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恩
英國紀行
劉金恩
劉金恩
筆名星石,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理事,與妻子李金紅合著散文集《櫻桃紅了》《杏花開了》共70萬字。
旅游是我退休生活的一部分。國內(nèi),我去過好些地方,包括回歸前的香港和澳門,也有很多收獲。因為都是跟團走,來去匆匆,只有幾天或最多十幾天工夫,走馬觀花而已。每個人都在歷史條件和經(jīng)濟制約中生活一輩子,生不逢時者有之,明代著名旅游家徐宏祖(號霞客),一生游覽考察只在國內(nèi);號稱周游列國的孔夫子,也沒有邁出半步國門。我比他們幸運得多,時逢新時代,一個普通老百姓,竟然有條件到社會制度迥然不同的西方國家去看看,自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況且,這一次只去英國,探親加旅游,待的日子稍微長一些,看到、聽到和遇到的人與事也相對多一點。我不愿意在沉默中變態(tài),就在觸景生情里笑逐言開吧。力量在后,追夢在前。于是,記錄了一些我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以饗讀者,也懇求指正批評。
中國人的舌尖文化舉世聞名,七彩斑斕,“酸、苦、辛、咸、甘”五味俱全。粵菜、川菜、上海菜、潮州菜、東北菜……還有各種鹽漬小菜,怎么吃都好吃。到了異國他鄉(xiāng),這西餐也色澤斑斕,干干凈凈,唯乃口味異也,實在讓人“無奈”。
西餐不僅價格昂貴,講究也多。正餐三道:頭盤、主菜、甜品。每人桌前鋪一張餐紙,餐紙右邊放長短刀子各一把、左邊放大小叉子各一把、中間一個空盤。菜品上來,進餐人舞刀揮叉,左手持叉,右手操刀,刀割叉吃,極其嫻熟,讓人眼花繚亂。而我,一輩子使用筷子,眼悟量手拙,怎么操作怎么不得勁兒。
這兒有中餐館和口味近似的中餐館:金塘酒家、榮泰大酒店、中國城大酒店和泰國菜館等,都適合我們的口味。只是不知餐館遠近,搭車費用高,走去找不到道兒。很多時候自己在家做著吃,米面都有,喜歡吃的蔬菜太少,土豆多而便宜,不能一日三餐;韭菜昂貴得驚世駭俗,一斤價約一英鎊。兩種菜品救了我們,一買中國咸菜,二買西生菜。西生菜貌似中國大頭菜,擗開蘸醬吃甜而脆,亦可炒著吃。
因為囊中羞澀,我們輕易不進豪華西餐廳和中菜館,下飯店就在路邊小館子吃西餐中的快餐:三明治、漢堡、炸薯條、仨不為、披薩餅、炸面包等等,不合口味,不吃餓得慌。只有仨不為,面皮里夾的西紅柿片、紅椒絲、黃瓜片、西生菜等蔬菜和薩拉,以及或豬肉或雞肉或牛肉片,吃了還算可口。英國普通老百姓天天這么吃,活得好,吃得也香。這只有一種解釋,口味不同,但各得其所一樣。
英國老百姓生活習慣輕松,節(jié)奏緩慢,在“吃、喝、玩、樂”消閑四品上表現(xiàn)猶甚,卻看不見撲克翻飛,聽不見麻將響聲。工作之余和節(jié)假日,放開肚皮吃喝,敞開胸懷玩樂。愛騎自行車愛跑步的一族,一撥接一撥,在公園路上穿梭似的與你擦肩而過,汗如流水不見間歇。愛逛公園的踏著草地散步、遛狗、倒立、踢球;穿著褲頭的裸男和戴著乳罩的裸女,躺在草地上半天半天地曬太陽……
他們似乎不重視一日三餐,什么時候想吃就吃。小飯店里總是客來客往,食客捧場,生意格外興??;不進飯店的,竟像孩子吃零食,身背掛包,手拿披薩餅、面包片、牛奶、咖啡之類的食物,在路上邊走邊吃,走路吃飯兩不誤。
更喜歡朋友聚餐,三兩個或男或女聚在一起,圍一張餐桌,一人一份,各吃各的,邊吃邊嘮,有說有笑。我身后一桌,幾個男女哇啦哇啦邊吃邊嘮,嘮到興奮時哈哈大笑。他們笑聲與我們的笑聲相似,我忍不住,也不由自主地笑起來,被老伴狠狠推了一把。對面一桌3個男人在邊吃邊嘮,情緒十分友好,吃完了各結各賬,我這才發(fā)現(xiàn)不是一家,勝似一家。西方人下飯店所謂AA制早有耳聞,卻在這里得到目睹。因為他們活在尊嚴里,在他們的理念中,別人請吃是瞧不起自己。餐廳里鬧鬧哄哄,講話聲此起彼伏,卻沒有爭吵斗嘴,更沒有打架的。
也喜歡喝茶,不像我們一壺一壺地泡茶品茶,而是西點陪茶,等于小學生吃間食。我們到丘吉爾家族莊園學吃下午茶那天,茶莊幾十張桌子座無虛席,只有我們是亞洲人。人家滋滋潤潤,吃得津津有味。我們4個人要了一份:兩杯茶水、兩杯茶酒、兩杯咖啡、一杯鮮牛奶、一壺開水,一籠3層3個碟里裝的各式點心和奶油、甜醬等,邊喝邊吃邊嘮。一個半小時,花掉68英鎊,折合人民幣680元。老實說,疼錢也痛胃口??!這也只有一種解釋,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快樂人生一樣。
