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燭光,李曉紅
(華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9)
翻譯距離下中醫(yī)英譯的歸化與異化
溫燭光,李曉紅
(華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9)
翻譯距離;中醫(yī)英譯;歸化;異化
從翻譯距離角度,簡要論述了中醫(yī)文本英譯過程中存在的翻譯問題,分析了歸化與異化兩種翻譯策略在中醫(yī)文本英譯過程中的應用。歸化策略將中西醫(yī)表達充分融合,有助于中醫(yī)知識在國際舞臺的推廣,異化策略則保留了中醫(yī)文化獨有的特色,有助于中醫(yī)文化在國際舞臺的推廣。
隨著中國不斷發(fā)展壯大,中外交流不斷加深,中醫(yī),作為中國文化瑰寶,必然會走向國際化,加之中醫(yī)在國際舞臺上為越來越多人所熟知并應用,中醫(yī)文本英譯也必然會成為推動中醫(yī)走向世界的趨勢。但不可否認,目前國內外中醫(yī)英譯尚沒有明確的翻譯標準可循。除此之外,中醫(yī),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一部分,有著自己不同于西醫(yī)的獨特性,因而在中醫(yī)英譯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本文從翻譯距離入手,利用歸化與異化的策略對中醫(yī)文本英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分析、歸納與總結,以期為中醫(yī)英譯做出貢獻。
語言是一種符號,一種信息的載體。任何翻譯都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運動[1]。首先,由于源語與目的語信息載體不同,這種客觀距離必將導致翻譯過程中翻譯問題的出現(xiàn)。其次,由于譯者素質不同,面對同樣的翻譯問題,不同的譯者有不同的處理辦法,從而又會形成人為翻譯距離??陀^距離導致翻譯問題,人為距離解決翻譯問題,這兩者統(tǒng)稱為翻譯距離。翻譯距離有很多種,包括有歷史距離、文化距離、文本距離、社會距離、審美距離、心理距離和形式距離等等[2]。其中,文化距離是翻譯相關的最常見的翻譯距離,文本距離是翻譯相關的最基本的翻譯距離[3]。
文化距離是由各種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一方面原文本與目的語文本之間存在客觀的文化距離。另外一方面,原文本作者與譯者之間以及譯者與譯者之間,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等諸多原因,必然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距離。而這些文化距離必將會給翻譯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難。
文本距離,相對于文化距離所產生的原因而言,其產生原因則更加單一一些。文本距離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原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之間的差異所造成的。正如錢鐘書先生在《林紓的翻譯》的一文中說的那樣,“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4]。任何兩個國家的語言之間都必然存在著距離,正是這種語言之間的客觀距離造成了最終原文本與譯文文本之間的客觀文本距離,也因此翻譯工作的挑戰(zhàn)性也被大大提高。
中醫(yī)英語雖隸屬科技英語范疇,但中醫(yī)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之一,中醫(yī)的英譯并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文本的翻譯。中醫(yī)英譯不僅是漢語和英語的相互融合,更是中西方文化以及中西醫(yī)文化的相互融合。因為中西方以及中西醫(yī)文化不同,中醫(yī)英譯要面臨由文化距離帶來的各種翻譯問題。另外,因為英漢這兩種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中醫(yī)英譯還要面臨著由文本距離引起的各種翻譯問題。
除此之外,翻譯作為一種語言運動,翻譯過程中必然也會出現(xiàn)人為的翻譯距離,有時譯文離原文本作者近一些,有時離譯本讀者近一些。但無論哪一種,任何人為翻譯距離的出現(xiàn)都是為了使中醫(yī)英譯文本取得更好的翻譯效果。
1995年,一位來自意大利的美籍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在他的作品《譯者的隱身》當中提出了異化和歸化這對翻譯術語。
