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碧霄
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那里有我無法窮盡的夢想。
——題記
我與生俱來地喜歡旅行。
到過熱情似火的海南,去過遼闊無邊的草原,看過高聳入云的雪山。但,我始終沒能知道:為什么自己那么喜歡旅行,究竟真的是天性呢,還是某種不一樣的原因呢?
直到暑假,我去了敦煌,這顆古老而璀璨的明珠給了我一個滿意的答案。
敦煌地處沙漠,四周都是揮之不去的黃沙,罡風和著黃沙撲面而來。就在這么一個植物都難以生長的地方,竟然孕育出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文明,多么令人驚奇?。《呖?,就是那顆最亮眼的明珠。
我跟隨人群緩緩走近莫高窟。西北的太陽,總是格外火辣,照耀在莫高窟的外壁上熠熠生輝。而莫高窟這個洞穴,就像庇護傘一般,默默地守護著曾經(jīng)在其中創(chuàng)作的大師。
進入洞穴,周圍的空氣都變得安靜了下來,人們?nèi)聊耍瓦B不懂壁畫的我,也迷失在這無邊無際的藝術中。這個洞窟如此巨大,頂部、壁上都是充滿想象力的畫卷。這個窟早在魏晉南北朝就建好了,經(jīng)歷千年的風霜,還保存得如此完整,并向世人訴說著千年的故事。置身其中,更覺宇宙之博大,生命之強大,藝術之偉大。究竟是怎樣的先人,能把畢生的精力都放在藝術上呢?
猛然想起了畫匠墨丁。他與心愛的公主相愛卻不能相守,最終皈依佛教,在這曾經(jīng)與公主躲避的地方,用飽含相思之苦的畫筆,用赤誠的靈魂,用一生的心血,創(chuàng)造了佛教與藝術融為一體的洞窟。今天的我們看到的洞窟,只是幸存下來的一部分。曾經(jīng)完好的洞窟,是由千千萬萬個墨丁一樣的才子終其一生才創(chuàng)造的,他們拋卻苦痛,把最簡單的畫筆融入自己的生命,鑄造了這個世間的奇跡。千年之后的炎黃子孫,在洞窟里看他們的作品,默默地參悟藝術,靜靜地思考前人的思想,讓浮躁的心逐漸平靜。相隔千年的人們,就這么將思想連在一起,像一條生生不息的紐帶,將中華民族的思想延續(xù)下去。
出了洞窟,看著茫茫的沙漠,完全不同于江南的秀麗,就那么一瞬間,我意識到,我喜歡旅行,是天性。我想要去遠方,想要看到不同的風光,想要體會不同的生活,想要追逐遙遠的夢想。因為遠方,是一種呼喚,是未知對熟悉的呼喚,是探索對平庸的呼喚,是自由對限制的呼喚。人類自古以來就喜歡旅行,因為天性對探索未知的癡迷。
我喜歡旅行,更因為我是中國人,向遠方探索是我的使命。中國地大物博,每個未知的遠方,都深烙著華夏民族千年傳承的精神血脈,渭北的春樹,江東的暮云,楓橋的波瀾,渭城的朝雨,還有那江南雨、杏花巷、烏篷船、楊柳岸、關山月、塞外聲……若不游歷一番,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怎么能夠和先人、各民族的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怎么會有民族凝聚力?怎么能夠振興中華?去遠方,去尋找散落各處的民族精魂,去尋找實現(xiàn)中國夢的每一個路徑。
去遠方,去闖蕩,別讓安逸的生活磨滅了不甘于現(xiàn)狀的人性,別忘了自己的理想和作為中國人的使命。向著遠方,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