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悅玲
中國古代小說“史補”觀念的生成與發(fā)展
■何悅玲
史學(xué)視閾;中國古代小說;“史補”觀念;生成
“史補”作為中國古代小說重要觀念之一,不論其理論生成,還是其價值指向,都與中國古代史學(xué)存有緊密聯(lián)系。從史學(xué)視閾出發(fā),對古代小說“史補”觀念生成與發(fā)展給予追溯,不僅有助于了解中國古代小說藝術(shù)個性及其迂回曲折的發(fā)展歷程,也有助于了解兩者各自獨特的創(chuàng)作特征與審美意趣。盡管目前學(xué)界不乏對古代小說“史補”內(nèi)涵進(jìn)行研討的文章,但對其發(fā)生學(xué)的史學(xué)淵源分析尚不全面充足。基于此,本論文擬對此展開具體深入分析。
在中國,史官建置古已有之?!抖Y記·玉藻》曰:“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1](P94)《漢書·藝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2](P1359)這些記載,不僅說明中國古代史官早已有之的現(xiàn)實,并說明其已發(fā)展到較高狀態(tài)?!妒吠ā放u中,呂思勉言:“人類生而有戀舊之情,亦生而有求是之性。惟戀舊,故已往之事,必求記識而不忘;惟求是,故身外之物,務(wù)欲博觀以取鑒。故史官之設(shè),古代各國皆有之?!保?](P222)這一探根究底之言,更從文化心理角度,說明中國古代史官文化源遠(yuǎn)流長的原因。
與此悠長相應(yīng),是濃郁的慕史心態(tài)。此心態(tài)發(fā)生,首先緣于對“史”功能的體認(rèn)。《史通·史官建置》中,劉知幾云,人生如“白駒之過隙”,實現(xiàn)名傳不朽的最佳方式,無過于載筆“竹帛”。通過“竹帛”記載,“用使后之學(xué)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自內(nèi)省”[3](P215)。元人胡三省為《資治通鑒》作注,以序形式指出:“道”雖無不在,但“散于事為之間”,“因事之得失成敗”,可以知“道”之“萬世亡弊”?!盀槿司恢锻ㄨb》,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shù)。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4](P28)兩人所論,基本代表了中國古人對于史書功能基本看法。在此看法下,中國歷代政府不僅將“史官”建置作為國家機構(gòu)重要組成部分,并對史籍人員以“館宇華麗,酒饌豐厚”待遇。在此待遇下,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來說,能承職于史館,是一件極為值得榮耀的事情。
慕史心態(tài)的發(fā)生,還同時緣于對史家才、學(xué)、識兼?zhèn)涞乃仞B(yǎng)的認(rèn)可與稱揚。由于對圖書有優(yōu)先接觸權(quán),中國史家一開始便表現(xiàn)出博學(xué)多識的人文修養(yǎng)。如孔子作為中國史學(xué)第一巨人,不僅深知周“禮”、刪《詩》、撰《春秋》,“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并對世間奇異之物如“墳羊”、“骨節(jié)專車”、“防風(fēng)”等頗知來歷。[5](P1542)孔子以后,司馬遷、班固、司馬光等史學(xué)大家同樣如此。到了唐代,隨著史書編纂與批評實踐日益積累,才、學(xué)、識兼?zhèn)渌斐蔀閷κ芳瞬诺钠毡橐?。如?jù)《舊唐書》記載,禮部尚書鄭惟忠問劉知幾:“自古已來,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劉知幾回答說:“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xué)也、識也?!薄胺蛴袑W(xué)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籯,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致于貨殖者矣。如有才而無學(xué),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楩柟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保?](P3173)《文史通義·史德》中,章學(xué)誠以“史德”統(tǒng)合才、學(xué)、識三者,并感喟說:“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猶難,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職是故也?!保?](P3173)在這些說明中,流露的不僅是對于“史才”內(nèi)涵的具體說明,更是對其超越于“文才”的充分肯定。
