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成際,胡儀美
《顏氏家訓》的思想解讀與價值傳承
丁成際,胡儀美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精神之實踐的具體要求,并構成志士仁人的人格理想追求與人生奮斗的行動綱目,其中“家”無疑是處于承上啟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與重要位置,“齊家”與“治國”是互為一體的,家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也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额伿霞矣枴繁蛔u為傳統(tǒng)家訓文化的鼻祖,蘊含著豐富的立身、處世、治家、為學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對于現代家風的傳承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對《顏氏家訓》思想內容的傳承中,在黨和政府助推的時代背景之下,需要注重的是充分挖掘其對家庭教育的有益作用,并借助社會媒體的傳播等多方力量,實現對顏氏家訓資源的現代構建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而使家訓的精神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承,發(fā)揮其在當代社會文明教化中應有的作用。
傳統(tǒng)家訓;《顏氏家訓》;傳承
2016年11月25日,孔學堂冬季辯論會就“傳統(tǒng)家訓的當代價值”展開激烈討論,江蘇師范大學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陳延斌強調指出:“中國家庭里,傳統(tǒng)家訓起到了維護家庭穩(wěn)定,教化子弟成人成才的作用,其本質在于倫理的教化和人格的培養(yǎng)”①田鈺琳、余小雨:《2016年孔學堂冬季辯論大會舉行專家共論傳統(tǒng)家訓的當代價值》,http://www.kxtwz.com/system/2016/11/25/015242248.shtml。。他認為,傳統(tǒng)家訓中的治家、教子和處世這三個方面在現代生活中仍然會起到示范和訓導作用,我們需要合理借鑒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自覺地將家訓滲透到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念、人生取向、處世態(tài)度中,并將其積極價值傳承于子孫后代。此次答辯會充分說明了中華民族歷年來重視家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顯示了中國傳統(tǒng)家訓對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
家訓又稱庭訓、庭誥、家誡、家范等,是父祖家長垂誡訓示子孫后代,用以規(guī)范家人行為,處理家庭事務的一種言行準則②陳延斌:《中國古代家訓論要》,見《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第125-128頁。。我國古代家訓文本比較豐富,最有影響的家訓范本,當屬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中國第一部體系宏大的家訓。其特點是通過采取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實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方式來闡述家訓的道理,是治家教子的典范。王三聘在《古今事務考》中說:“古之家訓,以此為祖”,將此書譽為家訓的始祖,給顏氏家族甚至整個傳統(tǒng)社會帶來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顏氏家訓以儒學內容為主,正如顏之推所言“顏氏之先,本乎鄒、魯,或分入齊,世以儒雅為業(yè),遍在書記。仲尼門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顏氏居八人焉”①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86頁,第4頁,第14頁,第6頁。??鬃拥钠呤茏又?,顏氏的就占了八人,其中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基本上達到孔子所稱許的“仁者”高度,被后世尊稱為“復圣”。顏之推是顏回的三十五代孫,具有源遠流長的家學淵源。因此在《顏氏家訓》中談到顏氏家風“吾家風教,素為整密”②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86頁,第4頁,第14頁,第6頁。,顏氏的家庭傳統(tǒng)對顏氏子弟影響頗深。以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為例,他秉承祖訓,為官有節(jié)氣,誓死守節(jié),堅定自己的信念。顏真卿創(chuàng)“顏氏楷書”,顏之推曾將書法視為“雜技”,適當習之即可,不可專業(yè),所以他將“朝廷之人”作為自己的目標,出入四朝,成為一代忠臣,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2014年2月,習近平強調,“傳承和弘揚家訓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文、以人育人”③姜萍萍、程宏毅:《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的基礎工程》,http://cpc.people.com.cn/shipin/n/2014/0225/c243284-24462941.html.。家訓是一個家庭中父祖輩傳承下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發(fā)展歷程,是幾千年來激發(fā)民族進步的智慧源泉。我們對《顏氏家訓》文本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這對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發(fā)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一)促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轉化與發(fā)展
