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永川區(qū)紅專小學 張德利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的特征、美術表現(xiàn)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蔽覀冎溃佬g欣賞教學具有三個主要功能,即認識、教育、審美。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呢? 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美術教材的作品欣賞大致可歸納為四類。
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蔣兆和的《流民圖》等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風格各異,藝術水平很高,是欣賞教學的重頭戲。
教材每課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畫插圖,這些范圖主要是針對某些思想或技法而配備,它直觀明了,學生易于接受,對于提高學生的繪畫知識與技能至關重要。
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童情趣,是兒童心理世界的反映,這類內容學生覺得親切,容易產生共嗚。
如雕塑、建筑、剪紙、編織、印染、拼貼等工藝制作。這類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術觀賞價值,學生很感興趣。
欣賞一件美術作品,教師大致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進行欣賞。
一是畫面直觀形象的欣賞,也就是畫面給人的總體視覺印象。
二是藝術風格特色的欣賞,它包括畫面的構圖、色彩、透視、表現(xiàn)手法等,主要指繪畫的技巧。
三是與作品有相關聯(lián)系內容的講授,包括藝術家的生平、愛好、傳說、趣聞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等。
四是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挖掘,。
教師首先要對作品有較全面深刻的理解。從大的方面講,美術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含美術設計)、建筑(含園林藝術)等四大類。也可將書藝(書法、篆刻等)、攝影、媒體藝術歸入美術的范圍。從繪畫的社會功能和表現(xiàn)形式來分,繪畫可分為招貼畫、年畫、連環(huán)畫、漫畫、插圖等。從繪畫的題材來分,繪畫可分為肖像畫、動物、風景、靜物、風俗畫、歷史畫等。從繪畫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來分,繪畫分為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壁畫、素描等畫種。其中一些畫種根據(jù)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為更細的藝術樣式。
欣賞美術作品,必須涉及到作品與作者以及歷史文化背景問題,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理解和體會作者特定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閱歷。
美術史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藝術的自覺變革往往引導著社會文化的革命,例如我國“五四運動”新興的版畫,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需要,作品具有極強的革命性和明確的傾向性。魯迅先生介紹歐洲版畫,提倡木刻運動其目的是將木刻作為有力的武器對敵人進行文化斗爭,并提出“版畫拯救中國藝術”的觀點。當時很多畫家用刻刀作為武器投入到政治與文化斗爭中去,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美術欣賞是建立在美術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的,而美術語言和社會作用必須涉及到美學問題。明確了這一點,才能根據(jù)不同的美術特點和美術的主要藝術語言去理解美術作品,使學生真正領會各類美術作品不同的藝術魅力。正如我國南北朝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所說的那樣:“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 識器?!敝挥袑W生多看多思考,對藝術語言(如點、線、面、體、光與色、空間、材質、肌理)和藝術流派(如中國的嶺南派、西方的印象派)等美術知識有一定了解才能逐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中可通過欣賞徐渭的《雜花圖卷》、王維的《墨竹圖》等眾多名家的作品體會中國畫融詩歌、書法、繪畫、印章于一爐,詩、書、畫、印相映生輝的特征,這是我們民族美術文化獨特的藝術形式。
另外中國畫的線條與墨色變化中的勾、 皴、點、染、濃、淡、干、濕、虛、實、疏密和留白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都具有高度概括和提煉的技巧,充分體現(xiàn)了民族的精神,因而成為光輝燦爛的民族繪畫藝術。
價值判斷是從內容與形式、風格與風味、革新與繼承等方面對作品的優(yōu)劣作出判斷,可以參考專家對此的批評與評判。而藝術是非常復雜的現(xiàn)象,所以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傾向性意見,但不宜以一己之見,或封閉的、獨斷的評判來概括和指導學生,而應當采取開放式的、多元的評判、引導,啟發(fā)學生自己學會對作品進行評價。教師應盡量收集各種意見,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對作品的分析和評價的觀點應該是一種建設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時代和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反映,作品審美價值的各種現(xiàn)象都有其局限性,或側重于技法、側重觀念;或側重唯美、文學性等。只有用歷史辯證的唯物主義態(tài)度,才能較全面而客觀地評價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種藝術現(xiàn)象背后的審美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美術教學目的就在于使學生形成一定審美鑒賞能力,情感是審美活動的中心問題 ,美術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產品為主,它通過形式表達藝術家思想和觀念,其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領域。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審美經(jīng)驗、知識修養(yǎng)的不足,能對美術作品積極主動地欣賞是比較困難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guī)則中講過:"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
新的教育理念的育人觀念需要進一步更新教學評價觀,從而更好地加強教學的實效性和促進教育功能延伸的職能性,以物之美,開啟心靈之美。我們要充分運用不同教學手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思路,把自己打造成既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又具較高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高素質美術教師。同時,在教學中也要將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為已任,使學生的美育能更深入的滲透到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