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容坤
(閩南師范大學 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校學術委員會運行機制問題分析與對策
鄭容坤
(閩南師范大學 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推進學術委員會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是完善大學內部治理機制的制度保障。當前高校學術委員會運行過程中存在著公共性角色缺失、運行程序不當、決策機制不全、監(jiān)督不到位等問題,學術委員會應從重塑職業(yè)責任、健全運行機制、完善決策程序和樹立監(jiān)督意識等方面采取相應措施。
高校:學術委員會;運行機制;問題;對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國家層面上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為推進中國特色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提供了法理依據(jù)和政策導向?!秶抑虚L期教育規(guī)劃綱要》專設一章,系統(tǒng)闡述“建設現(xiàn)代學校制度”,認為一所完善的大學應處理好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關系。深刻剖析這一標準,可從政府如何依法管辦學校、學校如何完善內部治理機構、社會如何對學校參與和監(jiān)督來深入研究。這三方面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任何一方?jīng)]有解決好,勢必會給另外兩方的制度建設造成阻滯,影響現(xiàn)代大學建設步伐。經(jīng)過10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國學界對高校學術委員會制度開展了系列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有:一是從組織結構上,分析學術委員會的組成、職責與任務;二是從組織功能上,剖析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決策科學化的作用;三是從操作層面上,分析學術委員會存在的困境,比如成員主體意識不強、運行機制不規(guī)范等問題;四是從解決策略上,為健全學術委員會制度提出了對策。這些研究為高校完善學術委員會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國家層面已形成了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構的大背景下,主張從完善大學內部治理機制來談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這一話題比較切合實際,也更具可操作性,而且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訴求。
完善大學內部治理機制實際上就是高校內部資源配置決策的權利結構和利益重塑與調整。需要建設的大學內部治理機制有很多,包括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高校行政管理體制,高校學術運行機制等方面。筆者認為將建設現(xiàn)代大學制度置于我國的國情而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符合高等教育形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制度。由此,建設現(xiàn)代大學制度重點應理順高校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兩者的關系,明確高校行政權力的職責和界限,以便為學術性組織正常運行釋放空間。
當前高校的學術性組織有很多,包括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職稱評定委員會、學位委員會等,而且這些委員會還分為學校層面和二級單位層面兩級,如對這些學術性組織存在的問題進行一一闡述,顯得力不從心,因此筆者僅以二級學院學術委員會為例進行論述,這樣得出的結論更為客觀。健全學術委員會是學校民主建設的重要途徑,是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形式,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歷史沿革,我國高校沿用蘇聯(lián)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形成強調行政權力的慣例,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術委員會權力運行的空間。當前,學術委員會地位缺失,學術權力弱化,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除了有來自原有國家層面的強行政權力的意識侵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學術委員會自身問題。筆者認為有這樣一些問題,即學術委員會公共性缺失、程序規(guī)范不當、決策機制不全、監(jiān)督不到位,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術性組織的運行效率,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路徑思考。