小說與史同屬敘事科,但相比于“史”地位的尊貴來說,小說的地位則顯得非常卑微。這一卑微,在小說文體“小”的命名中,已見端倪。在中國后世,盡管小說創(chuàng)作取得蓬勃發(fā)展,但對于小說的命名,仍不出于小史、野史、外史、稗史等輕賤的提法。在小說批評中,正統(tǒng)人士,尤其是史學(xué)家,也往往把小說存在的功能定位為“史補”。關(guān)于此,從《隋書·經(jīng)籍志》《雜傳類序》《雜史類序》《史通·雜述》《史通·采撰》相關(guān)論述可清楚看出,此不贅述。
在小說創(chuàng)作與批評中,也正隱含著對自身地位的不滿與對“史”的尊崇。對此,從眾多小說作品序跋可清楚看出。如《次柳氏舊聞》為唐李德裕編撰,序言中,李德裕自愧“非黃瓊之達(dá)練,習(xí)見故事,愧史遷之該博,唯次舊聞,懼失其傳,不足以對大君之問”,所以“謹(jǐn)錄如左,以備史官之闕云”。[8](P1)《混唐后傳》為明人鍾惺編次,書序中,鍾惺說:“昔人以《通鑒》為古今大帳簿,斯固然矣。第既有總計之大帳簿,又當(dāng)有雜記之小帳簿?!逼鋾幾恰肮沤翊髱げ局?,小帳簿之中所不可少之一帙歟”。[9](P1779)《鍾情麗集》為明人邱濬所撰,給書作序時,明簡庵居士稱“大丈夫生于世也,達(dá)則抽金匱石室之書,大書特書,以備一代之實錄;未達(dá)則泄思風(fēng)月湖海之氣,長詠短詠,以寫一時之情狀”,該書不過是“游戲翰墨云爾;他日操制作之任,探筆法之權(quán),必有黼黻皇猷,經(jīng)緯邦國,而與班、馬并稱之矣”。[9](P595-596)盛時彥為紀(jì)昀門生,在為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作序時,把“文”看成“道”之所寓,認(rèn)為“文之大者為《六經(jīng)》”,“降而為列朝之史,降而為諸子之書,降而為百氏之集”,“再降而稗官小說”。[10](卷首)《臺灣外記》為清江日昇撰,彭一楷為其作敘,評論該書“筆力遒勁,雅有龍門、班掾風(fēng)”,感嘆作家“始負(fù)此才,不獲纂修史館,而乃淪茲草野”,斷言該書“有功名教,良非淺鮮,異日之以登對大廷,備史氏之闕文,江子與是書不朽矣”。[9](P1044-1045)在諸如此類作家自陳或他人說明中,可看出,“史”尊“說”卑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規(guī)引著中國古人的小說創(chuàng)作與批評活動,并由此形成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史補”目的。這既使小說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與正當(dāng)性得以確認(rèn),也使小說存在的功能長期被置于“紀(jì)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誡、采風(fēng)俗”等“史”的框架之下,使得小說“娛樂”、“虛構(gòu)”的本質(zhì)特征處于被忽略、被漠視的地位。
要編撰歷史,必須首先要有大量客觀翔實資料可供史家選擇、使用。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或由于失記,或由于戰(zhàn)亂,或由于其他各方面條件影響,并不是所有的歷史資料都能真實完整地保存下來。在此情況下,要編撰歷史,就必須于已有材料之外,廣羅博收,充分借鑒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史書編纂的這一情況,唐劉知幾于《史通·采撰》中有明確說明:
