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分
韓羽在《河北畫報》的十年,他的漫畫可謂是“恰逢其時”“得其所哉”。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河北畫報》解散了,韓羽與其的緣分算是告一段落。直到1984年,韓羽被“趕鴨子上架”擔任河北美術出版社總編輯,才又續(xù)上了與《河北畫報》的這段未了情緣。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韓羽,在全國畫壇已經(jīng)深有影響。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韓羽潛下心來,精心耕耘起自己的文字。
韓羽多次被《河北畫報》不同年代的記者作為采訪對象進行報道
從躊躇滿志,風華正茂的青年,到碩果滿枝,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從《河北畫報》的記者編輯,到專欄作家,再到被報道對象,時而相知相守、時而若即若離,可以說,60年來,韓羽與《河北畫報》有著一份難得的不解之緣。他見證了這份雜志的起源和變遷,也用手中的筆描繪了一個時代的變革與發(fā)展。
韓羽:原來石家莊地區(qū)有一個美術出版社,叫大眾美術社,是歸石家莊地區(qū)領導。后來,大概是1959-1960年那段時間,大眾美術社改成了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下提格了,由地區(qū)成為省級的出版單位。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美術出版社也“散攤子”了。一直到70年代,美術出版社才重新組織起來。之后,在其旗下又恢復了河北畫報社,還是以刊登連環(huán)畫等美術作品為主。新出版的《河北畫報》跟我們創(chuàng)刊時有點不同,但功能卻是接近的,都是宣傳。
我之所以了解這些情況,是因為1983年時我到美術出版社任總編,才知道河北畫報社算是河北美術出版社主管的一個編輯部,但是,《河北畫報》公開對外發(fā)行,跟出版社其他部門又不完全一樣。再后來,聽說畫報社又獨立出去了,但那時我已經(jīng)不在美術出版社,不太清楚具體情況。
1984年和2011年,韓羽兩次為畫報撰寫專欄,他的文字氣質(zhì)獨特、妙趣橫生,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讀者喜愛。
1985年,文化大革命早已結束,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大,時任河北省委副書記的高占祥十分重視文化改革,邀請《人民畫報》的王復遵來到《河北畫報》(1984年改刊為《河北藝術》)任總編。王復遵把 《河北藝術》改刊為《生活畫報》,全面反映新形勢下人民生活的改變,版面設計新潮、時尚,內(nèi)容也變得豐富多彩。
當年的韓羽,因為動畫片《三個和尚》《超級肥皂》聲名鵲起,在全國畫壇已經(jīng)深有影響。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韓羽潛下心來,精心耕耘起自己的文字。他筆下的文字,如同他的漫畫一樣幽默詼諧、妙趣橫生,充滿著智慧。
王復遵總編獨具慧眼,在他的主張下,韓羽在畫報上開辟了雜文專欄《半櫥書屋雜記》。當年的《生活畫報》面向全國發(fā)行,發(fā)行量高達十幾萬份,作為其為數(shù)不多的專欄作家之一,韓羽的文字氣質(zhì)獨特,令人耳目一新。當年的韓羽與此時的畫報又走在了一起。
之后,《半櫥書屋雜記》的文章悉數(shù)被收入《信馬由韁》《韓羽雜文自選集》中,一個畫家又成了作家,還獲得了魯迅文學獎。由此也可以看出,無論是文學還是繪畫,它們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
1988年,《生活畫報》恢復《河北畫報》至今,內(nèi)容和形式都愈加多姿多彩,但宣傳河北的本色未改。在此期間,除了2011年再次執(zhí)筆為畫報擔綱專欄外,韓羽作為河北畫壇領軍人物、河北文壇一朵奇葩,還數(shù)次被《河北畫報》不同年代的記者作為采訪對象進行報道。
說起多年來與《河北畫報》的深厚淵源,已經(jīng)86歲高齡的韓老如數(shù)家珍、信手拈來,其中不乏“韓羽式”的智慧與幽默。
韓羽:我很佩服當年《生活畫報》總編王復遵,在他的領導下,當年畫報迎來了改革的新氣象,在全國同行業(yè)里獨樹一幟,于河北省、全國都非常有影響力,可以說是畫報歷史上一個相當輝煌的時期。
《生活畫報》的專欄我寫了一年多,專欄責編林茜非常認真,大熱天騎個自行車來我家取手稿、插圖等,出刊后再給我送回來,連同新出爐的畫報。
后來我把專欄這些文字整理成書出版,還獲得了魯迅文學獎。
王復遵也是個大家,非常有文化品位,他的離開對畫報社絕對是一大損失。
2001年,林茜成了畫報的主編,本著對她的信任,在她的力邀下,我再次為畫報寫了一年專欄,盡管當時十分忙碌,還是保質(zhì)保量按時完成任務。那時的畫報已經(jīng)接近你們現(xiàn)在風格了,有很多深度的專題,非常精彩。記得當年寫專欄的,除了我,還有徐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