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帆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72)
蒙古“無核地位”實施歷程及影響研究
□夏帆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72)
20世紀90年代中期,蒙古宣布建立無核區(qū)。隨后至今的20余年時間里,蒙古一直致力于令其“無核地位”獲得國際認可并獲得相應安全保障。1998年聯(lián)大53/77D號決議通過是蒙古“無核地位”獲國際認可標志性的一幕。但在如何進行“無核地位”的“制度化”實施問題上,由于此前未有單一國家無核區(qū)建設的先例,各國對此認識不一,也曾面臨建設阻力。幸而蒙古及時調整了實施路徑,目前,已將建設重心轉移到“無核地位”的落實與鞏固上。作為中小國家以政治和外交途徑保障國家安全的范本,蒙古“無核地位”的構建有助于蒙古國家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東北亞局勢的穩(wěn)定和安全,更有助于全球無核化運動的發(fā)展。
蒙古無核區(qū);朝鮮核試驗;東北亞無核化
全球“無核化”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安全議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已被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安全復合體”[1]的東北亞地區(qū)仍是世界核武器擴散形勢最為嚴峻的地區(qū)之一。2006年,朝鮮進行首次地下核試驗,成為世界第8個宣稱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截止到2017年4月,媒體公布的朝鮮核試驗次數(shù)多達5次,甚至有報道稱朝鮮正在準備進行第6次核試,這也引起國際社會強烈反彈。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東北亞的另一個成員國蒙古,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主動宣布“無核化”。此后,蒙古一直為國家“無核地位”的目標的實現(xiàn)而不斷努力?!盁o核化”為蒙古打造了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也是相對弱小國家努力以政治和外交方式實現(xiàn)國家安全的一種行為范本。基于此,其實施歷程及影響都值得深入研究分析。
二戰(zhàn)結束前夕,核武器在美國被研制成功,并在日本投入實戰(zhàn),顯示了驚人殺傷力。自那以后,圍繞如何限制核武器產生了各種思想及政策主張,其中最為激進的就是主張徹底廢除核武器,回歸到“沒有核武器的世界”[2]。但是,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可以預見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有核國家很難做到完全放棄核武器。退而求其次的,在地球上的部分區(qū)域構建“無核區(qū)”,作為遏制核武器在世界范圍內擴散,直至最終建成“無核世界”的中間步驟,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
“無核區(qū)”的提法起源于冷戰(zhàn)早期。20世紀50年代,蘇聯(lián)曾經提出禁止在中歐駐扎及設置任何類型的原子武器及氫武器,意在限制美國在中歐部署核武器。但在冷戰(zhàn)初期的氛圍下,建議最終不了了之。古巴導彈危機后,拉丁美洲地區(qū)部分中小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希望通過建立“無核區(qū)”以擺脫兩大集團核對峙的陰影。1967年《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條約》簽署,并經聯(lián)合國大會同意〔A/RES/2286(XXII)〕,以協(xié)議形式正式確立。這也成為世界公認的第一個“無核區(qū)”。
到1975年,第30屆聯(lián)大正式確立了“無核區(qū)”的定義,規(guī)定“一個‘無核武器區(qū)’,一般說來,應該是任何國家集團在自由行使其主權時根據(jù)條約或公約而建立的、并經聯(lián)合國大會承認為無核武器區(qū)的任何地區(qū)”[3]。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無核區(qū)”僅限于在“國家集團”間建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激勵相鄰國家建立無核武器區(qū)域同盟,共同維護地區(qū)安全。但在同年裁軍委員會會議特別報告中又指出,“不僅整塊大陸或大片地理區(qū)域,而且較小的國家群體、甚至個別國家都可以建立無核武器區(qū)”[4]。這成為當時蒙古主張單一國家“無核區(qū)”的主要理論依據(jù)。