《顏氏家訓》的傳承有利于促進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轉化與發(fā)展。通常來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干、佛家與道家為兩支而形成的三維結構,儒學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和準則。顏之推出生在一個儒學世家,飽學儒家經典,在《顏氏家訓》中大量引用儒家經典的原文和典故,將儒家思想內化到顏氏子弟的人格中去,逐漸成為普遍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顏氏家訓》還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體現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魅力,為儒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也使儒學更加富有生命力。
顏之推在書中多次引用儒家經典作為立論的依據,如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④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86頁,第4頁,第14頁,第6頁。。節(jié)儉,在孔子看來,是合乎禮制的。在物質不富裕的年代,生活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應大力提倡節(jié)儉,即便是在今天仍然要繼承中華民族這一傳統(tǒng)美德。當然,也要對“節(jié)儉”進行繼承性發(fā)展。一方面,適當的節(jié)儉是我們所提倡的;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固守節(jié)儉的原則就很難促進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如,遵守“孝道”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傳統(tǒng)文化中所闡述的孝道內涵,如孔子所言:“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⑤[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55頁。(《論語·為政》),顏之推也繼承了孔子的這一思想,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照顧要細致入微,注重禮節(jié),《顏氏家訓·教子》篇中子女要為父母“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⑥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86頁,第4頁,第14頁,第6頁。就是來源于此。傳統(tǒng)的孝道教化無疑具有濃厚的權威色彩,這與我們現代倡導的新型孝道文化有很大差異。因此在《顏氏家訓》的傳承與轉化中,可以將孝道文化和家庭成員平等相處的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加以融合,重新認識和把握傳統(tǒng)孝道文化的當今內涵。
(二)“治人”與“治國”相結合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說,如何將“治人”與“治國”有效地結合起來,《顏氏家訓》有值得借鑒的意義。第一,從“治人”角度出發(fā),側重于對人內在品質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觀念中教育子女是在家庭組織中進行的,而在現代教育中,父母雖然盡了生而養(yǎng)之的任務,卻未行養(yǎng)而教之的責任。古人云:“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辈簧偌议L將培養(yǎng)子女的責任轉嫁到學校中去,廣大家長們要清醒認識到僅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家庭教育才是實現更多德育教化功能的場所,我們應將古代家訓中的優(yōu)秀精神資源運用到當代的教育實踐中去。第二,從“治國”角度出發(fā),主要側重于對政府官員的自身修養(yǎng)和國家干部的廉潔自律要求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廉潔教育是家訓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如:“《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①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84頁,第84頁,第72頁,第72頁,第82頁,第4頁,第44頁,第46頁。(《顏氏家訓·止足篇》),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但必須要有個“度”。在先秦時,思想家們就認為控制“欲”是每個人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方式,顏之推繼承了該思想,進一步指出“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耳”②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84頁,第84頁,第72頁,第72頁,第82頁,第4頁,第44頁,第46頁。(《顏氏家訓·止足篇》),以此告誡子孫切莫貪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很多干部貪污腐敗不能齊家治國的例子,先后提出“三嚴三實”、“二十字”好干部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zhàn)勝的敵人也是自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③唐明濤:《習近平:最難戰(zhàn)勝的是自己》,http://www.wenming.cn/djw/sy/jjq/zxdjxx/201606/t20160608_3427678.shtml。。我們可以引用《顏氏家訓》中有關戒欲禁欲的方法來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貪欲,作為領導干部,就應該作風正派,不應有貪欲之心,領導干部要提高修身的自覺性,才能更好地“治國”。
