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龍
(大興安嶺地區(qū)農業(yè)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加格達奇 165000)
?
食用菌無害化栽培技術要點
李云龍
(大興安嶺地區(qū)農業(yè)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加格達奇 165000)
食用菌產業(yè)作為一項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產業(yè)日益壯大,如何在保證高產的前提下種植出無公害的食用菌,成為所有菌類生產者關注的問題。本文就無公害食用菌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分析并總結出了相關的栽培方法,供食用菌生產者參考借鑒。
食用菌;無害化;栽培技術;要點
食用菌在生活中很常見,根據(jù)2000年時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國食用菌多達938種,其中人工栽培的有50多種,最為廣泛栽培的食用菌有香菇、蘑菇、銀耳、平菇等七大類,這些食用菌生長在不同環(huán)境、不同地區(qū)中。我國食用菌產業(yè)是一項集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為一體的經濟發(fā)展項目,并且食用菌還屬有機、保健、營養(yǎng)的綠色健康食品。近年來,人們都在追求食用綠色產品,所以發(fā)展食用菌產業(yè)符合國民的消費方向及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也是農民致富較好的途徑。
食用菌是指可供人們食用的大型真菌,過去常常生長在山區(qū)、南方的部分濕地、山區(qū)高寒地區(qū)等。野生食用菌產量少、收獲困難,其產量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栽培食用菌成為最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農業(yè)生產途徑之一。
第一,鮮食價值。食用菌有著鮮美可口的特點,人們喜歡鮮食食用菌。從食用菌的市場需求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平菇、雞縱菌、牛肝菌、茶樹菇、金針菇等食用菌非常受人們的歡迎。第二,副食價值。人們不僅喜歡新鮮的食用菌,也喜歡以食用菌為材料開發(fā)的副食。比如:將部分食用菌曬制成干貨一年四季品嘗;將食用菌加工成粉類代替味精、雞精等調味品;將部分食用菌加工成罐頭、醬類食品,使食用菌產品保質期延長且便于保存。第三,藥用價值。經科學研究證明食用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多種氨基酸、各種微量元素及豐富的植物纖維。常食食用菌可達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抗腫瘤、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抗菌消炎等效果,同時還兼具其他各種保健效果。無論是食用菌本身,還是從食用菌中提取的物質都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第一,栽培途徑靈活。許多食用菌的生產對時間和地點沒有嚴格要求,農民可在完成農業(yè)生產后,利用空閑時間完成食用菌的栽培。農民栽培食用菌可以靈活安排自己的勞動時間和控制經濟成本,使農業(yè)生產效率達到最大化。第二,栽培材料易取。食用菌的栽培材料價格低廉,農民把農產品生產后隨處可得的富含木質纖維的廢棄產品當作栽植器材即可栽培食用菌,它所需成本極其低廉,需投入的成本極微。第三,栽培技術簡單。目前食用菌已經形成一整套選種、控溫、出菇等模式化栽培的流程,農民只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依照栽培流程進行操作就可獲取栽培收益。這套栽培方法極其簡單,對文化程度要求不高,農民栽培食用菌時幾乎不會出現(xiàn)知識障礙。第四,栽培方式靈活。食用菌栽培既可以使用大規(guī)模、大面積的栽培方法,也可以在農閑之余利用現(xiàn)有的材料小范圍地進行栽培。由于食用菌栽培需要的成本少、環(huán)境條件要求不高且市場需求量大,因此只要栽培食用菌就能獲得經濟收益。
4.1 選擇菌種及接種
菌種培育環(huán)境的要求。第一,保持通風。食用菌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氧氣,吸入氧氣并釋放出二氧化碳。雖然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對一些種類的食用菌生長有好的作用,但也有很多食用菌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如:食用菌長期生長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之中會停止生長,濃度過高的二氧化碳有時甚至會導致其死亡。所以菌袋一定要經常通風,把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保證空氣質量,這樣才能夠確保食用菌的產量。第二,空氣濕度。空氣濕度是影響菌袋生長的重要因素,如果培育菌袋環(huán)境濕度過低,袋子表面的水分就會加快蒸發(fā),那么它基質中所含的水分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進而影響出菇的產量;如果培育菌袋環(huán)境濕度過高,菌袋表面的水分蒸發(fā)就會很慢,水蒸發(fā)的作用也就不會那么明顯,菌體內營養(yǎng)運輸時就會受到阻礙,使菌體沒有辦法呼吸而停止生長。如果培育環(huán)境的空氣濕度一直處在偏高的狀態(tài),菌體也會因水分過多而出現(xiàn)腐爛現(xiàn)象,甚至還會有大部分菌體出現(xiàn)細菌傳染。第三,光照因素。很多食用菌在快要出菇時都需要光照刺激,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出菇時需要強光照射。一般情況下,光照越強時菌袋的顏色就會越深,光照比較弱時顏色也就淺一些。相關工作人員一定要根據(jù)種類的差異對菇棚的光照進行適當調節(jié),一般都會采用草簾或是遮陽網(wǎng)來調節(jié)室內的光照。
