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進軍 黎軍強 林海明 黃 欣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貴港市 537100)
睪丸生殖細胞瘤的MRI表現(xiàn)及鑒別診斷
韋進軍 黎軍強 林海明 黃 欣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貴港市 537100)
目的 探討睪丸生殖細胞瘤的MRI影像特點及鑒別診斷,以提高該病的診斷水平。方法 分析經病理證實的26例睪丸生殖細胞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查,并對比其MRI特征。結果 26例睪丸生殖細胞腫瘤患者中,精原細胞瘤13例,卵黃囊瘤3例,畸胎瘤4例,表皮樣囊腫2例,混合性生殖細胞瘤1例,胚胎性癌3例。大多數(shù)腫瘤病變具一定特征性MRI表現(xiàn),MRI能準確定位病變病灶。結論 睪丸生殖細胞瘤的病理類型具有一定的MRI特征表現(xiàn),結合信號、強化特點、周圍情況、DWI及實驗室檢查可以明顯提高診斷準確率。
睪丸;生殖細胞;腫瘤;磁共振成像
睪丸腫瘤發(fā)病率極低,主要為生殖細胞瘤,約占睪丸腫瘤的90%~95%,多見于中青年男性,但絕大多數(shù)為惡性腫瘤,分為精原細胞瘤和非精原細胞瘤,以精原細胞瘤發(fā)病率最高。精原細胞瘤對放療敏感,而非精原細胞瘤治療以手術和化療為主[1],所以術前診斷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大意義。與CT及超聲檢查相比,MRI檢查對患者無輻射損傷,且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更有利于判斷腫瘤良惡性及病理類型,是目前臨床優(yōu)先選擇的檢查方法。本文回顧性分析26例睪丸生殖細胞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術前經MRI初步診斷為生殖細胞瘤患者26例,年齡2~70歲,臨床表現(xiàn)為睪丸脹痛及墜漲,部分捫及睪丸腫塊,其中手術病理證實為精原細胞瘤13例,卵黃囊瘤3例,畸胎瘤4例,表皮樣囊腫2例,混合性生殖細胞瘤1例,胚胎性癌3例。病灶位于右側陰囊11例,左側13例,隱睪2例;伴淋巴結腫大4例,主要為惡性生殖細胞瘤,其中精原細胞瘤2例,卵黃囊瘤及胚胎性癌各1例。
1.2 檢查方法 使用3.0 T Siemens Verio MRI成像儀,體部相控陣線圈?;颊呷⊙雠P位,兩側睪丸在同一水平面。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平掃, 橫斷面T1WI(TR 490 ms, TE11 ms)、T2WI(TR 4 000 ms, TE 98 ms),并行T2WIFS、T1WIFS序列(FS:頻率選擇飽和法壓脂);矢狀面T2WI(TR 3 500 ms, TE 74 ms)。冠狀面T2WI(TR 4 000 ms, TE 85 ms)。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釓噴酸葡胺(Gd-DTPA),劑量為0.1 mmol/kg,注射速率為2 ml/s。10期連續(xù)動態(tài)掃描(25~145 s)之后行延遲掃描(240 s)的橫斷面與冠狀面。DWI采用單次激發(fā)平面回波成像,b值分別為300、800, 并自動生成ADC-MAP。
2.1 腫瘤病理大體及類型 精原細胞瘤13例,其中10例表現(xiàn)分葉狀或結節(jié)狀;非精原細胞瘤中,多數(shù)呈圓形或類圓形,2例病灶呈分葉狀,分別為卵黃囊瘤和胚胎性癌各1例。病例中全部精原細胞瘤和胚胎性癌均無包膜。
2.2 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 13例非精原細胞瘤中,10例出現(xiàn)甲胎蛋白(AFP)升高,最高1 500 ng/mL;6例血清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升高,最高達600 mIU/L;2例伴鹽脫氫酶(LDH)升高,最高為250 U/L。而所有精原細胞瘤中,1例精原細胞瘤β- HCG為0. 90 mIU/L,AFP為2.50 ng/mg;另1例精原細胞瘤β-HCG為28 mIU/L,其他精原細胞瘤AFP、β-HCG及LDH等腫瘤指標均為陰性。
