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慶,趙 君
(1. 長春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2.長春工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漢語單音動詞研究
——以制作義動詞為例
王曉慶1,趙 君2
(1. 長春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2.長春工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制作義動詞是在框架語義學理論指導下,按照詞語的句法語義特點進行的動詞次范疇分類。文章在揭示此類動詞語義特征的基礎上,考察了中介語語料庫中英語母語學習者典型單音制作義動詞混淆的現(xiàn)象,分析了母語遷移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希望有利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與學習。
中介語語料庫;制作義動詞;語義特征;混淆;母語遷移
現(xiàn)代漢語動詞是一個內(nèi)部在句法語義語用等方面都極不平衡的詞類,它們雖然大都具備動詞作為一個詞類的一般特點,學習者學習漢語時,掌握具備動詞共性特點的一般動詞并不太難,但漢語中有許多特殊動詞,這些動詞的句法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往往跟一般動詞不同,學習者如果不了解其句法語義特點就會寫出或說出錯誤的句子[1〗(P111)?,F(xiàn)代漢語單音制作義動詞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動詞小類,其語義框架涉及的名詞性語義成分,以及句法表現(xiàn)等和一般的動詞有所區(qū)別,表現(xiàn)出特殊的地方。本文將考查中介語語料庫中英語母語學習者典型制作義動詞混淆的現(xiàn)象,分析母語遷移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期望有助于加深人們對制作義動詞的認識,并有益于滿足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重需求。
關(guān)于制作義動詞的定義和范圍作者曾做出過相關(guān)研究[2〗(P53),本文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此類動詞的詞匯語義特征和語法語義特征,并著重分析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英語母語者的相關(guān)習得情況。
(一)制作義動詞的詞匯語義特征
詞匯語義特征,是根據(jù)詞典釋義或動詞表示的制作過程的特點或動詞語義框架蘊含的語義成分的特點而得出的語義特征。制作義動詞所帶的成事賓語,是在動詞所表示的動作作用下產(chǎn)生的新事物,動作是其產(chǎn)生的原因或方式。因此,我們認為制作義動詞都具有[+積極使成]的語義特征。制作義動詞在與名詞賓語構(gòu)成述賓詞組時,動詞會受到賓語的影響而使[+積極使成]的語義特征呈現(xiàn)和凸顯出使成方式的具體的語義特征。如有些制作義動詞帶成事賓語在被認知時,對于成事來說是[+使從無到有出現(xiàn)],例如:
裁(裁了一件衣服)纏(纏了一個線團)
繡(繡了一朵花)織(織了一件毛衣)
而有些制作義動詞通過動作使事物發(fā)生化學變化,帶成事賓語在被認知時,相對凸顯的是[+使從舊性質(zhì)轉(zhuǎn)成新性質(zhì)],例如:
熬(熬了一鍋皮凍) 拌(拌了一盤涼菜) 煲(煲了一鍋湯)
有些制作義動詞通過動作使事物發(fā)生物理變化,帶成事賓語在被認知時,相對凸顯的是[+使從舊狀態(tài)轉(zhuǎn)成新狀態(tài)],例如:
紡(紡了一張紗)搟(搟了一碗面條)
碾(碾了一斗米)切(切了一盆肉絲)
(二)制作義動詞的語法語義特征
制作義動詞的語法語義特征,是指制作義動詞在特定的句法格式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義特征,我們具體分析“V+在+NpL+Np”句法格式。
1.對于不同的制作義動詞
一些制作義動詞可以形成“V+了+數(shù)量詞組+Np”和“V+在+NpL+Np”相互變換的格式,例如:“繡了一朵花—繡在衣領(lǐng)上一朵花”這些制作義動詞,它們在邏輯語義上對位置義都有強制性的要求,語義特征記為[+位置義]。有些制作義動詞在邏輯語義上對位置義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但是句法表現(xiàn)上一般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V+了+數(shù)量詞組+Np”和“V+在+NpL+Np”的變換不成立,語義特征為[-位置義]。例如:“梳了一個辮子—梳在頭上一個辮子”具有[+位置義]語義特征的制作義動詞還有以下的句式變換:在衣領(lǐng)上繡了花—把花繡在了衣領(lǐng)上。具有[-位置義]語義特征的制作義動詞以下的句式變換則不成立:在鍋里燉了排骨—*把排骨燉在了鍋里。
2.對于具有[+位置義]的同一制作義動詞
