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花
【摘要】 目的:研究討論在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及彌漫性疾病的臨床檢測中,應用3.0T MRI檢查進行臨床診斷的情況和價值。方法:隨機抽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內科進行就診的75例疑似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患者(結節(jié)組),疑似彌漫性疾病患者76例(彌漫組),對兩組患者均采用3.0T MRI技術進行臨床檢查,并就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和分析。結果:結節(jié)組和彌漫組患者在檢出符合率(81.33%、98.68%)、敏感度(80.82%、100%)以及特異度(100%、90.00%)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節(jié)組中,肝癌同良性腫瘤在B=400 s/mm2時ADC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B=600 s/mm2及B=800 s/mm2時均明顯低于良性腫瘤(P<0.05);同肝血管瘤以及肝轉移瘤各項B值的ADC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膽管癌各項B值的ADC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彌漫組中,正常肝、脂肪肝、肝硬化(ChildA、ChildB、ChildC)患者各項B值的ADC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3.0T MRI對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以及彌漫性疾病進行臨床檢查,其臨床檢出率、準確率等均較高,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肝臟; 結節(jié)性病變; 彌漫性疾??; 3.0T MRI; 臨床診斷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02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3-0054-02
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以及彌漫性疾病均是內科臨床上的一類肝臟腫瘤病癥。其中,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簡稱FNH(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屬于良性病變,它的發(fā)病率較低,僅占整體患者的0.9%左右[1]。而肝臟彌漫性疾病則屬于惡性病變,對患者肝臟進行長期的持續(xù)性損害,容易誘發(fā)肝纖維化,若不及時診斷治療就容易發(fā)展成肝癌或肝硬化,嚴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2-3]。因此,臨床上必須要加強對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及彌漫性疾病的臨床診治,爭取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更好的確?;颊叩纳踩?。本文隨機抽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內科收治的75例疑似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患者以及76例疑似肝臟彌漫性疾病患者,對兩組患者均采用3.0T MRI檢查進行臨床診斷,并統(tǒng)計、分析和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檢查結果,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內科進行就診的75例疑似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患者(結節(jié)組)?;颊叩哪挲g35~67歲,平均(50.4±5.3)歲;女32例,男43例;臨床癥狀中,39例患者無明顯癥狀,19例患者有輕微上腹疼痛,17例患者有腹部腫塊。同時,抽選同期同科的76例疑似肝臟彌漫性疾病患者(彌漫組)?;颊吣挲g38~70歲,平均(51.5±4.6)歲;女25例,男51例;臨床癥狀中,55例患者有腹部疼痛,32例患者有腹水,7例患者有黃疸,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發(fā)熱、營養(yǎng)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經過臨床病理診斷,結節(jié)組患者中有70例確診為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5例為肝正常;彌漫組患者中有66例確診為肝臟彌漫性疾病,10例為肝正常。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癥狀表現等基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儀器準備 采用3.0T Skyra磁共振掃描儀(德國西門子生產)進行掃描檢查,線圈選擇8ws TORSOPA coil(8通道體部包裹線圈)。
1.2.2 臨床檢查 患者在檢查前6 d,要進行禁食準備。進入檢查室后,將佩戴的金屬事物全部摘除,并平靜的進行胸式呼吸(切忌腹式呼吸)。醫(yī)生指導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對患者進行全肝MRI平掃(軸位面、冠狀面以及矢狀面),其序列選擇HASTE序列、EPI序列,層厚保持7.0 mm,層間距為1.5 mm,帶寬大約在250 Hz,矩陣是128×128,B值分別選擇400、600和800 s/mm2,掃描時間大約保持在17 s。對患者肝臟病灶部位的邊緣、邊界、形態(tài)、結構、信號以及血流動力變化等情況進行仔細觀察。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利用軟件SPSS 16.0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檢查結果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檢查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3.0T MRI檢查后,其符合率、敏感度以及特異度均較高,各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結節(jié)組不同檢查結果患者ADC值情況
結節(jié)組中,肝癌同良性腫瘤在B=400 s/mm2時ADC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B=600 s/mm2及B=800 s/mm2時均明顯低于良性腫瘤(P<0.05);同肝血管瘤以及肝轉移瘤各項B值的ADC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膽管癌各項B值的ADC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彌漫組不同檢查結果患者的ADC值情況
彌漫組中,正常肝、脂肪肝、肝硬化(ChildA、ChildB、ChildC)患者各項B值的ADC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和肝臟彌漫性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均危害較大,若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就容易導致病情發(fā)展成十分嚴重的惡性腫瘤。由于兩種疾病在早期的臨床癥狀均不明顯,容易出現漏診、錯診等問題,導致患者病情受到延誤[4-5]。因此,必須要加強對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和肝臟彌漫性疾病患者的早期臨床診斷。目前,對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和肝臟彌漫性疾病的臨床診斷方法主要有CT檢查、超聲檢查、MRI檢查、核素檢查以及血管造影檢查等。其中,MRI檢查是近些年來不斷應用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檢出率高、準確性好、方便快捷且經濟費用相對較低的臨床檢查方法。而3.0T MRI技術則是基于傳統(tǒng)MRI技術改良研發(fā)出的一種功能更加強大的臨床檢查手段,它的診斷效果更加明確、具體、全面,能夠準確的對患者術前分期情況進行確診[6-7],從而實現對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及彌漫性疾病更早期的發(fā)現和確診。經過臨床研究表明,在本次抽檢的患者在經過3.0T MRI檢查后,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患者的檢出符合率為81.33%,肝臟彌漫性疾病患者的檢出符合率為98.68%,兩組患者的檢出率均較高,比較無明顯差異,并且在敏感度以及特異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節(jié)性病變患者中,肝癌患者同良性腫瘤患者在B=600 s/mm2或B=800 s/mm2時ADC值有明顯差異,同膽管癌在B=400、600、800 s/mm2時ADC值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同肝血管瘤以及肝轉移瘤患者在B=400、600、800 s/mm2時ADC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彌漫性病變患者中肝正?;颊摺⒅靖位颊咭约案斡不颊咴贐=400、600、800 s/mm2時ADC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就表明,在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及彌漫性疾病的臨床檢查中,采用3.0T MRI檢查能夠較為準確的判斷病變患者,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和敏感度,從而更好的為臨床醫(yī)生提供較為科學、準確、詳實的臨床參考數據。
參考文獻
[1]黃永,黃光健.超聲造影在肝臟局灶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進展[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3,15(8):564-567.
[2]梁碧玲,楊綺華,李勇.影像學技術用于肝臟良性結節(jié)性病變診斷價值及評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9):733-739.
[3]陳錦秀,陳光文,宋彬.彌漫性肝臟實質疾病的CT和MRI評價[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0,17(2):195-199.
[4]戴志軍,吳小紅,哈若水,等.釓塞酸二鈉增強MRI在肝臟結節(jié)性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5,37(1):55-58.
[5]馮再輝,張雅斌,楊艷紅,等.影像學技術用于肝臟良性結節(jié)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及評價[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8):296-297.
[6]王科星,李春霞.多層螺旋CT與MRI在肝臟腫瘤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4,20(16):3-5.
[7]李成東,趙林偉,董國禮,等.ADC值結合常規(guī)MRI在肝臟局灶性病變診斷中的價值[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11,26(6):487-492.
(收稿日期:2016-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