史文有闕,其來尚矣。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補其遺逸者哉?蓋珍裘以眾腋成溫,廣廈以群材合構(gòu)。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懷鉛握槧之客,何嘗不征求異說,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傳諸不朽。觀夫丘明受經(jīng)立傳,廣包諸國,蓋當(dāng)時有《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篇,遂乃聚而編之,混成一錄。向使專憑魯策,獨詢孔氏,何以能殫見洽聞,若斯之博也?馬遷《史記》,采《世本》《國語》《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至班固《漢書》,則全同太史。自太初已后,又雜引劉氏《新序》《說苑》《七略》之辭。此并當(dāng)代雅言,事無邪僻,故能取信一時,擅名千載。[3](P84)
在劉知幾看來,史文有闕,古來有之,“蓋珍裘以眾腋成溫,廣廈以群材合構(gòu)”,“征求異說,采摭群言”是成書的必要條件,也是其能“成一家,傳諸不朽”的最終保障。左丘明、司馬遷、班固等歷史大家在編撰歷史時,尚脫免不了對他人材料的采擷。這一采擷,不僅不會影響、貶低作者的聲譽,相反會使其作品“取信一時,擅名千載”。
劉知幾這一闡述,既是對史書編纂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為后來的小說入史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與可能。在后世史書編纂中,采小說入史,遂成為史書材料來源的渠道之一。如《語林》《世說新語》《幽明錄》《搜神記》等,作為魏晉六朝重要小說作品,或以搜神為宗,或以記言為主,《晉史》在成書時候,就對其中材料多有采擷。歐陽修編撰《新唐書》,選取了唐人小說中敘述謝小娥、吳保安的事跡。李繁作《大唐說纂》四卷作品,“《新史》大抵采用之”[11](P707)。司馬光《資治通鑒》編纂在“遍閱舊史”同時,也曾“旁采小說”[4](P9607)。諸如此類,都說明了小說入史的不爭事實。
“史”尊“說”卑,小說入史又有先例可尋,在此情況下,對無緣修史的文人來說,編纂小說作品若能被史家采用,未嘗不是一件榮耀的事情,它既可以顯示作家的史才,也能提高作家的社會地位與影響。故此,“史補”的目的便油然而生。
這一生成,從小說作品命名中,可以看出。如盧肇的《逸史》、參寥子的《闕史》、王得臣的《麈史》、岳珂的《桯史》、江盈科的《雪濤諧史》、竹笑主人的《古今笑史》等,都以“史”為名。除此而外,更多的小說作品還以史家慣用的“記(紀(jì))”、“志”、“錄”、“傳”等為名。如以“記(紀(jì))”為名的有《十洲記》《洞冥記》《搜神記》《拾遺記》《廣異記》等;以“志”命名的有《博物志》《括異志》《夷堅志》《禹鼎志》《新列國志》《蜃樓志》等;以“錄”命名的有《稽神錄》《志怪錄》《夜談隨錄》《耳食錄》《壺天錄》等;以“傳”命名的有《列仙傳》《穆天子傳》《趙后外傳》《漢武內(nèi)傳》《綠珠傳》等。不論以“史”命名,還是以史家慣用的“記(紀(jì))”、“志”、“錄”、“傳”等命名,都表明在作家心目中,是儼然以“史”看待自己的作品的。
這樣的史補目的,在小說作品序跋中也可經(jīng)常看到。如《唐國史補》為唐李肇編撰,書分三卷,凡三百零八條,主要記述中唐逸事、瑣聞、風(fēng)俗、典故與歷史事實。對這樣一部書,李肇交代說,《國朝傳記》,記事僅限于南北朝至開元,自己《唐國史補》記事則自開元至長慶,作此作品是“慮史氏或闕則補之意”[12](P3)?!兑膱灾狙a》卷一《蕪湖孝女》,記述蕪湖詹女為救父兄舍身從賊,后投水全名節(jié)事。故事敘述中,洪邁感嘆說:“今世士大夫,口誦圣賢之言,委身從賊,徼幸以偷生者,不可勝數(shù),曾一女子之不若,故備錄之,異日用補國史也。”[13](P1554)明人鄭仲夔編有《耳新》,在該書序言中,作者先是感喟王元美“良史才”,卻“恨不居史職”,其所編輯《史料》一書:“既贍且核,一代之文獻(xiàn)在焉。垺于司馬子長、班孟堅,居然季孟之間哉?!眲⒆域E“博綜西漢典故,遐收精擷”,編成《雜記》一書,班固《漢書》成書,多從此中取材,所謂“子駿作之勞,而孟堅享之逸也”,在此基礎(chǔ)上,說自己《耳新》“非一耳涉之而成新,殊不忍其流遁而堙沒也”,故爾“隨聞而隨筆之”,“竊比于子駿之義,以待他日之為孟堅元美者”。[9](P429-430)在這些作家自陳中,都不難看出,小說入史,誠給作家以積極鼓勵。作家創(chuàng)作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正史編纂提供闕失資料。這樣的創(chuàng)作動機,直接導(dǎo)致了中國筆記小說的大盛。其中的作品,不僅可以當(dāng)小說閱讀,也可以當(dāng)歷史文獻(xiàn)被采納、引用。