《顏氏家訓》全文七卷二十篇,計四萬余字,涵蓋了傳統(tǒng)家訓中基本的家庭道德規(guī)范,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影響已經超過了顏氏家族的范圍,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流傳,《顏氏家訓》涉及到我國傳統(tǒng)道德中的立身、處世、治家、為學的普遍性問題。
(一)自身修養(yǎng)方面
立身意指個人的自身修養(yǎng)方面,是個人為人處世所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也是儒家思想中的起點,顏之推首先強調“忠”與“仁”。顏之推在對“名”與“實”的比較中論述了“忠”的觀念與思想:“名之于實,猶形之與影也”④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84頁,第84頁,第72頁,第72頁,第82頁,第4頁,第44頁,第46頁。,人們自身要做到言行符合規(guī)范,表里如一,才會有個好名聲,正如我們現代生活中強調做人需要求真務實,切勿貪圖虛名,“巧偽不如拙誠”⑤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84頁,第84頁,第72頁,第72頁,第82頁,第4頁,第44頁,第46頁。,要忠于事物的本來面貌而不去弄虛作假,這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所具備的。顏之推特別推崇“仁道”,扶危濟困是仁義之舉,“腸不可冷,腹不可熱,當以仁義為節(jié)文爾”⑥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84頁,第84頁,第72頁,第72頁,第82頁,第4頁,第44頁,第46頁。,人首先要有好心,存好心,就會做好事,心存仁愛之心,做事要遵循道義,以仁義作為人們行為的法度。
其次,顏之推要求人們“寡欲”與“反省”。少欲知足也是個人的品性修養(yǎng)。顏之推通過用具體事例告誡子女謹慎做人,做人要有原則和底線。知足是中國人的智慧,也是一種心態(tài),能夠提升自身素質。自我反省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只有時刻進行自我反省,揚長避短,在思想道德上才能進步。“夜覺曉非,今悔昨失”⑦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84頁,第84頁,第72頁,第72頁,第82頁,第4頁,第44頁,第46頁。,早上的過失晚上就要醒悟,改正錯誤貴在及時,知錯就改也是反省自我、超越自我的必然要求。
再次,顏之推十分推崇“學”與“習”并舉。顏之推認為:“所以學者,欲其多智明達耳”⑧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84頁,第84頁,第72頁,第72頁,第82頁,第4頁,第44頁,第46頁。,人之所以要學習是為了明白道理,但是在學習這些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還要通過實踐將理論知識得到運用?!额伿霞矣枴分袕娬{學習是后天個人的自覺鍛煉與實踐的合二為一,“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⑨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84頁,第84頁,第72頁,第72頁,第82頁,第4頁,第44頁,第46頁。。很多讀書人善于空談,卻不知其中的道理,更不會去身體力行。而忠孝、恭敬、重義輕財、節(jié)制欲望、剛毅正直,都是個人修養(yǎng)之要旨,只有認識和實踐達到統(tǒng)一,自身修養(yǎng)才會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為人處世方面
處世交友主要側重于教育子女如何處世以及待人接物,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重視交友、謹言慎行、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友善親鄰等方面的內容。朋友關系是儒家的“五倫”之一,朋友交往是必要的社會聯(lián)系,儒家十分重視交友之道:交什么樣的朋友,如何交友,顏之推告誡后輩交友需慎重,“君子必慎交游焉”①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36頁,第36頁,第80頁,第74頁,第8頁,第16頁,第18頁,第6頁,第6頁,第14頁。,交友一定要謹慎小心,不為勢力而結交,看中朋友的品性,與君子交友,賢人交往,引人向上的才是良友,“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②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36頁,第36頁,第80頁,第74頁,第8頁,第16頁,第18頁,第6頁,第6頁,第14頁。??梢妼τ谇嗌倌陙碚f,“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③[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73頁。,故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朋友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朋友之間需要彼此勸勉,唯有不斷追求高尚的人格,才是長久的交往之道。
人在社會上與他人交往,謹言慎行是顏之推為后輩確立下來的處世之道,“銘金人云:‘無多言,多言多??;無多事,多事多患’”④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36頁,第36頁,第80頁,第74頁,第8頁,第16頁,第18頁,第6頁,第6頁,第14頁。,顏之推引用該語句是為了教訓與勸喻子孫后代在社會上與人交往時所要注意的事項,這是跟他身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也是他本人歷經生活滄桑的經驗之談。在現代社會中,也有不少人會自以為是,對于不了解的事情夸夸其談,評頭論足。這種人的言語中必然會帶有傲氣和私心,往往會攻擊到別人,造成言語上的傷害?!额伿霞矣枴ど鎰铡菲岢觥百F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談闊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⑤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36頁,第36頁,第80頁,第74頁,第8頁,第16頁,第18頁,第6頁,第6頁,第14頁。告誡士大夫處世立身之道,貴在能對社會有所貢獻,要有社會責任感,這些是處世交友的人生智慧,足以引以為鑒。