其中歸化強調將源語本土化,譯本要以讀者為中心。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多采用目的語讀者的習慣用語以及習慣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本的內容。奈達就曾在他的功能對等理論中指出:“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在文體中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5]。例如“咸走血”,表示咸影響血,飲食過咸則會導致血液凝澀不行。因此,要想實現(xiàn)原文本語義的再現(xiàn),將“走”譯作“walk”顯然是行不通的。咸影響血也就是咸會作用于血,所以有了“salt acts on blood”這樣的譯法。這種對原文本進行歸化處理的翻譯辦法,增加譯本親切感的同時,也增強譯本的可讀性,從而使更多目的語讀者愿意閱讀譯本,同時也使讀者對原文本的內容有更清晰的了解。
異化,則與歸化相反。它強調尊重源語表達習慣,譯本以原作者為中心,讓讀者向原作者靠攏。因此翻譯過程中譯者多采用源語作者的習慣用語以及習慣表達來傳達原文本內容。韋努蒂就曾在其“反翻譯”概念中指出“譯作在風格和形式上應完全保留原語的特色”。例如“五谷為養(yǎng)”中“五谷”表示五種谷物包括麥,黍,稷,稻和豆。這種表述方法如同“四氣五味”一樣,是中醫(yī)領域的一種特有表達。如若按照英語思維將其具體化,譯作wheat, broomcorn millet, millet, rice and bean必然會讓譯文顯得格外冗長,違反了翻譯中“雅”的原則。因此,譯者采用了異化策略,按照當今國際慣例中將“五味”譯作“five flavors”的做法,將“五谷”譯作了“five grains”[6]。這種對原文本進行異化處理的翻譯方法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源語語言特征,并且在宣傳源語文化的同時也為譯本讀者保留了異國情調,更為中醫(yī)文化的對外宣傳貢獻了力量。
歸化與異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對立面,二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中醫(yī)英譯過程中,無論是由文本距離還是文化距離等引起的各種翻譯問題,“大部分問題歸根到底都起源于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7]。而歸化與異化兩種翻譯策略則為處理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提供了解決辦法。
(一)翻譯距離下歸化策略在中醫(yī)英譯中的應用
在歸化方面,由于中西醫(yī)文化的不同,不同醫(yī)學術語在不同醫(yī)學體系中所承載的文化含義更是不盡相同。歸化的處理手法不僅能夠解決由文化距離所帶來的翻譯問題,還能夠減少外國人對中醫(yī)的陌生感和隔膜感,同時也為中醫(yī)走向世界開辟一條道路。例如:
原文: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
譯文:Spleen qi is reflected on the tongue. Only with a healthy spleen,the tongue is able to distinguish flavors.
將“通”輸入到搜索引擎當中,出現(xiàn)的相關翻譯包括“through”“general”“common”“open”。但這四種翻譯顯然都不能代替原文本中“通”的含義,倘若一定要用這四種翻譯當中的某一種,則必然會因文化距離造成原文文本與譯文文本之間的較大翻譯距離,導致譯文文本失“信”。在中醫(yī)文化中,舌苔的厚重程度能夠反映脾胃的健康狀況。因此譯者采取了歸化策略,根據(jù)中西醫(yī)比照的譯法,將“口”譯作“tongue”,避免了上述文化距離的產生。
無獨有偶,“和”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常見到和,人們就會不約而同地想起“harmony”。原文本中的“和”強調的也是和諧,但此和諧非彼和諧,它指的是身體各機體功能的相互協(xié)調很和諧。而各機體功能相互協(xié)調很和諧則意味著身體各部分很健康,因此譯者采用歸化策略,將“脾和”譯作“a healthy spleen”。
“五谷”,查閱相關的文獻不難發(fā)現(xiàn)其指代的是麥、黃黍、小米、粳米、大豆五種谷物。倘若譯者只是將五谷處理成wheat, broomcorn millet, millet, rice and bean,雖然譯出了五谷的具體含義,但是同時也造成欠額翻譯。因為五谷分屬五味:粳米甜,芝麻酸,大豆咸,小麥苦,小米辛 。舌頭能夠品嘗到的應該是味道,原文本中只是用五谷代指了五味。又因為五味譯作“five flavors”,因此為了實現(xiàn)最佳翻譯距離,譯者采用歸化策略,將“五谷”譯作“flavors”,從而有了如上的譯文。再例如:
原文:脾胃是人體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于周身,以供養(yǎng)各臟腑器官。
譯文:As postnatal base8, spleen and stomach mainly control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od essence to nourish organs all through the body.
