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鳴晨
(哈爾濱師范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
漢魏六朝書論品鑒形態(tài)考述
孫鳴晨
(哈爾濱師范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到漢魏六朝時期,豐富的藝術(shù)實踐使書家們從藝術(shù)角度進行品鑒變得可能,這一時期品鑒形態(tài)的書論在功用上主要偏向于鑒賞功能,也是后代書法鑒賞品評的源頭。據(jù)現(xiàn)存的十余篇涉及品鑒的書論,可知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作品鑒賞和書家人物品評兩方面,它們對書法理論的深化、品評之風的興盛以及追求多重審美等方面均有積極作用。
漢魏六朝;書論;作品鑒賞;真?zhèn)伪孀R;人物品評
漢魏六朝時期書論可以從具體功用角度分為理論形態(tài)、資料形態(tài)、創(chuàng)作形態(tài)和鑒賞形態(tài)等四類,共同構(gòu)成古代書學體系的雛形,是后代書法藝術(shù)、理論的源頭。20世紀80年代,對這一時期書法理論研究熱潮開始興起,上海書畫出版社與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中心編撰《歷代書法論文選》、崔爾平主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張?zhí)旃稄執(zhí)旃忍茣鴮W考辨文集》等,均在考辨厘清工作上做出比較突出的成績;在涉及書論分析的著述中,亦多有成就,其中劉濤在《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中將漢魏六朝時期書論依照篇章內(nèi)容分為七類,可為書論的專門性學術(shù)研究提供借鑒;中田勇次郎的《中國書法理論史》將魏晉南北朝時期書論內(nèi)容概括為六大方面,并提出梁代的書品論是中國書法理論基礎的觀點。盡管學術(shù)界關(guān)于漢魏六朝書論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針對品鑒形態(tài)的書論尚存深入討論空間。品鑒形態(tài)的書論來源于藝術(shù)鑒賞實踐。書法藝術(shù)鑒賞主要是通過欣賞者個人的藝術(shù)立場、學術(shù)觀念、生活經(jīng)驗、美學思想等角度對書法藝術(shù)形象加以感受和理解,當其以理論或批評為基礎成文之后就是具有品鑒形態(tài)的書論。漢魏六朝時期品鑒形態(tài)書論是后代書法鑒賞品評的典范,主要涉及真?zhèn)伪孀R、作品鑒賞、書家人物品評等方面。
一
自西漢始,法書作品收藏風氣開啟,當收藏價值被大眾普遍認可接受之后,以假混真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诖耍瑵h魏六朝的鑒賞書論中便出現(xiàn)與真?zhèn)伪孀R相關(guān)的批評經(jīng)驗:
首先,關(guān)于偽作出現(xiàn)的原因,可分為牟利造假和攀附名家兩種。第一種是趨利之徒根據(jù)人們的鑒賞需求企圖以假混真。據(jù)虞和《論書表》中載:
新渝惠侯雅所愛重,懸金招買,不計貴賤。而輕薄之徒,銳意摹學,以茅屋漏汁染變紙色,加以勞辱,使類久書,真?zhèn)蜗圄?,莫之能別。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然招聚既多,時有佳跡,如獻之《吳興》二箋,足為名法。孝武亦纂集佳書,都鄙士人多有獻奉,真?zhèn)位祀s。[1](P30)
由上述材料可見,劉宋時期的新渝惠侯癡迷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作品,為滿足收藏的心理需求無論真假都收入府中。這主要是因為漢魏六朝時期藝術(shù)收藏風氣大開,收藏家們不惜重金搜尋名家作品,據(jù)史料記載桓玄、劉毅、盧循素等收藏家們也都四處遍尋“二王”法書真跡。收藏家們不斷高漲的熱情在為藝術(shù)市場帶來繁榮的同時,也激發(fā)趨利之徒們以假混真生產(chǎn)偽作的行為。同期,也有偽作并非為了一己之利,而是對于名作的學習,以臨仿名家書法為能事。所以偽作的第二種來源是書家本人攀附名家、模仿臨作,但最終也滋生憑空捏造、指鹿為馬現(xiàn)象。據(jù)虞和《論書表》載:
羲之常自書表與穆帝,帝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題后答之。羲之初不覺,更詳看,乃嘆曰:“小人幾欲亂真?!盵1](P34)
這里所載的書家張翼本身也是書藝超群,因為追求名家的藝術(shù)境界而臨帖摹仿,因此,庾肩吾在《書品》中評價張翼為“涇渭混淆,奇難品會”[1](P51),將其視為能書者。張翼尤好“二王”書法,并且投入精力學習效仿,能夠達到分毫不差的境界,對王羲之作品的臨摹甚至連王羲之本人都難以分辨真?zhèn)?。而這一類藝術(shù)實踐為學書者模仿之作,與原作相似,隨著時間推移流于外界之后而被混淆。
因此,辨識真?zhèn)蔚南嚓P(guān)書論出現(xiàn)。其中,具有典范性是蕭衍的《答陶弘景書》,以及他將內(nèi)府的作品展示給陶弘景鑒定后陶氏回復的《與梁武帝論書啟》。在二人的書論之中,從時代特征、書跡風格等角度對收藏的法書作品進行論證,以書信往來的形式討論內(nèi)府的法書藏品的真?zhèn)巍H纭洞鹛蘸刖皶返谖迤疲?/p>