蒙古,地理位置極為特殊,處于歐亞大陸腹地,是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其中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北面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為鄰。由于身處兩大有核國家完全包圍中,蒙古不與任何一個無核國家領土實際毗連,也無法參與到國家集團間的“無核區(qū)”建設中去。因此,蒙古國一直根據(jù)上述A/10027/Add.1特別報告文件精神,主張個別國家應能以宣布其領土為無核武器區(qū)的方式促進自身的安全。認為這種做法不僅符合宣示國家主權一律平等的國際法,也有利于確保有關區(qū)域的穩(wěn)定[5]。
1991年12月蘇聯(lián)宣布解體,冷戰(zhàn)隨之結束。1992年9月蒙古總統(tǒng)即在聯(lián)大致辭,宣布蒙古領土為“無核區(qū)”。其根本原因,是蒙古根據(jù)已變化了的國際形勢,在重新確定自己國家安全策略的基礎上,出于相對弱小國家“避險”目的考量,努力以政治和外交途徑確保國家安全[6]。
首先,建立“無核區(qū)”能同時使中俄兩大鄰國放棄對蒙戒心,促進國家間交往。作為一個內陸型國家,蒙古僅有的兩個鄰國——中國與俄羅斯都擁有核武器。冷戰(zhàn)時期,中蘇交惡,蒙古也成為蘇聯(lián)的“衛(wèi)星國”。當時的蘇聯(lián)曾在蒙古設立軍事基地,部署有包括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在內的大量軍事裝備,直至冷戰(zhàn)結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使蒙古更加有理由相信將本國建設成為“無核區(qū)”,在中、俄兩國間保持嚴格中立,能避免再次在兩國之間“選邊站”,從而更能有效保證其國家安全。這與蒙古外交政策與中、俄進行“等距離”外交的原則也相契合。否則,若其中一方再在蒙古部署或過境核武器,則毫無疑問地會將蒙古拉入其同盟,必將導致另一鄰國因害怕、懷疑反而傷害蒙古的獨立及安全[7]。
另一方面,建立“無核區(qū)”能讓蒙古融入世界“無核化”運動潮流,獲得更多國際支持。構建“無核世界”是近幾年國際政治中一項備受矚目的安全議題。冷戰(zhàn)結束后,兩極對峙格局結束,核武器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降低,世界出現(xiàn)一波要求廢除核武器的呼聲。相繼出現(xiàn)了東南亞無核武器區(qū)(1995年)和非洲無核武器區(qū)(1996年),蒙古也在這一階段宣布成為單一國家“無核區(qū)”。隨后,世界無核運動一浪高過一浪。2005年,第一屆無核武器區(qū)締約國和簽署國及蒙古會議召開。2009年,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發(fā)表演講,稱美國政府將致力于推動建立一個無核武器的世界。2013年12月,第68屆聯(lián)大通過“建立一個無核武器世界:加速履行核裁軍承諾”(A/RES/68/39)的大會決議。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相關議題也與日俱增:在1967年拉丁美洲第一個無核區(qū)建立時聯(lián)大會議上與禁止核武器相關的議題只有7個;在1998年首次通過“蒙古的國際安全與無核地位”決議的第53屆聯(lián)大上,相關議題增加到16個;而到了2016年8月,第70屆聯(lián)大召開時,與禁止核武器有關的議題則多達26個①數(shù)字結果由文章作者根據(jù)聯(lián)大網站(http://research.un.org/en/docs)公布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得到。。同時,更有186個國家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各種無核武器區(qū)條約的締約國也多達115個[8]。以上均表明,遏制核武器發(fā)展、直至徹底銷毀核武器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共識和共同愿望。蒙古順應這種國際潮流建立單一國家“無核區(qū)”,并以此為契機積極投身于世界“無核化”運動中去,同時尋求自身安全保障,防備在遭受難以預料入侵時能利用共同力量進行自衛(wèi),能為保證蒙古生存安全再加一道保險[9]。
3.1 第一階段(1992—1998):單一國家“無核區(qū)”構想的提出
