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在風靡全國的《舌尖上的中國2》中,播放了一道讓人難忘的美味——雞 。初聽這名字,可能很多人摸不著頭腦,不知其為何物,那么它到底有什么奇特之處,為什么能夠吸引那么多的吃貨呢?下面就讓我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第一次聽說雞 ,是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謂雞土從(雞土從,即雞 ,現在一般寫作雞樅),皆言其味似之也。”爾后又在《黔書》中見到了它的身影:“雞 ,……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以其從土出,故名 ?!痹瓉?,所謂雞 就是一種野生菌,多生長于七月的淺草中,剛出土時形如斗笠,一兩天后狀如傘蓋,再過些日子,又如同雞的羽毛,加上出自土里,所以叫做雞 。
在不同的地方,雞 的稱法也不一樣,有的地方叫雞棕,有的地方叫白蟻菰,還有的地方叫豆雞菇,四川人干脆形象地稱為傘把菇……無論哪種稱法都跟其外形、顏色、生長環(huán)境等有關。按照顏色的不同,雞 還可以分為青雞 、白雞 、黃雞 三類,其中以形貌俊秀、肉質細嫩的青雞 為上品。
至于雞 的味道,清代大學問家趙翼說得最為詳細:“老饕驚嘆得未有,異哉此雞是何族?無骨乃有皮,無血乃有肉,鮮于錦雉膏,腴于錦雀腹。”被譽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也非常喜歡雞 ,他曾把雞 比作仙境中的瓊汁玉液,其質地細膩,兼具脆、香、鮮、甜等風味特色,品嘗一次,終生難忘??梢?,在古時,雞 就已經被吃貨們津津樂道了。
采摘雞 也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據說,尋找雞 不光要有敏銳的眼光和靈敏的嗅覺,還要知天時、明地利,因為什么時候、哪些地會出現雞 ,都是有一定“下數”的。并且一旦發(fā)現了雞 ,只可悄悄地采摘,切不可大聲喧嘩,否則會把“雞 娘娘”嚇跑的。雞 一般出于六七月,以頂上傘蓋未張時最為鮮嫩肥美,待其完全出土,傘蓋一張,馬上“紛披”,肉就老了。
在云南,雞 常被人們制成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尤以雞 油為代表。雞 油是當地非常有名的小吃,它是把新鮮的雞 洗干凈后,用手撕成小條,并加入花椒、干辣椒等作料,然后放到油鍋里炸,待雞 里面的水分榨干后取出,食之干香而有嚼頭。除此之外,雞 還可以炒、煮、燉,無論哪種烹飪手法,皆鮮香味美,極富特色。
當然,征服吃貨們的,不僅僅是雞 的鮮嫩可口,還有它豐富的營養(yǎng),據說,雞 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并且還有保健養(yǎng)生之功效,有補益腸胃、止血、益胃、清神、治痔等作用,是老、少、婦、弱的理想滋補食品,也是饋贈親友,居家旅行的休閑食品。如果你也想體驗一番舌尖上的誘惑,那就趕緊動手,做一道清香四溢的雞 慰勞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