在英國,我是一個耳聾眼瞎的人,招牌上的字一個不識,兩眼一抹黑,人家哇啦哇啦說話聽不懂,像鴨子聽雷。自己出門不必說找不著道兒,尿急找個衛(wèi)生間都困難。只有親人回家說說話,方覺一絲安慰,空余時間孤獨無限,交流受阻有些頭痛。一次去飯店吃飯,親人到吧臺點菜,坐等時我忽然尿急,就問:“衛(wèi)生間在哪?”老外搖搖頭,我比畫一個動作,他明白了,開臉一笑,把我領到衛(wèi)生間。
那天,我們到服裝店買衣服。站排交款輪到我時,收款女郎笑瞇瞇哇啦一句,我說“聽不懂”,她搖搖頭,馬上做個裝東西的動作,我明白了,便邊比畫邊說“要要要!”她也明白了,把錢輸?shù)绞湛顧C上,等我交款。我看著價格簽把整錢交上,找零是硬幣,我認不準,就把兜里硬幣全部掏出來讓她撿。她撿夠了,把剩下的推給我。然后輸入收款機,打出單據(jù),連同衣服裝進袋子里,雙手交給我。她笑著目送我走,我笑著離開她。改革開放初期,老外到我們家鄉(xiāng)來,拿個漢字條子找我探路,我就把他們領到了目的地。這還是一種解釋,神交可以一樣。
在老家,車也罷人也好,一律右側通行,到了倫敦突然要左側通行,很不習慣。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改也難,許多時候不由自主,初入境時,一出門就走右邊。當?shù)乩习傩斩记娜欢阄叶^,我也沒認識到是個問題。
一次上街遇到尷尬:我與一個大個子老外躲向了,把人家手包碰掉在地上。我急忙彎腰去撿,人家搶先自己拾起,禮貌地對我笑笑走開了。路過的人“觸目不見”,沒人看我的笑話,他們依然匆匆與我擦肩而過。我感到丟面子,回去講給親人聽。親人告訴我,英國法律規(guī)定人車一律左側通行。咱在國內(nèi)是守法戶,到國外更不敢任性了。此后,按這里規(guī)定走路,常了也挺順便,慢慢也就習慣了。
這里的交通秩序靠紅、綠、黃燈控制,沒有交警站崗指揮,也沒有崗樓。英律規(guī)定,行人闖紅燈造成死亡事故,司機無責任,沒人敢隨意闖紅燈。而司機卻能做到,一旦遇到個別人橫穿馬路,一定停車讓行。黃燈閃閃,行進中的機動車必須無條件讓行,強行通過造成死亡事故,司機負全責,行人遇黃燈可以理直氣壯地通過。車風擋玻璃上面一塊鏡子亮著“TAXI”的,是規(guī)格相同的出租車,比一般轎車高半箱,并不搶錢似的在路上拼命。因為沒有地下停車場,機動車都井然有序地停在道路兩側,中間可以運行的路面更窄,司機能做到回車時互相避讓。避讓是文明,更是安全。考取駕照十分嚴格,青島一位50上下的華僑醫(yī)生對我說,他們單位一個人考駕照,幾次沒考上,便動心思拿錢塞給考官??脊贈]有拒絕,把錢收下。這人照常參加考試,還是沒考上。公布成績那天,考官把他找到辦公室說,你給我的錢,已經(jīng)沒收交公,根據(jù)我們對行賄行為的懲罰規(guī)定,3年后你才可以再考。
社會治安穩(wěn)定的最大受益者是普通老百姓。最近,英國毗鄰的德國、比利時和法國,都遭到一系列恐怖事件的威脅。而英國,特殊時期采取特殊手段,倫敦社會治安相對比較穩(wěn)定。我去過倫敦一些人口密集的公園、展館、游樂場、飯館、酒吧、果品超市、服裝店等,都平安無事。
肯辛頓區(qū)高街 (對百姓日常生活最方便街區(qū)的稱謂)瑪莎服裝店,側門正對過道的地鐵站口。上下地鐵的人穿過瑪莎店服裝架之間,進站或出站,里出外進,人來人往,分不出誰是購物,誰是走近路的,給生意帶來一定隱患,商家卻沒有專人巡視,也沒有其他安全防范措施,偷摸或打架或鬧事的沒有。
白金漢宮正面鐵柵欄圍就的偌大廣場,皇家衛(wèi)隊換崗儀式時,圍觀游眾人山人海,一個跟一個,你擠我躲,互謙互讓,一片人頭攢動,都把目光聚焦在衛(wèi)隊上,沒有喧鬧滋事,只有拿手機或攝像機,高高舉過頭頂,插空拍照的。
雙休日夜晚,家家酒吧燈火輝煌,室內(nèi)坐滿,室外道邊站著,邊哇啦哇啦對話,邊手把酒瓶開懷暢飲。喝得晃晃搖搖,大有夜不歸宿之嫌,竟沒有打架斗毆的。
倒是8月3日晚10時30分左右,羅素廣場發(fā)生一起持刀攻擊事件,轟動全市。造成兩名女性和四名男性受傷,其中,一名60多歲女性搶救無效死亡,8月4日有3人出院。據(jù)8月5日英中時報報道:一名19歲年輕人,被警方用電擊槍控制住并拘留。但該年輕人可能有“精神問題”。警方還沒有排除該起事件屬于恐怖襲擊的可能。作為預防措施,當局4日在倫敦,加派警力600名持槍警,總數(shù)達2800人,并敦促公眾“保持冷靜和警惕”,在重要景點和標志性地點,持槍警察實施夜以繼日的巡邏,確保安全。這仍是一種解釋,管理模式不同,穩(wěn)定目的一樣。
責任編輯 王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