冷戰(zhàn)后,蘇聯(lián)解體,放棄了對蒙古的操控。這時,蒙古為維持其獨立主權國家的地位與國家發(fā)展,迫切需要尋求新的地緣政治定位與相應的國家外交戰(zhàn)略。作為蒙古新外交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992年9月,蒙古總統(tǒng)薩勒馬吉·奧其爾巴特在第47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上致辭,宣布蒙古領土為“無核區(qū)”,并提議國際社會對這一地位予以保障[10]。而此前,并未有單一國家建立無核武器區(qū)的先例。究其原因,首先,在冷戰(zhàn)期間,根據(jù)當時國際關系中流行的二分法理論,即使在無沖突區(qū)域致力于建立無核武器區(qū)也會視為是對其他國家的一種“抗衡”,繼而形成挑戰(zhàn)。因此,沒有單一國家敢于獨立主張建立無核區(qū);此外,就蒙古的地緣政治情狀而言,當時東北亞正處于中蘇交惡的特殊時期,區(qū)域內國家存在沖突、敵對或明顯敵意狀態(tài)是無核區(qū)創(chuàng)建面臨的最明顯的制約因素[11]。蒙古很難在這種情勢下提出成為“無核國家”。但在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變化,蒙古的兩大鄰國中、俄關系也持續(xù)向好。1992年,中俄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雙方宣稱和平解決外交爭端,相互之間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1994年,兩國又宣稱在戰(zhàn)略核武器方面,相互之間不進行第一次核打擊。這都為蒙古建立“無核國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而根據(jù)1975年第30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對無核武器區(qū)問題所有方面進行通盤研究”(A/RES/3472(XXX)A-B)的相關規(guī)定,在“無核區(qū)”的建立以及維持過程中,核大國始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2]。針對蒙古單一國家“無核區(qū)”聲明,5個有核國家均先后表示支持。俄羅斯在1993年1月同蒙古國締結的《友好合作條約》中,有尊重蒙古國關于不允許外國軍隊、核武器和其他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在其領土上部署和過境的政策的承諾。中國則宣布,其不對無核武器區(qū)或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保證適用于蒙古國。美國基于對《核不擴散條約》成員國的承諾,即當這些國家遭受核打擊時,美國保證尋求安理會的幫助以及美國保證不對不與核大國結盟的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13],蒙古是該條約成員國,理應受到這一承諾保護。英國和法國也分別在1993年12月和1994年1月,發(fā)表聲明宣布其消極安全保證適用于蒙古國。
但是,這種支持并不代表承認蒙古國的單一國家無核武器區(qū)地位為一種國際規(guī)范,更不意味著給予蒙古國同傳統(tǒng)無核武器區(qū)一樣的具法律約束力的安全保證。因此,蒙古首先將奮斗目標放在“在國際層面確保蒙古的單一國家無核區(qū)地位”[14]上。
3.2 第二階段(1998—2000):“無核地位”獲國際承認
保證其單一國家“無核區(qū)”獲得國際認可,自1993年起蒙古與聯(lián)合國,特別是5個有核國家展開長期談判。談判主要圍繞單個國家無核區(qū)的概念問題展開。5個有核國家雖然支持蒙古的無核武器倡議,但不愿意將蒙古視為無核武器區(qū),因為僅涉及一個國家。5個有核國家的顧慮在于:若將單一國家確定為“無核區(qū)”會消減其他地區(qū)建立地區(qū)性區(qū)域的積極性。而蒙古則堅持認為,它所具有的獨特地理位置及冷戰(zhàn)后所奉行的獨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使其無核區(qū)的要求具有合法性[15]。最終各方達成妥協(xié):在5個核武器國家接受單一國家無核武器區(qū)概念之前,可將蒙古國視為具有獨特無核武器地位的國家,因此商定不用“區(qū)(Zone)”而用“地位(Status)”一詞,而地位的內容則由有關國家界定。在1998年12月,聯(lián)合國大會未經投票就通過了題為“蒙
古的國際安全與無核地位”的第53/77D號決議。