我們具體分析“在+Np L+Vp+Np”句法格式。具有[+位置義]的同一制作義動詞可以組成相似的句法結(jié)構(gòu)“在+NpL+Vp+Np”,例如:“在大衣里縫了口袋/ 在房間里縫了口袋“。但在下面的變換中有的變換成立,有的變換不成立。例如:”在院子里砌了墻—把墻砌在了院子里,在倉庫釀了酒—*把酒釀在了倉庫“。朱德熙先生指出變換成立的相關(guān)條件[3〗(P115)。按照朱德熙先生的說法,變換成立的前后句之間有著互相依存的關(guān)系,“在+Np L”要受到動詞語義特征的限定與制約,與動詞的關(guān)系緊密;變換不成立的,前后句間沒有互相依存的關(guān)系,其中“在+Np L”與動詞的關(guān)系完全是非強制性和自由的。我們把變換成立的制作義動詞記為[+附著義]語義特征,變換不成立的記作[-附著義]語義特征。
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得過程中,如果學習者不了解制作義動詞的這些特殊語義特征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運用它們,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容易出現(xiàn)詞語的誤用和混用,造成近義制作義動詞的偏誤。
英語背景的學習者在習得漢語制作義動詞時,往往受到母語負遷移因素影響[4〗(P128-131)[5](P14),將調(diào)查的偏誤現(xiàn)象分為母語詞義域誤推、母語詞義位誤推和母語詞語義特征誤推等三種偏誤,并進一步對學習者由于母語因素影響形成的這些偏誤的原因加以分析。
(一)母語詞義域誤推
詞語的義域是就詞語義位的搭配范圍而言,母語詞義域誤推是學習者將英語母語詞中相對應詞語的語義范圍,錯誤地推移到漢語制作義動詞上。與漢語制作義動詞相比,這些英語詞的搭配范圍相對寬廣,如果學習者將兩種語言的這些詞語完全等同起來,認為英語詞有的搭配關(guān)系,漢語制作義動詞也有,就會造成制作義動詞搭配范圍擴大化,形成偏誤。如:*其次,把油加在guo里【煮】一會兒讓它稍微熱,然后把雞蛋殼打破,用兩只手在破口用一點點力量慢慢地把它拉開放進油里。(燒) 例子是制作義動詞“煮”和“燒”的誤用,該用“燒”的地方誤用了“煮”,屬于母語詞義域誤推?!盁痹谟⒄Z中對應的詞為cook,英文意思是When you cook food, you prepare it to be eaten by heating it in a particular way, such asbaking or boiling, and when food cooks, it is heated until it is ready to eat。從這樣的詞典釋義可以看得出,學習者習得制作義動詞“燒”后,知道了其與英語的cook(to cook food,such asbaking)相對應,但事實上英語cook 比漢語“燒”多出[ boiling](煮)這個義素,cook的語義搭配范圍要大于“燒”的語義搭配范圍。學生在學習漢語的時候,由于大腦中已經(jīng)有了的母語的完整系統(tǒng),會不自覺地影響到漢語的表達,而忽視了漢語與母語的差異,造成組合搭配關(guān)系不當。
再如制作義動詞“織”和“編 ”的混淆誤用:*棕糖樹的用途很廣,樹葉可以【織】成帽子、筐、sao把。(編)例子是制作義動詞“織”和“編”的誤用,該用“編”的地方誤用了“織”,屬于母語詞義域誤推?!翱棥迸c英語的weave(to make cloth or a carpet by crossing threads over and under each other using a frame or machine called a loom)相對應,但weave還有to form something such as a basket by crossing long plant stems or fibers over and under each other(編造)這個意思。weave的語義范圍相對來說更為寬廣,學習者將英語對應的“編造”義誤推到“織”上。這種母語詞義域誤推跟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解也有關(guān),教師常常會用母語翻譯的方法讓學生理解掌握漢語詞語,一般很少會對漢語詞和英語的對應詞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比較,明確區(qū)分出二者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差異。這種詞語釋義簡單對應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漢英對等詞的概念,在使用漢語制作義動詞時,與其英語對應詞毫無區(qū)分地完全對等起來,把母語中詞的常見搭配關(guān)系順勢推移到漢語中而造成偏誤。
(二)母語詞義位誤推
所謂母語詞義位誤推,是指學習者某個母語詞有多個義位,其中某一個義位與漢語制作義動詞的義位有對應關(guān)系,但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卻容易把母語詞詞義系統(tǒng)中其他的義位也相對應地推移到漢語制作義動詞上,形成母語詞義位誤推現(xiàn)象。例如:*神父會穿黑色袍是在埋葬的時候或者耶穌被【壓】在十字架上的節(jié)日。(釘) 例子是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把漢語制作義動詞“釘”誤用成了其他詞“壓”?!搬敗迸c英語“pin”的義位“to fasten something with a pin”相對應,但“pin”是個多義詞,還有其他義位“to force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stay in a particularplace by putting weight on him, her, or it”,對應的漢語詞是非制作義動詞“壓”。學習者將英語“pin”的相應漢語“壓”義項錯誤地推移到制作義動詞“釘”上。這種偏誤形成的原因有教學環(huán)境上的因素,即一些漢語教材和漢語學習工具書一般采取英漢詞語對譯的方式解釋詞語,把“釘”直接對譯為英語的“pin”,并沒有注明翻譯的是“pin”的哪個義項。出于對母語的依賴,學習者把“pin”的所有義項也當成“釘”的義項,造成上面“釘”使用上的偏誤。
