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一中學 許 青
論如何加強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建設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一中學 許 青
在教育政策改革之后,許多高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目的,同時由于高中屬于學生重要的人生轉折點,因此通過提高數學課堂效率的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使學生的數學成績得到提高。本文主要分析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有效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方法。
高中數學教學;高效課堂;有效途徑
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采用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并且發(fā)現自己學習當中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能力解決問題,完成工作任務,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老師需要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可以在快樂的氛圍當中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以發(fā)現和探索的眼睛觀察外界當中隱含的數學知識,經過老師的悉心教導,使學生的潛力得以充分發(fā)揮,使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教材中的知識,也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備課不但是建設高效課堂的基礎,也直接影響著數學教學的質量,因此老師需要提高對備課的重視度。首先需要仔細了解教材的內容和要求,提煉出教材當中的難點和重點,并且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調整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在課堂當中掌握數學知識,完成教學任務。其次需要按照數學教學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道具,輔助教學的順利進行。最后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需要根據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練習題,提高學生知識的鞏固程度。比如在學習“直線與方程”這一章的時候,老師需要做好備課,確定章節(jié)知識講解的重點,使學生清楚地了解直線方程的內容和計算方法。同時,此章節(jié)需要突出講解直線方程的基本概念,使學生學會如何進行判斷一個點是否在一條直線上。通過突出重點地講解,才能使學生了解此章節(jié)的學習關鍵點,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師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可以主動進行數學知識學習,才能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中數學當中含有許多理論性的知識,常常會使得學生認為數學學習難度過高,進而對數學的興趣不斷下降。老師需要根據這種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比較容易地理解理論知識,同時需要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合理設計教學方案,使教學效果可以達到最佳。例如在學習“集合間的基本關系”這一章的時候,可以在黑板上列出:A={1,2,3};B={1,2,7}; C={1,2,3,4,5},使學生通過觀察判斷這三個集合之間的關系。當學生感覺到迷惑,無法直觀看出這些集合之間的關系時,可以通過游戲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即按照座位給予7個學生一個編號,而老師則作為發(fā)令者。在游戲中,老師在講解集合A的時候,可以讓集合A編號里的學生站在一起,在講解集合B的時候,可以讓集合B編號里的學生站在一起,然后在講解集合C的時候,讓集合C編號里的學生站在一起,這時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集合C當中有三位集合A里的學生,從而知道集合A是集合C的子集。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計算機技術被逐漸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因此老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展開數學教學。老師的口述講解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而在使用多媒體教學之后,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的效率。比如在學習“兩條直線的交角”這一章的時候,如果只是單純講解理論知識,學生無法進行深入了解,因此可以采用多媒體進行講解。在上課之前,老師可以設計教學課件,在課件當中,可以將靜態(tài)的理論知識轉換成動態(tài)的講解,并且加入適當的圖片,使學生可以在多媒體的引導下更容易地了解交角的知識。而教師也無需在黑板上進行大量的板書,可以有效節(jié)省教學的時間,提高教學的效率。在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之后,可以通過多媒體隨機為學生布置不同習題,然后在學生完成習題之后,使用多媒體公布詳細的解題思路和答案,有助于建設高效的數學課堂。
要想建設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需要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對數學的看法,使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調整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得到有效思考,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最后需要根據高中數學教學的要求,使學生可以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人發(fā)展。
[1]寇英龍.淺析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考試周刊,2015(09):152-153.
[2]倪志坤.淺析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高中數理化,2014(22):96-97.
[3]李榮華.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新課程學習(上),2014(03):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