為落實53/77D號決議,蒙古采取了更積極的措施,一方面承辦1999年聯(lián)合國地區(qū)裁軍委員會會議,以深入討論蒙古無核區(qū)地位問題;另一方面則完善國內立法,2000年2月3日,蒙古國大呼拉爾通過“蒙古無核區(qū)國家法案”[16]及關于執(zhí)行措施的特別決議[17]。該法案參照1975年第30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對無核武器區(qū)問題所有方面進行通盤研究”(A/RES/3472(XXX)A-B)中對無核區(qū)的要求,在國家層面界定了蒙古的無核地位。法案中強調了蒙古無核地位的重要性,將侵犯這種地位的相關行為定為犯罪,并且授權蒙古政府在貫徹該項法律與聯(lián)合國大會第53/77D號決議時與有關國家及國際組織進行合作。
鑒于蒙古的這些努力,2000年10月,5個有核國家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A/55/530–S/2000/1052),表示愿意向蒙古提供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安全保證。這種安全保證涉及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內容。消極的保證是五國重申將繼續(xù)各自國家與蒙古達成的有關雙邊協(xié)議和聲明,不對蒙古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積極的保證是如果蒙古成為核武器侵略的受害者或受核武器威脅的目標時,五國將立即尋求聯(lián)合國安理會根據(jù)有關決議采取行動,向蒙古提供援助。5個有核國家聯(lián)合發(fā)表聲明,向某一國家提供安全保證,這還是第一次。
3.3 第三階段(2000—2012):“無核地位”構想“制度化”
2000年后,蒙古并不僅僅滿足于其無核地位獲得國際承認,它更要求這一地位得到清晰界定,能夠“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的進行。2001年9月,蒙古國、五個核武器國家和聯(lián)合國的代表在日本札幌舉行會議,審議界定和加強這種地位的方法和手段[18]。會上提出的建議是:蒙古國或者與中國和俄羅斯聯(lián)邦這兩個鄰國締結三邊條約;或者設法與5個核武器國締結多邊條約。
蒙古首先嘗試第一條道路,即將所謂“制度化”的目標定義為希望與蒙古近鄰國家共同清楚定義蒙古“無核地位”的國際影響,并在三邊條約中予以適當反映[19]。為達到這一目標,蒙古積極參與了2005年和2010年在墨西哥城特拉特洛爾科及美國紐約召開的無核武器區(qū)條約締約國和簽字國會議,促成在成果宣言中加入支持蒙古無核地位并支持將這一地位制度化的內容[20]。并且,在2009年4月,蒙古國的無核武器區(qū)問題協(xié)調中心在烏蘭巴托也主辦了第一次中心會議。會議通過的聯(lián)合聲明中提到“完全支持蒙古將其無核武器地位制度化的政策……歡迎蒙古開始與其兩個鄰國談判制訂必要的法律文書,希望該舉措不久將導致締結一項使無核武器地位體制化的國際文書”[21]。2010年,不結盟運動提交給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籌備委員會第一屆會議的有關“無核武器區(qū)的聯(lián)合工作文件”中,更將蒙古無核地位制度化提升到區(qū)域安全高度考慮:“蒙古國無核武器地位進一步制度化將是加強該區(qū)域不擴散機制的重要措施”[22]。同年蒙古政府再次向聯(lián)合國大會提交了“關于鞏固國際安全和無核武器地位的備忘錄”(NPT/CONF.2010/12),其中同樣表達希望促成其無核地位制度化的主張。此外,蒙古還借助公共外交渠道發(fā)力。2010年,蒙古主辦了一場題為“二十一世紀核能——從威脅到救星:學者的觀點”的國家專題討論會,會上著重探討了蒙古的無核武器地位、地位制度化的經驗和可能面臨的挑戰(zhàn)等問題。
面對蒙古提出的締結三方條約的建議,俄羅斯和中國原則上予以積極回應,并就其中應有的內容提出了具體建議。2007年9月蒙古將擬就的草案交給俄羅斯和中國,表示希望盡快開始談判。2009年3月和9月[23],中、俄、蒙三方在日內瓦舉行預備會議。會議上,蒙古國解釋了前次所提交草案的宗旨和條款,此后三方就草案案文及其具體條款交換了意見。第二次會議結束時,俄羅斯聯(lián)邦和中國提出了一份聯(lián)合文件,其中就草案一些條款提出問題和意見。雙方分歧的關鍵點在于,中、俄認為對蒙古國的安全保證需要由全部5個常任理事國給予,希望看到另三個核武器國家也在某個時候加入談判。2011年6月,俄-蒙聯(lián)合聲明中也重申了這一立場。
在第一條道路未果的情形下,蒙古繼而將目標轉向與5個有核國家締結具有法律效力的多邊條約上。在2010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審議大會上,蒙古發(fā)表聲明“希望(除中、俄外的)另外3個有核國家在適當?shù)臅r候加入會談,以期達成‘一攬子’解決方案”[24]。在2011年6月的美蒙聯(lián)合聲明中再次重申美國“歡迎蒙古成為無核國家”[25],但聯(lián)合聲明中并未提及簽署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文件事宜。
