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傳友
(皖西學院 皖西文化中心,安徽 六安 237012)
正陽關鎮(zhèn)古稱穎尾、穎口、陽石、羊市、羊石城等,位于壽縣城西南三十公里處,地處淮河、穎河、淠河三水交匯處,素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說,是明至民國時期中國淮河流域最重要的稅關,有中華“八大名關”之一稱譽。明末清初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稱:“淮水在潁上縣南三十里、又東三十五里,即東、西正陽鎮(zhèn)也。東正陽,屬壽州;西正陽,屬潁上縣。挾淮據險,為古來之津要,今商旅往來者皆輳集焉。潁水亦自河南境流經此入于淮,謂之潁口。蓋自北而南者,潁口其必爭之地矣”①[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二十七,《川瀆四》,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 5433頁。。說明正陽關鎮(zhèn)在淮河流域歷史上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地位。由于文獻的分散與缺乏,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正陽關鎮(zhèn)歷史文化缺乏系統(tǒng)研究,僅李強、馬陵合《近代皖北交通中心的變遷》②李強,馬陵合:《近代皖北交通中心的變遷》,《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第164-171頁。一文曾對正陽關鎮(zhèn)的交通地位進行論述。本文僅對正陽關鎮(zhèn)的歷史地位進行探討,敬請批評指正。
“南北分疆,兩淮皆戰(zhàn)場也”③[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南直方輿紀要序》,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第 868 頁。。正陽鎮(zhèn)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成為歷代南北戰(zhàn)爭中兵家爭戰(zhàn)的軍事要地,歷史上在此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蹲髠鳌ふ压辍份d魯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④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十二年》,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 1338頁。。表明當時楚國軍隊曾經據守此地。明嘉靖《壽州志》記載正陽鎮(zhèn)在“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漢昭烈筑城屯兵于此”⑤[明]栗永祿:嘉靖《壽州志》卷之一,《輿地紀》《坊鄉(xiāng)》,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年。。說明漢末劉備曾駐軍于此,現今還留有劉備城、張飛臺遺址。三國魏黃初五年(224年),“魏主丕御龍舟,循蔡、潁浮淮如壽春,蓋自潁口入淮也”⑥[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一,《南直三》,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第 1023 頁。。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八月甲子,“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潁口”⑦[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〇五,《晉紀二十七》《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繼而發(fā)生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秦晉“淝水之戰(zhàn)”。北魏景明四年(503年)四月,南朝梁“陳伯之為江州刺史,戍陽石”⑧[齊]魏收:《魏書》卷十九,《列傳第七中》《任城王》,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梁天監(jiān)四年(505年)甲寅,“將軍姜慶真與魏戰(zhàn)于羊石?!雹醄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六,《梁紀二》,北京:中華書局,1956 年。