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連池風景區(qū)第一中學 薛志紅
培養(yǎng)中學生觀察能力對提高其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
五大連池風景區(qū)第一中學 薛志紅
觀察能力是美術中最基本的認知能力,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知覺能力,是在一般視覺能力的基礎上,心理活動的認知程度達到一定水平時,產生出的系列高級知覺活動。這些活動不只是單純的認知反映,還包含著主體對事物的理解、思考,是有血、有肉的知覺感受,是多種感、知、覺的綜合。也就是說,觀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定義“培養(yǎng)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說明教學不再單一指向“學生學過了什么”,“而是看學生是否學到了在生活情境中運用的能力”。因此,美術學科凝練出了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tài)度、創(chuàng)意能力、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養(yǎng)。美術核心素養(yǎng)構成了學科體系的思維方式和人格特征。這些都需要學生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不僅以視覺為主,還要具備融感知為一體的綜合認知能力。針對這些,筆者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入手,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切實提高了中學生的觀察能力。
1991年何宗泮在《觀察與方法》一書中認為:“觀察力就是指觀察事物的能力。它體現一個人認識事物是否準確,感受事物是否獨特敏銳,能否覺察和捕捉各種有用的異?,F象等多個方面的能力?!敝袑W生的觀察力是積極主動的、對思維起一定作用的認知活動。它不僅是事物在視覺意識中的直接反映,還包含了學生對事物認知的程度。也就是說,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根據觀察的現象進行比較、概括、分析、感悟,從而確定事物的性質和關系。例如:初中美術教材中有許多章節(jié)和內容要求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河山、感悟人文精神、繼承革命傳統(tǒng)等品德素養(yǎng)的教育。學生在感官的直接刺激下,對祖國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進行鑒賞與品評,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人文精神、社會發(fā)展的特殊作用。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欣賞與評述中激發(fā)熱情,讓課堂上散發(fā)著個性鮮明的優(yōu)雅藝術氣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因此,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是針對明確目標使視覺感官直接感受情境并接收信息,讓主體運用認知和感知能力,對事物做出判斷與分析的系列活動。觀察的過程是感官與大腦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觀察的行為可以輕易實現,而“敏銳”的觀察力,卻不是每個學生都具備的。有目的性的觀察是鍛煉“敏銳”觀察力的前提,如果觀察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就很難形成有效的觀察。初中階段對學生的觀察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其對客觀事物外表有明確細致的了解,頭腦中還應有對事物認知的反映。例如:七年級上冊《在校園中健康成長》一課,要求學生繪制人物組合運動場景,能夠很好完成作品的前提是必須從細致入微的觀察入手,抓住人體比例關系的刻畫、動態(tài)姿勢的捕捉、主次結構的安排、整體部局的調整等。這些內容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教學中首先提出觀察任務清單:
觀察一:人體頭部與身體的比例關系。
觀察二:人體肩與腰部兩條動態(tài)線的變化關系。
觀察三:人體動態(tài)與垂直線的變化關系。
活動任務:由學生擺出不同的運動姿態(tài)造型,讓其他學生通過觀察完成任務清單上的內容。
學生帶著任務目的明確地進行觀察,在觀察中鼓勵學生積極思索、相互交流。反復的觀察分析使學生在直觀感知的同時夾雜著對物象的理性分析,從而內化為自身的感知,讓學生更加明確人體動態(tài)的比例關系。明確觀察的目的性可以讓學生既細致又深刻,既直觀又感知,在作畫過程中學生就會更加氣定神閑,真正達到“因勢生形”“遷想妙得”的效果,有效促進了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達爾文曾對自己做過如下評價:“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庇^察的精細性是檢查學生觀察能力強弱的重要標準。學生用視覺、觸覺、嗅覺去認知身邊的客觀事物:花開花落,酸甜苦辣,人生百態(tài)……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們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熱鬧”看到“門道”,學會從表象深入挖掘出物象隱含的本質或特性?我認為教材中優(yōu)秀的中外名作賞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精細性的最好素材。例如:七年級下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課中現代王式廓的作品《血衣》,這幅作品取材于解放初期華北各地的土地改革運動。畫面中以一位手持血衣的婦女為主角,以控訴人民所受到的壓迫為導火線,塑造了眾多不同性格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課堂上我提供了大量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素材圖片,介紹了畫家及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完成下列任務清單:
觀察一:畫面中都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誰?
觀察二:畫面中人物要表達什么?內心感受是怎樣的?
觀察三:畫面中主要人物表情與其他人物形態(tài)有哪些呼應?
活動任務:學生按小組表演畫中人物的造型姿態(tài),加深體驗人物內心的情感。
通過漸進式的觀察任務,帶領學生不斷深入,精細地觀察作品,調動學生的觀察熱情。精確細致的觀察能將記憶中的相關畫面與當前觀察到的景物聯系起來,使得當前的觀察變得豐富、厚重,使學生從中得到啟發(fā),對作品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感悟到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背景,歷史發(fā)展的歷程。在美術教學中力求觀察的精細性是培養(yǎng)學生視覺與內心情感達到共鳴的有效方法,更是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落腳點。
黑格爾曾經說過:“最杰出的藝術本身就是想象?!毕胂髲暮味鴣??是從客觀生活的觀察中提煉概括得來,再將提煉的思維轉化成創(chuàng)作表現的靈感,這種靈感是學生思維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是創(chuàng)新空間的不懈動力,教師要做的就是提供更多的“化學反應”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上迸發(fā)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靈感。例如:在手工制作課中,制作材料的選擇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熱情,如毛線、谷粒的粘貼,舊掛歷、飲料瓶、包裝盒制作設計等,都可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出充滿藝術品位的優(yōu)秀作品,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還有如日用工藝品的設計,作品素材的取舍,色彩搭配的選擇,等等,每一個創(chuàng)造靈感都沖擊著學生的視覺和審美,都是學生思想的結晶、智慧的體現。創(chuàng)新對學生永遠有著新鮮而神奇的魅力,應在課堂教學中多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讓他們到生活中去尋找美、采擷美、創(chuàng)造美,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無限創(chuàng)造能力和表現能力。并讓學生在創(chuàng)新中感悟學習的快樂、生活的美好,創(chuàng)新更是學生終身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正是培養(yǎng)良好的興趣愛好的最佳階段。美術課堂應更多呈現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關鍵點的教學方式,使這種觀察興趣成為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蔽医洺9膭顚W生在生活中尋找美,告訴他們無論走到哪里只要留心觀察,都會發(fā)現美麗的風景,從身邊人的言談舉止、喜怒哀樂、行為表現,到校園一角的歡聲笑語、朗朗讀書聲,再到上學路上的匆忙人群、路旁垂柳……讓學生的無意一瞥變?yōu)轳v足審視,在審視中捕捉生活中的美,在美的生活中有所發(fā)現,有所認識,有所收獲。觀察的趣味性是開啟學生智慧源泉的鑰匙,它體現了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追求。
“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是對教育最貼切的描述。良好的觀察力會讓學生具備發(fā)現美、塑造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學生成長的基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一項長期的持久的任務。讓我們在今后的美術教學工作中,為學生能夠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奠定扎實基礎。
編輯/佟馨E-mail:10103812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