首先,將“主”輸入到搜索引擎當中,出現(xiàn)的相關翻譯主要包括“primary”“master”“l(fā)ead”等幾種,但顯然這些翻譯和中醫(yī)原文本中所要表達的信息沒有太大的關系,若草率的采取其中某一種翻譯方法必然會導致較大翻譯距離的出現(xiàn)。不可否認,翻譯過程中譯者一定要保證翻譯的準確度,尤其是像中醫(yī)這種科技型文本,但是,遇到這種現(xiàn)成的譯法不能滿足原語所表述信息的時候,譯者還要綜合考慮原語語境。由于該原文本主要講述的是脾胃的功能及作用,其中“主”說明地是脾胃的功能,強調脾胃的主要職責是運化,脾胃控制運化。因此譯者采用了歸化策略,將“主”譯作“control”,從而實現(xiàn)最佳翻譯距離。
其次“水谷精微”,作為中醫(yī)語言當中特有的表達方式,指代的是水和谷的精微物質。但眾所周知,脾胃不止運化于水和谷物。為了避免由于這種文化不同所帶來的翻譯距離,最終譯者采用歸化策略,采用其上義詞“food essence”代替具體的“essence of water and grain”,使中醫(yī)信息的傳遞更加全面更加完整。
最后“供養(yǎng)”,將其輸入搜索引擎,出現(xiàn)五種譯法包括“support”“fend”“sustain”“maintain”和“provide for”。但無論哪一種譯法顯然都是不夠貼切的。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當現(xiàn)成譯法不能滿足原語所表述信息的時候,譯者還要綜合考慮原語語境。此“供養(yǎng)”非彼供養(yǎng)。此“供養(yǎng)”指的是脾胃運化精微物質用于滋養(yǎng)各臟腑器官,從而此“供養(yǎng)”有了“nourish”這種經過歸化處理的譯法。
(二)翻譯距離下異化策略在中醫(yī)英譯中的應用
在異化方面,中西醫(yī)不僅文化不同,語言特點也不盡相同。漢語注重意合,暗含邏輯關系強。英語注重形合,句子結構關系明顯。因此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文化距離所造成的翻譯問題,還要充分考慮文本距離所帶來的翻譯問題。異化的處理手法,傳遞中醫(yī)的醫(yī)學信息的同時也保存了中醫(yī)的文化特色,可謂是宣傳中醫(yī)文化與中國文化并駕齊驅。例如:
原文:飲食養(yǎng)生的根本就在于調攝脾胃之氣
譯文:The basis of life cultivation with the diet is to regulate the spleen and stomach qi.