蒙古唯有再次妥協(xié)。2012年3月,蒙古國外交部長在聯(lián)合國裁軍會議上發(fā)表演講,這是蒙古國又一次闡述它對于無核地位“制度化”的期望:“蒙古案例不同于傳統(tǒng)(區(qū)域性的)無核武器區(qū),具有唯一性,也因而應找到一條獨特的解決之道??紤]到蒙古被兩大有核國家包圍的地理現(xiàn)實,蒙古希望尋求5個有核國家對于其無核地位狀態(tài)的正式確認,并且承諾將不以任何形式危害這種狀態(tài)”[26]。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之前要求簽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條約及承諾,在這次的演講中,蒙古只尋求一個正式確認(formally recognize),立場相當溫和,這表明蒙古無核地位“制度化”的目標已發(fā)生了微妙改變。
最終,在2012年9月,5個有核國家仍以聯(lián)合聲明而非多邊條約形式,再次確認蒙古國的無核地位,并向蒙方提供相應的安全保證[27]。隨后的9月17日,蒙古向聯(lián)合國發(fā)表聲明,對5個有核國家的聯(lián)合聲明表示歡迎,并重申其無核國家的建設內容[28]。同時,當時的蒙古駐聯(lián)合國大使恩赫賽汗發(fā)表演說,歡迎5個有核國家的聲明“考慮到其與中國和俄羅斯聯(lián)邦這兩個近鄰的睦鄰友好關系(與這兩國未有任何領土、邊界或其他政治爭端),蒙古傾向于但并不堅持從這5個有核武器國家獲得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保證”[29]。
3.4 第四階段(2012—今):“無核地位”的鞏固與落實
自從2012年5個有核國家發(fā)表聲明,宣稱“只要蒙古維持其無核武器地位,五國就尊重其地位不會采取任何可能侵犯該地位的行為”后,蒙古無核化的工作重點從簽訂有法律效力的三邊或多邊條約轉到“無核地位”的鞏固與落實上。具體工作主要在三個層面進行:在國際層面,蒙古繼續(xù)積極參與聯(lián)合國、不擴散核武器締約國等與核裁軍有關的國際組織活動,并用演講、提交工作文件、備忘錄等形式說明本國立場以及“無核地位”落實現(xiàn)狀,并注意與5個有核國家的聯(lián)系與溝通;在雙、多邊以及地區(qū)層面,蒙古也反復宣揚自己“無核地位”與具體作為,并希望對方利用聲明、公開表態(tài)等形式,表達對蒙古“無核地位”的支持;在國內,蒙古也隨時對與“無核地位”有關的各項政策開展核查,并不斷提出改進。
首先,蒙古注意保持與聯(lián)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的密切聯(lián)系;2013年9月26日,蒙古總統(tǒng)參加了聯(lián)合國大會關于核裁軍的高級別會議,并在聯(lián)合國大會第六十八屆會議上發(fā)言。他指出“五個核武器國家的聯(lián)合聲明確保了蒙古不會在未來任何核計劃或戰(zhàn)略中被用作工具,并確保這也是蒙古為提升地區(qū)信任與穩(wěn)定所作的貢獻”[30]。僅在2014年上半年,蒙古就核相關問題向安全理事會提交兩份照會,陳述在促進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不擴散以及在朝核問題上的相關舉措①照會文檔號分別是S/AC.44/2014/4和S/AC.49/2014/5。。而自2012年后,聯(lián)合國大會又先后于2013年、2014年以及2016年三次通過有關蒙古的國際安全和無核武器地位的決議,決議中除對歷次聯(lián)合國大會有關蒙古無核武器地位的決議進行回顧、對蒙古國家無核聲明及相關舉措表示歡迎外,都反復強調“國際公認地位有助于加強該區(qū)域的穩(wěn)定和建立信任,歡迎并支持蒙古采取措施鞏固和加強這種地位”②分別是2013年的第A/RES/67/52號以及2014年的第A/RES/69/63號決議。。
此外,蒙古還特別重視與不擴散核武器締約國的交往。蒙古參加了2013年4月22日至5月3日召開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2015年審議大會籌備委員會第二屆會議,并提交工作文件[31]。同時,蒙古還以共同主席身份籌辦了2013年4月26日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三屆建立無核武器區(qū)條約締約國和簽署國及蒙古會議第二次籌備會議,并參加了2014年5月7日在紐約召開的第三次籌備會議,以及2015年4月在馬來西亞召開的無核武器區(qū)條約締約國和簽署國及蒙古會議第三屆會議。