有時候?qū)W習者對于某些制作義動詞,不使用其制作義項,而改用其他意義相似的詞語來表達,這也會導致母語詞義位誤推,只不過是目的語漢語制作義動詞與其近義動詞的詞義誤推。例如:*這個井是我爸爸【造】的。(打)
這里的原因除了母語遷移因素,還與學習者的交際策略有關(guān)。動詞“打”經(jīng)常被看作泛義動詞,使用頻率很高,其義項也比較多,學習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往往回避運用“打(編織義)”的制作義項,而改用意義類似的其他詞如“造”等來表達,因而造成誤用。雖然這種情況不一定都會導致偏誤,也有用對的時候,如具有“攪拌義”的制作義動詞“打”的語例:【攪】完雞蛋,就做最后的材料,什么材料呢?(打)但是因為過多地使用其他詞語來代替“打”,也會人為導致“打”的使用頻率降低,造成詞語使用不平衡的現(xiàn)象,使得中介語語料庫中詞和義項的使用頻率與實際漢語中的不對應,即漢語中實際使用頻率高的詞或義項,在中介語語料庫中使用率未必同樣高。
(三)母語詞語義特征誤推
制作義動詞與英語對應詞在語義特征上存在細微的差別,二者語義內(nèi)部之間可以分析出相同或者相異的最小語義成分。運用語義特征分析法能夠使學習者在習得漢語制作義動詞時把母語英語對應詞的某一語義特征錯誤地推移現(xiàn)象得到很好的解釋。如制作義動詞“切”的偏誤:*將肉【切】成泥狀放入碗中,加入鹽和少許清水一調(diào)成蘸水。(剁)例子中制作義動詞“切”翻譯成cut,而cut和“切”的語義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二者的語義結(jié)構(gòu)式存在差異。比如在[+方式]和[+力度]這兩個義素上它們各自蘊含的指標不一樣,切[方式:向下斷開]+[力度:輕],而cut還蘊含[方式:連續(xù)向下]+[力度:重]這樣的語義特征。學習者認為cut 的所有義素“切”也具有,沒有做正確區(qū)分造成表達錯誤。
再如該用制作義動詞“搗”卻誤用其他相關(guān)近義詞的例子:*我們把鍋弄熱,放油等到油熱時我就把【粉】碎的材料放進去炒。(搗) 例句是制作義動詞“搗”的偏誤,應該用“搗碎”,留學生卻誤用了“粉碎”?!胺鬯椤钡膶~是smash,但smash和“粉碎”的語義特征也是不完全一致,二者的語義結(jié)構(gòu)式存在差異。在[+工具]和[+使成狀態(tài)]這兩個義素上,它們各自蘊含的內(nèi)容不同,smash的語義特征是[+工具:搗碎器]+[+使成狀態(tài):使碎成粉末],而“粉碎”是[+工具:粉碎機]+[+使成狀態(tài):搗爛在一起]。學習者認為smash 的所有義素“搗”也具有,沒有給予正確區(qū)分造成混淆偏誤。
制作義動詞為數(shù)不多,是在框架語義學理論指導下,按照詞語的句法語義特點進行的動詞次范疇分類,有著自身獨特的句法語義特點。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中介語語料庫中,學習者會出現(xiàn)不少不符合語用習慣或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其原因主要來自學習者母語負遷移。有鑒于此,我們揭示了制作義動詞的語義特征,以中介語語料庫中英語背景的學習者典型近義制作義動詞混淆的語誤為例,著重分析了母語遷移因素對混淆造成的影響,希望有益于了解學習者漢語詞匯習得過程以及更加有的放矢地進行漢語詞匯教學。
[1]陳昌來.特殊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4).
[2]王曉慶.制作動詞的句法語義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2(1).
[3]朱德熙.“在黑板上寫字”及相關(guān)句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1).
[4]黃瑞紅.認知心理學視角下第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5]張博.二語學習中母語詞義誤推的類型與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3).
[責任編輯 薄 剛]
2017-02-10
長春大學2016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吉林省教育廳計劃項目“單音節(jié)制作義動詞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223號);吉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字本位視域下對外漢語單音動詞教學改革探究 ”(GH16101)
王曉慶,長春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趙君,長春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文化研究。
H136
A
2095-0292(2017)02-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