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潔
提高幼兒園科學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文 張潔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課程意識的增強,教師開始關注教學的價值問題,關注課程的價值,關注我們的教學究竟是為什么,追問教學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存在過于注重教學形式、只關注幼兒表面興趣和幼兒動手參與、為幼兒提供不當的操作材料等問題,教師教得辛苦,但效果甚微。自始至終圍繞活動目標設計與組織有效的活動;關注幼兒的真正興趣與需要,給予恰當、有效的引導;積極引導幼兒多種感官全方位地主動參與學習,促進智能有效發(fā)展;呈現適宜、有準備的材料,提高幼兒探究活動的深度和效度是保證幼兒園教學有效的重要手段。
科學教育 有效教學 科學探究活動
有效教學:“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有效”是指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了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有效教學強調要關注學生,即有效教學必須堅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fā),轉變教育觀念,強化自主學習,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綜觀當前幼兒園的科學探索教學,我們應怎樣做才能保證探索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操作材料、設計教學程序、運用教學指導策略等時,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幼兒的學習特點緊緊圍繞活動的目標進行,并需要思考、明確以下問題:
1.這一主題的目的是什么?是讓幼兒學習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讓幼兒通過探索了解某些現象、獲得某方面的知識?還是重在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引發(fā)其更強烈的探究欲望?教師在幼兒操作前,讓幼兒進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再讓幼兒有目的地進行操作、總結,獲得經驗。
2.所選擇的材料是否是達到完成目標的最佳材料?有沒有更適合的材料?
3.所設計的教學程序是否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各個環(huán)節(jié)是不是有必然的聯系?重點環(huán)節(jié)的感知與質疑、探索與發(fā)現時間是否足夠?有沒有給幼兒相互交流和討論的機會與時間?
4.運用的指導策略是否適當、有效?幼兒學習的興趣、積極性能否得以激發(fā)?教師的引導、點撥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能引發(fā)幼兒做深層的思索與探究?是否能適時提升幼兒的學習策略與學習經驗,并在同伴中分享與交流?
總之,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當從教學的目標出發(fā),從幼兒的需要出發(fā),不能為創(chuàng)設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因為任何情境都不能游離于教學之外。
觀察幼兒、研究幼兒才能了解幼兒的真正興趣與需要,把握幼兒的已有經驗與水平。教師在確定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設計教學問題,選擇教學方式等時,既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又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與認知特點。平時,對幼兒反饋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如:中班科學探究活動“水寶寶不見了”,老師在介紹了提供的操作材料(水、水杯、易拉罐、毛巾、海綿、泡沫、塑料玩具)后說:“下面,請小朋友自己用各種材料試一試,看看水寶寶會不會不見了?!庇變好Φ貌灰鄻泛?,紛紛動手將各種材料放入易拉罐中。當老師請幼兒說說是怎么操作時,有的幼兒根本不能清楚地說出自己究竟在杯中放了哪些材料,得出了什么結果。其實教師的目的是想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感知認識、獲得經驗??墒牵變涸谡麄€操作活動中,只是忙于將材料放入易拉罐中,對玩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根本無心去顧及自己操作的目的,經驗當然無從談起,也不可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以上課例中,如果教師在幼兒操作前,讓幼兒進行充分的思考:你覺得哪些材料放到易拉罐里倒上適量的水,水就不會被倒出來?然后再讓幼兒有目的地進行操作、記錄、總結,這樣幼兒操作過程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的過程,他們又怎么會將興趣轉移到玩水上呢?
可見,有效的引導,必須建立在幼兒的興趣與關注點上,這樣才能使教育與幼兒的興趣點保持一致,將學習活動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科學探索活動中有些教師只關注幼兒動手參與,而忽略了引導幼兒的思維參與其中,以至幼兒的智能得不到有效的發(fā)展。那么在教學中該如何引導幼兒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促進他們智能的發(fā)展呢?