而在雙邊和多邊層面上,不結盟運動國家在其2012年8月舉行的第十六次元首或政府首腦會議和2014年5月第十七屆中期部長級會議上都一如既往地表示了對蒙古“無核地位”的支持,同時支持蒙古為鞏固和加強該地位所采取的措施。隨后在2014年5月舉行的亞洲相互協(xié)作與建立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首腦會議也發(fā)表宣言歡迎蒙古和5個核武器國家于2012年作出的聲明,稱這是對該地區(qū)實現(xiàn)不擴散以及增強信任和可預見性作出的切實貢獻。同年8月,東盟區(qū)域論壇也表達對蒙古無核地位的支持。在奈比多舉行的第21屆東盟區(qū)域論壇主席發(fā)言表示,與會各部長歡迎蒙古國的這種地位和2012年5個核武器國家有關這種地位的聯(lián)合聲明,認為是對核不擴散和促進區(qū)域信任和可預見性的具體貢獻。
而在蒙古國內,2014年1月,蒙古議會安全與外交政策常設委員會成立了一個工作組,主要負責監(jiān)督和評估蒙古無核武器地位法律以及關于將就通過法律和其他相關法律行為采取措施的議會第19號決議的執(zhí)行情況。這也是蒙古落實“蒙古無核區(qū)國家法案”的重要舉措。
4.1 “無核地位”有助于蒙古國家形象的塑造
“無核地位”的構建促進了蒙古與包括聯(lián)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無核武器區(qū)條約締約國等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及國家集團間頻繁互動,打造了蒙古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自1998年53/77D號決議后,聯(lián)合國大會平均每兩年就有一項關于蒙古的國際安全和無核武器地位的大會決議通過,迄今共計10項③分別是1998年第53/77D號、2000年第55/33S號、2002年第A/RES/57/67號、2004年第A/RES/59/73號、2006年第A/RES/61/87號、2008年第A/RES/63/56號、2010年第A/RES/65/70號、2013年第A/RES/67/52號決議、2014年A/RES/69/63號決議以及2016年的A/RES/71/43號決議。;此外,1995年至今,在8次不結盟運動國家領導人會議及部長會議上都重申了對蒙古無核地位的支持④分別是1995年不結盟運動卡塔赫納首腦會議、2003年在吉隆坡舉行的第十三次不結盟國家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2006年在哈瓦那舉行的第十四次會議、2009年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第十五次首腦會議和2012年在德黑蘭舉行的第十六次會議,以及各國部長在2008年在德黑蘭舉行的第十五次不結盟國家運動部長級會議,2011年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努沙杜瓦舉行的第十六次部長級會議和紀念會議,2014年在阿爾及爾舉行的第十七次部長級會議。;2013年10月,世界未來理事會、各國議會聯(lián)盟和裁軍事務廳宣布:蒙古關于其無核武器地位的法律,在世界未來理事會2013年度裁軍未來政策獎中獲得了榮譽獎等等,這都代表了國際社會對蒙古及蒙古“無核地位”問題的關注與肯定。這種關注與肯定對于一個遠離世界核心區(qū)域的內陸國家而言尤其難能可貴,可以說蒙古建立“無核地位”提供了一種行為范本,即小國利用靈活務實的外交策略,在平衡與相鄰大國間關系的同時,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發(fā)展同其他國家、國際組織間的關系,并深度參與到國際熱點議題中去,為本國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繼而保護和發(fā)展了自身。這從出發(fā)點上雖然是小國的一種“避險”行為,但就建設效果而言,蒙古以靈活的身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去,獲得了包括聯(lián)合國各部門等在內的援助的同時,也塑造了和平、開放的國家形象,進而提升了國家影響力,這正印證了“無核地位”策略的成功。
4.2 蒙古“無核地位”有助于東北亞穩(wěn)定與安全
蒙古在地理上與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一道共同屬于東北亞地區(qū)。冷戰(zhàn)結束后,由于復雜的歷史、領土、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令東北亞地區(qū)安全結構離散而復雜,國與國之間一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互信機制。作為東北亞地區(qū)的成員國,蒙古“無核地位”的構建有助于消除區(qū)域不穩(wěn)定因素,維護地區(qū)安全。在聯(lián)合國大會歷次關于“蒙古的國際安全和無核武器地位”的大會決議中都反復強調“贊同并支持蒙古與其鄰國的睦鄰及平衡關系,認為這是加強區(qū)域和平、安全和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因素。”①決議號同上頁注釋①。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蒙古的“無核地位”確實促進了區(qū)域安全和穩(wěn)定。