以“事”寓“義”在中國歷史書寫上有優(yōu)良傳統(tǒng)。其中,孔子表現(xiàn)尤為突出。面對西周王朝“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孔子痛心疾首,他先是周游齊、魯、衛(wèi)、陳、曹、宋、鄭、蔡、葉諸國,向諸侯國王宣傳自己“仁”的主張。在宣傳中,既經(jīng)歷了“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幾死者再矣”的兇險,也經(jīng)歷了“累累然若喪家之犬”的狼狽與長沮、桀溺等諸隱士的奚落?!傲x”實現(xiàn)的艱難,使孔子轉(zhuǎn)而認(rèn)識到“欲載之空言,不若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所以開始以文字為載體,“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jì)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5](P1558-1563)
孔子以“事”寓“義”,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道德判斷加諸史事。站在近代歷史科學(xué)的角度,盡管有人對此頗存非議,但正如余英時指出的那樣:“我們也不應(yīng)忘記,直到今天,關(guān)于道德因素是否必須完全屏除于史學(xué)之外的問題仍在聚訟紛紜的階段。因此,我們便不能對孔子曾用道德眼光看歷史一點單獨加以苛刻的責(zé)難。”[14](P244-245)而且“儒家論政,本于其所尊之‘道’,而儒家之‘道’則是從歷史文化的觀察中提煉出來的”[15](P68-69)。更重要的是,以孔子《春秋》為代表體現(xiàn)的這一以“事”寓“義”歷史編纂之法,經(jīng)由后人不斷詮釋與反復(fù)“言說”,已然作為重要文化觀念,深入中國古人靈魂,并最終成為中國后世史書編纂遵奉的重要原則,以致于劉知幾《史通》中提出:“史之為用也,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茍違斯法,豈曰能官?!保?](P144)后世司馬遷編《史記》、司馬光撰《資治通鑒》、朱熹作《通鑒綱目》等,都是對這一原則的自覺繼承。
小說與史在文化譜系上有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但盡管如此,早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并不以“義”傳播為主要目的,它們的主要目的是落腳在“明神道之不誣”、視小說為“博聞強識之階”和拾史“遺”之具等方面。至于小說的懲惡勸善功能,只是潛含于作品表述之中,并沒有得到作家明確的強調(diào)。也許是與經(jīng)學(xué)發(fā)展有關(guān),也許是出于自身發(fā)展空間拓展的需要,在唐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與評論中,勸善懲惡的話語表述不僅越來越自覺,并且呈日益高漲的態(tài)勢。更重要的是,在表述中,無論作家還是評論家,都往往將作品以“事”傳“義”的敘事特征直接追源于以《春秋》為代表的史家陳述。
關(guān)于此,我們從文言小說相關(guān)表述可以看出。如《謝小娥傳》為唐貞元間人李公佐所作,主要敘述估客女兒謝小娥為父、夫報仇雪恨事。在故事敘述末尾,作者盛贊小娥品行為“節(jié)”、為“貞”、“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jié)”,說“知善不錄,非《春秋》之義也”,所以自己“作傳以旌美之”。[16](P4032)唐元和中人劉肅作《大唐世說新語》,在該書序言中,自述其創(chuàng)作動機云:“自庖犧畫卦,文字聿興,立記注之司,以存警誡之法。傳稱左史記言,《尚書》是也;右史記事,《春秋》是也……今起自國初,迄于大歷,事關(guān)政教,言涉文詞,道可師模,志將存古。”[17](P1)明馮夢龍輯《情史》,旨在以“情”教化眾生。對這一目的,也在文化上給予追源:“《易》尊夫婦,《詩》有《關(guān)雎》,《書》序嬪虞之文,《禮》謹(jǐn)聘奔之別,《春秋》于姬姜之際詳然言之,豈非以情始于男女,凡民之所以必開者,圣人亦因而導(dǎo)之,俾勿作于涼,于是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間而汪然有余乎……是編也,始乎貞,令人慕義;繼乎緣,令人知命……或亦有情者之朗鑒,而無情者之磁石乎?”[18](P3)另如《澆愁集》為清鄒弢編纂,盡管書名為“澆愁”,但從作者序來看,似乎更看重作品的教化功能。不僅如此,還直接將其作品的教化功能追源于六經(jīng):“說部為史家別子,綜厥大旨,要皆取義六經(jīng),發(fā)源群籍?;蛞娒恚蜃艏o(jì)載;或微詞諷喻,或直言指陳,咸足補正書所未備?!保?](P200)在上述諸多作品引言中,雖然所提書名較多,但六經(jīng)皆史,《春秋》出現(xiàn)的比率又很高,若是從以“事”寓“義”的角度來考察,其最直接、最接近的源頭仍然是以《春秋》為代表的史家作品。