鐘書乃有一卷,傳以為真。意謂悉是摹學,多不足論。有兩三行許似摹,微得鐘體。逸少學鐘的可知。[1](P36)
上述引文可見,梁武帝蕭衍對于藏品中的真?zhèn)晤H具心得,能夠從創(chuàng)作意識、作品風格、筆力特征等角度判斷真?zhèn)?,這與其身份背景相關(guān),他自幼生于宮廷,良好的鑒賞環(huán)境使其飽覽古代書跡,具有良好的批評經(jīng)驗。
又如陶弘景的《與梁武帝論書啟》云:
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從失郡告靈不仕以后,略不復自書。皆使此一人,世中不能別也。見其緩異,呼為末年書。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放此人書,故遂成與之相似。[1](P45)
摹者所采字,大小不甚均調(diào),熟看乃尚可??志挂獯笫?。[1](P44)
在這兩段話中,陶弘景從作品格局中判斷“二王”書跡,并且能夠從書家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優(yōu)劣情況一一考察,由此論證真?zhèn)?,誠哉可信。當時的書家還未開始追崇法書器具,所以從蕭衍的《答陶弘景書》和陶弘景的《與梁武帝論書啟》中可見兩人在作品鑒定時沒有過多討論紙張、印章等器物,多從個人經(jīng)驗、學識角度談論書跡風格、時代特征、筆力線條中判斷真?zhèn)蔚确矫孢M行鑒別評估。到了南朝的劉宋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專門對于藝術(shù)作品進行鑒定的專家,稱之為“鑒識藝人”,被其鑒定過的作品會在藏品上署名“押署”,足見辨別真?zhèn)问欠〞詹亍⑿蕾p的一個重要問題[2]。
二
好的書法藝術(shù)作品能夠?qū)徝酪馕度谌刖€條形式中,是流動的、鮮活的,能夠使鑒賞者感受到深層次的精神適性,在滿足對于美的精神追求基礎上,理論家們對此進行探討和批評,對于書體的風格流派、意趣氣勢等內(nèi)涵進行賞析。
智永的《題右軍〈樂毅論〉后》是對于一部作品完整賞析的范例,開篇便肯定了王羲之《樂毅論》的書史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樂毅論》者,正書第一?!盵1](P61)繼而論曰:
自蕭、阮之流,莫不臨學。陳天嘉中,人得以獻文帝,帝賜始興王。王作牧境中,既以見示。吾昔聞其妙,今睹其真,閱玩良久,匪朝伊夕。始興薨后,仍屬廢帝。廢帝既歿,又屬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寶愛,陳世諸王,皆求不得。[1](P61)
在引文中,智永梳理了王羲之《樂毅論》的歷史流傳狀態(tài)和相應的社會效應,指出其典范價值。在文章最后,又對其藝術(shù)水準和特點進行評價:
此書留意運工,特盡神妙。其間書誤兩字,不欲點除,遂雌黃治定,然后用筆。陶隱居云:“《大雅吟》、《樂毅論》、《太師箴》等,筆力鮮媚,紙墨精新?!彼寡缘弥?。釋智永記。[1](P61)
智永這里引用了陶弘景的賞析評語,進一步強調(diào)了《樂毅論》清健勁力的特點,贊揚了其靜謐端莊的筆意,是一篇關(guān)于賞析的完整書論。
此外,漢魏六朝時期書論家們對于書法技藝上的筆法、筆意、結(jié)構(gòu)等內(nèi)容均納入作品賞析中。如衛(wèi)恒《四體書勢》云:
宜官后為袁術(shù)將,今巨鹿宋子有《耿球碑》,是術(shù)所立,其書甚工,云是宜官也。[3](P42)
就是贊揚《耿球碑》結(jié)構(gòu)范式整齊、工整利落。又如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第三篇)云:
《太師箴》《大雅吟》,用意甚至,而更成小拘束,乃是書扇題屏風好體。[1](P41)
這是對于名作中的藝術(shù)性的贊揚評鑒,肯定《太師箴》《大雅吟》為書扇屏風作品中的藝術(shù)價值。又如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第二篇)云:
臣昔于馬澄處見逸少正書目錄一卷,澄云:“右軍《勸進》、《洛神賦》諸書十余首,皆作今體,惟《急就篇》二卷,古法緊細。”[1](P39)
上述引文中是從“古質(zhì)今妍說”對于王羲之的《勸進》《洛神賦》《急就篇》等三篇名作進行剖析,認為王羲之的書法造詣既能夠繼承古法,也能夠開創(chuàng)新體。綜上論述,可見漢魏六朝時期對于書法創(chuàng)作要求漸高,鑒賞標準多元,在追求賞心悅目的同時,融入更多有價值的文藝思想,對于審美效應中的新意也多關(guān)注。
三
漢魏六朝時期,人物品藻之風興起,例如,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詩品》、謝赫《古畫品錄》等均造詣頗高,也為同期的書法鑒賞和品評提供了最為直接的學術(shù)基礎,其中,涉及品評的內(nèi)容也由重視“骨相”逐漸偏向于人物的精神風度,人物的風采、韻味、風姿被納入考量范圍。
第一,在鑒賞心態(tài)的書論中,關(guān)于人物品藻的形式,有關(guān)于個人或者相關(guān)書風的判斷品評,但是因為書論家們的各自的審美要求和美學思想不同,所做的評判也言非一端。例如,涉及羊欣的書藝評價有:
欣書見重一時,行草尤善,正乃不稱[1](P21)(王僧虔《論書》)
又有:
