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沙市雨花區(qū)育新小學課題組
“以生為本 以疑促學”教學模式初探
文︳長沙市雨花區(qū)育新小學課題組
在全區(qū)轟轟烈烈開展生命化課堂研討的大潮中,圍繞“生命”這一關鍵詞,我校開展了“以生為本 以疑促學”的課堂模式研討。大教育家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我們旨在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經(jīng)過一年半的實踐,在“以生為本 以疑促學”的路上,我們取得了一些收獲,嘗到了一些甜頭,學生在語文學習的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以往,滿堂灌、照本宣科、“十萬個為什么”充斥課堂。教學現(xiàn)狀與倡導的生命化課堂相距甚遠。學生厭學,學習過程缺乏自主,疲于奔命,看不出生命的拔節(jié),體驗不到成長的快樂。
宋人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痹谡n堂上,我們通過對學生“激疑”“釋疑”“控疑”“存疑”,讓學生從無疑到有疑,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與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做到讓課堂為學生服務,讓課堂開展有序有效。
(一)明了課文內容的質疑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質疑是最直觀的,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因此,我們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引導。如針對課題提問,針對文章主要內容提問,針對課文的過渡句、中心句等提問,激發(fā)學生質疑的同時,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下面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太陽》一課的執(zhí)教片段。
師:大家看到這個句子——“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密切”。反復默讀,思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太陽的什么特點?
師:我們把這個問題記在課題的邊上。
生:太陽和人類有著怎樣密切的關系?
師:大家覺得這個問號應該標在哪幾個自然段比較合適?
生:標在課文的四至八自然段。
生:太陽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師:我們可以在第幾自然段找到答案?
老師利用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前三個自然段后,針對自然段繼續(xù)激疑,學生又提出了“為什么要把地球和太陽放在一起作比較?”“為什么太陽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么大?”面對學生的這些問題,老師很好地利用與引導,用問題來組織教學,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掌握了太陽的特點,明白了太陽和人類關系的密切程度。這樣從學生中來,再回到學生中去,整個教學過程自然、輕松。
不光是在這樣的說明文中,在神話故事里,我們也利用這種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提升思維品質。
下面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盤古開天地》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找到這篇文章的中心句,看看你能圍繞它提出哪些問題?
生:文章的中心句是“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他的身體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宇宙”。
生:盤古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宇宙?
生:盤古是怎樣創(chuàng)造宇宙的?
生:盤古給人們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宇宙?
師:這三個問題在哪些自然段可以解答?今天我們就帶著問題來深入學習。
整堂課,老師緊緊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來組織教學,學生看到自己的問題被老師采納,并運用到課堂上,非常感興趣。整堂課在學生和老師的共同配合下相當精彩。
(二)指向文章表達方法的質疑
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質疑遠遠多于對表達方法的質疑。但我們沒有止步于此。我們由老師帶著學生提問,到慢慢放手,讓學生不僅關注內容,也關注表達方式。
下面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少年閏土》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請大家看到課題,輕聲讀,你想知道什么?
生:少年閏土長什么樣?
師:這個問題你在讀第一遍課文時應該就能找到答案。等下我們自己在文章中先找。
生:少年閏土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孩子?
師:估計你想問的應該是他有什么特點,而不僅僅是長什么樣。好,讓我們保留這個問題,等下一起來學習。
生: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樣寫出來的?也就是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來寫少年閏土?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直接指向了作者的表達方法,值得我們一起在課堂上討論。大家都記下來,備用。
……
師:學了看瓜刺猹這個片段,同學們再看看開頭,此時你又有什么疑問?
生:為什么開始寫了閏土刺猹,后面又寫了一次,這難道不是重復嗎?