相比文言小說來講,這樣的淵源與創(chuàng)作宗旨在白話小說中獲得更明顯發(fā)展。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創(chuàng)作可謂首開其風(fēng)。該書“依史以演義”,通過對三國政治集團及其領(lǐng)袖人物言行的展現(xiàn),體現(xiàn)出求仁政、尚忠義、惡奸詐的政治倫理道德觀念。對這一創(chuàng)作宗旨,明庸愚子即以序的形式指出:“夫史,非獨紀(jì)歷代之事,蓋欲昭往昔之盛衰,鑒君臣之善惡,載政事之得失,觀人才之吉兇,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災(zāi)祥,褒貶予奪,無一而不筆之者,有義存焉。吾夫子因獲麟而作《春秋》……一字之中,以見當(dāng)時君臣父子之道,垂鑒后世,俾識某之善,某之惡,欲其勸懲警懼,不致有前車之覆……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關(guān)、張之義,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遺芳遺臭,在人賢與不賢,君子小人,義與利之間而已。觀演義之君子,宜致思焉?!保?9](卷首)這一說明,無疑建構(gòu)起《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春秋》的淵源聯(lián)系。《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后,其他白話小說不管題材如何,也不管其虛實關(guān)系怎樣處理,在教化世風(fēng)這一問題上,也都大致以《春秋》為宗,繼承史家以“事”寓“義”的陳述方式。關(guān)于此,從眾多小說作品序跋可清楚看出,此不贅述。
借鑒史家以“事”寓“義”敘述方式來傳播道義,教化世風(fēng),這既體現(xiàn)出小說與“史”的親緣關(guān)系,也說明小說“史補”的價值取向。這種取向,不僅抬升了小說的地位與功用,提高了小說的格調(diào),而且也為小說自身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開拓了空間。
宋元以后,文化下移,通俗文學(xué)創(chuàng)作獲得蓬勃發(fā)展,政府也加強了對思想文化的控制。在此情況下,小說創(chuàng)作“史補”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不同。在此時小說創(chuàng)作中,雖然也使用的仍是“補”的字眼,以往固有的各種“史補”取向也依然流行,但讓人耳目一新的是,人們對“史”固有的頂禮膜拜、不可懷疑態(tài)度有了明顯變化,逐步看到“史”在“義”傳播上的局限和不足,并以此為契機,拓展出新的“史補”價值取向。
這一傾向,在宋文言小說中已初顯端倪。如《續(xù)世說》為宋孔平仲編撰,依劉義慶《世說新語》之目,主要敘述宋、齊、梁、陳、隋、唐、五代事跡。對于該書創(chuàng)作宗旨與緣起,宋人秦果交代說,史固然“傳信”,但“浩博而難觀”,諸子百家小說“誠可悅目”,但“往往或失之誣”,孔平仲《續(xù)世說》編纂功績就在于“囊括諸史派,引群義疏剔繁辭,揆敘名理”,既“發(fā)史氏之英華”,又“便學(xué)者之觀覽”。[9](P369)他盡管沒有詳細(xì)交代史書“浩博難觀”的深層原因,也沒有說明小說容易“悅”目的便利所在,卻明顯看到史書的不足與小說的優(yōu)長。這樣一來,小說“史補”就在傳播道義、“揆敘名理”的基點上,轉(zhuǎn)向?qū)κ窌鴮徝酪馊づc表達(dá)方式的轉(zhuǎn)換上來,小說本身的特征不僅得到認(rèn)可與稱揚,并且其地位與作用與以往相較有了明顯提高。
