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鑫
(河南省中醫(yī)院腦病一區(qū),河南 鄭州 450000)
腦動脈瘤是神經科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疾病,目前醫(yī)學界對該病的發(fā)病原因尚無準確定論,但有學者認為,該病的發(fā)生于患者受到創(chuàng)傷以及遺傳因素存在著較大的關系[1]?;颊甙l(fā)病后,在初期只會感覺到偶爾疼痛,隨著疾病的發(fā)展,會出現(xiàn)麻痹以及輕微意識障礙等表現(xiàn),多數(shù)患者在患病初期并沒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往往發(fā)現(xiàn)時已經為中期或后期的患者,給治療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病情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xiàn)昏迷以及腦強直等臨床表現(xiàn),嚴重者甚至引起患者的死亡。臨床上多采用介入治療的方式對其進行治療,但多數(shù)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該病后,會出現(xiàn)沮喪、緊張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給治療帶來了一定的麻煩,所以給予治療期間的患者正確的心理指導是非常重要的[2]。本次研究中,已改善腦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同時提高其護理質量為目的,對其采用中醫(yī)情志護理,發(fā)現(xiàn)改護理措施能有效調節(jié)其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效果明顯,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6月~2017年4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介入治療的“腦動脈瘤”患者,將之隨機抽取的82例,按照數(shù)字表達法分為41例的對照組(對癥介入治療及常規(guī)護理組)和41例的(對癥介入治療及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組)。本次研究的所有對象,在入院時,均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詢問及相關檢查,均不存在精神障礙及其他不能進行配合治療的疾病,均確診為腦動脈瘤。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6:15,年齡28~56歲,平均(37.2±2.9)歲,病程10個月~6年5個月,平均(2.7±1.1)年;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5:16,年齡27~57歲,平均(38.7±3.1)歲,病程9個月~5年11個月,平均(2.7±1.0)年。本次研究的結果均在所有對象的知情下進行,均簽訂了相關文件,組間比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給予介入治療的方式對其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中醫(yī)情志護理,具體為:在日常護理工作,通過交談的方式,拉近彼此的護患關系,待彼此了解及信任后,將該病治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向其進行說明,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因為聽力及認知能力的下降,交談時要心脾氣和,不可過于急躁,對于聽力不好的患者,可加大自身說話力度語氣交談,鼓勵患者配合治療,消除其對疾病的恐懼心理。對患者進行健康宣傳,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讓患者盡量改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衛(wèi)生習慣及作息習慣等。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及抑郁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采用不同量表對其進行比較分析,同時對其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
采用不同量表分析后,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焦慮及抑郁評分分別為(47.61±10.25、46.87±11.23vs47.58±10.31、46.76±11.29),組間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34.92±8.93、32.51±10.25vs40.65±10.06、39.38±9.85),組間比有差異(P<0.05)。在護理方面,對照組患者不滿意及感覺較差的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8例(19.51%)、4例(9.75%),滿意度為70.73%,觀察組僅有2例(4.87%)患者感覺不滿意,滿意度為95.12%,組間比有差異(P<0.05)。
腦動脈瘤是造成患者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臨床上多采用介入治療,但因為患者癥狀不明顯,往往發(fā)現(xiàn)后已是中后期,會出現(xiàn)焦慮、緊張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使其療效降低。本次研究中,已改善腦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同時提高其護理質量為目的,對其采用中醫(yī)情志護理,發(fā)現(xiàn)改護理措施能有效調節(jié)其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淑娟,周愛勤.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心理的影響[J].鄭州大學學報,2013,48(3):426-428.
[2]王淑娟,李 娟.骨肉瘤術后化療的心理護理[J].飲食保健,2016,3(1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