工作人員在選擇菌種的時候,須選擇優(yōu)良的菌種來培養(yǎng),還要根據(jù)擬栽培食用菌的生長特點和適合生長的環(huán)境選擇適宜本地生長的優(yōu)質、高抗、高產的菌株。另外,在選擇菌種時須認真查看,并且在接種之后的第一時間把裝有菌種的袋子放在空氣適宜、沒有污染的培養(yǎng)室內進行發(fā)菌培養(yǎng)。
4.2 培養(yǎng)料的配制
在進行食用菌養(yǎng)料配置時,須注意三點問題:第一點要先把原料的干料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攪拌,需要加入的一些微量元素事先須先用水溶解后再添加到食用菌原料中去,然后接著進行攪拌,把沒有攪開的配料全部攪開,保證原料的均勻程度。第二點是培養(yǎng)料的含水量,培養(yǎng)料的含水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菌絲的正常生長,大部分培養(yǎng)料的含水量保持在55%時為最佳,如果培養(yǎng)料的含水量比要求的含水量低的話,出菇的產量就會大幅下降,如果含水量過高,也會導致下面的菌絲缺氧而不能正常吸收原料,原料就會浪費。因此,水量的多少一定要嚴格按照培養(yǎng)料原料的多少來確定。在這個過程中,最主要是根據(jù)木屑質地的軟硬、粗細以及空氣的濕度等情況來配比含水量。第三,培養(yǎng)料配置工作完成后,須及時裝入袋子,裝進袋子后須在第一時間滅菌。滅菌時一定要先把裝在袋子里的培養(yǎng)料放在鍋里,猛火加熱到100 ℃,然后使用冷氣閥把溫度降到0 ℃,繼續(xù)加溫到100 ℃。滅菌時要確保溫火保溫,猛火加熱,及時檢查滅菌鍋的溫度,避免出現(xiàn)漏氣,否則無法達到滅菌的效果。在完成這幾個階段之后,食用菌培養(yǎng)料的配置就已經完成了,培養(yǎng)料的配置對于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提高產量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4.3 使用無污染的肥料進行施肥
4.3.1 人糞和人尿的噴灑
人體排出的糞便是一種天然的肥料,但在對食用菌進行噴灑時一定要注意加熱,最合適的時間是煮夠20 min,然后兌水,一般是按1∶10或1∶20來噴灑。另外,新鮮的牲畜尿液也是很好的,但也須煮熟到沒有泡沫,然后加入水,大部分是按1∶10或1∶17就可以了。
4.3.2 米醋
在食用菌生長的最后階段,須按1∶300的比例進行米醋噴灑。在進行采摘之前的1~3 d,每天必須噴灑1次,這時噴灑米醋可使食用菌產量提高6%,顏色也更加有光澤。
4.3.3 豆?jié){水的噴灑
豆?jié){水對于食用菌也是一種很好的肥料,把1 kg黃豆磨成豆?jié){,然后加入適量的水噴灑在食用菇的表面,但噴灑后須再灑一遍清水。
4.3.4 噴灑酵母膏和蛋白胨溶液
使用3%的酵母膏與1%的蛋白胨溶液噴灑在食用菌的表面,可使食用菌的體積變肥變厚,能夠更好地轉潮,溫度保持在14 ℃~16 ℃為最佳。
工作人員可通過前人總結出的栽培食用菌的經驗,結合具體情況,運用最科學、最適合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另外,也須以綠色健康和無公害作為前提,使用沒有危害的措施治理害蟲,進行培育工作的人員及栽培工具在進出大棚時一定要做好消毒和清潔工作。根據(jù)食用菌具體情況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調節(jié)室內采光、通風、通氣條件,控制好室內溫度和濕度。在已經完全培育好后,采摘時也要做好消毒措施,須用正確的方式及時進行采收。
[1] 呂作舟.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張婧,杜阿朋.我國林下食用菌栽培管理技術研究[J]. 桉樹科技,2016,(04):55-60.
Main points of pollution-free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edible fungi
LI Yun-long
(Daxinganl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Jiagedaqi 165000,China)
As an industry that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how to cultivate pollution-free edible fungi under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high yield has become the concern of all fungus producers. In this paper,the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ollution-free edible fungi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ed cultivation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for reference.
Edible fungi; Harmles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Main point
2017-01-17
李云龍(1971-),男,本科,工程師。
S646
B
1674-8646(2017)06-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