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蓓 (川音成都美術學院 610000)
中國古代冊頁裝幀形式的類比
王曼蓓 (川音成都美術學院 610000)
我國古代的冊頁裝幀形式主要包括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三種。雖然都屬于冊頁的范疇,但其實三種裝幀形式在外部形態(tài)、裝訂方法、內頁結構和版式特征上都有共性和差異。線裝這種裝幀方式,是其中最為合理的一種,它更適宜于讀者的閱讀方式和當時的印制方式。
冊頁;蝴蝶裝;包背裝;線裝
我國古代的書籍裝幀形式從最初的簡策、卷軸到經折裝,再到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長河。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印制方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什么印刷術對冊頁的裝幀形式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呢?
印刷術在唐末年開始流行,最初是印在長卷上,例如經折、梵夾裝。這兩種裝訂形式,是裝幀形式從長卷向冊頁的過渡形式。它們都是把一個長卷反復折疊成長方形,在前后封面封底粘上硬紙板。在印制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與其把印成的散頁印好后連接起來,還不如直接把這些散頁粘接起來。而且梵夾裝和經折裝本來就有長期翻閱折痕就會斷裂的弊端,這樣,把印頁直接粘成書比印好再粘成長幅要省事得多。
但真正的冊頁應該從蝴蝶裝開始?!稌智寤睢分杏杏涊d:“蝴蝶裝者,不用線訂,但以糊粘書背,夾以堅硬護面。以版心線向內,單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蝴蝶裝是宋代雕版印刷盛行后形成的一種裝幀形式。它風靡于宋元兩代,持續(xù)流行400年。這是一種單面印制,以有字的一面為準,字對字對折,將所有折好書頁整理對齊,將折口粘連。單獨的一張整紙對折,加上硬紙板,粘裹書脊,作為前后封面。這樣的裝幀由于版心在書脊處,仿佛蝴蝶的身軀,當打開書頁,好像蝴蝶展翅飛翔,顧名思義蝴蝶裝。由于前后封面有硬厚紙板,可以豎立在書架上。但當時習慣書口向下而不是如今天的書書根向下。
蝴蝶裝比卷軸裝、經折裝閱讀方便,但還是有弊端,這就給了包背裝發(fā)展可能。
包背裝,顧名思義,以整張紙繞背包裹。從外觀看,和蝴蝶裝相似,但其實不盡相同。蝴蝶裝是將書頁正面反折,以所折的折口粘結為書脊;包背裝剛好相反,是將書頁正面反折,以書頁的切口作為脊背。蝴蝶裝的粘結,是以漿糊粘結,不是很牢固,長期翻閱容易導致脫落,一旦破損,很容易散落,而補訂又很麻煩。包背裝的裝訂使用了棉性紙捻,更為牢固,而一旦散落,還可以重復裝訂。這樣的裝訂在明朝大量使用,清朝也持續(xù)使用。
包背裝的書放置改為平放,無需硬紙板,也是適應雕版印書的單面印刷、合頁裝訂的特點,經過改進而形成的裝幀方式。但是隨著人們對書的需求和翻閱越來越普及的時候,包背裝容易散落的弱點又暴露了。于是,線裝書-這種新的裝幀形式又誕生了。
線裝書的出現(xiàn)完成了我國古代書籍制度的發(fā)展過程,直到今天還是使用的一種裝訂方式。這是一種用線將書頁連同前后書皮一起的裝訂形式,是在包背裝基礎上誕生的又一種更為進步的裝幀方式。
線裝書的更為方便和進步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線裝書的內頁是將書頁正折,版心向外,書頁右邊先打眼,再加捻。裝訂時將封面裁成與書頁大小相一致的兩張,前后各加一張與書頁,固定后打孔穿雙根絲線定成一冊。線裝書打孔穿線一般用四眼定法。較大的用六眼定法或八眼定法。線裝書的書皮一般也折頁,折的部分在書口,單頁處用線鎖住。傳統(tǒng)的線裝書書皮呈深藍色,用白紙做簽貼在書面的左邊,簽上書名。在線裝書之前的書籍裝幀方式中是沒有“書皮”這一稱呼的,在包背裝書中也只有“書衣”這一稱呼,并不是書的一部分。在線裝書中人們把“書衣”與書融為一體,開始稱“書衣”為“書皮”是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封面就是由此發(fā)展而來。