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于顗“以水軍總管從韋孝寬經略淮南。顗率開府元紹貴、上儀同毛猛等,以舟師自潁口入淮。陳防主潘深棄柵而走,進與孝寬攻拔壽陽”⑩[唐]魏征:《隋書》卷六十,《列傳第二十五》《于仲文兄顗從父弟璽》,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唐天佑二年(905年)十月戊申,朱全忠“發(fā)光州,迷失道百馀里,又遇雨,比及壽州,壽人堅壁清野以待之,全忠欲圍之,無林木可為柵,乃退屯正陽?!辉卤?,朱全忠渡淮而北”①[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六五,《唐紀八一》《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下天祐二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五代“周顯德二年伐唐,李榖等為浮梁,自正陽濟淮,敗南唐兵于壽州城下。三年,唐將劉彥貞趨救,李榖慮正陽浮梁為彥貞所斷,乃焚其芻糧,退保正陽,彥貞聞之喜,引兵輕進,直抵正陽,周將李重進度淮,逆戰(zhàn)于正陽東,大破之,既而周主至正陽,進次壽州城下。四年,周克壽州,南唐林仁肇謂其主曰:愿假臣兵數萬,直抵壽春,分據正陽,收復淮甸”②[清]顧祖禹: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一,《南直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 1028頁。。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亮南侵,詔淮西諸軍保潁口,蓋扼要之地也”③同②,第 1023 頁。。開禧二年(1206年),南宋權臣韓侂胄北伐失敗,十月,金朝平章政事仆散揆“總大軍南伐,分兵為九路進”,“以行省兵三萬出潁、壽”反撲,“宋帥何汝礪、姚公佐悉銳師屯花靨以備。揆乃遣右翼都統(tǒng)完顏賽不、先鋒都統(tǒng)納蘭邦烈潛渡八疊,駐南岸。揆麾下大軍直壓其陣,敵不虞我卒至,皆潰走,自相蹂踐,死于水者不可勝計。進奪潁口,下安豐軍,遂攻合肥,取滁州,盡獲其軍實”④[元]脫脫等:《金史》卷九十三,《列傳第三十一》《仆散揆》,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南宋末年,元軍滅金揮師南下,強渡淮河,占領正陽鎮(zhèn),開始了滅宋戰(zhàn)爭?!对贰酚涊d,元至元九年(1272年),董文炳“遷樞密院判官,行院事于淮西。筑正陽兩城,兩城夾淮相望,以綴襄陽及搗宋腹心”。十年夏,“宋淮西制置使夏貴帥舟師十萬”與董軍大戰(zhàn)于正陽鎮(zhèn),結果敗退而回⑤[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三》《董文炳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以上所引說明正陽鎮(zhèn)在南北政權對峙之時軍事地位之重要。
社會承平時期的短期社會動蕩,正陽鎮(zhèn)也是兵鋒所及之地。元末,淮河兩岸是紅巾軍政權的首義之區(qū),正陽鎮(zhèn)成為劉福通紅巾軍“大宋”政權的都城——安豐城的北部屏障,在此及周邊曾發(fā)生多次爭戰(zhàn)。明崇禎八年(1635年)春,高迎祥、張獻忠率農民軍自潁州攻占正陽關,攻壽州城不克,東去攻占鳳陽中都城。清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至九月,太平軍與捻軍在正陽鎮(zhèn)同清軍進行了歷時半年多的攻防戰(zhàn),清廬鳳道、曾任壽州知州金光筯死于此。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十月,壽州淮上革命軍以正陽關為駐防地西征光復皖北各縣;民國二年(1913年)七月,安徽討袁軍同袁世凱北洋軍倪嗣沖部激戰(zhàn)于正陽關;1927年5月,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攻占正陽關。1932年5月,中共鄂豫皖紅二十五軍攻占正陽關,三天后撤離到蘇區(qū);1938年6月5日,日本侵略軍自蚌埠沿淮河西進,守衛(wèi)正陽關鎮(zhèn)的國民政府軍短暫激戰(zhàn)后敗退,日軍攻占正陽關及壽縣城,一月后撤出。直至新中國成立,正陽關鎮(zhèn)未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
