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豐梅
懲罰,但要讓孩子看到希望
□范豐梅
孩子犯錯應該接受懲罰,但懲罰過后呢?你要讓孩子看到改正錯誤后的希望。
當孩子犯錯時,一味苦口婆心說教有時是沒有用的,孩子過耳即忘,以后還會繼續(xù)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就需要家長“狠心”一點,對孩子采取懲罰教育。適當?shù)膽土P會產(chǎn)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能讓孩子把犯錯的概率降到最低,進而改正錯誤。但是,如果懲罰教育運用不當,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不信?請看發(fā)生在我身邊的三個案例:
案例一:小明因為月考成績不好,媽媽生氣把電腦網(wǎng)線拔了,電視天線撤了,周六、日也不允許小明和同學出去打球了,小明天天放學后就一個任務——學習??墒?,期中考試時,小明的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比月考還下降了。
案例二:小宇很聰明,上小學六年級了,成績穩(wěn)居班里前三名。小宇小姨家的表弟上四年級,成績很一般,媽媽就想讓小宇周六、日輔導一下表弟的學習。小宇表面上聽從媽媽的安排,但對待表弟很不耐煩,還總笑話表弟笨。媽媽很生氣,狠狠地批評了小宇,還把小宇最喜歡的成語接龍、速算等智力小游戲給停了。結果,小宇見了表弟就躲,更別提幫助他學習了。
案例三:小紅是英語課代表,成績不錯但很粗心。有一次英語作業(yè)漏寫了一部分,聽寫單詞又錯了五個,老師一生氣把小紅的媽媽請來談話。老師的“約見”讓媽媽很生氣,她支持老師撤了小紅的課代表職務以示懲罰,回家又把小紅狠批了一頓,還說小紅的行為丟了自己的臉。小紅感到很委屈,從此一蹶不振,英語成績也下滑了。
分析以上三個案例不難看出,三位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都采用了懲罰教育,孩子犯錯應該接受懲罰,但懲罰過后呢?你要讓孩子看到改正錯誤后的希望。正是因為孩子看不到希望,才導致孩子“破罐子破摔”,繼續(xù)犯同樣錯誤的,甚至和父母對抗。
所以,家長在運用懲罰教育時,一定要注意讓孩子看到改正錯誤后的希望,孩子看到了希望,才會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
案例一中,媽媽可以不讓小明玩電腦、看電視、打球,但同時要給小明指出努力的方向,比如給小明提幾個能按時完成作業(yè)、單元小考前進幾個名次等小目標,只要小明能達到這些小目標,就可以取消對他的懲戒。小明有了具體努力的小目標,又有恢復“特權”的誘惑,自然會主動學習的。
案例二中,媽媽用停掉小宇最喜歡的小游戲做懲罰的同時,要給小宇指明改正錯誤的方向,只要小宇能誠懇地向表弟道歉,并耐心輔導表弟的功課,一周或兩周后就可以恢復小宇玩游戲的權利。小宇有了這個動力,自然會配合媽媽改變對表弟的態(tài)度的。
案例三中,媽媽可以支持老師撤了小紅的課代表職務,但同時要請求老師給小紅一些希望,比如近期內(nèi)如果聽寫單詞不出錯、按時完成作業(yè)或小考考前幾名等,這些做到了,就可以恢復小紅的課代表。有“恢復課代表”這么大的一個餡餅誘惑著呢,小紅能不努力嗎?
家長朋友們記住了嗎?任何懲罰都是孩子不愿意接受的,當你運用懲罰教育時,一定記著要讓孩子看到改正錯誤后的曙光,讓孩子獲得勇于接受懲罰、積極改正錯誤行為的動力。只要孩子達到了你所期望的改變,就要用你的肯定和鼓勵來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孩子也會在不斷轉變中成長進步的。
(責編 陳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