2.3 MRI信號及強化特點 所有腫瘤均表現(xiàn)為睪丸體積不規(guī)則腫大。精原細胞瘤中:9例腫瘤信號不均勻,T1WI呈等、略高信號,T2WI呈高、低混雜信號,其中 3例出現(xiàn)囊變,1例見出血信號,增強掃描10例不均勻強化,6例可見增粗腫瘤血管,4例纖維間隔樣強化,擴散加權系列(DWI)后所有病例均呈高信號。非精原細胞瘤中:12例信號混雜、不均勻,5例呈囊性病變?yōu)橹鳎?例出現(xiàn)脂肪成分信號,3例可見壞死、出血,增強掃描8例出現(xiàn)不均勻強化,均未出現(xiàn)纖維間隔強化,5例出血增粗腫瘤供血動脈,擴散加權序列(DWI)后6例呈高信號。
3.1 睪丸精原細胞瘤 睪丸精原細胞瘤為最常見的生殖細胞腫瘤,占總生殖細胞瘤的35%~50%,多為單側發(fā)病,中青年好發(fā)。研究表明,生殖細胞瘤中,精原細胞瘤發(fā)病年齡較非生殖細胞腫瘤增大。病理上腫瘤細胞排列成小巢狀或不規(guī)則致密腺泡狀,腫瘤組織趨向相互融合,此外睪丸白膜結構能限制腫瘤浸潤至周圍組織[2],因此大部分腫塊邊界清楚,呈現(xiàn)結節(jié)狀外觀。精原細胞瘤巢常常表現(xiàn)為細胞排列致密,含水量低于正常睪丸生精細胞,在T2WI上其信號低于正常的睪丸組織[3]。有學者認為精原細胞瘤T2WI均質性低信號是區(qū)分精原細胞瘤與非精原細胞瘤的關鍵[4]。個別腫瘤出現(xiàn)壞死、出血,因此信號不均勻。大多精原細胞瘤可見纖維間隔強化,Ueno等[5]研究認為纖維間隔強化是精原細胞瘤的特征性表現(xiàn),其病理基礎在于腫瘤間質為纖細的纖維組織,其內含有微細的小血管。精原細胞排列致密,細胞外間隙狹小,水分子活動受限,因此MRI擴散加權成像表現(xiàn)高信號。上述與本組13例精原細胞瘤影像表現(xiàn)基本一致。根據(jù)腫瘤形態(tài)、信號及其特征性強化方式,結合臨床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情況,可以提高精原細胞瘤診斷的準確性。
3.2 睪丸非精原細胞瘤 該類型腫瘤發(fā)病率較低,發(fā)病平均年齡比精原細胞瘤小,病理類型較多,包括卵黃囊瘤、畸胎瘤、混合性生殖細胞瘤、胚胎癌、表皮樣囊腫等,其中卵黃囊瘤、胚胎癌惡性程度較高;畸胎瘤分良惡性,良性多見;混合性生殖細胞瘤根據(jù)腫瘤組織成分組成有不同良惡性表達及傾向,影像學表現(xiàn)復雜多樣。本文著重對畸胎瘤、卵黃囊瘤及胚胎癌、混合性生殖細胞瘤等常見病理類型的腫瘤進行分析。
3.2.1 畸胎瘤 女性卵巢好發(fā),少見于男性睪丸。男性患者發(fā)病年齡較小,2歲之前發(fā)病多見,本組病例最高年齡8歲。分成熟性和非成熟性畸胎瘤;病理分囊性和多房性,內含軟骨、神經及各種類型上皮細胞[6],因此MRI信號表現(xiàn)混雜,典型腫瘤內含脂肪組織及鈣化成分,脂肪組織于T1WI、T2WI呈略高信號,壓制序列信號減低,容易診斷。當腫瘤缺乏脂肪組織、無鈣化時,與囊腫、表皮樣囊腫鑒別困難;當腫瘤呈囊實性成分,信號不均勻,實性成分出現(xiàn)周圍組織浸潤,提示惡性畸胎瘤的可能[7]。
3.2.2 卵黃囊瘤 卵黃囊瘤在成年人極少見,3~5歲以下的嬰幼兒好發(fā),是小兒最常見的睪丸惡性腫瘤,又稱內胚竇瘤。源于原始胚層組織的一種高度惡性的生殖細胞腫瘤。兒童睪丸卵黃囊瘤的病理分布特征多為疏網狀、巢狀結構以及腺管-腺泡樣結構,部分可見乳頭狀排列及內胚竇樣結構[8]。因腫瘤有包膜限制,腫瘤對周圍組織侵犯不明顯。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較大的無痛性睪丸腫塊,MRI上常表現(xiàn)為囊實性腫塊,可伴出血,信號混雜,邊界清,T1WI低等信號為主、T2WI呈混雜高信號;出血呈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DWI呈不均勻高信號。增強掃描后腫瘤包膜明顯強化,瘤體呈中心性漸進性強化,可見增粗睪丸動脈。因此,當患者年齡較小,腫瘤較大,邊界清,信號混雜,MRI表現(xiàn)可見完整包膜合并出血信號,增強呈中心性漸進性強化,特別是血清AFP明顯升高時,應考慮睪丸卵黃囊瘤。