交通中心是“位于一種或多種運輸方式的交通干線的交叉點與銜接點,對于一定區(qū)域的交通結構和經濟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⑥李強,馬陵合:《近代皖北交通中心的變遷》,《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第164-171頁。的城鎮(zhèn)。壽州“正陽鎮(zhèn)陸路東通府城(引者注:鳳陽),南通六安州,西南通霍邱縣,西北通潁上。水路上通汝、潁,下通洪澤湖”⑦[清]曾道唯:光緒《壽州志》卷四,《營建志》《關津》,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說明正陽鎮(zhèn)因其地處淮河中游的特殊地理位置成為明清時期皖北的交通中心。明中期,正陽鎮(zhèn)已是“東接淮潁,西通關陜,商販輻輳,利于魚鹽,淮南第一鎮(zhèn)也”⑧[明]栗永祿:嘉靖《壽州志》卷一,《輿地紀》《坊鄉(xiāng)》,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年。。據明徽州人黃汴的《一統(tǒng)路程圖記》記載,經正陽關起點的路途有5條,途徑正陽關有3條;明程春宇的《士商類要》記載,經過正陽關起點的路途有2條,途經正陽關的路途有3條⑨楊正泰:《明代驛站考》,《附錄》二、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因此,從明中后期起,正陽關鎮(zhèn)已經是溝通南北、聯(lián)絡東西的水陸交通中心。到清代,其交通樞紐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清代正陽關水路西通霍邱縣三河尖(今屬河南固始縣)、河南信陽州,北連河南省朱仙鎮(zhèn)、周家口,南接霍山、六安州,下達鳳陽府臨淮關、淮安府,舟楫如梭,商賈云集,為沿淮中游水路交通的總樞紐。清末民初,貫通南北的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原先淮河南岸一小漁村的蚌埠因淮河鐵路大橋而設車站,遂逐漸成為交通樞紐,具備了“縱有津浦鐵路,橫有淮河,更有蚌合、蚌蒙、蚌靈等汽車路網織各處,長淮小輪,往來如梭”⑩龔光朗,曹覺生:《安徽各大市鎮(zhèn)之工商現狀》,《安徽建設月刊》1931年第2期。,成為事實上的皖北交通中心。清末民初,安徽省政紳學商各界經過多種努力和嘗試,規(guī)劃或籌建經過正陽關的鐵路線共有9條,都是要依然維持正陽關等地的皖北交通中心地位,但結果都是無功而返①李強,馬陵合:《近代皖北交通中心的變遷》,《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第164-171頁。。 正陽鎮(zhèn)則因“貨運大半舍河道而改由鐵路。淮河在運輸上的價值減少到只是對鐵路起些輔助作用而已”②宓汝成:《帝國主義與中國鐵路(1847-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 599頁。,遂逐漸喪失其皖北交通中心的地位。
“凡天下水陸衢會,舟車之所輻輳,商旅之所聚集,設關置尹掌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貨賄。爰系之稅以便诇幾,以佐國家經費”③[清]允祹等:《欽定大清會典》卷十六,《戶部》《關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其所設之關稱之稅關。所謂稅關就是國家(王朝)“在水路要沖和商品集散地,設置收稅口,對過往貨物和船只,征收貨物稅和船稅,所征稅款稱為關稅”④鄧亦兵:《清代前期稅關的設置》,《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54-64頁。。稅關又稱為鈔關、榷關。
明代淮河流域最早設稅關是鳳陽府的廣濟、長淮二關。史載:“洪武中商賈眾多,故設廣濟、長淮二關,給印記,關置大使一員,副使二員,收掌戶部所給勘合,書填商船貨物,送稅課司征稅”⑤《明宣宗實錄》卷一〇七,《宣德八年十二月戊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由于二關離中上游太遠,致使許多關稅流失,明朝廷于成化年間在淮、淠、潁三河交匯之地新設稅關正陽鈔關。正陽鈔關設置的具體時間有成化元年(1465年)、成化八年(1472年)之說。據明嘉靖時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張惟恕題稱:“壽州正陽鈔關始于成化八年,以賑濟饑民,而勸收船米。至正德元年,以供給高墻,而改納船料。至嘉靖八年,又以委官人等多方為害,通行停革?!焙笥忠浴罢栤n關設自成化年間,其來已久,實與臨清等關相同。若使正陽可革,則他處可得而盡革耶。且天下商販往來南北者,皆經臨清等處征稅。何獨循淮而西之商,經正陽者,乃得不稅,亦為不均”等理由,請求照舊開設。于是朝廷委派巡撫鳳陽都御史馬卿會同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及直隸鳳陽府知府劉佐勘查后,報經朝廷批準重新開設⑥[明]陳子龍等:《皇朝經世文編》卷一六九,馬卿《查復鈔關預處供給高墻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明崇禎云間平露堂刻本。。清乾隆《江南通志》和道光《安徽通志》及清乾隆、道光、光緒《壽州志》都記載正陽稅關設立于“明成化元年”。顯然明代官員奏折較為準確,故以八年為準。
