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萍,左金梅
(中國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冥界歸來的信使
——神話原型批評理論視角下的《烏鴉》
孫亞萍,左金梅
(中國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埃德加·愛倫·坡是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烏鴉》可謂其嘔心瀝血之作。詩中,詩人運用大量意象,比如,黑色的“烏鴉”與白色的“帕拉斯”半身雕像,無論從色彩還是內涵上,都形成鮮明對比?;谏裨捲团u理論,著墨分析《烏鴉》中的主要意象,以期實現(xiàn)對該作的深刻解讀。
神話原型批評;烏鴉;帕拉斯;死亡;美人之死
艾德加·愛倫·坡(1809—1849年)是19世紀美國文壇重要的作家、詩人,其一生短暫,卻頻出佳作。其作品中最主要的主題便是恐怖與死亡。作品中的死亡主題與作者的悲慘經歷亦息息相關。愛倫·坡(1809—1849年)尚在襁褓之時,父母便相繼早逝,坡的胞弟威廉姆亦年幼喪命,妹妹羅莎莉更是患上精神病。即使在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下,幼時的愛倫·坡就從老師那兒獲得如此贊譽:“愛倫·坡所寫詩歌堪稱真正的詩歌,這個孩子是天生的詩人?!盵1]一生的慘痛經歷似乎注定了愛倫·坡成為最偉大同時亦是最不幸的美國詩人之一的宿命。坡認為,最美的莫過于一位年輕貌美女子的逝去?!懊廊酥馈钡闹黝}亦貫穿《烏鴉》始終,成就了《烏鴉》。然而,在《烏鴉》中,更為重要的是作品中的主要意象。因此,本文另辟蹊徑,試圖借助神話原型批評理論,著重分析《烏鴉》中的主要意象,以期實現(xiàn)對該作的深刻解讀。
“神話原型批評”肇始于1957年,自此成為西方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其創(chuàng)始人是加拿大學者諾思羅普·弗萊,而榮格的心理分析學和弗雷澤的人類學為“神話原型批評”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神話”這一概念由來已久,一般泛指關于神或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時也包括被神化了的人。神話一直為文學家們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素材?!吧裨捲团u把神話作為儀式和夢幻的文字表達方式,使儀式獲得意義,夢幻具備形式,所以神話是文學作品的結構原則?!盵2]其實,神話就是原型,當只指向敘述時我們用神話,當說到意義時則用原型。
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是神話原型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他認為“集體無意識是人類心理的一部分,它不像個人無意識那樣依賴于個人經驗而存在,因此也不是個人的東西。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從未在意識里顯現(xiàn)過,因此也從不會為個體所獲,而是完全依賴于遺傳。集體無意識則主要由各種原型構成?!盵3]換言之,集體無意識是種普遍的人類心理體系,是屬于集體的、普遍的、非個性的、在所有個體中都一致的,它不是由個體發(fā)展而來而是經由遺傳得來,并由原型這種先存的形式組成。所謂的“原型”,弗萊明確地將它界定為“一種典型的或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正是它“把一首詩與其他的詩篇聯(lián)系起來,并有助于統(tǒng)一和整合我們的文學經驗”[4]。
生活中的原型不計其數(shù),當和特定的原型相對應的情境出現(xiàn)時,這個原型便會被激活,并強制性地顯現(xiàn)出來?!稙貘f》中的主要意象烏鴉便具有強烈的原型色彩,與帕拉斯神像形成鮮明的對比,正是因為原型所具有的普遍性,才會激發(fā)讀者內心的“集體無意識”,令讀者產生共鳴,使詩歌更具普世意義。