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1](P58)(袁昂《古今書評》)
上述兩處引文,分別是王僧虔和袁昂針對羊欣的不同評語。第一處王僧虔對于羊欣的評價非常具體,擅長的書體以及風格論述清晰。至于袁昂的評判則更傾向于抽象概括。這主要是因為書論家們關(guān)于同一人的判定標準并非一致,各自主觀觀照不同、表達相異而產(chǎn)生的不同評語。
第二,在鑒賞品評中出現(xiàn)了明顯的比較評判和高低定位意識,開啟了書家品評之風,影響著后世諸多書家分品或者具有品評理論的著述。其中,梁朝庾肩吾所創(chuàng)作《書品》嚴格按照“九品”的等級,將漢代以至梁的一百二十三位書家分為上、中、下三品,此所謂“大等而三”;每一品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即“小例而九”[4](P335)。是書家分品書論的首要篇章。
上述高低定位的評判是以能夠相對理性地比較批評為基礎,有明顯的高低優(yōu)劣觀念,行文之中類似“亞于”“不減”“過于”“勝”等詞匯廣泛使用。可臚列如下:
亡從祖中書令珉,筆力過于子敬。[1](P19)(王僧虔《論書》)
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學子敬者如畫虎也,學元常者如畫龍也。[1](P36-37)(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
上述兩則材料都是對于人物之間書法藝術(shù)造詣的比較評判。王僧虔和蕭衍均能從時下書風而較,且二人均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品評言論在漢魏六朝具有一定影響力。
第三,在鑒賞形態(tài)的書論中還比較常用類比品評的方式。此類書論在漢魏六朝時期多見,幾乎成為常套。這種表現(xiàn)方式同“比”相近,主要是將品評對象的某種特征以比喻的方法來描述,與當時的人物品藻方式一脈相承。例如,袁昂《古今書評》云:
徐淮南書,如南岡士大夫,徒好尚風范,終不免寒乞。阮研書,如貴胄失品次,叢悴不復排突英賢。王儀同書,如晉安帝,非不處尊位,而都無神明。[1](P58)
鑒于上述引文,均以“某某書,如……”句式排列,采用類比的方法,將品評中所涉獵的人物依次點評。這種富有情趣的品評,經(jīng)常借助自然現(xiàn)象或歷史人物為類比對象,多以排比句式行文,不僅對書家們具有批評意義,還提供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
四
綜上,漢魏六朝品鑒形態(tài)的書論涉及真?zhèn)伪孀R、作品鑒賞和書家品評等三大內(nèi)容,在整體功用上主要偏向于鑒賞功能,這既給后世的鑒賞活動奠定了基本標準和發(fā)展范式,也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據(jù)。首先,其具體功用體現(xiàn)在能夠從批評角度對時下書法理論進一步深化,在《品鑒》中所重視的“古質(zhì)今妍說”“自然說”“筋骨說”等內(nèi)容,不僅為品評優(yōu)劣高下的重要因素,還成為同期理論形態(tài)書論中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其次,關(guān)于真?zhèn)伪嫖龅臅?,在基于實物的基礎上更能客觀地面對藝術(shù)主體,為后世法書作品的考辨留有可考文獻。再次,其中關(guān)于藝術(shù)家品階的篇章,不僅開啟了書法品評之風,還是后世品鑒理論的典范,歷代書學的具體分品、級別名稱上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仍然遵守漢魏六朝時期所形成的品評模式和話語方式。此外,從書論的本體審美性質(zhì)而言,這一時期具有品鑒形態(tài)的書論,緊隨當時的審美要求,在表達方式上較之理論形態(tài)、創(chuàng)作形態(tài)、資料形態(tài)書論更為豐富,少有說教內(nèi)容。在描述鑒賞對象時,語言具有韻律美和意境美,所以這些書論不僅具有鑒賞的功用,還帶給賞析者多方面的審美領悟。
[1](唐)張彥遠輯錄. 法書要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2]孫鳴晨.漢魏六朝書論形態(tài)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北宋)朱長文纂輯,何立民點校.墨池編:上、下[M].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2012.
[4]劉濤. 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責任編輯 薄 剛]
2016-11-15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15ZWB01);哈爾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HSDBSCX2015-05)
孫鳴晨,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詩學。
I206
A
2095-0292(2017)01-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