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海珍
淺談“幼兒從故事中得到了什么”
文 朱海珍
孩子經(jīng)常要大人給他們講故事,故事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孩子們的心。教師要成為孩子的朋友,需要一種媒介——故事,生動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從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師應當把握時機,在故事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多方面的能力。
幼兒;故事學習;能力培養(yǎng)
4~6歲的幼兒對聽故事有著強烈的欲望,故事中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事物間各種神奇的關系,正好滿足幼兒的想象力與好奇心,針對大多數(shù)幼兒愛聽故事的發(fā)展特點,教師應把握好時機,在故事中培養(yǎng)幼兒傾聽、詞匯記憶、表達、模仿、想象、審美等方面的能力,筆者就這些方面做簡略探討。
在幼兒的語言活動中,傾聽是一種不可缺的能力,它是幼兒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xiàn),而幼兒語言聽覺系統(tǒng)的不斷成熟與發(fā)展,為幼兒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生理基礎和物質(zhì)前提。興趣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最佳老師。幼兒對小動物感興趣,無論是可愛的小兔子,還是兇惡的大灰狼,都是幼兒關注的對象。故事中老師以小動物的口吻和幼兒說話,幼兒容易接受,如在閱讀活動《小兔子找太陽》中為了讓幼兒理解畫面的內(nèi)容,老師分別以小兔子稚嫩的口吻和兔媽媽親切的口吻將故事內(nèi)容講給幼兒聽。幼兒在短短的幾分鐘內(nèi)聽到了兩種截然不同聲音,注意力被吸引過來了,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幼兒仔細傾聽的習慣。
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yǎng)的是幼兒對故事中詞語的理解能力。只有讓幼兒理解故事中的語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動地講了些什么,才能激發(fā)幼兒傾聽故事的欲望,進而令他們集中注意力傾聽故事。這就要求講故事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邊講邊作解釋。特別是對年齡小、詞匯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兒,一方面可以結(jié)合本地方言進行解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形手勢或借助實物進行解釋。例如詞語“蚱蜢”,生活在吳地的幼兒遇到故事里出現(xiàn)這個詞語時可能不知道是什么動物,但是老師用吳地方言“固螨”說給幼兒聽,幼兒就能明白了。要讓幼兒加深對故事中詞語的記憶,還應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經(jīng)常復習,靈活運用。
如果只讓幼兒聽故事,而不試著讓他們講故事,就不能很好地發(fā)揮故事的作用。老師每天堅持讓幼兒聽20~30分鐘的故事,在傾聽完兩三遍后,幼兒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內(nèi)容,記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這時可以讓幼兒嘗試著復述故事。起初,教師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幫幼兒回憶故事的重要情節(jié)及發(fā)展過程。當幼兒基本掌握故事內(nèi)容后,就可以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復述故事了。幼兒剛學習復述時只能講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和動作引導,讓幼兒把這些片段連接起來。通過多次的復述訓練,幼兒慢慢地能從復述片段過渡到復述完整的故事,在復述過程中,培養(yǎng)了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當幼兒學會復述故事后,老師應當教幼兒進一步學習生動形象地復述故事。17世紀英國的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的舉止大半是模仿來的。”教師和家長在講故事時要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diào)、神態(tài)表情、手形手勢等。在傾聽故事中,幼兒知道大灰狼的聲音是粗聲粗氣的;知道傷心的時候緊皺眉頭哭泣,驚訝時睜大眼睛,張大嘴巴;知道老爺爺?shù)男蜗笫邱勚?,捋著胡子……教師和家長應當鼓勵幼兒對這些聲音、表情、動作等加以模仿,讓幼兒知道怎樣講故事好聽,怎樣做動作形象,并把這些語調(diào)、手勢等運用到復述故事中,大膽投入地把故事講出來。在生動形象的復述訓練中,幼兒提高了模仿能力與語言表現(xiàn)力,同時在其他游戲中讓幼兒用已有的故事經(jīng)驗,用規(guī)范、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以達到經(jīng)驗遷移的目的,為將來繪聲繪色地表達語言奠定了基礎。
幼兒內(nèi)心充滿想象,他們擁有自己豐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虛擬、夸張等特點,正好滿足幼兒充滿想象的心理特征。當幼兒聽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難時,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決,結(jié)果怎樣?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讓幼兒展開想象,思考解決的辦法,也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故事給幼兒無限的想象空間,只要教師和家長把握好時機,讓幼兒在故事中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故事《給熊奶奶的信》中,幼兒在大人的引導下能正確區(qū)分小松鼠懂禮貌,小老鼠不懂禮貌,我們要向小松鼠學習,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故事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而且能陶冶幼兒的情操。在故事中,幼兒富有愛心、同情心,為故事中的人物著急、擔心、高興、悲傷。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鴨》中,當幼兒聽到小鴨迷路回不了家時,都為它擔心著急;聽到小鴨哭著找媽媽時,都皺起眉頭,對它充滿憐愛與同情;聽到小朋友把小鴨送回家時,都松了口氣,為小鴨高興。這個故事中的種種感受讓幼兒在無形中陶冶了情操,體驗著審美情趣,并培養(yǎng)了幼兒愛護小動物的品質(zhì)。
綜上所述,講故事在幼兒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教學內(nèi)容。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在幼兒期,興趣是他們探索知識的最大動力。在孩子們的眼里,學習、生活和游戲都是沒有界限的。因此,用生動、活潑、有趣、直觀、好聽的講故事形式教育幼兒,會讓幼兒憑借故事提供的線索,大膽表達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的翅膀,打開思維的通道,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斜塘街道星湖幼兒園)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