明代正陽鈔關隸屬于朝廷,由戶部直接派人管理。后因“委官人等為害”,經馬卿等人奏請改移鳳陽府通判管理。清代初期仍按照明制,委派鳳陽府通判管理??滴跞哪辏?695年),朝廷將正陽關、臨淮關合并為鳳陽關,移駐于壽州西南六十里正陽鎮(zhèn)設立關署,專管正陽、臨淮二關,由朝廷直接委派官員管理。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歸安慶巡撫監(jiān)收;乾隆五年(1740年),欽差監(jiān)督管理;十四年(1749年)歸鳳廬道管理,仍兼欽差監(jiān)督銜,委督糧通判駐扎稽查⑦[清]曾道唯:光緒《壽州志》卷七,《食貨志》《關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咸豐初年,因太平軍興而停關,設鹽茶厘局抽厘助餉,至光緒二年(1876年)恢復正常。民國時期,正陽鈔關為內地常關之一,隸于財政部,置總辦治之。但因政局動蕩,關榷時開時廢,民國二十年(1931 年)初撤銷⑧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壽縣志》第十六章《稅務》,第四節(jié)《工商稅》,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第406頁。。
明代正陽稅關開設后,“初以勸收船米,繼而改納船料”⑨[明]陳子龍等:《皇朝經世文編》卷一六九,馬卿《查復鈔關預處供給高墻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明崇禎云間平露堂刻本。,所謂“船料”,據《明史·食貨志》記載:“量舟大小、修廣而差其額,謂之船料,不稅其貨”⑩[清]張廷玉等:《明史》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食貨五》《商稅》,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說明“船料”是依據船的容積及載重量向稅關納鈔?何國衛(wèi):《析中國古船的料》,安呈瑤主編:《國家航?!罚ǖ谝惠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8-62頁。。清代則“止稅船鈔、庵篷、竹木、排炭”等,“無過往落地及魚茶酒醋雜項諸稅”?[清]曾道唯:光緒《壽州志》卷七,《食貨志》《關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從所引史料可看出,明清時期正陽稅關所征收的是通關稅。明清時期正陽稅關稅源十分充足,史載清代鳳陽關(統(tǒng)轄正陽、臨淮二關)“稅鈔米豆居十之七八,雜貨止十之二三,全賴上游豫省陳州、汝州、光固等處出產米豆,以及鳳潁泗州各屬所產糧食。年歲豐稔,客商往來江蘇貨賣,而下江雜貨亦藉回空船只順便販運,往來納稅,上下流通,錢糧始能豐富”?《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56輯,《乾隆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管理鳳陽關稅務廬鳳道王懿德折》,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第565頁。。明時征收稅銀數,據馬卿奏折稱:查得壽州正陽鈔關“往歲每月有收銀二百兩者,有三百兩者,亦有不及數者,多寡不等,大約一年所得稅銀約三千余兩”,“既足供給高墻”①[明]陳子龍,等:《皇朝經世文編》卷一六九,馬卿《查復鈔關預處供給高墻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明崇禎云間平露堂刻本。。到明朝末年,稅銀六千一百一十六兩五錢,清順治年間增至二萬七兩,康熙二十年正月增至二萬七千五百二十三兩七錢。到光緒年間,額征稅銀六萬二千四百四十六兩三錢六毫五絲②[清]曾道唯:光緒《壽州志》卷七,《食貨志》《關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民國時,凡船筏、車輛、馱畜轉運過口的貨物均按海關稅率減半從價計征通過稅,歲征銀幣5—6萬元③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壽縣志》第十六章《稅務》,第四節(jié)《工商稅》,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第406頁。。
以上所見正陽稅關地位之重要,歷代所征收稅銀數量之多,對緩解中央朝廷的財政壓力作出了有力貢獻,不愧為“中華名關”之稱。