師:太好了。
師:我們仔細看第一自然段,這段話與后面的看瓜刺猹還是有不同,后面的看瓜刺猹是作者親眼看到的嗎?(聽閏土說的)作者聽閏土說了刺猹的經(jīng)歷,然后根據(jù)想象把它寫到了文章的開頭。
師:這樣像電影鏡頭一樣,把畫面拉近、放大,把所有無關的雜物都去掉,來表現(xiàn)一個局部畫面就叫——特寫。它能使描寫更生動,更吸引人?!景鍟禾貙憽?/p>
在《太陽》一課中,學生質疑:“為什么文章開頭要用一個傳說呢?”在《老人與海鷗》一課中,有學生對第三自然段中,“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這句中的“掃”提出質疑,為什么用“掃”而不用“吃”?在《橋》這篇課文中,學生質疑“為什么要把真相放到結尾?為什么全文用這么多很短的段落?”這樣點點滴滴的學習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他們的質疑能力,也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在疑問中成長,把握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增強自學能力。
我們還嘗試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如在部編教材《一分鐘》這篇課文中,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板書提出疑問“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鐘,為什么會遲到二十分鐘呢?”接下來,老師圍繞這個問題開展教學,學生興趣濃厚,從而非常明確地知道了一分鐘導致了很多不同的后果出現(xiàn),應該珍惜時間。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也運用了質疑。在三年級《嫦娥》這首詩中,老師圈出“悔”字,問大家有什么問題。學生質疑:“嫦娥悔什么?嫦娥為什么悔?”教師繼續(xù)激疑:“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悔’字前面還有一個字——‘應’,‘應悔’,把‘應悔’改成‘后悔’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繼續(xù)質疑:“應悔是應該后悔。誰認為嫦娥應該后悔?”這樣抓住詩眼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質疑,對古詩主旨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生命化課堂倡導培養(yǎng)具有主動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在課堂中,我們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教給學生一些有效的質疑途徑和方法,逐步把教師的“提問”轉化成學生的“質疑”,將學生的質疑巧妙地納入教師導學中去,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一)讓“自學提示”落地
生命化課堂的研討中有一個關鍵詞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我們學?!耙陨鸀楸?以疑促學”的教學模式中,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指導學生自學,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積累,借助各種學習條件,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學習內容,為深入探討奠定基礎。這個環(huán)節(jié)強調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教師可指導自學方法或提供自學提綱。它體現(xiàn)了“先學后教”的基本策略,在課堂中步步落實,帶著學生從字、詞、句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從培養(yǎng)自學習慣、提供自學提綱、指導自學方法、檢查自學效果開始,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依賴的變?yōu)橹鲃拥摹⒆杂X的。自學提綱的設計,一要緊扣教材,突出雙基;二要啟迪思維,富有創(chuàng)意;三要難度適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能夠解答為宜。教給學生“默讀、瀏覽、畫記、批注、標序、生疑”等自學方法后進行自學效果的檢測,這些過程均在課堂中完成,一課課、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學生明顯有了變化。能將敷衍了事的預習變?yōu)橛袑嵭в袑嵱玫淖詫W過程,能把應付老師的任務變成自己主動學習的機會,完全轉變了以前的學習觀念。其次,在教師精心設計的自學提示中,學生對雙基學得較扎實,特別是在當堂檢測的過程中,完全改變了以前似懂非懂、模棱兩可的局面。
以下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蝙蝠和雷達》一課的自學提示。
1.畫出生字詞語、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理解意思。
2.默讀課文,根據(jù)下面的提示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①飛機 ②蝙蝠 ③雷達
3.分段朗讀,質疑問難。
這樣看似簡簡單單的自學提示,涵蓋了字詞句段的練習,也包含了聽說讀思的能力。特別是在老師當堂的檢測中,學生的學習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實處。
以下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自學提綱。
1.字詞自學情況。
⑴正音:花的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多音字:莞。
⑵強調個別易錯字字形:脊。
⑶交流字義、詞義。
2.初步整體感知課文情況。
⑴交流: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⑵質疑問難:自學了課文,你有什么問題?
(教師鼓勵學生就課文內容質疑,解決淺顯問題,以達到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①德國人為什么把花栽種在窗戶外面?
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什么意思?