2.1 主要原型:“烏鴉”與“帕拉斯神像”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黑色的烏鴉總是與不祥、兇兆、死亡等如影隨形。中國自古以來就將烏鴉視為不祥的象征,更有“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老鴉叫,禍事到”的諺語廣為流傳。遠古時代的神話亦代代流傳,因此,即便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后,烏鴉依然根深蒂固地被視為不祥的存在。
在西方的神話系統(tǒng)中,烏鴉的原型與東方如出一轍。在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手下有一只圣鳥——烏鴉。那時候,烏鴉的羽毛是雪白色的。阿波羅愛上了一位凡人公主科洛尼斯,不久之后,科洛尼斯便懷了阿波羅的孩子,可是公主卻在懷孕期間與凡人偷偷幽會,這一切都被烏鴉看在眼中,并將這些事告訴了主人阿波羅。阿波羅震怒之下殺死了科洛尼斯,其腹中的孩子卻得以幸存,后來成為醫(yī)神阿那克勒皮俄斯。怒氣平息之后,阿波羅倍感后悔,便將此事遷怒于告密者烏鴉,阿波羅炙熱的目光竟將烏鴉雪白的羽毛烤焦,自此以后烏鴉便成為黑色。因此,在西方人眼中,烏鴉被視為帶來死亡消息的信使。在坡的《烏鴉》中,經歷喪妻之痛的主人公在寒冬一個憂郁的子夜難以入睡,一位不速之客烏鴉深夜造訪,并未將麗諾爾的消息帶來,卻只是無盡地重復著“永不復還”,這似乎與烏鴉作為死亡的信使這一原型不謀而合。
帕拉斯·雅典娜在希臘神話中,一直是純潔、理性與智慧的象征。作品中,一只黑色的烏鴉棲息在白色的雅典娜雕像上,首先,構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其次,烏鴉之所以一直與不幸、死亡等聯(lián)系在一起,原因之一在于其通體烏黑,“黑色”其實也具有強烈的原型色彩,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黑色象征著神秘、恐怖、死亡、冥府、未知、非理性的一切,這與烏鴉的形象亦如出一轍;而白色的雅典娜半身雕像在原型意義上與烏鴉截然相反,白色象征光明、純潔、天堂、理性。黑色的烏鴉棲息于白色的雅典娜雕像上,黑色的羽翼籠罩著白色的雕像,似乎預示著主人公的理性要被非理性所取代,一切要被死亡帶來的陰影所吞噬。主人公試圖用理性戰(zhàn)勝這來自冥府的恐怖力量,然而“那烏鴉并沒飛去,它仍然棲息,仍然棲息在房門上方那蒼白的帕拉斯半身雕像上面”[5]351,理智最終被恐怖、死亡、非理性所擊敗,正如烏鴉口中叫喊的那樣,永不復還,失去的理智永不復還。
2.2 輔助原型
烏鴉與帕拉斯神像,作為《烏鴉》中的主要原型,將詩歌所要表達的恐怖美推向極致。當然,《烏鴉》中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神話原型?!稙貘f》中的主人公兩次提及這只烏鴉來自“黑沉沉的冥府陰間”[5]350(the Night’s Plutonian Shore)。來自冥府的信使烏鴉并不能帶來麗諾爾的消息,普路托,也就是冥府之王哈迪斯(Hades),是希臘神話中統(tǒng)治冥界的冥帝,宙斯的哥哥,因宙斯的詭計,在瓜分世界時被分到充斥著死亡、黑暗、邪惡的冥府,從此變得暴戾、邪惡、貪婪。但凡進入冥府之人,幾無返還。傳說只有俄耳甫斯、赫拉克勒斯、奧德修斯、埃涅阿斯等極少數(shù)英雄曾進入冥府又活著回到人世,而麗諾爾,一位“美麗嬌艷的少女”,又怎么可能單刀赴會,憑一己之力返還陽間呢?因此,冥王的信使烏鴉只帶回了無數(shù)句“永不復還”,絲毫沒有麗諾爾的消息,打破了主人公內心與妻子團聚的最后一絲希望,最終被絕望毀滅。
主人公承受難以忍受的喪妻之痛,深更半夜又飛來一只只會說“永不復還”的烏鴉,看似烏鴉的回答與主人公的提問毫無關聯(lián),卻句句刺痛主人公的心,幾乎瓦解主人公內心的最后一道防線,主人公試圖尋求一絲安慰,想象著上帝派撒拉弗(Seraphim)為他送來忘憂藥(Nepenthe),“這忘憂藥能中止你對失去的麗諾爾的思念;喝吧,喝吧,忘掉對失去的麗諾爾的思念!”[5]350撒拉弗是指《圣經》中的六翼天使,他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6]。也有書籍將其翻譯成熾天使,有“治愈者”的含義。忘憂藥可以在希臘神話中找到原型,荷馬史詩《奧德賽》中,有一種忘憂藥能讓人忘掉過去痛苦的記憶,主人公寄希望于“治愈者”撒拉弗為其帶來忘憂藥,讓他從失去麗諾爾的悲痛記憶中走出來,卻再一次被烏鴉的“永不復還”打破。