承續(xù)秦果這一轉(zhuǎn)換,在元、明、清小說評論中,對小說較之于“史”的獨特審美特征和存在價值進(jìn)行論述的話語呈明顯增長態(tài)勢。關(guān)于此,我們略舉幾例也可看出。如《山海經(jīng)跋》中,明楊慎視“六經(jīng)”為“五谷”,為日常飲食,味雖淡卻于養(yǎng)生極為重要,把《文選》《山海經(jīng)》看成是“食品之山珍海錯”,認(rèn)為“徒食谷而卻奇品,亦村疃之富農(nóng),苛詆者或以羸老羝者目之矣”。[9](P8-9)《續(xù)博物志后記》中,明都穆強調(diào),山珍海錯雖然“無補乎養(yǎng)生”,但人們往往“取之而不棄”,原因就在于:“飽飲之余,異味忽陳,則不覺齒舌之爽,亦人情然也。小說雜記飲食之珍錯也,有之不為大益,而無之不可?!保?](P91)明何良俊為《何氏語林》作序,批評晉代正史“板質(zhì)冗木,如工作瀛洲學(xué)士圖,面面肥晰,雖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態(tài),十八人不甚分別”,稱贊劉義慶《世說新語》“小摘短拈,冷提忙點,每奏一語,幾欲起王、謝、桓、劉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無追憾者”,為“小史中徐夫人”,進(jìn)而強調(diào)“明脂大肉,食三日,定當(dāng)厭去”,《何氏語林》之類“珍錯小品”,“啖之惟恐其不繼”,“泥沙既盡,清味自悠,日以佐之《史》《漢》炙可也”。[9](P415)清谷口生編纂《生綃剪》,在《弁語》稱六經(jīng)子史“意深以莊,非湛志殫精,十年合戶,無由得其崖際”,小說“欲其詳,欲其明,欲其婉轉(zhuǎn)可思,令讀之者如臨其事焉,夫然后能使人歌舞感激,悲恨笑忿錯出,而掩卷平懷,有以得其事理之正”,并把六經(jīng)子史看成“廟堂錚鋐之聲”,把小說看成“茅茨纖細(xì)之韻”,認(rèn)為“能大而不能小,則又文人之罪也”。[9](P616-617)在這些闡述中,“史”的重要性雖然仍得到強調(diào),但對其意義彰顯與審美娛樂功能的不足也并不諱言。小說也正是在這一點上獲得了“補史”的價值所在。
相對來說,這一“史補”觀念在白話小說中發(fā)展更充分。白話小說來源于“說話”,先天帶有“以上古隱奧之文章,為今日分明之議論”,“講論處不僀搭,不絮煩;敷演處有規(guī)模、有收拾;冷淡處提掇得有家數(shù),熱鬧處敷演得越久長”的敘事特征。[9](P585-588)元明以后,伴隨思想文化控制日益加強,以“史”之不足為據(jù)點,以“義”之傳播為憑借,為小說發(fā)展拓展空間,自然成為最明智選擇。白話小說的發(fā)展,正是選擇了這樣一條道路。此中,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創(chuàng)作無疑具有先聲與代表意義。該書以“演義”為名,就是要把《三國志》中蘊藏的深奧難懂的“義”通過“敷演”的形式表達(dá)出來。對《三國志通俗演義》這一創(chuàng)作目的,明張尚德心領(lǐng)神會,專門作文予以指出:“史氏所志,事詳而文古,義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學(xué),展卷間,鮮不便思困睡”,所以“好事者,以俗近語,檃栝成編,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義,因義而興乎感,不待研精覃思,知正統(tǒng)必當(dāng)扶,竊位必當(dāng)誅,忠孝節(jié)義必當(dāng)師,奸貪諛佞必當(dāng)去,是是非非,了然于心目之下,裨益風(fēng)教,廣且大焉”。[19](卷首)
由《三國志通俗演義》所表達(dá)的這一“史補”觀念,在后世白話小說中獲得充分發(fā)展。關(guān)于此,從眾多小說作品以“演義”為名可充分看出。除此而外,在眾多小說作品序跋、評點中,也可不時看到這一觀點的流露,如袁宏道的《東西漢通俗演義序》、陳繼儒的《唐書演義序》、甄偉的《西漢通俗演義序》、蔡元放的《東周列國志序》、靜恬主人的《金石緣序》,以及數(shù)量相當(dāng)多的白話短篇小說作品序言中,都表達(dá)了大致相同的意思,因篇幅所限,此不贅言。
以正統(tǒng)觀念支持的“義”為傳播大旗,以史的“浩博難觀”、“義微旨深”不足為突破口,小說“史補”的這一路徑選擇,既是卑微處境下對其自身發(fā)展方向的明智把握,也體現(xiàn)了其靈活通變的性格特征。小說“史補”的這一價值取向,使得小說通俗易懂、生動感人等審美娛樂特征不僅獲得存在的正當(dāng)性,并為它們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拓展了空間。在此轉(zhuǎn)變中,小說本身的藝術(shù)個性是愈來愈明顯。