(三)孝親治家方面
《顏氏家訓》中的治家之道是對儒家倫理道德的繼承和發(fā)展,重視家庭關系的和睦與有序。在處理家庭關系時,他強調“正名”,強調人倫次序與等差?!胺蛴腥嗣穸笥蟹驄D,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⑥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36頁,第36頁,第80頁,第74頁,第8頁,第16頁,第18頁,第6頁,第6頁,第14頁。。在這三種關系中,組成家庭的前提是夫婦,其次是父子和兄弟。當然,這里面有著不符合現代社會的一些觀點,存在著男尊女卑、男女有別的夫婦關系,“婦主中饋,惟事酒食衣服之禮耳”⑦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36頁,第36頁,第80頁,第74頁,第8頁,第16頁,第18頁,第6頁,第6頁,第14頁。。受封建社會儒家“夫為妻綱”的影響,女人只能主持家務,依附輔佐男人,不允許參與國家政務,這是對婦女地位的忽視,與我們現代所提倡的家庭倫理道德相背離,這是我們應當加以拋棄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婦女投入到社會勞動領域,實現了自身價值和人格的獨立。家庭權力結構趨于平等,兩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趨于平等,同時家庭變成了婦女實現自身價值的場所,這有利于促進家庭和諧?!盎橐鏊貙Γ负畛梢?guī)”⑧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36頁,第36頁,第80頁,第74頁,第8頁,第16頁,第18頁,第6頁,第6頁,第14頁。,這種婚姻觀是合理的。顏之推反對買賣婚姻的行為,告誡子孫勿貪榮求利,以人品為重才是家庭婚姻幸福的保障,這對于我們當代人的婚姻觀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啟發(fā)意義?,F在某些農村“嫁女”向男方索要彩禮的現象很普遍,雖然婚姻的確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但切勿將結婚純粹看成是一場交易,否則這樣的婚姻將是不牢靠的。
顏之推在家庭的代際關系中強調父慈子孝:“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⑨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36頁,第36頁,第80頁,第74頁,第8頁,第16頁,第18頁,第6頁,第6頁,第14頁。,顏之推是處在父權社會的年代,父子之間不能過于親密,也不能不拘禮節(jié),嚴格遵守禮教規(guī)范,樹立父親的權威,同時他也指出:“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⑩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36頁,第36頁,第80頁,第74頁,第8頁,第16頁,第18頁,第6頁,第6頁,第14頁。,慈愛有度,寓愛于教,才能父慈子孝。如今社會,大多數父母對子女一味溺愛而不加管教,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容易養(yǎng)成一些驕傲、怠慢的壞習慣,所以在今天看來,威嚴與慈愛相結合的方法仍具有指導意義。顏之推非常重視言傳身教在家庭中的作用,“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①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36頁,第36頁,第80頁,第74頁,第8頁,第16頁,第18頁,第6頁,第6頁,第14頁。,自上而下的“風化之教”對受教育者起著上行下效的作用。
兄弟關系在家庭倫理思想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兄弟之情是血脈相連的,要做到互相敬愛,兄弟關系的好壞也是子侄關系的基礎,“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僮仆為仇敵矣”①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71頁。,如果兄弟間不能和睦相處,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團結?,F如今“二孩”政策的放開,如何維護兄弟姐妹之情,如何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顏氏家訓》中有關的教育觀念有著重要的啟發(fā)作用。
(四)讀書求學方面
顏之推讀書求學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胺蛩宰x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②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陳延斌:《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發(fā)展脈絡》,見《中國教育報》2014年12月24日03版。,以讀書來開闊眼界,明白事理,提升人格,提高人生的境界。這是一種注重實用的學習思想,“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③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把讀書當作最實用的技藝,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談到為學的方法時,首先,應勤學為本,“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④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只有靠勤奮學習才能學有所得。古代的皇帝都需要通過學習來治理國家,平民百姓更需要通過勤奮學習獲得本領,雖然每個人都會有個體差異,但智力遲鈍者只要肯下功夫去學習,勤能補拙,就會達到通曉的程度,這對當今如何培養(yǎng)孩子頑強拼搏的學習意志是值得借鑒的。