“長淮三面八百里,七十二水通正陽”。社會承平時期的正陽鎮(zhèn)因地處淮河黃金水道而成為淮河流域的商貿重鎮(zhèn)。在唐宋時期,屬今潁上縣的西正陽鎮(zhèn)最為繁榮。宋王存《元豐九域志》記載正陽鎮(zhèn)位列京西北路潁州潁上縣的三大鎮(zhèn)之首,而淮南西路壽州安豐縣則無東正陽之名?!端螘嫺濉な池洝酚涊d潁上縣商稅額為1934.146貫文,而所屬正陽鎮(zhèn)為4094.385貫文④王鑫義主編:《淮河流域經濟開發(fā)史》,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第547頁。。說明宋代潁上縣正陽鎮(zhèn)商貿繁榮程度超過治所縣城。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建立鈔關后,壽州正陽鎮(zhèn)取代了潁上縣正陽鎮(zhèn)而成為淮河流域的商貿重鎮(zhèn),并成為皖豫鄂三省二十四縣商品集散中心,往來船只絡繹不絕,各地商賈接踵而至。據徽州《許氏統(tǒng)宗世譜·處士孟潔公行狀》記載:“公諱贈姓許氏,字孟潔,別號默齋?!?考諱宗滄,誠篤無偽,富而好禮。生二子,長貺,公其季也。自少不群,弱冠即來商吾里(六安團山郾),里中人皆敬仰公,予垂髫耳熟矣。繼而商于壽春之正陽者二十余年。正陽為淮泗通津,士大夫過者無不禮于其廬,以是獲知于公焉。……公商于外宜于家,人無間言。公教子以義方,作‘云山書室’命子孫業(yè)儒,視兄之子如己子,慮其驕奢,訓戒周至。…… 廬鳳士大夫由此皆嘖嘖于公焉。公與之處,樂聞善言,不資人之勢,雖居要地,與公契者,足跡不至其官所,可謂能自立者矣。尤睦于親舊,親舊每因之起家,故正陽之市,因公而益盛?!?其生財以大道,雖富而自奉如寒士。又惡夫世之人多守財虜也,常語予曰:‘仆役役于利是用深愧’?!?以弘治甲子十月初五日終于正陽之館,距生景泰甲戌年五十有一?!?挽者近三千人,觀者萬人皆嘆息,以為商而感人如此,雖達官貴人未之有也”⑤張海鵬主編:《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年,第242-243頁。。明正德年間,任壽州同知王九思稱:“正陽鎮(zhèn)在壽州南六十里,淮水自桐栢來,直走其西,人家負水而居,幾七千戶。舟楫所通,四方商賈,無有遠邇,畢會于此。蓋中都第一鎮(zhèn)”⑥[明]陳子龍:《皇朝經世文編》卷之一百三十九,王九思《壽州正陽鎮(zhèn)新修城垣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明崇禎云間平露堂刻本。。其“東接淮潁,西通關陜,商販輻輳,利有魚鹽,淮南第一鎮(zhèn)也”⑦[明]栗永祿:嘉靖《壽州志》卷之一,《輿地紀》《坊鄉(xiāng)》,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年。。而潁上縣正陽鎮(zhèn)則成為縣境內一般小鎮(zhèn),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引《輿程記》所稱:“東正陽商眾所聚,西正陽土著所居”⑧[清]顧祖禹: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一,《南直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 1028頁。。至清乾嘉時期的壽州正陽鎮(zhèn),則更是“據淮流之上游,舟車四達,物盛人眾,邑據隱軫。國家設關榷稅,隸于巡道,置通判、巡檢、把總官駐之,以詰奸宄,禁虣亂。蓋壽春為淮南重鎮(zhèn),而正陽又壽之門戶也?!薄皯艨谝蠓?,市廛繞富,列屋而居者,綺分繡錯,櫛比而云連。而估帆市舶,出入于洪濤頹浪、煙云杳靄之中,咸銜尾而來集。遭世承平,桴鼓無警,民生其間,相與之游”⑨[清]胡玉垣:《修建正陽城垣碑記》,碑嵌立于壽縣正陽關鎮(zhèn)古城南門城洞東墻。碑文為作者所抄錄。。而壽州城的商業(yè)直到清中后期仍不甚發(fā)達,“城內空隙處,多鑿井灌畦,以種菜蔬,桔槔之聲接于耳”,“商賈以鹽當為大,米麥、豆谷貿遷者,皆集于正陽、瓦埠諸鎮(zhèn)。州城內負販所鬻,不過布粟、雞豚及竹木器用而已”⑩[清]曾道唯:光緒《壽州志》卷三,《風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明清時期正陽鎮(zhèn)成為四邊貨物的轉運地。明地理學家王士性說:“天下碼頭,物所出所聚處”?[明]王士性:《廣志驛》卷一,《方輿崖略》,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第 5 頁。。據《淮關統(tǒng)志》記載,淮安、揚州兩關,“惟指南河(引者注:自鳳陽、潁州和江蘇洪澤湖而來者稱之)出產豆麥、棉花、油餅等項貨物,自正陽等處裝載,由淮抵揚,輸納正供”?[清]杜琳,等修:《安徽省淮關統(tǒng)志》卷十一,《文告》,瓦哩哈《咨揚關文》,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六安州及周邊貨物水路輸運皆通正陽關中轉,據清《六安州志》記載六安州城北關廂二里許,“水通正陽關,西抵朱仙鎮(zhèn),東抵淮安。凡豫省客貨,由水路溯淠而至龍津渡,即于北關登陸,赴孔城南入于江。兩淮鹽引亦由洪澤湖溯泗入淠至龍津,而桐城、舒城諸邑皆于此運銷焉。