愛倫·坡的名作《烏鴉》,耗時四年,于1844年問世,可謂坡的嘔心瀝血之作?!稙貘f》集中體現(xiàn)了坡的詩歌理論。首先是詩的長度,“如果文學作品篇幅太長,不能讓人一口氣讀完,那作者就必須樂于放棄那種可從印象的完整性中得到的非常有價值的效果——因為若要人分兩次讀完,中間便會插進世俗的雜務,結果任何完整性都會毀于一旦”[7]663。任何文學作品的長度都有明確的限定,那就是能讓人一口氣讀完;在某些散文體經典作品中,超越這個限定也許有益無害,但這個限定絕不可在一首詩中被超越。坡在創(chuàng)作前便為這首詩想了一個適當?shù)拈L度——一百行,后來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寫成108行,完全符合愛倫·坡“一口氣讀完”“實現(xiàn)效果的完整性”的理論。再者,便是選擇詩的最佳效果,坡認為,“詩的惟一合法領域就是美”[7]664,“那種最強烈、最高尚、同時又最純潔的快樂存在于對美的凝神觀照之中”[7]663。愛倫·坡認為,美是一種效果,是“靈魂愉悅的升華”,是詩的基調和本質,而要達到這種美的效果,需要“憂郁”來統(tǒng)籌詩的基調?!叭魏蚊酪坏┑竭_極至,都會使敏感的靈魂愴然涕下。所以在詩的所有情調中,悲郁是最合適的情調。”而能達到這種情調的莫過于一位年輕貌美女子的死亡,也就是“美人之死”。
《烏鴉》便是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完成的。詩的開頭便交代了時間、地點和情景,“憂郁的子夜”“蕭瑟的十二月”“子夜不速之客的叩門聲”,無不令人毛骨悚然,愛倫坡·坡對于營造恐怖的氣氛駕輕就熟。憂郁的子夜一片漆黑,黑夜是冥界的象征,是死亡的象征。主人公期冀借助于讀書來消除悲哀,“消除因失去麗諾爾的悲嘆”[5]350,卻被半夜的叩門聲打破,主人公將門打開,卻發(fā)現(xiàn)什么也沒有,這時卻激起了主人公內心的一點點希望,會不會是亡故的妻子死而復生?“麗諾爾”,主人公輕喚著,除了自己的回聲,別無他般。內心的非理性被激起的主人公“整個心焦灼般疼痛”[5]348,猛然推開窗戶,“一只神圣往昔的健壯烏鴉慢慢走進我房間”,“棲在我房門上方一尊帕拉斯半身雕像上面”[5]349。這時黑色的烏鴉與白色的帕拉斯神像首先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其次,烏鴉象征黑暗與非理性,帕拉斯象征智慧與理性,這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第一次正面交鋒,烏鴉的黑色羽翼覆蓋了帕拉斯神像,似乎暗示著理性與智慧最終屈服于非理性與黑暗力量。
這是一只只會講一句話的烏鴉,對于主人公的提問,它只會回答“永不復還”[5]348,這看似毫無邊際的回答,卻觸碰了主人公內心深處最脆弱的地方,讓他意識到渴望與妻子重聚的愿望遙遙無期,內心充斥著絕望與悲傷。坡在《創(chuàng)作哲學》一文中曾提過,“永不復還(Nevermore)”一詞中,有[o]這個最響亮的長元音,并且這個元音應該同可以被拖得最長的輔音[r]連在一起,使人感覺到“nevermore”這個字眼特有的陰郁。一方面,理智使主人公意識到,這只烏鴉只不過是從先前的主人那里學會這樣的一句話而已,這只是他唯一會說的話而已;另一方面,他又因為烏鴉的回答而“感受到一種瘋狂的快感,一種明知答復將是意料之中的‘永不復還’,卻偏偏要提問的快感——這種快感因他的過度悲傷而更顯美妙”[7]668。
悲傷情緒即將到達極致的主人公幻想著六翼天使為他送來忘憂藥,忘掉內心最痛苦的事情,忘掉對麗諾爾的思念,又一次被烏鴉的“永不復還”打破,這時,整首詩的高潮來到,主人公確定了“烏鴉”是“兇兆”的象征,雖然內心早已知道烏鴉的答案是什么,卻依舊詢問自己“能否在遙遠的仙境擁抱被天使叫做麗諾爾的少女”,這時,烏鴉是一個矛盾的存在,“鳥或魔”[5]350,主人公最后一次試圖與烏鴉決裂,讓它回到“黑沉沉的冥府陰間”[5]350,那烏鴉并沒有飛走,依然棲在帕拉斯神像上,最終,主人公的瘋狂達到極致,在這種極致的瘋狂中,實現(xiàn)作者在詩歌中想達到的效果——美。