3.2.3 胚胎性癌 好發(fā)于20~45歲青壯年,屬于高度惡性生殖細胞瘤,約占睪丸生殖細胞腫瘤的13%~35%,臨床表現(xiàn)為睪丸腫脹、疼痛。病理上由分化細胞組成,有滋養(yǎng)層、內胚層、中胚層等早期不同的胚胎性結構。因胚胎性癌具有較強的侵襲性,常突破白膜侵犯附睪及精索。常伴出血、壞死,MRI亦表現(xiàn)混雜信號腫塊,邊界不清。因此,如患者為青壯年,睪丸疼痛癥狀明顯,MRI腫塊信號混雜,伴出血信號,邊界不清,侵襲性生長傾向,伴血清AFP明顯升高時,應傾向于胚胎癌的診斷。
3.2.4 混合性生殖細胞瘤 主要見于青年男性,源于原始生殖細胞的少見惡性腫瘤,占生殖細胞瘤的32%~54%。由一種以上生殖細胞腫瘤成分來源構成,大多數(shù)由兩種類型的生殖細胞腫瘤組成,由胚胎癌和畸胎瘤混合,混有卵黃囊瘤,或含不同比例合體細胞滋養(yǎng)層細胞成分比較多見[9]。睪丸混合性生殖細胞瘤患者常伴血AFP和HCG升高,故惡性程度較高,生長速度較快,腫瘤易發(fā)生缺血壞死。MRI表現(xiàn)信號混雜多樣。當發(fā)病患者為青年,睪丸腫塊體積較大,質地較硬,MRI表現(xiàn)為出血、大片壞死的混雜信號,有時見脂肪信號,DWI呈不均勻高信號,伴血清AFP及HCG升高時,應考慮到混合性生殖細胞瘤的診斷。
綜上所述,對比其他檢查,MRI軟組織分辨力具備明顯優(yōu)勢,可有多參數(shù)及任意方位成像。睪丸生殖細胞瘤的MRI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影像特點,結合血清腫瘤標志物及臨床病史,可明顯提高睪丸生殖細胞瘤的病理診斷及鑒別。對于影像表現(xiàn)復雜及不典型病例,確診仍須依賴病理及免疫組化的檢測。
[1] Kreydin EI,Barrisford GW,Feldman AS,et al. Testicular cancer: what the radiologist needs to know [J].AJR Am JRoentgenol,2013,200(6):1215-1225.
[2] 李德忠,張建針,成喜歡,等.睪丸精原細胞瘤MRI表現(xiàn)[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4):570-572.
[3] Mustafa FK,Price EB. Atlas of tumor pathology: tumors of the male genital system[M].Washington: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1973:7-84.
[4] Johnson JO,Mattrey RF, Phillipson J. Differentiation of seminomatous from nonseminomatous testicular tumors with MR imaging[J].AJR Am J Roentgenol,1990,154(3):539-543.
[5] Ueno T,Tanaka YO,Nagata M,et al. Spectrum of germ cell tumors: from head to toe[J].Radiographics,2004,24(2):387-404.
[6] 劉毅生,沈家亮,陳德基.睪丸腫瘤和腫瘤樣病變的影像學分析[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8):606-610.
[7] 李 敏,蔣 濤.睪丸腫瘤的MRI表現(xiàn)[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7(9):820-823.
[8] 魏 儀,吳盛德,林 濤,等.61例兒童睪丸卵黃囊瘤的診斷與治療[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4,13(4):267-270,278.
[9] 埃布爾.泌尿系統(tǒng)及男性生殖器官腫瘤病理科和遺傳學[M].馮曉莉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78-279.
R 737.21
B
1673-6575(2017)04-0554-03
10.11864/j.issn.1673.2017.04.33
2017-04-02
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