綜上,“史”尊“說”卑作為集體無意識,規(guī)引著中國古人的小說創(chuàng)作與批評活動,并由此形成小說創(chuàng)作中“史補”的目的?!笆贰辈伞靶≌f”的激勵、以“事”寓“義”的啟發(fā),使得小說“史補”長期被局限于“紀(jì)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采風(fēng)俗”等“史”的框架之下,這固然提高了小說的品位和地位,卻也同時影響其虛構(gòu)、娛樂等審美特征的開發(fā)。宋元以后,以“義”傳播為大旗,以“史”之局限與不足為突破口,是小說“史補”發(fā)展的新方向。這一方向,為小說本身審美娛樂特征的開發(fā)提供了可能,拓展了空間,也使得小說本身的藝術(shù)個性愈來愈明顯。小說靈活通變的性格特征與迂回曲折的發(fā)展路徑,也在此轉(zhuǎn)型中得到突出體現(xiàn)。
[1]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唐)劉知幾.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96.
[5](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清)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9]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C].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6.
[10](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宋)洪邁.容齋四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唐)李肇.唐國史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宋)洪邁.夷堅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4]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xué)誠[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
[15]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16](宋)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7](唐)劉肅.大唐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8](明)馮夢龍.馮夢龍全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19](明)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5.
【責(zé)任編輯:彭民權(quán)】
“史”尊“說”卑作為集體無意識,規(guī)引著中國古人的小說創(chuàng)作與批評活動,并由此形成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史補”目的?!笆贰辈伞靶≌f”的激勵、以“事”寓“義”的啟發(fā),使得小說“史補”長期被局限于“紀(jì)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誡、采風(fēng)俗”等“史”的框架之下,這固然提高了小說的品位和地位,卻也同時影響其虛構(gòu)、娛樂等審美特征的開發(fā)。宋元以后,以“義”傳播為大旗,以“史”之局限與不足為突破口,是小說“史補”發(fā)展的新方向。這一方向,為小說本身審美娛樂特征的開發(fā)提供了可能,拓展了空間,也使得小說本身的藝術(shù)個性愈來愈明顯。小說靈活通變的性格特征與迂回曲折的發(fā)展路徑,也在此轉(zhuǎn)型中得到了突出體現(xiàn)。
I206.2
A
1004-518X(2017)10-0119-07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外《史記》文學(xué)研究資料整理與研究”(13amp;ZD111)
何悅玲,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博士。(陜西西安 7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