其次,博聞與專精相結合,“夫學者貴能博聞也”⑤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他強調一個人應博學廣聞,博覽群書,從書本中學習,“夫明《六經》之旨,涉百家之書”⑥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拓寬知識面,去日常生活中學習,甚至從農夫、漁民、工匠中的賢達人士中去學習,“皆有先達,可謂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于事也”⑦檀 作文 譯: 《顏 氏家 訓? 曾國 藩家 訓 》, 第10頁 ,第46頁, 第44頁, 第42頁 ,第56頁, 第44頁, 第44頁 ,2008年 ,第42頁 ,第52頁, 第54頁 。。以他們?yōu)榘駱?,廣泛學習,就會對未來的事業(yè)有所幫助,但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無法做到精通萬家,因此他強調:“人生在世,會當有業(yè)”⑧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農民通曉農事,商販通曉生意,工匠精通手藝,精通一門專業(yè)就是謀生的手段。
最后,“共學”、“眼學”與“寒素”之學相統(tǒng)一。他提出為學應互相切磋的觀點:“《禮》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⑨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學習應虛心請教,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個人的學識和見聞畢竟有限,廣泛交流才會不斷進步。另外,他認為對待知識應該要有審慎的態(tài)度,切勿道聽途說。“談說制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⑩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所謂的“眼學”,就是對于書本上的知識,必須是親自閱讀過的才可以拿來引用?!岸堋钡闹R不可輕易相信,由此可見他十分重視扎實鉆研的學習態(tài)度?!昂亍币话銇碚f是指樸素或簡陋,也指家世清貧低微,更多的是指清貧的人,身處此境,顏之推依然強調以求學問道為首務,正如《論語·里二篇》中所言:“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儀也”。①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71頁。
在古代社會中,家訓的傳承大多是家族中的長輩或家長,通過自上而下的訓誡來實現的。也僅僅是限于家庭或者家族內部,“基本上是指父祖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有關治家理財、修身處世等的教誨訓示。此外也有一些是夫妻間的囑告、兄弟姊妹間的誡勉、勸喻,或者后輩賢達者對長輩的建議和要求”②檀作文譯:《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第10頁,第46頁,第44頁,第42頁,第56頁,第44頁,第44頁,2008年,第42頁,第52頁,第54頁。陳延斌:《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發(fā)展脈絡》,見《中國教育報》2014年12月24日03版。。因此,其教化主體比較單一,在當代中國,家訓不再是為某個家庭所有,而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世俗化載體。
(一)發(fā)揮教育的基礎性作用
家訓的傳承方式有口頭和文獻兩種。口頭傳承方式是由家中長者以口頭形式立言,為家庭成員的道德行為提出規(guī)范性的要求。這種形式是一種面對面的交流,代代廣為流傳;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家訓是提倡長輩以文本的形式為子孫后代立下家訓,著名的《顏氏家訓》就是如此?!额伿霞矣枴肥且徊矿w系宏大的家訓專著,以系統(tǒng)成文的形式保存了下來。雖然文本是靜態(tài)的,但其精華內容是值得永久傳承的,也成為文化傳承的主要媒介。如何將家訓這一意識形態(tài)轉化到子女的自身價值中去?父母的言行舉止至關重要,正如顏之推所言,親密的人所說的話,人們更容易相信,敬佩的人所說的話,人們更愿意去接受,由此可見家訓在家庭教育中的權威性。因此,家訓的傳承更需要的是長者通過語言教導、以身示范來傳遞相關處世經驗,這里強調的是以長輩的模范行為影響子孫。教育者的言行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就是一面鏡子,為子孫樹立起榜樣,起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效果。
學校教育是家庭德育教育的補充,學校可以通過增加有關家訓方面的課程教學推進家訓的傳承,可以用一些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解讀家訓中的思想精髓?!额伿霞矣枴冯m然有濃厚的學術特色,但許多教育觀點因此以故事的形式呈現的,對于在校的孩子來說,通過對歷史上顏氏家族的后代是如何忠孝節(jié)義的故事來傳遞做人的道理,要比純粹背誦家訓的效果好得多。
(二)黨和政府的助推作用
民間家訓的傳承教化從父母長輩的日常訓誡到家法、家規(guī)、家譜以及祠堂的修建,無不體現出家訓文化的綿延發(fā)展。歷史上,顏氏家族因誕生顏回而聞名,山東曲阜的顏府、顏廟成為弘揚顏氏文化的歷史基地。顏氏宗祠更是屬于顏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重修家譜,梳理家訓,是養(yǎng)成現代家庭美德的重要路徑。安徽長豐顏氏宗祠于1990年重建,而家訓也被記載在族譜中被保存了下來,這將有利于顏氏家訓的傳播與傳承。如今我們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家訓的目的是在于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而家庭自覺承擔起傳承家訓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政府和社會的行動對傳承家訓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政府行為尤為重要。
(三)借助社會媒體的傳播力量
