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世南 等
名家集評
文_李世南 等
新陽在這個年紀能對傳統(tǒng)有如此深入的了解與把握,相當難得。其畫格調不俗尤為可貴。下一步要看如何用其掌握的傳統(tǒng)藝術技法與修養(yǎng)來表達自我,不斷地完善個人藝術面貌。
—李世南—劉曦林—陳傳席—陳玉圃—霍春陽—王鏞—老村—許宏泉—朱良志
新陽乃當代青年畫家之才女也,所畫花鳥蔬果,色墨淡雅清氣逸人,富自然之情趣,天人合一交流之哲思,書寫了玉臺畫史新篇章。
世皆知新陽能畫,然鮮知其尤善詩詞。伏案作畫,韻事每傳于丹青;觸情吟哦,深心多托于毫素。
余觀夫新陽之畫,工整嚴謹,艷骨秀峭;覽其詩,縝密而綺麗;其詞清奇而飄逸。皆真骨凌霜,秀風跨俗。
昔謝道韞有詠絮之才,管道昇有握管之能。余觀夫馬新陽者,乃可兼之也。
筆墨嫻雅意趣生,霍家門下女精英。仲姬不死性靈在,詩畫淡淹寫逸情。
新陽的作品清新典雅,靈動有生機,沒有浮躁氣。設色淡意態(tài)濃,畫面很美,搖曳著淡淡的風情,又不失端莊大氣。其以活色生香之筆墨寫清幽高潔之心情,麗極而清,清極而婉,使人生出以愛美人之心,愛其筆下花花草草。
馬新陽是津門名家霍春陽的女弟子,工詩善畫,尤擅花鳥,頗似明清時代的閨閣畫家,詩情清雋,畫風嫻雅。我比較欣賞她的沒骨花卉,接近惲南田的寫生正派,更加自由地抒發(fā)自己的靈性。唯有自由地抒發(fā)自己的性靈,才能創(chuàng)造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這個男權審美的國度里,新陽的畫獨具面貌,看則學有傳承,實確獨具個性,柔美、飄逸、神性??傊钦?,心靈的真,才情的真。
1.馬新陽 相顧凌波上140cm×65cm2013
新陽的畫頗有古意,古非止程式與樣式,而是一種品格和品位。舊典新題,格雅趣新,淡逸清遠之致,靈動平和之質,生意盎然,超拔市井矯揉之時習,葆守閨秀筆墨之貞味。如果說這是一種回歸與堅守,那么,也只有在新陽這一代才開始自覺,而且非常難得。因為,任何一種堅守總是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走向孤寂的勇氣。用句時髦的話說,新陽,努力吧!
新陽擅畫,她已經(jīng)是當代工筆花鳥界有影響的畫家,其學畫路上多得名師指點。讀她的畫,依稀可辨乃師李世南先生的簡淡禪韻、霍春陽先生的迷離楚風??溷U華,但愛真實。不向喧鬧塵中去,卻向清涼世界行。為藝,允為陶淑心性之具,而非邀名請賞之求。她要借藝道,開辟體驗生命的路,點亮智慧的燈,除卻世俗的霾,飄出世相的林,得一片心靈的自在。新陽作畫,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她為人文心如發(fā),為畫亦極盡精妍。她的畫多是一池枯荷,幾絲弱柳,寒塘雁起,秋深葉醉,由南田而直承宋人趙大年風氣。視其畫,頓覺滿幅清音,又饒有玲瓏活絡之趣。畫必有相,然新陽于畫圃蒔花,又在色相之外,她要畫出心中的眾香界。
2.馬新陽 十一月茶花 一種天香40cm×50cm 2012
3.馬新陽 悵望涼風40cm×50cm2013
新陽作畫安靜從容,透出一種禪家意味,有一種脫略形跡、不粘不滯的美感。真是下筆即有看相,覺來無處追尋。如沈朗倩所謂“寒潭雁跡,太虛片云”。推崇縹緲無痕、汰盡塵滓的美,常在微妙寂寥處用心?;蛟S這就是她心中的“云水心”—云一樣的情懷,水一樣的節(jié)奏,有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的從容,具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的澄明。這高華的境界最不易得,新陽如斯青春年華,卻孜孜追求此境,并已有所成,真使人對她未來的藝術發(fā)展有更高的期待。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
畫家試紙談
此種凈皮宣紙,半生熟感,尤適畫小寫意純墨畫。落筆剎那,水墨交融,濃淡相撞,水與墨不會立即被紙吸收,在紙面上繼續(xù)相融、滲化、游動,極大程度地保留了這一瞬間微妙的痕跡,產(chǎn)生一種空靈剔透的感覺,即使是純墨亦能感受到色彩斑斕,真正做到墨分五色,墨沉光清之功!但應注意兩點:首先,水分的把握,水分要足,才可產(chǎn)生水汽淋漓的通透之感,但又不可過大,否則易臃腫。其次是行筆速度要快,才可發(fā)揮紙性,產(chǎn)生電光火石般的暢快之感,但又不能有浮躁之氣,方可典雅從容!
—馬新陽
4.馬新陽 寂寞沙洲68cm×20cm2015
5.馬新陽 秋風明月68cm×20cm2015
6.馬新陽 墨作花王影68cm×45cm 2013
7.馬新陽 淡月疏林68cm×45cm 2013
8.馬新陽 風物嫣然68cm×45cm 2013
9 .馬新陽 待鳳翔6 8 c m × 4 5 c m 2 0 1 3
10.馬新陽 一江春意138cm×62cm2016
11.馬新陽 清秋玉露138cm×62cm2016
朱友舟
Zhu Youzhou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美術學博士,書法系副主任。中國書協(xié)會員,2014—2016年任美國加州大學訪問學者,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藝術鑒藏》《藝術中國》等期刊特約編輯。曾主持并完成省級課題《毛筆、筆工及書法創(chuàng)作》,并參與文化部課題《中國書法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2012年《雞距筆考》獲全國第九屆書學研討會二等獎,2014年《中國古代毛筆研究》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三等獎,2016年獲江蘇省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出版的論著有《姜夔<續(xù)書譜>研究》《工具、材料與書風》《中國古代毛筆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