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嶺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數(shù)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中,由于歷史上多次民族遷徙,以及朝代更迭、戰(zhàn)爭和移民、戊邊等原因,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各種歲時、節(jié)令、信仰、娛樂以及奇異的婚俗、禮俗、衣俗、食俗等等……
【向名家致敬】
過年須要在家鄉(xiāng)才有味道(節(jié)選)
梁實秋
過年須要在家鄉(xiāng)里才有味道。羈旅凄涼,到了年下只有長吁短嘆的份兒,還能有半點歡樂的心情?而所謂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無雙親,下無兒女,只剩下伉儷一對,大眼瞪小眼,相敬如賓,還能制造什么過年的氣氛?北平遠在天邊,徒縈夢想,童時過年風景,尚可回憶一二。
祭灶過后,年關在邇。家家忙著把錫香爐,錫蠟簽,錫果盤,錫茶托,從蛛網(wǎng)塵封的箱子里取出來,做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宮燈,紗燈,牛角燈,一齊出籠。年貨也是要及早備辦的,這包括廚房里用的干貨,拜神祭祖用的蘋果干果等等,屋里供養(yǎng)的牡丹水仙,孩子們吃的粗細雜拌兒。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觀訂制好了的,到時候用紙糊的大筐簍一碗一碗地裝著送上門來。家中大小,出出進進,如中風魔。主婦當然更有額外負擔,要給大家制備新衣新鞋新襪,盡管是布鞋布襪布大衫,總要上下一新。
吃是過年的主要節(jié)目。年菜是標準化了的,家家一律?!昂贸圆贿^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這是鄉(xiāng)下人說的話,北平人稱餃子為“煮餑餑”。城里人也把煮餑餑當做好東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頓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頓頓煮餑餑,直把人吃得頭昏腦漲。
正是一年復始,不準說喪氣話,見面要道一聲“新禧”。房梁上有“對我生財”的橫批,柱子上有“一入新春萬事如意”的直條,天棚上有“紫氣東來”的斗方,大門上有“國恩家慶人壽年豐”的對聯(lián)。墻上本來不大干凈的,還可以貼上幾張年畫,什么“招財進寶”、“肥豬拱門”,都可以收補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獲得的,寫出來畫出來貼在墻上,俯仰之間仿佛如意算盤業(yè)已實現(xiàn)了!街上除了油鹽店門上留個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鑼鼓齊鳴,狂擂亂敲,無板無眼,據(jù)說是伙計們在那里發(fā)泄積攢一年的怨氣。大姑娘小媳婦擦脂抹粉的全出動了,三河縣的老媽兒都在頭上插一朵顫巍巍的紅絨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婦出動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頭小伙子亂鉆亂擠。于是廠甸擠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幾個露天茶座坐著幾個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沒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門處能擠死人!火神廟里的古玩玉器攤,土地祠里的書攤畫棚,看熱鬧的多,買東西的少。趕著天晴雪霽,滿街泥濘,涼風一吹,又滴水成冰,人們在冰雪中打滾,甘之如飴?!昂榷怪瓋?,就咸菜兒,琉璃喇叭大沙雁兒”,對于大家還是有足夠的誘惑。此外如財神廟、白云觀、雍和宮,都是人擠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凍得通紅。
【思路延伸】
本文按照時間線索寫了在北平過年時年前的準備和過年時的情景,回憶了一些風俗:祭灶后采購年貨、置備新衣;祭祖先、燒年菜;室內(nèi)要張貼對聯(lián)、年畫等。全文運用了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同時也糅合了文言詞語和民間用語,讀來詼諧風趣。
【相關話題】
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民俗、風情、故鄉(xiāng)風物、家鄉(xiāng)特產(chǎn)……
【話題點撥】
同學們,當我們把目光投射到民俗風情、故鄉(xiāng)風物、禮俗以及家鄉(xiāng)特產(chǎn)等方面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的背后蘊藏著很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要真正體味出風俗民情,我們不但要“靜觀默察”,還要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感受體會。
【體味閱讀】
作者:老舍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