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晉陽 劉陽[閩南師范大學,福建 漳州 363000]
張九齡《感遇》詩研究
⊙ 段晉陽 劉陽[閩南師范大學,福建 漳州 363000]
《感遇》詩十二首是張九齡在罷相后寫的一組詠懷詩,表達了非常深沉復雜的人生感受。它在藝術上的特點是:深于比興寄托,有美好珍重的情感質地,意象出于心靈的虛構。
張九齡 感遇詩 比興寄托
張九齡仕歷武后、玄宗兩朝,是開元時期的名相。他為人耿介狷直,疾惡如仇,能以百姓之心為心,在執(zhí)政期間黜偏佞,進賢明,不遺余力地揭露弊政,做了很多有益江山社稷的事情。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貶右丞相,罷知政事,次年又貶為荊州長史。他罷相的原因是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一干勢利小人的讒毀。此后,李林甫等人把持朝政,玩弄權柄,作威作福,唐王朝內部出現(xiàn)巨大的隱憂。熊飛先生說:“張九齡罷相被貶,表面上是他個人政治生涯中的一個重大轉折,實際上是唐代治亂的分水嶺?!薄陡杏觥吩娋褪窃谶@樣的歷史背景下寫成的。
《感遇》是以組詩的形式寫的,共有十二首,在邏輯上并沒有嚴格的次序,都是謫居以來一時觸物興懷聊寄篇詠,并不是像《秋興八首》那樣苦心經(jīng)營、篇章意脈層次井然的作品。雖說如此,十二首詩盡管前后不相屬,各篇在題旨上卻又有緊密、內在的關聯(lián)。這也是很多組詩共同的特點,看似反復凌亂卻又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張九齡的罷相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也是他詩歌發(fā)生轉變的重要節(jié)點。與之前以清談閑遠的筆調狀寫山水神韻判然有別,《感遇》詩中包含了很多深沉復雜的人生感受,有憂時傷世,有郁憤不滿,有懷君戀闕,有憤世嫉俗,有出塵之思。
張九齡的《感遇》詩貫穿著對出處窮達的思考,對人生命運的探問。在這條主線的籠罩下,十二首詩呈現(xiàn)出幾種明顯的主題傾向。
第一類題旨是表現(xiàn)自己孤芳自賞、傲岸不群的情懷和對人世間個人遇與不遇的思考。《感遇》其一、其七是這類詩的代表作?!陡杏觥菲湟煌幸庥谔m葉與桂花,以比興的筆法曲折蘊藉地寫出詩人高潔芬芳、不求人知的品質。蘭葉、桂花是春秋二季最典型的芳草,它們的繁茂美麗出于本心,無待于別人的評判毀譽。這說的是香草不因為無人而不芳的意思。詩歌首二句舉蘭桂以為類,互文性地寫出它們茂盛紛披的生意與體清質潔的品質。三四句點出不求人知之意。五六兩句寫林中美人聞其芬芳而心生愛慕。最后兩句又作一折,重申草木不求人知,自為芳美的本心?!白誀枴薄昂吻蟆北磉_得斬釘截鐵,毫不動容,寫出一種落落不俗,自我珍重的懷抱,讓人頓生敬慕?!陡杏觥菲淦邔Φら倏諔衙蕾|而不遇的命運抱不平,并對遇合的命題做了思考,也含蓄地表現(xiàn)了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郁憤不平?!敖稀薄暗ら佟薄熬G林”單從字面上看就顯得十分溫潤美麗,富有生機。二三句詩人好像唯恐被人誤會,殷勤致意,解釋丹橘的美麗與生意并非地氣所致,乃是自己本來就有經(jīng)冬不凋、高傲貞剛的歲寒之心。