4.3 蒙古“無核地位”有助于促進全球無核化運動發(fā)展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地區(qū)層面,“無核世界”構想正在從概念變?yōu)楝F(xiàn)實。蒙古無核化政策的提出與實踐正是順應這種潮流,具有毫無疑問的示范效應。自蒙古后,東南亞、非洲、中亞等也紛紛簽署無核武器條約,宣布建立無核區(qū)。其中,在蒙古承辦1999年聯(lián)合國地區(qū)裁軍委員會名為“變化中的安全概念”的會議上明確將蒙古的“無核地位”與建立中的中亞無核區(qū)聯(lián)系起來;而在2014年5月6日,中亞無核武器區(qū)也得以最終正式確立。
此外,自2005年起,連續(xù)三屆無核武器區(qū)條約締約國和簽署國及蒙古會議蒙古都以正式成員國身份參加;同時,蒙古國在對外關系和貿易部設立了一個無核武器區(qū)問題協(xié)調中心,該協(xié)調中心已與各無核武器區(qū)條約機構建立了正式關系,并視需要參與信息交流和協(xié)商;蒙古還多次在核不擴散條約締約國會議上提交工作報告。這些行為有利于在地區(qū)層面達成消除核武器的共識,鞏固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壓縮核武器存在空間,并最終促成“無核世界”的實現(xiàn)。
[1]于光勝.東北亞“安全復合體”觀點的多維透視[J].理論月刊,2011(5):148-151.
[2]程曉勇.“無核世界”構想及其區(qū)域性實踐:基于東南亞無核區(qū)的分析[J].太平洋學報,2014(5):43-51.
[3]United Nations Document.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Question of Nuclear-Weapon-Free Zones In All Its Aspects[Z].A/RES/3472(XXX)A-B,11,December,1975.
[4]United Nations Document.Special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Committee on Disarmament[Z]. A/10027/Add.1,8 October 1975.
[5]United Nations Document.Memorandum of the GovernmentofMongoliaRegardingthe Consolidation of It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Nuclear-Weapon-FreeStatus[Z].NPT/CONF. 2010/12,22,March,2010.
[6]AMITAV ACHARYA.Will Asia’s Past Be Its Future?[J].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4,28(3):152-153.
[7]ALANM.WACHMAN.Mongolia’sGeopolitical Gambit:PreservingaPrecariousindependence While?Resisting Soft Colonialism[R].The East Asia Institute Fellows Program Working Paper,2009(18):2.
[8]UnitedNationsDocument.UniversalDeclaration on the Achievement of a Nuclear-Weapon-Free World[Z].A/RES/70/57.7,December,2015.
[9]WANG PEIRAN.Mongolia’s Delicate Balancing Act[J].China Security,2009,5(2):20-30.
[10]United Nations Document.Provisional Verbatim Record of the 13th Meeting[Z].A/47/PV.13,2,October,1992.
[11]MIEHAEL HAMEL-GREEN.Regional Initiatives on Nuelear-and WMD-Free Zones:Cooperative ApproachestoArmsControlandNonproliferation[R].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Disarmament Research,2005(19):25.
[12]唐笑虹.東南亞無核區(qū)前景透析[J].東南亞縱橫,2007(2):40-44.