首先,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把要讓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貼近幼兒生活的、幼兒喜歡的、愿意學的內容,并采用充滿趣味性、形象性、挑戰(zhàn)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方式,以“趣”引路,以“情”導航,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
其次,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創(chuàng)造條件啟發(fā)幼兒思考,發(fā)現問題,勇于提出見解,使幼兒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
再次,學習成功最能使幼兒感到快樂,產生繼續(xù)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不僅要在了解每個幼兒的基礎上給其提供成功的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幼兒一些走向學習成功的方法,使每個幼兒都能嘗到成功的滋味,獲得成功的體驗,最終促進幼兒智能的有效發(fā)展。
探索活動往往由問題引起,而這些問題常常與環(huán)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關,所以在幼兒自由探索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及時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提供相關材料。
(一)材料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生活
《綱要》中提出: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活動,發(fā)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這些觀點表明,幼兒需要在一個自己比較熟悉的環(huán)境里進行學習和探究活動,而操作材料是直接和幼兒進行對話的對象,所以,選擇的材料應該是幼兒熟悉的,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幼兒的探究進程,應避免因材料的生疏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幼兒要對新材料花費時間進行熟悉;還可能會對陌生的材料產生距離,不敢大膽操作;也許會因為材料的新奇而忽略了實驗;可能因為不熟悉材料的特質進行錯誤的操作而發(fā)生意外等等。
(二)材料的準備要尊重兒童的需要
《綱要》中提出:要結合和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幼兒認識自然環(huán)境,初步了解自然與自己生活的關系;“做中學”活動的倡導者——韋鈺博士提出:有效的學習需要構筑在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之上?!白鲋袑W”活動強調以幼兒的經驗出發(fā),進行主動的探究活動,但每個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興趣取向都不盡相同,對于同一個問題、同一現象的經驗準備都是不一樣的,作為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幼兒之間的差異,并要尊重幼兒個體的需要,在為他們創(chuàng)設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能操作自己喜歡并適合自己的材料,這樣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探究操作的積極性,讓每個幼兒的科學能力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有效發(fā)展。
(三)材料投放要把握合適的時間
教師在活動中應及時了解幼兒真實、已有的相關經驗,從而設計適合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實驗,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的提高。“做中學”活動中的猜想或假設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幼兒不借助材料,依靠自身原有的經驗,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如果事先把材料擺放在醒目的操作臺上,幼兒就會猜想到今天的活動會和這些材料有關,他們會放棄自己原有的經驗和想法,漫無目的地猜測,這是有悖于“做中學”活動提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的。因此我們在活動中提倡材料置后、事先隱藏的原則,只有在幼兒充分發(fā)表想法和假設后,再出現活動中所需要操作的材料是比較恰當的。
比如同樣是一個小班活動“和水寶寶做游戲”中,先后兩次的活動情況大不一樣,關鍵就是材料投放的時機不同:第一次活動,教師事先把勺子、杯子、筐子、塑料袋都擺放出來了,當教師請幼兒利用原本生活經驗思考:你有什么辦法把水從這個盆里運到那個盆里?孩子們已把自己的想法甩到一邊,小眼睛一邊看著旁邊的材料一邊講述著,其實這時候孩子所表述的想法并不是體現自己真實的想法,而是受了材料的影響進行的一次無思考、無經驗的猜測活動,可想而知,下面的實驗活動失去了懸念和新奇,幼兒實驗后的成功感、經驗值不強。第二次老師吸取了教訓,把材料隱藏起來,幼兒憑借自身的經驗,說出了真實的想法:大家一起搬過去、用喝水的杯子舀一舀、用手抓一抓,小班幼兒那種特有的幼稚可笑的想法產生了,當教師把所有的材料呈現出來時,孩子嘗試的愿望非常強烈,獲得成功后笑容更燦爛,這就是材料投放時間帶來的不同效果。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所要注意的問題不只是以上幾點。課堂教學中設計和選擇的供兒童探究的材料,能否體現所要學習的概念、規(guī)律?能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識水平,使他們有能力通過對材料的擺弄來發(fā)現問題、認識問題?能否符合幼兒的認識興趣,使材料具有趣味性和普遍性?這些問題都是教師在材料投放時應該思考的,只有這樣,通過提供適宜的材料才能提高幼兒探究的有效性。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皇冠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