(一)公共性角色缺失
公共性一般是指“某一文化圈里成員所能共同享受某種利益,因而共同承擔相應義務的制度的性質?!盵1]學術委員會擁有裁定和評判高校公共學術事務,監(jiān)督高校行政管理實務的職權。但是,目前高校學術委員會公共性角色缺失主要有兩方面,即作為組織角色的缺失和作為組織成員角色的缺失。
一方面組織角色的缺失有:第一,沒有厘清大學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關系。高校學術委員會委員身份多重,有的兼任黨政領導,有的只是普通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會產(chǎn)生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界限模糊,分工不明,責任不清,從而導致了行政權力借助學術委員會達成行政目的。第二,學術委員會成員單一,學科分布不平衡[2]。當前有些地方高校制定了學術委員會章程,規(guī)定學術委員的任職條件,但存在著重高學歷、重職務問題,缺少普通教師代表,因而在學術事務決策上往往帶有行政思維色彩,使得一線教師等學術力量在學術事務決策的博弈中相對弱小。同時也存在著利用“學緣”、“師緣”以及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等關系,壟斷學術權力的問題,從而難以保障學術組織權力的公共性。
另一方面,組織成員角色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組織認同性不夠。組織認同體現(xiàn)出了學術委員會委員對組織的看法與立場,從而引申出學術委員會委員的立場問題和態(tài)度問題。當前在建設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背景下,存在著委員立場不明,態(tài)度不清,無法清晰把握學術委員會的工作對象和職責使命。有些委員沒有把施行學術委員會看成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而將其視為行政管理權力的補充,沒有實質性權力,或者認為學術委員會只是傳話筒和表決器,可有可無。沒有明確認識到學術委員會的組織使命,當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沖突時,就會存在立場不堅定,態(tài)度不明確問題,從而無法形成組織合力,導致在與行政權力博弈中處于失勢境地。第二,主動作為不足。有些委員沒有把學術委員會當成是一種學術性至高無上的尊重,沒將成為一名委員而感到自豪,而很現(xiàn)實地將履行學術委員會職責作為一種很平常的行為,還錯誤地認為學術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個人時間,從而導致了對學術委員會制度建構不關心,對于開不開學術委員會、何時開學術委員會、怎么開學術委員會等事關學術委員會運行機制的建設方面都缺少主動謀劃的意識。
(二)運行程序不當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獲獎者諾斯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博弈規(guī)則,或更規(guī)范地說,它們是一些人為設計的、型塑人們互動關系的約束?!盵3]作為制度規(guī)范的程序是學術權力得以施行影響的載體,是有關學術委員會機制的設計、實施、評價和修正完善的過程、步驟和先后順序。目前有些學術委員會成員程序意識不強,隨意性較大,缺少對國家及大學內部相關制度等規(guī)范性文件的認知,影響學術委員會的存在制度基礎與合法性。學術委員會委員的程序無意識,除了源于自身學習不深刻外,更重要的是與當前高校學術委員會有關制度程序的不健全、不規(guī)范有關,如在大學內部管理層面沒有健全的程序運行規(guī)則,包括選拔制度、例會制度、議事規(guī)則、與其他組織的協(xié)同互動機制,這些基本制度的缺失,會讓委員無法可學、無法可依。
以學術委員會的會議制度為例。會議制度是高校學術委員會最為重要的運行機制,學術委員會的審議、咨詢、評議等職能主要是通過會議制度來履行。學術委員會會議制度是委員行使權力,表決學術事務,監(jiān)督行政權力的重要平臺,而目前高校學術委員會會議制度并沒有真正確立,表現(xiàn)為臨時性、松散性狀態(tài),會議的設定一般由學術委員會主席主觀決定,其他委員并未發(fā)揮積極性,也沒有思考歷次會議召開的必要性。
(三)決策機制不全
高校學術委員會的決策權力,是其在高校管理中基于學術影響力而獲得的合法性安排,是學術委員會存在的價值基礎。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我國公立大學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這一領導體制下,校長享有高度執(zhí)行權,負責黨委決策的實施;學術委員會享有咨詢、審議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部分進行了高校制度改革,但改革后存在強化行政權力現(xiàn)象,進而導致了大部分高校的學術委員會屬于咨詢性質的,沒能在大學學術事務中起到主要作用。歸納起來主要是高校內部決策資源配置不合理,決策主體錯位,決策職權不明[4],本應由學術委員會決策、審議的學術事項被學校黨政機關或其他組織包辦,從而導致學術委員會淪為行政組織的附屬。這種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學術委員會委員決策意識、科學決策能力、民主決策氛圍等方面不足。學術事務管理是一個特殊的專業(yè)領域,它要求從業(yè)者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yè)素養(yǎng)。而決策素養(yǎng)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經(jīng)過長期積淀而成。決策意識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決策主體擁有的對某項事務的評判權。要讓決策者手中的權力得以施行就需要依靠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但是在當前部分高校,委員沒有對學術委員會形成組織認同的前提下,進而談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就顯得本末倒置了。