[13]UnitedNationsDocument.Establishmentof Nuclear-Weapon-Free Zones on the Basis of ArrangementsFreelyArrivedatamongthe StatesoftheRegionConcerned[Z].A/CN.10/ 195,1997-04-22.
[14]SHARADK.SONI.PerspectivesonMongolia:Central Asia Rela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996,2(1):173-179.
[15]陳妙峰.蒙古無核區(qū)問題探析[J].東北亞論壇,2002(1):39-42.
[16]MinistryofForeignAffairsMongolia.LawOf Mongolia On Its Nuclear-Weapon-Free Status[EB/OL].http://www.mfa.gov.mn/?p=29176&lang= en,2017-03-16.
[17]United Nations Document.Resolution 19 of the State Great Hural of Mongolia on Measures to Be Take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Law on Its Nuclear-Weapon-Free Status,Adopted On 3 February 2000[Z].A/55/56-S/ 2000/160,29,F(xiàn)ebruary,2000.
[18]United Nations Document.Ways and Means of Strengthening Mongolia’s Nuclear-Weapon-Free Status:ReportofTheUnitedNations-SponsoredExpertGroupMeeting[Z].A/57/ 59.20,March,2002.
[19]United Nations Document.Mongolia’s International SecurityandNuclear-Weapon-FreeStatus: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Z].A/59/364.16,September,2004.
[20]UnitedNationsDocument.2010Review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ofNuclearWeaponsFinal Document Volume II[Z].NPT/CONF.2010/50(Vol.II).30,April,2010.
[21]United Nations Document.Chairman’s Statement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Meeting of Focal Points of Nuclear-Weapon-Free Zones and Mongolia[Z].NPT/CONF.2010/PC.III/8.9,May,2009.
[22]UnitedNationsDocument.WorkingPaper Present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of Non-Aligned States Parties to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Z].NPT/CONF. 2010/PC.I/WP.11.27,April,2007.
[23]MinistryofForeignAffairsMongolia.Three Parties Met to Discuss the Draft Treaty on Mongolia’s Nuclear-Weapon-Free Status[EB/ OL].http://www.mfa.gov.mn/?p=29170&lang=en: 2017-03-16.
[24]OCHIRENKHTSETSEG.2010NPTReview Conference.StatementbyMongolia[EB/OL]. http://www.un.org/en/conf/npt/2010/statements/pdf/ mongolia_en.pdf:2017-03-16.
[25]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Joint US-Mongolia Statement[EB/OL].https:// 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06/16/ us-mongolia-joint-statement:2017-03-16.
[26]G.ZANDANSHATAR.StatementbyForeign Minister G.Zandanshatar at the Conference on Disarmament[EB/OL].http://www.unog.ch/ 80256EDD006B8954/%28httpAssets%29/ BFC56F81029AADD0C12579CE00345DD7/$file/ Mongolia.pdf:2017-03-16.
[27]MinistryOfForeignAffairsMongolia.Joint Declaratio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F(xiàn)rance,theRussianFederation,the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on Mongolia’s Nuclear-Weapon-Free Status[EB/OL].http:// www.mfa.gov.mn/?p=29184&lang=en:2017-03-16.
[28]United Nations Document.Declaration by Mongolia Regarding Its Nuclear-Weapon-Free Status[Z].A/ 67/517-S/2012/760.15,October,2012.
[29]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ongolia.Statement of Amb.J.Enkhsaikhan,Mongolia’s Coordinator of Its Nwfs,at the Ceremony of Signing of The p5 and Mongolian Declarations Regarding the Latter’s Nuclear-Weapon-Free Status[EB/OL].http://www. mfa.gov.mn/?p=29180&lang=en:2017-03-16.
[30]ELBEGDORJ TSAKHIA.Statement By H.E. Elbegdor.J.Tsakhia,President of Mongolia,at the General Debate of the 68tm Ses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EB/OL].https://gadebate.un.org/sites/default/files/gastatements/68/ MN_en.pdf:2017-03-16.
[31]UnitedNationsDocument.WorkingPaper Submitted by Mongolia[Z].NPT/CONF.2015/PC.II/ WP.22.3,April,2013.
責任編輯 趙繼棠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8.034
D815.2
A
1004-0544(2017)08-0182-07
夏帆(1982-),女,湖北武漢人,管理學博士,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講師,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