《顏氏家訓》被譽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該家訓對顏氏家族及國家治理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從近幾年官員道德培育的角度出發(fā),很多領導干部之所以違法亂紀、貪污腐敗,與其沒有嚴格的家風家訓有關。全國各地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建設的工作指示,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也對家風家訓進行連續(xù)的調查,從而喚醒了人們回歸家訓的熱情。其中,主流媒體也都發(fā)揮了輿論引導的作用,也包括公益廣告、標牌、故事、圖畫等多種形式的宣傳。南京市市紀委推出《顏氏家訓》專題片——《家訓之祖,金聲玉振》,解讀了一千多年前顏之推的家訓文化,體現了當地政府對傳承《顏氏家訓》的高度責任感。作為全國性的官方新聞媒體,《光明日報》曾推廣了一篇文章《品味<顏氏家訓>的人生智慧》,這對于傳播社會正能量,培育正確的價值觀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通過各種力量的宣傳與推廣,將顏氏家族的美德推及到千家萬戶,從而發(fā)揮著美化社會風氣,崇尚傳統(tǒng)美德的作用。
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考驗,無論是面對現代文化轉型帶來的困惑,還是世界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沖擊,傳統(tǒng)家訓的現代價值依然值得重視與研究。我們需要充分挖掘與利用傳統(tǒng)家訓的時代價值,圍繞著當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以揚棄的態(tài)度來對之進行傳承與弘揚。作為傳統(tǒng)家訓的代表《顏氏家訓》的價值傳承,除了政府與媒體的提倡與宣傳之外,還需要家庭中的父母教化、學校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實行,從而使家訓的精神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和傳承,發(fā)揮其在當代社會文明教化中應有的作用。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Yan Family Instructions(《顏氏家訓》)
DING Cheng-ji,HU Yi-mei
(Marxism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The cultivation,the family, the country and the world”are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al spirit, and form the action of the ideal pursuit and life struggle.Among them,“the family”is undoubtedly in the center link and important position of carrying on,“the country”and“the word”are integrated. The family culture is a par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promote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Yan Family Instructions is known as the originator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contains abundant life foundation, and statesman,for the study of values and norms of behavior,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modern family heritage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Yan Family Instructions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inheritanc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boosting the times,The need to focus on is to fully tap its beneficial effect on family education, and with the social media and other for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esource Yan Family Instructions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Thus, the spiritual value of family training can be inherited to the greatest extent, and it should play its role in the civilized teaching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Yan Family Instructions; inheritance
B222
A
1672-1217(2017)05-0069-07
2017-08-15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BZX064):儒家日常生活倫理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思政綜合改革建設項目(Szzgjh1-1-2016-2):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
安徽大學農村改革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研究院招標課題(Y01002347):“傳統(tǒng)文化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安徽大學研究生學術創(chuàng)新研究扶持項目(yfc 100348):《顏氏家訓》對當代家庭教育的價值研究。
丁成際(1975-),男,安徽樅陽人,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
[責任編輯 常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