另一方面,學術決策規(guī)則和制度的不完善。完善、有效的決策制度與規(guī)則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和規(guī)范決策的保障。一套行之有效的學術決策制度應包括調研論證制度、咨詢制度、聽證制度、表決制度、執(zhí)行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實際上,各高校都有建立了學術委員會組織,但沒有完善的決策制度。主要存在:有決策公開制度,但執(zhí)行走形式,不落實,存在決策“暗箱操作”;決策咨詢制度、決策聽證制度不健全,對決策方案論證不夠;決策寡頭主義,聲稱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但是決策民主制度、參與制度、監(jiān)督制度不健全,存在一言堂,一邊倒現(xiàn)象,出現(xiàn)決策失誤,沒有責任追究制度。
(四)監(jiān)督不到位
監(jiān)督機制漏洞是高校學術委員的詬病。雖然高校已經(jīng)設立了學術委員會等學術性組織,也出臺了規(guī)范學術委員會運行的章程或規(guī)定,但是很少重視對學術委員會的監(jiān)督,無法從制度層面形成約束學術性權力的相關規(guī)定。目前高校學術委員會雖尚未具備學術資源配置的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決策能力,但在開展一定的學術事務,如教師職稱評定、人才引進計劃等方面,在其有限的權力范圍內,擁有較高的學術成果審議、職稱資格評定權力。蘇堃博士在其論文中,通過對國內部分院校學術委員會章程文本的研究,認為大多數(shù)院校都以“公平、公正、公開”,“科學、民主、規(guī)范”等理論共識來強調學術委員會工作的特殊性[5],然而,關于如何對學術委員會工作進行約束和監(jiān)督卻很少提及。學術委員會監(jiān)督機制的缺失,已經(jīng)形成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監(jiān)督主體的意識不強、能力較弱。監(jiān)督主體意識來自于監(jiān)督主體對于監(jiān)督對象的客觀認知,在于其運用一定的智力水平和判斷能力對學術委員會運行流程和決策機制所作出的評價。但是,目前除了學術委員會成員有關心學術組織運行的效能外,組織外的行政人員、普通教師很少給予關注,就更不用提監(jiān)督一說了。這說明了監(jiān)督主體對學術委員會重要性的認識不夠,缺乏對學校事業(yè)的責任感,怕遷事于人,不敢監(jiān)督。
另一方面,監(jiān)督制度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監(jiān)督過程倒位。高校學術委員會的監(jiān)督主要包括事前監(jiān)督、事中監(jiān)督、事后監(jiān)督三個環(huán)節(jié)。當前的監(jiān)督主要集中在事后,屬于“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臨時性監(jiān)督,等到問題出現(xiàn)了才介入事務監(jiān)督,導致對事前和事中監(jiān)督不足,無法從源頭上杜絕學術委員會的非理性行為。二是監(jiān)督主客體錯位。由于學術委員會具有對教師職稱、晉升等學術事務的審議權、表決權,會產(chǎn)生作為監(jiān)督主體的廣大教師基于自身的利益驅動,不敢監(jiān)督作為客體的學術委員會所作出的決定。三是監(jiān)督制度缺失。這方面主要是關于學術委員會內部監(jiān)督制度的不完善,如監(jiān)督的運行制度,監(jiān)督的保障制度,監(jiān)督的獎懲制度等。四是監(jiān)督手段單一。目前采用的主要有黨政監(jiān)督、經(jīng)濟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等,有關教代會、工會、新聞媒體監(jiān)督對學術委員會運行的監(jiān)督較少。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直接影響了學術委員會的科學決策。
(一)樹立公共責任,重塑職業(yè)主義精神,提高角色認同意識
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場所,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好壞,最終由社會和市場來評定,但是高校本身有自己的內部評價人才質量的標準、方式、機制。而這些評價機制大部分是由學術委員會集體決策或發(fā)揮智囊建議制定出來,因此,高校學術委員會作為一個組織,其功能的施行、程度、范圍、大小直接影響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和教學工作的順利進展。從組織學角度講,組織是一種人為的設置,組織中的人是組織有效整合資源以實現(xiàn)組織目標的決定因素。對高校學術委員會而言,要從樹立公共責任感和重塑職業(yè)主義精神兩個方面來克服組織角色和成員角色的缺位現(xiàn)象,進而提高角色認同。一方面是樹立公共責任感。