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升 國立杰
(1平頂山市水利局;2河南省水利宣傳中心)
郟縣摩陂考
□李高升1國立杰2
(1平頂山市水利局;2河南省水利宣傳中心)
古代有一種水利工程稱為陂(bēi),《禮記·月令》注:“畜水曰陂”?!墩f文解字》: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玉篇》:“陂,澤鄣也”,可以理解為人工修建的水庫,有別于自然形成的澤與湖。河南省平頂山市境內(nèi)有史記載、有跡可循的古代陂工程有五座,分別是春秋時期的葉公二陂、東漢時期的郟縣摩陂,南北朝時期的汝州黃陂與魯公陂,本文試對郟縣摩陂進行研考,就教于方家。
摩陂是東漢末年至曹魏時期的一個較大的水庫,摩陂的興建與董卓之亂后的許下屯田有密切關(guān)系,其地處南北交通要沖,是曹操屯墾政策的主要實施地,曾設摩陂軍營名噪一時,正史多有記載。陳壽《三國志·魏書·杜襲傳》記載,定陵人杜襲在建安初年任西鄂(今南召縣南)長時遭荊州劉表萬余騎步兵圍攻,“襲帥傷痍吏民決圍得出,死喪略盡,而無反背者。遂收散民,徙至摩陂營,吏民慕而從之如歸”?!度龂尽の簳ば旎蝹鳌份d:【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徐晃破關(guān)羽,振旅還摩陂。太祖(曹操)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度龂萘x》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戰(zhàn)沔水、關(guān)云長敗走麥城》也有精彩描述。《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記載:“青龍元年(233年)春正月甲申(二十三日),青龍見郟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初六日),(明帝曹睿)幸摩陂觀龍,于是改年;改摩陂為龍陂,賜男子爵人二級,鰥寡孤獨無出今年租賦”。
摩陂在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后到公元500年前后仍在運行,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汝水》又有詳盡記載:“汝水又東南,左合藍水(今藍河)……汝水又東南流,與白溝水合。水出夏亭城西,又南經(jīng)龍城西。城西北即摩陂也,縱廣可一十五里……其水又南,入于汝水?!?/p>
到了宋代,出了一位治安高手桑懌,歐陽修曾親為其作傳,據(jù)《歐陽文忠公集·桑懌傳》載:“桑懌,開封雍丘人。舉進士,再不中,去游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shù)頃,退而力耕。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告訴)令:‘愿往來里中察奸民’……授郟城(今郟縣)尉”。《宋史·列傳第八十四》載:“桑懌,開封雍丘人。勇力過人,善用劍及鐵簡,有謀略……嘗之(至)郟城,遇尉出捕盜,招懌飲酒。與俱行,至賊所藏,尉怯甚,陽(佯)為不知,將去。懌曰:‘賊在此,欲何之?’乃下馬,獨格殺數(shù)人,因盡縛之。又聞襄城(今襄城縣)有盜十許人,獨提一劍以往,殺數(shù)人,盡縛其余,汝旁縣為之無盜。京西轉(zhuǎn)運使奏其事,補郟城尉”。龍城即上文提到的摩陂東南之城,當為今襄城縣的寺后李村附近。是時,摩陂(龍陂)雖已不存,但龍城地名猶在。
明代以降,摩陂的位置已不為人們所知,《郟縣志》也只是籠統(tǒng)地記載為在縣南或其地今已無考。
清代考據(jù)學興起,研究《水經(jīng)注》的集大成者楊守敬及其門徒熊會貞,在《水經(jīng)注圖》中將摩陂的位置繪到了襄城縣縣城以東的百尺溝,現(xiàn)代學者又認為摩陂位于藍河以西王集以北的肖河洼地,或在北汝河以南“河里圈兒”,以上這三種意見均值得商榷。
筆者考察北汝河郟縣藍河以東實際地形地貌,結(jié)合水系分布,基本確定摩陂的位置在郟縣與襄城縣結(jié)合部,具體位置在長橋鎮(zhèn)以東的石羊趙、竇堂村,轉(zhuǎn)黃莊、李光明、高莊到韓村,再轉(zhuǎn)到坡張村自然形成的C型區(qū)域。
理由有四:
其一,上游有水源?,F(xiàn)在的三險河又名葦子河,該河與《水經(jīng)注》記載的白溝水位置與走向完全一致。
其二,陂區(qū)明顯。相關(guān)村莊形成的C型區(qū)域內(nèi)基本沒有村莊,與周邊稠密的村莊布局形成明顯反差,水面面積與水經(jīng)注記載相符。
其三,下游有土地。陂下游有約15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這與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196年)后,“天子拜公(曹操)司空,行車騎將軍。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有密切關(guān)系。另外,摩字的意思是研究,《說文解字》載:摩者研也,在這里可能是指屯田的試驗性工程。
第四,下游橫向溝道明顯。下游土地的排水溝道至今全部為東西向,與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形相左,當和原灌排渠系密不可分。
第五,興修陂塘的目的明確。興修水利工程目的首先是灌溉農(nóng)桑,汝河以南是丘陵地帶,不可能是摩陂以及大量屯墾的所在,同時水經(jīng)注記載明確,摩陂在藍河以東的汝河左岸。
綜上所述,摩陂約建于東漢建安年間,魏明帝青龍元年(公元233年)改稱龍陂,主要作用是農(nóng)業(yè)灌溉,地址位于今郟縣與襄城縣的結(jié)合部。
摩陂的興盛,也為當?shù)亓粝铝藢氋F的文化遺產(chǎn)。一是龍文化遺存。當年魏明帝幸摩陂觀龍,因而改年號為青龍,歷時五載,見證了曹魏政權(quán)的鼎盛,當時的辭賦大家繆襲還就曹睿駕幸摩陂觀龍作《青龍賦》流傳至今。現(xiàn)在郟縣以龍命名的行政村12個,以龍命名的河流或湖泊8個,以龍命名的廟宇5個,以龍命名的山2座。二是大銅器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曹操當年率軍親迎徐晃凱旋處建起的回軍廟至今猶存,擂鼓歡慶的禮節(jié)如今已演化為郟縣并輻射周邊縣區(qū)的大銅器舞,在國內(nèi)有一定影響,2008年6月,郟縣大銅器舞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著名曲牌有“得勝鼓”“呼雷炮”“五虎下西川”等,帶有明顯的軍隊印記。郟縣的手工制鼓工藝至今也一直在傳承。
2017-10-15
編輯:宋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