譯者將“氣”輸入必應詞典搜索引擎,頁面上彈出的相關翻譯包括 “gas” “air” “breath” “weather” “get angry” “be emerged”六種。但顯然無論譯者采取其中哪一種譯法,都將會曲解原文本的含義,造成之一現(xiàn)象的原因則是文化距離。事實上,在中醫(yī)文化中,“氣”是無形的,它所指代的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并且具有生理機能的含義[9],是中醫(yī)文化里獨有的一種語言表達。參照李照國先生在《中醫(yī)英語翻譯技巧》中將“陰氣”“陽氣”音譯的方法[10],譯者也采用異化的手法,對“脾胃之氣”進行了音譯處理,將其譯作“spleen and stomach qi”,這種譯法不僅能夠涵蓋“氣”在中醫(yī)文化中的所有含義,避免較大翻譯距離的產生,并且使譯文簡潔明了有利于傳播,除此之外也對中國文化進行了宣傳,可謂一舉三得。再例如:
原文:二七而天葵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譯文:Her Taingui (the substance necessary for the promotion of growth,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ve production of human body) appears at the age of fourteen. At this time, her Reamai begins to put through, and her Chongmai becomes prosperous and her menstruation begins to appear. As all h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being mature, she can be pregnant and bear a child.[11]
上述句子當中,無論是天癸還是任脈和督脈均屬于中醫(yī)文化獨有的一部分,是中醫(yī)的特色之一。根據(jù)譯古如古的原則,譯者選取異化策略,對“天葵”“任脈”“沖脈”進行音譯處理,與此同時譯者還對晦澀難懂的部分進行了注解,彌補異化處理的不足,從而實現(xiàn)翻譯的最佳距離。
另外,中國古語具有兩大特征,其一簡潔,其二暗含邏輯感強。因此開始翻譯工作前,譯者必須首先梳理清楚句子的邏輯關系。經過分析以及查閱相關的資料,不難發(fā)現(xiàn)原文本指的是女子在具備某些條件的情況下,具有了生育能力。倘若按照英語的語言思維,譯者應該將譯文處理成條件狀語從句,必然會因文本距離造成翻譯距離,顯然是不可行的。為了實現(xiàn)最佳的翻譯距離,最終譯者選取了異化策略,根據(jù)漢語的結構確定了英語的位置,不僅清晰展現(xiàn)了原文含義,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原文的邏輯關系。
中醫(yī)翻譯研究起步比較晚,加上中醫(yī)文本涉及知識繁雜,中醫(yī)語言深奧晦澀等諸多原因,到目前為止中醫(yī)翻譯仍然處于發(fā)展階段[12]。隨著近年來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醫(yī)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被越來越多人熟知,中醫(yī)翻譯勢在必行。
語言和文化差異決定了目的語與源語之間不可能是零距離[13]。由于文化距離、文本距離等客觀翻譯距離所造成的翻譯問題在中醫(yī)文本英譯的過程中層出不窮,導致翻譯工作的難度大大增加。本文作者就從翻譯距離入手,利用歸化與異化策略對其所造成的翻譯問題的處理進行了分析,歸納和總結。然而除了必要的策略指導外,若是譯者想要完成更加優(yōu)秀的中醫(yī)英譯文本,還需要大量閱讀相關的文獻著作,通過在翻譯過程中不斷調整人為的翻譯距離,來實現(xiàn)源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的最佳翻譯距離,以促進中醫(yī)國際化進程,并最終達成推廣中醫(yī)文化的目的。
[1]孫藝風. 翻譯的距離[J]. 中國翻譯, 2013.
[2]孫藝風. 翻譯的距離[J]. 中國翻譯, 2013.
[3]孫藝風. 翻譯的距離[J]. 中國翻譯, 2013.
[4]錢鐘書. 林紓的翻譯[M]. 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1984(19).
[5]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李照國.中醫(yī)養(yǎng)生康復學[M]. 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2003.
[7]李偉彬.如何處理中醫(yī)翻譯中的文化因素[J].上??萍挤g,2004,(4).
[8]李照國,劉希茹. 大中華文庫:黃帝內經·素問[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
[9]毛紅, 趙震紅. 從異化與歸化看中醫(yī)文化因素的翻譯[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2007,(13).
[10]李照國. 中醫(yī)英語翻譯技巧[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7.
[11]吳連勝, 吳奇. 漢英對照黃帝內經[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12]李照國.中醫(yī)英語—一門正在形成中的新學科[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1999 , (9).
[13]張淼. 認知領域下翻譯距離的構建策略研究[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der Translation Distance
WEN Zhu-guang, LI Xiao-h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translation distanc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occurred in translation process from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distance, and analyzes application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Domestication will make full integration of expressions i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which will expand popularization of TCM knowledge to the world. While, foreignization will conserve its unique features and bring benefits to promotion of TCM culture to the world.
2095-2708(2017)01-0146-04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