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楚浚
1 張良,字子房,出身韓國貴族。他原本并不姓張,改名換姓是因為刺殺秦始皇失敗,被全國通緝。
張良的祖父、父親都是韓國的相國,“五世相韓”,做了五任君王的相國。雖然秦滅韓時,張良年少尚未做官,但身為韓國相國子孫,他發(fā)誓必要報仇,帶著三百家仆,拿出所有家財雇用刺客。
此時的張良年少輕狂,一腔熱血,是典型的憤青。他雇得一名大力士,拿著重一百二十斤的鐵錐在博浪沙砸秦始皇的專車,結(jié)果砸到的卻是幾十輛副車中的一輛。秦始皇震怒,下令全國追捕刺客。于是,為了不至于亡命天涯,他就改名張良,在下邳這個地方躲了起來。
在下邳,張良隱姓埋名并不是混日子。他結(jié)交豪俠,讀書思考,觀察天下局勢,不斷物色志同道合者,為的還是國仇家恨。
張良天資聰穎,只是不夠成熟,人生經(jīng)驗少,認為把秦始皇殺了國仇就報了,韓國就能復(fù)國了。而在下邳的十年,正是他磨礪性格,豐富、沉淀、成熟自己的時間。一個高智商的人,能潛心學習、刻意磨礪自己,出來干事必定無往不利。
2 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張良召集了一百多號人響應(yīng)。不久,陳勝被殺,張良前去投奔假楚王景駒,結(jié)果在半路遇到了劉邦。張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以至于直呼“沛公殆天授”,就是說劉邦簡直是天賜的人物。從此,張良就跟著劉邦了,雖名義上是劉邦的部屬,但劉邦對他非常尊重,親切稱呼他“子房”。
不過,張良雖然覺得跟對了人,但他有個心愿未了。他此時還忘不了他的身份和目的,他覺得各路諸侯起兵滅秦,到底還是要恢復(fù)各自的國家的。
所以,他跟隨劉邦投奔項梁后,便對項梁說,既然你立了楚王,也可以復(fù)立韓王啊,為秦國多樹敵人。項梁同意了。于是,張良找來一位韓公子韓成,立為韓王,張良為申徒,即相國。因此,有一段時間,張良是跟著韓王的。
楚懷王命令劉邦向西進兵咸陽時,劉邦趁機又把張良抽調(diào)過來。倆人配合得非常好,一路殺進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墒遣痪?,項羽的大軍入關(guān),革命果實瞬間就落到了項羽手中。張良也只能勸劉邦先自保。接著,項羽分封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之地。
韓王也有了封地,以張良的身份、職位,他得跟著韓王。當時張良已經(jīng)名氣很大,項羽知道他是個厲害人物,于是不遣韓王到封地去,留在身邊,相應(yīng)地,張良也被留在了項羽身邊。
如果項羽不是分封不公,沒有把韓王殺掉,張良可能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就很好:刺殺秦始皇沒能成功,但通過輔佐劉邦滅了秦;韓國也復(fù)國了,自己可以繼承祖業(yè)做相國。人生也算圓滿了??墒菤v史沒有讓他止步于此。
3 項羽殺了韓王,張良就跑到劉邦那兒去了。劉邦大喜。可是,張良變了。他變的不是對劉邦的心,是他自己的思想。
他明白時代變了,國仇家恨不足道,六國是要徹底成為歷史的,不可能死灰復(fù)燃了,他的使命是要輔佐劉邦一統(tǒng)天下,開創(chuàng)歷史新篇章。同時,他也看多了手足相殘,君臣反目,也在思考天下一統(tǒng)后自己的歸宿。
于是,他的謀略更加兇猛了。他不需要搞黨派,不需要有心腹,他只認準劉邦,原則就一條:凡是利于劉邦一統(tǒng)天下的策略都可以用,凡是妨礙劉邦一統(tǒng)天下的人皆須除掉。
公元前206年,劉邦被項羽打得抱頭鼠竄,生氣地說,關(guān)東之地我不要了,誰幫我打項羽我給誰。張良說,好,可以給三個人,一是英布,項羽曾經(jīng)的手下猛將,策反他;一是韓信,繼續(xù)信任他支持他;一是彭越,首鼠兩端,利誘他。
公元前204年,項羽把劉邦圍在滎陽,劉邦嚇得不行。酈食其建議他恢復(fù)六國,立其后裔為王。恐慌中的劉邦答應(yīng)了,命令馬上刻印璽送出去。恰好這時張良從外地回來,劉邦邊吃飯邊把這事跟他說了。張良一聽氣壞了,說哪個蠢貨出的主意,要這樣你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就完了。
隨后,張良一口氣給劉邦分析了八點為什么這個方法不行,劉邦聽得一愣一愣的。
其中有一點,非常能說明張良的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他說,你那些兄弟、手下,離開故鄉(xiāng)、妻子兒女跟著你流血流淚,哪一個不是希望你當上皇帝了給他們封侯?現(xiàn)在你把六國后人封王了,一是寒了他們的心,二是既然他們故國有新的王了,那回家好了,還有誰來幫你對抗項羽?
4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次年正月,劉邦封功臣。
按秦制,有軍功才能封爵,而張良是沒帶兵打仗經(jīng)歷的。不過劉邦不拘泥這個,他說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可以自己選擇原齊國的三萬戶為食邑。當時打了七八年仗,天下人口凋敝得厲害,三萬戶是非常大的數(shù)目,一般侯爵都是千戶??梢妱顚埩嫉目粗?。
可是,張良拒絕了。他說,我在下邳這個地方出道,在留縣就遇到了陛下您,承蒙您看得起,我的計策您都悉心接受,幸運的是還都成功了。您封給我留縣就好了,不敢當三萬戶。他不僅先感謝了領(lǐng)導(dǎo),還自認了自己的功勞,同時表現(xiàn)出不居功自傲。劉邦非常感動。
不過,張良這話還有他自己另外的意思。他非常明白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劉邦當了皇帝,打仗的時候不多了,他張良的作用也小了,何不急流勇退呢?何必讓老板不放心、同事眼紅呢?
“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睆埩加X得很滿足了,剩下的人生只想不管人間事,過閑云野鶴般的生活。
從一個孤膽刺殺秦始皇的憤青,到運籌帷幄輔佐劉邦滅秦、一統(tǒng)天下,再成為一代帝王師、謀臣楷模,張良完成了他的自我成就之路。
那么,張良是如何成就自我的?答曰:內(nèi)外兼修。
內(nèi)在:沉潛下來,磨掉傻氣、傲氣,修煉忍功,讀書學習,觀察形勢,等待創(chuàng)業(yè)風口。
外在: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別人能做什么,懂得選擇跟什么人合作;審時度勢,思想開放,什么時候做什么事,能取能舍。
關(guān)鍵是,內(nèi)心篤定,不渝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