看一首《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此詩作于詩人左遷龍標之際,這一年王昌齡已年近花甲,分別對二人來說可能就是永別,但詩中卻沒有露出半點遲暮之感或是凄涼之氣,反而結尾真可謂神來之筆。明月是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提及明月多半容易聯(lián)想到凄苦冷清,如“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薛濤《送友人》),但在王昌齡的筆下,卻讓人看到不一樣的明月。雖然一別之后會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頭頂共同擁有的那輪明月,卻能讓人感到“天涯若比鄰”。
3.繪景落句 含蓄不盡
從對景與情的處理來談,送別詩作為典型的抒情詩,表達離愁別緒離不開特定情境。王昌齡深諳于此,其《詩格》中首創(chuàng)“境”的概念,被葉朗視為意境說誕生的標志,[8]在詩歌情與景的構造問題上,他提出過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新觀點?!对姼瘛钒丫撤肿魅悾锞碁樽匀痪吧?,情境為人的感情,意境為人的思想意識,但并不是說三境各自獨立。在王昌齡看來,“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6]303,物色指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意是情意、心意??梢娫谕醪g心中,好的詩一定是情入景中,景中蘊情。王昌齡有《巴陵送李十二》:“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李十二即李白,王昌齡與之交好。初看全詩幾乎全部都在寫送別時的景物,但仔細觀之那滿腔的身世飄零之感,悲歡離合之情卻分明可見。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意在情景交融中不言而喻。結尾兩句落在寫景上,綿延的高山擋住了秋天的景色,只見薄暮黃昏時的云朵,空空地倒映長著蒹葭的水中?!拜筝纭痹诖?,既襯托出水面的空曠,也引《詩經》中“蒹葭蒼蒼”之意,表達了送行時留戀不舍的情感。讀到這里,詩中描繪的畫面好像就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讀者仿佛置身一片清遠空曠的境界,跟著詩人一同體驗了送別的情感。
王昌齡于尾句寫景,卻不流于浮泛,這正在于他所描繪的景象意蘊深遠?!端腿f大歸長沙》:“桂陽秋水長沙縣,楚竹離聲為君變。青山隱隱孤舟微,白鶴雙飛忽相見。”后兩句一動一靜,一青一白,本來靜態(tài)的畫面因此變得靈動活潑,“青山隱隱孤舟微”與“孤帆遠影碧空盡”有異曲同工之妙。眼看著友人乘坐的扁舟在峻青的山巒間越來越小,這邊抬頭正看到一對白鶴雙飛,雖然讀者未曾親歷這場送別,但在詩人的筆下,卻依然感受到了濃濃的寂寥惆悵。詩人并沒有將送別最后的畫面描繪成一幅靜景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遠去的孤舟,雙飛的白鳥,都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使這里的意境“近而不浮,遠而不盡”。可以說,王昌齡送別詩有關寫景的結尾,是對其意境理論的親身實踐,他的送別詩與他的詩論相互印證。
4.援典落句,意味深長
除了上述幾種結句方法外,在王昌齡的送別詩中,常見的還有 “援典落句”。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用典的看法是“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9],恰當地援引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可以使表達的意蘊更加豐厚,從而顯得意味深長。王昌齡的《送李五》:“玉碗金罍傾送君,江西日入起黃云。扁舟乘月暫來去,誰道滄浪吳楚分?!薄氨庵邸倍湓醋浴稌x書·王徽之傳》,在一個月色清朗的雪夜里,王徽之突然憶起自己的好友,于是乘一艘小船前去造訪。經過一夜,終于到達好朋友家的門口,但他卻沒有繼續(xù)向前,而是轉身歸返。旁邊的人問其原因,他說:“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耶?”王昌齡在此處引用這個典故,同樣是想告慰李五,此番別后,倘思相見,也可以和王徽之一樣乘月而來,盡興而返,誰道滄浪之隔,會使吳、楚二分?送別時的情感復雜而又豐富,有時竟一語不能說盡所有的感情,這時用典無疑能使表達更為委婉含蓄。
再如王昌齡的《別陶副使歸南?!罚骸澳显綒w人夢海樓,廣陵新月海亭秋。寶刀留贈長相憶,當取戈船萬戶侯?!薄爱斎 本錇槊銊钐崭笔拐Z,戈船即戰(zhàn)船,取戈船萬戶侯,用西漢楊仆事。《史記·酷吏列傳》中載:“楊仆者,宜陽人也……南越反,拜為樓船將軍,有功,封將梁侯。”[10]162王昌齡創(chuàng)作此詩時,正值海賊倭寇在南方一帶作亂,朝廷遣陶副使前去平叛,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與陶副使分別時賦詩一首,勉勵其像楊仆一樣功成凱旋。如果不用這一典故,慰勉之語未免難以落到實處,但以典故勸之,有史實在前,為這番激勵話語增添了可信度,也讓人從中感到王昌齡與陶副使的深厚情誼。類似的還有《留別司馬太守》:“辰陽太守念王孫,遠謫沅溪何可論。黃鶴青云當一舉,明珠吐著抱君恩?!睋端焉裼洝肪矶骸八搴畛鲂?,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歲余,蛇銜明珠以報之?!盵10]166王昌齡在這里以“明珠吐著”的典故向司馬太守自薦,接連被貶的人生經歷讓這個一心奮發(fā)的年輕人看到了現(xiàn)實的不易,他向太守自陳如若可以黃鶴展翅騰飛青云,將來自己一定會像“大蛇吐珠”一樣報答他今日的恩情。如此表達自己心跡的方式,含而不露,雖然是為了功名,但聯(lián)系王昌齡的生平經歷,體察到他深藏于典故之下那顆郁郁不得志的心,這樣曲折的表達反而讓人嘆惋憐惜。