線裝書還克服了蝴蝶裝、包背裝出現(xiàn)的書易散亂脫落的毛病。因為用線裝訂,變得牢固和易于長期翻閱。而且,即使時間很長的情況下,也方便用線再訂。
線裝書一般是以一張比較厚的紙或紙板做封面。封面之后有一頁空白的紙,叫做護葉或副頁,用來保護書籍使書籍不被磨損,且在封面脫落之后可以使書籍的內容不易損壞跌落。護葉之后是一頁提著書名的紙,有時候也題著著作人姓名和雕版人姓名、地點,現(xiàn)在稱作書名頁或扉頁。書名之后順著次序是序、凡例、目錄,然后是正文。正文可以很長,長到許多冊。正文之后,有時有附錄等參考材料,材料多時,往往自成一部分,叫做卷末,不計在正文卷數(shù)之內。這種參考材料有時也編列在目錄之前,叫做卷首,也不計在卷數(shù)之內。正文之后,除參考材料外,有時有跋或后記。最后有一張空白的護葉,在后面便是封底了。這就是線裝書的結構。
中國傳統(tǒng)的版式是在蝴蝶裝書中形成的,蝴蝶裝書的版式在中國書籍裝幀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線裝書的版式沿襲了蝴蝶裝書的精典版式,并做了一些改進。
線裝書版面中心的界格,又稱中鋒或折行,是從版心折疊,成為一個對折面的上下面或左右面,開始形成現(xiàn)代版式的雛形,并具有現(xiàn)代版式中稱謂的“天頭”、“地腳”的留白。
天頭、地腳的設置留下符合古人眉批、批注的空間,這是功能的需要,同時也具有審美的作用。
蝴蝶裝、包背裝、線裝三種冊頁形式的裝訂,都采用手工宣紙為材料,這種材料是自然纖維、韌性柔軟、色澤自然、輕薄舒展。用這樣的紙裝訂起來的書,柔軟、輕盈,可折、可卷,手感舒適。同時,手工宣紙造紙過程的防腐技術,使其還具有防蛀、防霉,能長久保存的優(yōu)點。
黑白兩色是線裝書版面的第一表征。白本無色,而色自生”,白紙黑字,是最簡單卻是最豐富的顏色??此埔粯拥陌准?,卻蘊含豐富的維度,不同批次的紙白度是不一樣的。白紙也會隨著時間流逝,有發(fā)黃,發(fā)青的變化。
傳統(tǒng)的線裝書是單面印刷,印刷好的書頁要經過以下流程裝訂:理料-折頁-配頁-檢查理齊-壓平-齊欄打眼穿紙釘-粘封面-配本冊、切書-包角-復口-打眼穿線訂書-粘簽條-印書根字。裝訂的程序完全都是用手工完成,需要的材料很簡單也很環(huán)保,就是紙捻和線。訂書完全用線訂而成,無須再使用任何粘結劑,就牢固可靠。裝訂的線就是普通的棉線或是麻線,一般60或42支紗6股,打孔,手工穿線。穿線用雙線,按照不同的穿線方法,入線要正確,拉線緊度適當。書冊穿線后平整牢固,雙股線并列排齊,無扭線、交叉、重疊、分離線,線結不外露。
中國古代冊頁裝幀形式的類比
總之,古代蝴蝶裝是我國書籍裝幀歷史上最早的冊頁裝。包背裝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書籍裝訂形式日益成熟。緊接著的線裝書的出現(xiàn),為后世各代廣泛使用,一直沿用至今。三種裝訂形式的發(fā)展,是隨著古代書籍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的,并且越來越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和使用功能的。
王曼蓓,川音成都美術學院視傳系副教授。
*本文為四川音樂學院學院院級課題2011年《中國傳統(tǒng)書籍裝幀技術的研究與傳承》(課題編號CXS201101)的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