責任是一種因職務或職位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較強的崗位意識和對結果負責的態(tài)度。學術委員會作為高校組織權力分配和制衡行政權力的重要組織形式,在保障高校學術決策、監(jiān)督行政權力方面是發(fā)揮重要作用。高校學術委員會要從自身組織使命出發(fā),認清學術委員的價值、功能,樹立公共責任感,才能與其他高校內部組織發(fā)展關系時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更好的服務于高校改革發(fā)展。另一方面是重塑一種職業(yè)主義精神。對高校委員會成員而言,要克服組織認同性不夠、主動性不足的問題,需要樹立職業(yè)主義的精神??梢赃@樣認為,能成為高校學術委員會成員,一般都是組織中或在某一學科領域內有較強影響力的人員,通過選拔、任免等人事程序而選拔出來。因此,學術委員會成員應該要把學術委員看作是一種榮譽身份,進而形成職業(yè)主義意識。為此,高校要采取物質激勵的方式,對學術委員開展工作給予一定的補助,以便提供工作積極性。物質利益的激勵雖然是對高校學術委員付出時間精力的一種補償,但更多意義上,應該是一種職業(yè)上的尊重。高校組織對學術委員會的這些利益補償和精神重視,將有助于學術委員會成員形成職業(yè)認同感和責任感,更好地做好學術事務決策。
(二)完善運行機制,推進學術委員會運行程序制度化、法制化
高校學術委員會是現(xiàn)代大學建設的重要機構,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fā)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規(guī)范高校學術委員會的制度環(huán)境是重中之重。目前,高校學術委員會的制度環(huán)境,包括高校內部、社會外部等一般環(huán)境和高校學術委員會自身具體環(huán)境。這些環(huán)境復雜多樣,如高校委員會的職責體系、會議制度、選任制度、事務表決機制等,文中僅以學術委員會運行中的會議制度進行分析,對推進學術委員會運行程序制度化、法制化提供建議。
當前從學術委員會會議的時序上看,開好學術委員會可從會前、會中、會后三個階段的程序著手。第一,規(guī)范會前準備程序。主要關注四個方面:一是會議通知,準確無誤地通知到個人;二是會議考勤,做好參會人員統(tǒng)計和請假審批;三是明確會議主題和主體;四是會議提案材料的送達。第二,規(guī)范會中程序。應當注意四個方面:一是核實出席人員數(shù)量。一般情況下,根據(jù)《高校學術委員會章程》規(guī)定,全體會議應當有2/3及以上委員出席才能舉行;二是告知會議決議事項,讓委員清楚開會目的,需要做哪些事,行使什么職權;三是意見聽取,在委員會主任提出會議議程后就進入討論、聽取審議意見階段。在此階段委員會主任應讓各委員公開討論、充分發(fā)言,之后綜合大家意見處理大會重要事項;四是事項表決。會議表決應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采取無記名方式的票決進行,而且贊成票數(shù)須達到應參會人數(shù)的1/2以上方可做出決定。第三,規(guī)范會后程序。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做好學術委員會的會議記錄、檔案歸檔工作;二是執(zhí)行學術委員會表決通過的事項,并及時向委員會報告進展情況。學術委員會的會議程序化建設必須立足高校具體實踐,實事求是,循序漸進,采取定期會議和特殊會議的方式進行,切實有效地從程序方面加強學術委員會會議制度建設,從而推動高校民主化管理的進度。
(三)培育決策權威意識,規(guī)范最高決策機制
根據(jù)《高等教育法》第42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設立學術委員會”,審議學科、專業(yè)的設置,制定教學、科學研究計劃方案,評定教學、科學研究成果等有關學術事項?!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現(xiàn)代大學制度,要求充分發(fā)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fā)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從上述條款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法》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賦予了高校學術委員會最高的決策權力。但現(xiàn)實中,談及高校內部治理機制,一般都離不開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爭論。從規(guī)范意義上而言,目前高校學術委員會決策機制全、決策質量不高、決策形式走過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校行政權力[6]。高等教育發(fā)展到今天,行政權力已經(jīng)滲透到學校的機理之中。高校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對學術事務“無微不至”,導致學術委員會在高校的治理結構中的地位是模糊的、虛弱,學術權力空間日益萎縮,形成了高校學術委員角色認同危機。為此,高校管理的頂層設計者應從規(guī)范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決策領域角度,理清兩者的職責所在,克服行政權力干涉學術權力業(yè)務的問題,同時可以在財務、人事等方面對高校學術委員會決策機制的健全加以保障,以便高校學術委員會逐漸成長、成熟,成為獨立的組織體系。