五、六句和九、十句寫丹橘有美質而不見用,對此深感不平。七、八兩句感慨命運唯在于所遇,然而遇合之事又虛幻無憑,沒有端倪可尋。這兩首詩立意有相似之處,都表現(xiàn)了美好芳潔的品質。運命系于所遇,然而遇與不遇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非人力所能強。孤高涓潔的品質卻是一種內在的、自足的東西,不會因為遇與不遇而有絲毫改變。我認為,第一首詩更富于超越性,是對遇與不遇的升華。
第二類詩貫穿著強烈的憂生之嗟,在深刻切近的憂患中表明立身處世之道。《感遇》其三、其四、其六、其十二為其代表?!陡杏觥菲淙f人生短暫,生命的變化微妙難知,應該順自然之性命,棄絕無謂的追求。一二句單刀直入地揭示生命自由自得的狀態(tài)。魚游深池,鳥棲高枝,萬物在自然中安頓自己的生命,隨其所適而已。三四句借蜉蝣展開思考。蜉蝣的生命如此短暫,但它們還是那么躁動喧囂,總是汲汲有所求的樣子。由此,詩人進一步思索。人的形魄日日都在消損之中,人永遠走在赴死的途中,然而形神如何變滅,究竟何時化為虛無卻是人自己也難以把握的。所以在詩人看來,楊朱“為其可以左,可以右”的歧路之悲在短促的人生背景下似乎也是無謂的。《感遇》其四借飽涉重險的孤鴻之口殷勤勸誡巢在三株樹的翠鳥收斂鋒芒,避身遠害,說明耀人的才華和煊赫的權勢很容易招惹禍患?!昂I蟻怼币r出鴻鳥歷經(jīng)風波而來的蒼茫孤獨?!安桓翌櫋薄皞纫姟豹q可想見孤鴻驚魂未定,憂讒畏禍之心。翠羽已然很美麗,又巢在神樹之上,竟然還矯矯自立于珍木之巔,層層加碼,寫得驚心動魄,讓讀者都為之捏一把汗。接著,孤鴻以“美服”“高明”譬喻,說明張揚顯露易為人所乘。最后兩句以略帶僥幸的口吻說自己高飛遠引,躲開人世的災禍。這兩首詩純是說理,但是因融入了鮮明的形象而沒有板滯說教之感,虛字的使用得當也為詩歌注入強烈的感慨。《感遇》其六表現(xiàn)了詩人的憂憤之情,說自己懷抱高遠,不屑與小人為伍。白日沉淪,晚風急流營造了一種悲涼慘淡的氛圍,讓人隱約聯(lián)想到唐王朝日益沒落的現(xiàn)實。鴻鵠悲鳴著遠去,不屑于像燕雀那樣在檐楹之間呼朋結伴,茍且偷安。賢士沉淪,群小當?shù)溃娗樵诒济偫袙仐壊偈?,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詩人唯有感慨憂思而已。《感遇》其十二中,詩人在痛苦的掙扎中認識到生命變化的規(guī)律,富貴榮華既不可長久,不如摒棄榮華,棲隱遁世。詩人閉門觀化,憑林結思,今日唯見寒木悲風,日暮鳴蟬,途窮之時,誰能想到它之前曾是葳蕤繁茂,鳳凰翔集的所在。可見盛衰豈有常處,不覺浩思深嗟,不能自已。“所懷”兩句深明往事已矣,仍然流露出深深的不甘和無奈?!岸κ场薄霸葡伞弊允翘烊乐悾娙俗罱K還是幽居獨處,使心靈得以安頓。這四首詩貫注了強烈的憂患感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飄然遠引,出離世情是詩人選擇的解脫之路,但即便如此也無法拂去那深入骨髓的悲傷和憂愁。