愛倫·坡強調寫憂郁的情緒,《烏鴉》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烏鴉這一作為死亡、兇兆、先知的原型,存在于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不同的民族,存在于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卻有相似之處,烏鴉便是一個典型例子。烏鴉具有強烈的原型色彩,與帕拉斯神像形成鮮明的對比,正是因為原型所具有的普遍性,才會激發(fā)讀者內心的“集體無意識”,令讀者產生共鳴,使詩歌更具普世意義。偉大的藝術作品的內容不是來自個人無意識,而是來自更為深層的集體無意識。不朽的藝術與其說是藝術家個人心靈的抒發(fā),不如說是整個人類心靈的回聲。借助神話原型理論分析《烏鴉》,不僅更好地理解了詩的內涵,更加體現(xiàn)了一位偉大詩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的普世性,使讀者感受作品所帶來的美。
[1] 左金梅,張德玉,趙德玉.英美浪漫主義詩歌概論與賞析[M]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302.
[2]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88.
[3] Gordon Walterk. Literature in Critical Perspectives: An Anthology[M].New York: Meredith Corporation, 1968:99.
[4] 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504.
[5] 張劍,趙冬,王文麗.英美詩歌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6]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圣經(和合本)以賽亞書6.2[Z]上海: 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社,2011.
[7] 埃德加·愛倫·坡.愛倫·坡作品精品集[M].曹明倫,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劉躍平]
Analysis of Archetypes in “The Raven” Through Mythological and Archetypal Approach
SUN Ya-ping, ZUO Jin-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Edgar Allan Poe is an important writer of romanticism in the 19th century America. “The Raven” is his masterpiece. The poet applied many important images in this poem, such as “black raven” and “white Pallas”, which make a sharp contrast both in color and connotation. Based on the mythological and archetypal approach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main archetypes in the poem to prove how these archetypes are embodied and reveal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poem fully.
mythological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raven; Pallas; death; death of beauty
2016-10-27
2017-06-11
孫亞萍(1993— ),女,山東青島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左金梅(1959— ),女,河南洛陽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I106.2
A
2096-2371(2017)03-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