豫章、東粵客貨由孔城登陸而至北關,于龍津渡過載,順流以往正陽”①[清]金宏勛:乾隆《六安州志》卷三,《城池》,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清康熙年間,正陽鎮(zhèn)就有磁器行、京貨店、平機行、木貨行、花油行、梭布店、雜貨店、干果行等規(guī)模較大的著名八行鋪37家②《奉本州大諭永禁差役不取正陽行鋪戶碑》,碑存壽縣正陽關鎮(zhèn)玄帝廟公園內,碑文為作者所抄錄。。 明清時期外地商家先后在正陽關城內建立了山陜、徽州、江西、湖北等八大會館。據日本東亞同文會1914年調查,當時安徽正陽關計有浙紹、福建、湖北三館,公所計有錢業(yè)、米業(yè)二所③[日]東亞同文會編:《支那省別全志》第 12卷,《安徽省》,東京:東亞同文會,1919年 4月。。 清光緒十七年(1891 年),“英美商人來正陽推銷以煤油為主的‘五洋’商品,購回茶葉、竹席、古玩、瓷器等土特產品”。民國三年(1914年),“華商與美商合股經營的正陽瑞東公司,除推銷洋貨外,并就地收購皮革、桐油、生漆、豬鬃、茶葉等運銷國外。其后,當地商家亦漸仿效,轉運地產名特品經上海出口??谷諔?zhàn)爭以前,正陽關年進出口貨物總值逾銀幣100萬元,桐油、生漆、茶葉、竹編、麻類均由皖西山區(qū)販來在此轉口,而地產貨則以畜產品為主”④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壽縣志》第十二章《商業(yè)》,第五節(jié)《對外貿易》,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第332頁。。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陽鎮(zhèn)成立皖北商務總會,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共有入正陽總商會各業(yè)商號達204家⑤呂冠甫:《孫公紀念碑記》,碑存壽縣正陽關鎮(zhèn)玄帝廟公園內,碑文為作者所抄錄。。據統(tǒng)計民國時期正陽鎮(zhèn)有交通運輸業(yè)17家、工業(yè)14家、百貨業(yè)21家、什貨業(yè)20家、鹽行12家、糧行8家、金融業(yè)3家、醫(yī)療診所和藥店30多家、浴池業(yè)8家、旅館業(yè)13家、餐飲業(yè)22家、造船廠36家、船民數百家、鐵匠鋪10余家、木匠10余家、篾匠10余家⑥趙陽主編:《千年正陽關》,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169頁。。民國前期以前,正陽鎮(zhèn)商貿繁榮之況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正陽鎮(zhèn)在淮河流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南北政權對峙的社會動蕩時期,是兵家爭戰(zhàn)要地,軍事地位十分重要。社會承平明清時期,因其地處淮、潁、淠三河交匯之處,成為國家重要稅關和皖北地區(qū)的交通中心、商貿重鎮(zhèn)。進入民國以后,正陽鎮(zhèn)逐漸開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津浦鐵路的開通使正陽鎮(zhèn)的皖北地區(qū)交通中心地位逐漸喪失,前文已述。民國十年(1921年),設立于正陽鎮(zhèn)的鳳陽關監(jiān)督公署遷移至蚌埠和淮北督銷鹽務總局被取消,各地食鹽自行販賣,食鹽交易日漸集中到人氣日盛的蚌埠⑦佚名:《蚌埠皖北淮鹽平市局成立》,《申報》1926年2月7日。。由此正陽鎮(zhèn)的食鹽交易中心地位逐漸為蚌埠所奪,其輻射至淮河上游及豫南、豫東及皖北的貿易受到很大影響。1937年后,受日軍侵華戰(zhàn)爭的影響,加速了正陽關鎮(zhèn)的衰敗?;春恿饔蛩疄囊彩钦栨?zhèn)衰敗的原因之一,1954年7月,淮河流域發(fā)生特大水災,正陽關水位達26.55米,正陽關城淪為一片汪洋,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嚴重,“正陽關90%以上居民淪為赤貧”,許多居民遷徙到外地安家落戶,正陽鎮(zhèn)居住人口因此大幅度減少⑧趙陽主編:《千年正陽關》,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201頁。。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為治理淮河水患而在中上游地區(qū)興建了許多大型蓄水水庫,如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鲇魚山等水庫,使淮河流域主要支流淠河、史灌河等成為季節(jié)性河流而中斷航運,使正陽鎮(zhèn)失去了貨運中轉地的樞紐地位,而變成為縣境內的商貿城鎮(zhèn),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