③作者為什么說“做了一個思鄉(xiāng)的夢”?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作出反饋和處理,或學生釋疑、或自我釋疑、或存疑)
長此以往,學生的雙基得到夯實,自學能力也得到提升。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學。
(二)讓“言語實踐”貼地
“以生為本 以疑促學”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特別注重學生的質疑,并努力將學生的質疑納入導學環(huán)節(jié),有效地實施教學。言語學習是閱讀教學最本質的任務。因此,教師要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聯(lián)系語境,學習語言,以突出學科特點。我們一般運用刪除法、縮減法、變換法、擴充法、變式、變序等方法讓學生學習語言,體會詞句的妙處,然后仿寫。
下面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盤古開天地》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看,這里出示的句子,和原文相比哪個好?為什么?
盤古倒下后,他的身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氣息變成了風和云。他的聲音化作了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江河。他的汗毛,變成了樹木。他的汗水,變成了雨露……
生:書上的好。因為書上有很多好詞。
生:書上的句子好。因為可以寫出很多美麗的畫面。
生:書上的句子好。因為讀了就可以想到很美的畫面。
師:有了這些神奇的變化,才形成了美麗的宇宙。一個變化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請大家試著邊讀邊想象。
生讀。
師:大家覺得只有這些變化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想象說話。
出示句式:他的( ),變成了( )的( )。
生:他的頭發(fā),變成了黑幕一樣的黑夜。
生:他的手指,變成了一棵棵參天大樹,牢牢地扎根在地上。
生:他充滿愛的眼神,變成了溫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和大地。
……
這樣及時有效的句式訓練,既能圍繞課文內容展開聯(lián)想,又能進行言語實踐,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幫助巨大。
除了句子的訓練,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在課堂上特別注重言語訓練,從詞語到句子甚至段落,都是訓練的重點。只有讓言語訓練貼著課文而行,學會仿寫,學會運用,學會方法,才能將這些知識變成能力。
以下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老人與海鷗》的教學片段。
師:一個眼神、一個數(shù)字表達老人與海鷗深深的情義。一個數(shù)字的背后我們不難想象,老人為海鷗付出的點點滴滴。
十年來,朝朝暮暮,暮暮朝朝,老人與海鷗之間一定有很多有趣、有味、有情、有義的瞬間,你大膽發(fā)揮想象,覺得他們之間可能還會有哪些故事?
生:有可能紅嘴生病了,老人跟它包扎腳。
生:有可能公主在逗老人開心,因為它看出老人那天不說話也不怎么笑了。
生:有可能哪天他們一起在湖邊舞蹈,秀出他們的快樂。
生:有可能老人跟它們講故事。它們在認真聽。
師:把你們的想象變成文字,用上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寫出來。試試看。
學生作品舉例:
老人今天心情郁悶,不怎么說話,也不怎么走動,呆呆地一個人坐著。公主看見了,歪著腦袋仔細瞧了瞧,飛到老人的肩上。老人摸摸它,也不說話,眼睛看向遠方。公主把腦袋蹭到老人的脖子上,輕輕地,似安慰又似在撓癢癢。老人把眼神從遠方收回來,伸出手,把公主放在自己手心上。公主這下更來勁了,又是動腿又是動腦,不停地扭來扭去,就像在有節(jié)奏地跳迪斯科一樣。老人微笑地看著它……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點評一下這段文字。
生:我認為這段話寫得還不錯,主要運用了我們今天學到的交錯式描寫。
生:將老人與公主的動作寫得比較細致,這也是我們今天學到的。
生:我認為,還可以寫寫公主的眼神,甚至在后面加入一點點老人的語言就更好了。
師:看來,大家對今天學到的方法掌握得還算不錯,在表現(xiàn)關系親密時可以使用交錯式描寫,同樣在情況緊急時也可以使用,大家在以后的閱讀中去發(fā)現(xiàn),看看交錯式描寫還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它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善于抓住讀寫鏈接的訓練點,創(chuàng)設語言轉化的情境,把外在的課文語言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個人語言,讓言語實踐成為本色語文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執(zhí)筆:張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