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鸚鵡的“口技”在鳥類中的確是十分超群的,這是一種條件反射、機械模仿而已。這種仿效行為在科學上也叫效鳴。由于鳥類沒有發(fā)達的大腦皮層,因而它們沒有思想和意識,不可能懂得人類語言的真實含義。
人類自古以來就利用某些鳥類對聲音的模仿能力訓練它們學講人話。它們惟妙惟肖的發(fā)音讓人感到非常神奇,但是模仿能力不等于語言能力,很少有學者相信鸚鵡學舌時它們真正懂得那些發(fā)音的含義。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派佩伯格博士對一只名叫埃利克斯的鸚鵡進行訓練,令人信服地證明鸚鵡的確能夠懂得人類的語言。在經過大約10年的訓練后,埃利克斯掌握了70個英語單詞的語匯,包括30種物體的名稱,7種顏色形容詞,5種形狀形容詞,幾種物質形容詞,5個數(shù)字,顏色、形狀、物質、什么、相同、不同、無、不等單詞和到這里、要去、多少等詞組。它能根據(jù)訓練者的問話,從幾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物體中,挑出正確顏色的物體。在被問及向它出示的撲克牌籌碼的顏色時,埃利克斯回答的準確率達到95%。
其實鸚鵡會說人話,只是說它們能模仿人說話的聲音,至于所學的話是什么意思,它們可就完全不知道了
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它的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鳥類。羽色鮮艷,常被作為寵物飼養(yǎng)。它們以其美麗的羽毛、善于學習人類語言的技能,深得人們的欣賞和鐘愛。
鸚鵡聰明伶俐,善于學習,經訓練后可表演許多新奇有趣的節(jié)目,是各種馬戲團、公園和動物園中不可多得的鳥類“表演藝術家”,深受大眾喜愛。它們可以學會各種技藝,如:銜小旗、接食、騎自行車、拉車、翻跟斗以及學舌。
鸚鵡是一種可以說話的動物,有些鸚鵡可以“說”幾百個詞匯,雖然還不能真正像人那樣地“說”。這種鳥能夠記住單詞并且很聰明的在特定場合使用它們。
事實上,鸚鵡的“口技”在鳥類中的確是十分超群的,這是一種條件反射、機械模仿而已。這種仿效行為在科學上也叫效鳴。由于鳥類沒有發(fā)達的大腦皮層,因而它們沒有思想和意識,不可能懂得人類語言的真實含義。
在英國曾經舉行過一次別開生面的鸚鵡學話比賽,其中有一只不起眼的非洲灰鸚鵡得了冠軍。當時揭開裝有這只鸚鵡的鳥籠罩時,灰鸚鵡瞧了瞧四周道:“哇塞!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鸚鵡!”全場哄動。幾天后,興奮的主人請了許多貴賓到家中慶賀,籠罩一打開,“哇塞!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鸚鵡!”全場嘩然。一心想自己聰明的鸚鵡會說:“哇噻!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貴客!”而博得大家喝彩的主人十分狼狽?!胞W鵡學舌”在人們的生活中引起的小故事,為人們茶余飯后增添了許多談資和笑料。
鸚鵡為什么會說話,其實秘密就在于它特殊的生理構造:鳴管、鳴肌和舌頭。
鸚鵡的鷗管。鸚鵡的發(fā)聲器叫鳴管,位于氣管與支氣管的交界處,由最下部的3-6個氣管膨大變形后與其左右相鄰的三對變形支氣管共同構成。
一般的鳥兒能夠發(fā)出不同頻率、高低的聲音,那是因為當氣流進入嗚管后隨著嗚管壁的振顫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
鸚鵡的鳴肌。在鸚鵡的鳴管中有四五對調節(jié)鳴管管徑、聲率、張力的特殊肌肉。在神經系統(tǒng)的控制下,鳴肌收縮或松弛,從而發(fā)出鳴叫聲。
鸚鵡的舌頭。鸚鵡的舌頭非常發(fā)達,圓滑而又肥厚柔軟,形狀也與人的舌頭非常相似,具備這樣標準的發(fā)聲條件,就可以發(fā)出簡單但準確清晰的音節(jié)了。
一般的鳥兒能夠發(fā)出不同頻率、高低的聲音,那是因為當氣流進入鳴管后,隨著鳴管壁的振顫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在整個鳴管的構造上,鸚鵡的鳴管也與人的聲帶構造很相近,只不過人的聲帶從喉嚨到舌端有20厘米,呈直角,而鸚鵡的鳴管到舌端有15厘米,呈近似直角的鈍角。而這個角度就是決定發(fā)音的音節(jié)和腔調的關鍵,越接近直角,發(fā)聲的音節(jié)感和腔調感越強。所以,鸚鵡才能夠像人類一樣發(fā)出抑揚頓挫的聲音和音節(jié)。
其實,“鸚鵡會說人話”這個判斷句早就被科學家否定了。人類的語言系統(tǒng)被證明是自然界中獨一無二的。雖然還有很多科學家在努力證明,動物之間也有某種語言體系存在,但和人類的語言肯定是不一樣的。鸚鵡學舌,不過是這種動物獨特的聲音模仿能力的體現(xiàn)而已。鸚鵡似乎特別能捕捉人類語言的聲音變化,而且能通過自身的發(fā)聲系統(tǒng)模擬再現(xiàn)這樣的聲音。因此,人們就能聽到鸚鵡說“新年快樂”之類的話,但鸚鵡自己其實根本不可能明白自己說了什么。所以,你要是教它講粗話,它也照講。
鸚鵡學舌大概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另一方面則是本能的乞食,知道學舌之后能得到主人的夸獎,得到“免費”的食物。
實際上,野生鸚鵡一般是不會“說話”的,只有部分家養(yǎng)的鸚鵡經過訓練后才能“說話”。善于模仿其他鳥類、動物或人類語言的一般是中型鸚鵡。在所有鸚鵡中,非洲灰鸚鵡是學舌界的翹楚。
非洲灰鸚鵡的尾巴短、頭部圓、面部無毛,喜攀爬,不擅飛翔,身體為深淺不一的灰色。它們主要生活在非洲中部及西部地區(qū)的水源附近,以各類種子、堅果、水果、花蜜和漿果為食。
非洲灰鸚鵡天資聰穎,以擅長模仿人類語言聞名,是已知的幾種可以和人類“交談”的動物之一。在休息和飛行中,它們會發(fā)出嘎嘎的鳴叫聲、口哨聲或尖叫聲;在野外,非洲灰鸚鵡還會模仿其他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聲音。
鸚鵡一般都是吃素的,大多以植物的種子、果實、葉、芽等為食,最多偶爾吃一點小昆蟲。但世界上還有一種以吃葷為主的鸚鵡,主要以昆蟲、螃蟹和腐肉為食,那就是棲息于新西蘭山區(qū)森林的深山鸚鵡。
鸚鵡與人類的文明發(fā)展息息相關,它們也是人們最好的伙伴和朋友。在長期的馴養(yǎng)過程中,鸚鵡帶給人們不少的歡樂,甚至能幫助人們治愈疾病。
大家喜歡這些美麗的鸚鵡,可以到鳥市和動物園去觀看已被馴化和人工繁衍的鳥兒。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它們,不要去購買鳥類販子盜賣的野生鸚鵡。曾有報紙記載,從野生鳥類捕獲,長途返運,進入市場,到被人工馴養(yǎng),其成活率是17:1。如果有一天這些美麗的鳥兒都從地球上消失了,這將是人類真正的悲哀。
(《科學啟蒙》2017年第5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