第三類題旨是表現(xiàn)詩人擺脫物累、隱逸淡泊的懷抱,以第二首和第五首為代表?!陡杏觥菲涠懺娙丝占殴赂叩那閼?。詩人自謂幽人,“歸獨臥”寫足一片幽意,這是對世情的揚棄。第二句是倒句,意為孤清之懷洗凈了心中郁結的思慮。造語簡凈雋永,頗有一種身心為之滌蕩淘洗的感覺。三四句是說借高飛之鳥傳此孤清之懷。接下來兩句說詩人懷空寂淡泊之心,惜哉天地之至道幾已無人可以體察,寫出詩人獨得道體的欣慰和寂寞。最后兩句說詩人已無意于仕宦的升沉榮辱,但是精誠之心卻無可告慰?!陡杏觥菲湮鍖懺娙丝释麛[脫形累,通達物化的自由境界。數(shù)千里之遠,夢寐之中一夕可至,衾枕之際魂游鄉(xiāng)縣。在“千里”“鄉(xiāng)縣”與“今夕”“衾枕”的相對中,表現(xiàn)出不為形體所拘,來去無礙,自由逍遙的感覺。詩人在詩中極力描述的一種遺落形骸、超然于萬物之表、與物為一的境界,表達了他對自由逍遙的渴慕。
除去深刻豐廣的內容外,《感遇》十二首詩在藝術上有幾個鮮明的特點值得注意。首要的當然是比興寄托的手法。張九齡在盛唐文壇上能夠起衰繼絕,高標獨立的重要原因就是振起被遺棄很久的比興傳統(tǒng),一掃齊梁綿延至初唐的頹靡浮艷之風。對此論者已多,不煩詳敘。應該說明的是,《感遇》雖用比興之法,但其中的“比”不宜一一坐實。例如,蘭葉、桂華、丹橘不應指實為詩人自喻,雙翠鳥、燕雀不應鑿實為小人,游女、美人也不可生硬地與君主對應起來。雖然不能否認它們之間實在有內在的關聯(lián),但這種對號入座的解詩方法把詩歌設定為充滿暗語的謎面,形象只承擔符號的作用而其本身豐美的意蘊卻被閹割掉了。張九齡《感遇》詩的高超之處就在于雖然是寫物卻處處關乎自己,物與人若即若離,水乳交融,毫無比擬的痕跡。這是所有比體詩都致力于追求的藝術高度。其二是張九齡《感遇》詩彌漫著十分美好、珍重的感情品質,使詩歌拔出俗流、格調高遠。蘭葉、桂華本身就足夠美麗、芬芳,這兩個形象在詩的開始就興起讀者美好的情思。佳人得遇方是良辰,而蘭桂卻不求人知,自己的存在與美麗就足成春秋之佳節(jié)。即便有美人愛慕,蘭桂也保持本心,不取媚于人。整首詩都充滿著自珍自愛、自足獨立、孤芳自賞的美好品質。詩人寫對美人的思念則一往情深,纏綿固結,陷溺其中不能自拔。思念則以永日,明知徒勞卻臨風懷之,悠悠難絕。既明相思相見之無望,仍然不改初心,在光陰的流逝中獨自零落。這種往而不復,不計回饋的深情使詩歌超越一般的相思離別呈現(xiàn)出珍重、深沉的感情質地。很多人解《感遇》詩看出了諷喻,真是自淺人觀之,看到的也只是淺意。譏刺諷喻本身就是比較淺薄的感情,與這組《感遇》詩珍重深沉的情感毫不相稱。他們只知道雙翠鳥是諷刺李林甫之流的弄權者,卻看不到詩歌里強烈的憂生之嗟;只知道蜉蝣指蠅營狗茍的小人,卻感受不到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憂思。其次是《感遇》詩中的形象幾乎都是出于虛構。蘭桂、丹橘自不必說,孤鴻、翠鳥只是譬喻的需要,蜉蝣、燕雀充滿象征意味,美人、游女比擬的意味更強。這些意象作為眼前實有景象的意義并不大,它們是詩人意念中的產(chǎn)物,經(jīng)過精心的營構,借以表現(xiàn)心中的情思懷抱。
[1]張九齡撰,熊飛校注.張九齡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作者:段晉陽,閩南師范大學在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劉陽,閩南師范大學在讀教育碩士,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
編輯:趙斌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