(四)形成監(jiān)督意識,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公正性
權力,即影響能力,為了實現(xiàn)目標而對他人施行的影響力。絕對的權力勢必會造成權力尋租及腐敗。高校學術委員會擁有學術決策權、學術評議權、學術咨詢權、學術裁定權等,這些權力的運用事關高校現(xiàn)代化建設、事關高校師生利益,必須慎重處理。然而,公共選擇理論認為,人是自利的理性經(jīng)濟人,總是最求自身效益最大化,有可能存在濫用權力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學術委員會委員要從我做起,認識到監(jiān)督機制的重要性,加強自律建設,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公正性。具體而言,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監(jiān)督機制的重要性:第一,建立監(jiān)督機制可以有效防范因人情、利益等相關因素干擾而出現(xiàn)的變異和腐敗,促使學術委員會沿著公平、公開、公正的路徑,按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原則做出理性的符合學術事務發(fā)展的規(guī)律做出決定。第二,可以樹立學術委員自知、自律,形成秉公辦事的工作理念。目前有些委員“在其位,不履行其職責權力”,存在職業(yè)倦怠、玩忽職守的錯位態(tài)度。究其根本,在于沒有監(jiān)督機制,沒有對他們的這種松懈態(tài)度形成諸如舉報、彈劾甚至罷免的一套標準程序或制度規(guī)定。第三,有效的組織監(jiān)督機制,可以讓成員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有助于組織形成科學合理的決議,進而增強組織的認同感和公信力。
[1]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類型及其若干傳統(tǒng)模型[J].社會學研究,1997(4):111.
[2]趙俊芳.我國大學教授會的“應然角色”與“實然缺失”[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0(5):28.
[3]道格拉諾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jīng)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213.
[4]甘金球.我國高校學術權力運行機制研究述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8):40.
[5]蘇堃.中國公立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運行模式研究[D].湘潭大學博士論文,2012(7):20.
[6]陳翔.新時期高校學術委員會運行機制研究[J].高校探索,2015(1):23.
Analysisof the Problems in University Academ ic Comm ittee M 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ZHENG Rong-kun
(Schoolof Law and Public Management,M innan 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000)
Promoting themodernization ofmanagementability and the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academ ic comm ittee is the system guarantee of the university internalgovernancemechanism.Based on the current college running mechanism of the academ ic comm ittee,the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academ ic comm ittee,such as the lack of public role,improper procedure,incomplete decision-makingmechanism,lack of supervision,etc.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of rebuilding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perfecting the operationmechanism,perfecting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 and establishing the supervision consciousnes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academ ic comm ittee;operatingmechanism;problem;countermeasure
G 647
A
1674-831X(2017)01-0078-05
[責任編輯:胡 偉]
2016-11-23
鄭容坤(1985-),男,福建漳州人,閩南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管理學碩士,主要從事基層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