周嘯天認為“王昌齡七絕重精心追琢,更多地體現(xiàn)了詩人的藝術匠心”[11],從以上送別詩的結尾來看,確實如此?;蚣挠杵谂危蛭棵愎膭?,它們“語雖不同,其惜別之意則同”(陳巖肖《庚溪詩話》)。多種多樣的結句方式,使得王昌齡的送別詩具有區(qū)別于同時代其他送別詩的獨特風格。在普遍以悲為美的送別詩創(chuàng)作大背景下,王昌齡的送別詩詩風慷慨曠達,一掃以往的傷感悲戚。雖然他的命運顛沛流離,十分不幸,但在這些結尾句中,詩人幾乎都是從樂觀的心態(tài)出發(fā),“一片冰心在玉壺”是純真的友情,“鴻恩共待春江漲”是對皇恩的忠信,“且欲歌垂綸”是閑適的歸隱之心。從他的詩中,我們沒有看到他因人生的苦難而黯淡,相反他在詩中開辟了另一方天地,成就了藝術的燦爛。從他的送別詩里,我們感受到一片光明溫暖,一股赤誠直率。
[1] 王士禛.帶經堂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19.
[2] 錢鐘書.管錐篇(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1411.
[3]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198.
[4] 宇文所安.初唐詩[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288.
[5]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 胡問濤,羅琴.王昌齡集編年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0.
[7] 沈紹輝.試論王昌齡七絕的藝術特色[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4).
[8]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65.
[9] 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701.
[10] 李云逸.王昌齡詩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 周嘯天.唐絕句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72.
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ndingModeofWangChangling’sFarewellPoemsandtheUniqueSituations
WU Zhenhua,ZHANG Xinyi
Wang Changling is honored as “Four-line master”, who likes to express farewell by means of writing four-line poems with seven characters to a line. The ending of the poems are often the climax, and can move and inspire people’s feelings, with temperate and refined indication and endless char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ndings of Wang Changling’s farewell poems into four types: ending with missing, ending with expectation, ending with scenic painting and ending with classics quotation,separately discusses their functions to the poem’s situations and concerns the artistic personality of Wang Changling’s farewell porms from the angle of their endings.
WANG Changling; farewell poems; ending mode; unique situations
2017-08-15
本文系2016年安徽師范大學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計劃“王昌齡送別詩獨特情境與結尾模式探究”(編號:201610370292)階段性研究成果。
吳振華(1964—),男,安徽宿松人,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學;張昕怡(1997—),女,安徽南陵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I222.7
A
1671-8275(2017)06-0074-04
長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