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玉
蜀素帖析(三)
袁宗玉
姿:先露鋒入紙,后快速移筆向上,再重頓筆向下部出鋒完成點畫,重筆藏鋒后漸輕行筆挑出;接著寫短撇,露鋒轉(zhuǎn)而以藏鋒下筆,然后輕行筆彎弧度撇出,與提疊加收筆。在短撇的中部輕下筆,寫短橫,再轉(zhuǎn)折后重下筆輕收筆,寫另一個短撇。最后,寫出短橫反捺,完成字的上部結(jié)構(gòu)。后重行筆寫短撇折,收筆處稍回筆,或作空中回鋒。由重漸輕寫撇,順勢露鋒起筆,向右上寫橫,并逐漸變輕尖收筆完成。最后一橫較長,形成左部較大的空白,與右部的小空白呼應。
凌:露鋒入紙,頓筆寫點,提筆出鋒后斜向左下寫第二點,筆鋒折向右上提出。露鋒寫短橫,截筆收住。重起筆,切筆露鋒輕入紙寫豎,藏鋒重筆寫橫,起筆后稍右向上行筆;折后稍提筆,向左下行筆,再折回寫橫至與上一橫近長處,轉(zhuǎn)左下方撇出。長于短橫后折筆上翻,弧度重疊行筆,之后橫向再折筆漸加重撇出。順勢輕入筆寫出反捺,露鋒收筆。此字的左右部分錯落明顯,左部兩點重,且分得較開。右邊筆畫多,輕重變化多樣,與后半部分一筆完成多個筆畫的折轉(zhuǎn)有一定關系,值得好好把握。兩點之間的空白和字的右下方反文部分的空白呼應,與中間部分形成疏密的對比。
霄:先露鋒輕落筆寫出橫點,后頓筆寫短豎,中部稍重。回筆露鋒輕筆寫長橫鉤,這一筆中的輕重變化較大,應該是書寫習慣導致的。在短橫的中部重筆寫短豎,左邊一點露鋒入紙,下頓筆回鋒至中部出鋒向右上運筆,加重后撇出,后折筆橫向收筆?!靶ぁ弊植糠?,先重筆寫短豎,與上部的短豎錯開,左點寫法與上部的用筆相似,只是輕重和方向作了變化;出鋒后橫向運筆,折向左下順筆寫出“月”的一豎。后回筆完成豎鉤。最后,在中上部寫出兩個相連呼應的短橫點。此字“月”的下部留出空白,與中部的密集筆畫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而中部與四周的輕重對比也很明顯;中部緊連的兩組點的變化要予以最大程度的關注。
恥:先重筆藏鋒寫出短橫,后輕筆漸重寫左短豎,回鋒收筆,豎稍向左下斜。從短豎的中部開始寫三個短橫,此處的空白要把握好。重筆寫長豎,豎稍向右下斜,收筆處稍頓,回鋒寫出右邊短豎,收筆急上回鋒寫小橫;然后回鋒連筆迅速寫出豎折橫,并隨筆勢寫出輕重變化。此字左右部分有明顯的高低差別,造成左右兩邊的參差變化和對角的伸縮呼應?!岸弊峙詢?nèi)的空白面積小而不等,“止”的周邊空白大而明顯。此字的所有筆畫輕重變化不很明顯,但連筆自然干凈,值得學習。
屈:露鋒重下筆寫短橫,重折后露鋒重下筆寫下一短橫,收筆處隨意一些。露鋒頓筆而后逐漸加重寫豎長撇,收筆處向左撇出。在第二個短橫的中部起筆,稍重寫出短豎;回鋒頓筆以點代豎,順勢右上行筆,然后,轉(zhuǎn)折向左下頓筆后折向右上行筆,收筆處上挑做點畫收筆。最后這一部分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般,這是米芾的用筆特色,應反復練習,細心把握。這個字的整體筆畫輕重變化也不大,但是快速行筆而成的少許變化不可忽視;字上下部的空白都要留心,書寫時不能變小,甚至忽略。字勢的傾斜度很好,應多加關注。
盤(盤):先藏鋒重筆寫左豎(撇作豎),收筆處自然回鋒?;毓P上行寫出橫折豎,并順筆完成框內(nèi)的兩橫,連筆成為反“S”形筆畫,收筆處稍重。上面右部的寫法也是一氣呵成:先頓筆寫點,回鋒向右上輕行筆連續(xù)寫出兩個折畫,而后,作彎弧度撇并順筆勢寫出反捺。一筆寫出眾多筆畫,輕重轉(zhuǎn)折的變化都要一一細心描摹,牢記于心。字的下部向右上傾斜。輕筆寫一短豎后,向上輕頓筆寫出靈巧的橫折畫,一重一輕寫出內(nèi)部的兩個短豎,方向不同。最后藏鋒重筆寫長橫,要注意中間的提按變化。此字,上部兩個豎向的部分組成一個大的豎向結(jié)構(gòu),與下部“皿”字旁的橫向形成對照,上部豎長、下部扁橫的結(jié)構(gòu)少見但典型。其中,各部分的空白處和線條的輕重對比,都是要留心學習的。
種(種):先藏鋒由重至輕寫撇,尖下筆漸加重右上斜寫橫,收筆處向左上挑出。轉(zhuǎn)而寫長豎,由輕漸重再變輕筆收?。辉谪Q的重筆處重下筆撇出后變挑,完成“禾”字旁。右邊第一筆藏鋒輕撇出,斜度較大;順筆尖下筆逐漸加重寫橫,收筆處急回鋒寫短豎,再回筆寫橫折,后提筆寫完內(nèi)部短橫并順筆寫出下一短橫,稍輕。長豎的寫法為常規(guī)寫法,只是收筆時尖兒輕。最后兩個短橫連在一起,稍加錯落,連筆部分稍重一些。字的中下部空白較大,不可縮小,與其它部分有明顯的疏密對比。左右兩邊的一撇一橫,輕重、空間都有所變化,右邊“田”的上面留空也比一般較大一些,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