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克任
不管是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都是特定環(huán)境下的結(jié)果。彼此間的恩怨并不深,只是有點小過節(jié)就應以德報怨,方能顯出胸襟寬廣,贏得別人的贊賞。反之若雙方的仇怨十分深厚,就不應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了:若兩個人有殺父之仇,難道被殺了父親的人還應該放下心中的仇恨與仇人結(jié)為朋友嗎?這未免太強人所難了。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钡粜闹兄薏怀?,又豈會成佛?怕只會成魔。
前幾天讀了這樣一則故事:一位老方丈要派一位優(yōu)秀的徒弟去佛教圣地取經(jīng),他在覺醒和覺塵之間來回斟酌,打算幾天后確定。覺醒和覺塵知道自己是備選人,都更加努力地表現(xiàn)自己,過了幾天,方丈宣布覺塵為取經(jīng)人選。覺醒又失落又委屈,他心想,肯定是那天值班時睡覺的事影響了自己,可這是有原因的,他前一天照顧生病的覺塵整整一晚,才會犯錯。很快覺塵高興地上路了,可沒過多久,覺醒就聽說,那晚覺塵是裝病,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第二天值班時出錯,覺醒懊惱到了極點,他恨自己為什么沒有看穿覺塵的把戲。方丈找到覺醒,師徒二人坐在青草地上,方丈開導覺醒說:“徒兒與其一味地懊悔,徒勞無功,不如學會去寬容覺塵。”覺醒流下淚問方丈:“方丈,我該如何寬容他呢?”方丈說:“你聞你的鞋底是什么味道?!庇X醒感到困惑,卻還是聞了聞說:“青草的香味。”方丈悠然地笑了,說:“這就對了,你走在草地上,踐踏了青草,可青草還是把香味留在了我們的鞋底,這就是寬容別人,即以德報怨。”覺醒頓悟。
覺醒和覺塵之間并無深仇大恨,覺醒因?qū)捜萘擞X塵的過錯而心情明朗。生活中也應該如此,不計較于一些小的矛盾,學會以德報怨,放下心中因仇怨而生的執(zhí)念,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原來如此美好。
那么既然要以德抱怨,何以又要以直報怨?
有一次,一個弟子問禪師:“何為善?”禪師將弟子帶到放生池邊,指著放生的善男信女問道:“這些放生者善否?”弟子曰:“善哉!”禪師搖搖頭:“非也,非也,放生,偽善耳;不取亦不放,方為真善也?!?/p>
當兩個人之間的仇恨很深時,你要求其中的一個人以德報怨,不也是偽善嗎?
有一段時間被拐女子成為最美鄉(xiāng)村女教師受到大家廣泛爭議。1994年年僅18歲的打工妹郜艷敏被人拐賣到大山里。她是大山里學識最高的人,成為了村小學的一名代課教師。雖然經(jīng)受生活的折磨,但郜艷敏還是以堅強的品格、執(zhí)著的信念投注于山中的孩子們身上,2006年她入選河北十大年度人物,2009年她的經(jīng)歷被改編為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但電影中一些劇情與現(xiàn)實大相徑庭。人們因光鮮亮麗的外表而忽略了其本質(zhì)的黑暗。郜艷敏對待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難道就能掩蓋掉她所遭遇的不幸和不公嗎?有人用了一個比喻:血胭脂——用人血做胭脂粉飾太平。
郜艷敏的怨來源于她的被拐,這是不能以德化解的事,縱使她在經(jīng)歷了萬般折磨后不再怨恨也不能說成是以德報怨,只能說時間淡化了恨意。我相信若是可以,郜艷敏也一定想以直報怨,將拐賣她的人送入監(jiān)獄。
何以以德報怨,小事耳;何以以直報怨,法、道、常情也。
相關鏈接
《論語·憲問》中有這樣一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德:恩惠。怨:仇恨。直:坦誠。
有人問:“用恩惠來回報怨恨,怎么樣?”
孔子說:“那么又用什么來回報恩惠呢?應該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惠來回報恩惠?!?/p>
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的問題,我們需要看待在哪個領域發(fā)生,當事人的態(tài)度如何。在司法領域,沒有誰有資格說以德報怨。司法是公正的,無關寬容,無關報復,只以公正為唯一考量,只以法律規(guī)定為唯一標準。郜艷敏事件,是中國長期存在的婦女兒童拐賣問題的一個展現(xiàn)。因為長期以來的漠視和打擊力度不夠,才使得這樣一種明顯的違法現(xiàn)象被人們視而不見,使得人們在郜艷敏的身上只看到了她的奉獻,卻沒有看到她的苦難和做教師的無奈之舉。李楊導演有一部電影叫《盲山》,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作者提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是一種宗教,上升到宗教高度的寬容“德”和司法程度的“直”沒有可比性,不在一個維度。凡涉及司法領域,都應該以直來衡量。至于其他,以德或直,都應按當事人的意愿,旁人無可置喙。我們常說以德報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可是,圣人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