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微
(江蘇省常熟市海虞中學 215519)
“學習制作細胞臨時裝片”和“觀察動植物細胞結構”是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八章第一節(jié)“生物體的基本結構”中的內容。這節(jié)內容是學習本章第二節(jié)“細胞的分裂和分化”的基礎,對學生形成“生物間具有統(tǒng)一性”的觀念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通過制作細胞臨時裝片和顯微觀察細胞將為學生以后進一步開展生物學實驗和探究奠定基礎。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①知識目標:在對多種動植物材料進行觀察的基礎上構建重要概念(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動植物細胞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以進行生命活動,植物細胞具有特殊結構,如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②能力目標:學生初步學會臨時裝片的制作,熟練使用顯微鏡,以掌握生物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③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學生經(jīng)歷、體驗學習過程,形成學習方法;在活動中體驗、分析、討論和交流,體會合作的重要性,領會生物科學的研究與思維方法。
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對三維目標的達成尤為關鍵。實踐中發(fā)現(xiàn)教材及教參的教學安排上有些不足之處。首先,教參上建議的課時過少,從而導致教學過程過于倉促,在時間和空間上限制了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其次,教材上實驗活動編排順序不合理,先是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兩種臨時裝片,接著再觀察兩種裝片。初一年級學生初學臨時裝片的制作,很多學生只能勉強做出兩種臨時裝片,課堂上沒有時間再去觀察細胞裝片;或者制作和觀察裝片都是草草了事,這些都造成了課堂效率的低下。
針對“學習制作臨時裝片”和“觀察動植物細胞結構”兩個實驗,筆者嘗試著對教學安排做了調整,增加課時,優(yōu)化實驗流程,以求學生能更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各個目標維度上都能得到進一步地發(fā)展,促進學生的成長。第1課時:①資料分析——軟木塞的秘密;②制作和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結合觀察蠶豆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的結構。第2課時:①制作和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②比較動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總結出細胞的基本結構及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其中,第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2.1 軟木塞的秘密,開啟生物微觀世界 在科學故事情境“軟木塞的秘密”中與學生交流:①哪些科學家對人類發(fā)現(xiàn)和認識細胞起了重要作用?②顯微鏡是物理學中的光學儀器,借助顯微鏡人類才發(fā)現(xiàn)和認識細胞,并提出了細胞理論,由此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可見,細胞的發(fā)現(xiàn)和認識不僅僅歸功于這幾位科學家的工作,同時還與物理學科的發(fā)展密不可分。
借助多媒體課件給學生開啟生物微觀世界,呈現(xiàn)那些不為人知的微觀世界畫面,例如密集的人體的血細胞、外形像石榴種子的梨肉細胞、黃綠色的黃瓜果肉細胞等,在對生物世界美的驚嘆中進入學習。
設計意圖:科學故事和顯微細胞圖片都體現(xiàn)了本節(jié)實驗課的主題,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真實的科學故事讓學生對生物科學產(chǎn)生出崇敬之情,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不同學科發(fā)展間的交叉性。
2.2 學習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 簡要地引導學生學習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學生閱讀教材中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方法,要求他們用表示動作的“字”把7個步驟概括成7字口訣“擦、滴、撕、展、蓋、染、吸”。然后,學生觀看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視頻,教師做適當暫停并提示操作要領:①水滴的大小要合適;②取洋蔥鱗片的內表皮;③加蓋蓋玻片時,鑷子夾住蓋玻片一側的邊緣,將它的另一側先接觸水滴,然后緩慢放平,避免產(chǎn)生過多氣泡;④染色時的吸引需要重復2~3次。
放手讓學生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教師把制作口訣以及上述的4個要領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并在班級里進行巡視,用手機及時拍下學生的操作情況,比如操作規(guī)范準確的、不規(guī)范有錯誤的、實驗桌整潔的、實驗桌臟亂的。
教師引導學生對制作過程和裝片進行點評。把拍攝到的裝片制作場景照片展示出來,讓學生找出制作過程中的常見錯誤,如水滴太小、內表皮連著葉肉等。借助實物投影儀把學生制作的裝片展示出來,幫助學生認識“好的”裝片的標準:材料大小合適、材料厚薄均勻、蓋玻片下水膜完整等,然后要求學生指出其余裝片的不足之處。通過點評活動幫助他們有效記憶這些零碎的技能知識。另外,教師對照片中操作規(guī)范、實驗桌整潔的學生要給予表揚,以帶動所有學生養(yǎng)成嚴謹、規(guī)范的實驗品質。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觀看視頻、制作裝片、找出錯誤這一系列活動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在多種任務驅動下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更好地掌握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操作技能。另外,采用展示和表揚的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規(guī)范、嚴謹?shù)膶嶒炂焚|。
2.3 觀察洋蔥鱗片葉和蠶豆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引導學生復習顯微鏡的操作步驟。教師進行演示,每完成一個步驟,讓學生進行搶答,幫助學生說出顯微鏡的四個主要操作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收鏡。然后幫助學生強化操作細節(jié)。課前把部分顯微鏡的視野調至白亮,部分顯微鏡載物臺面上放上帶有小紅點的透明塑料片,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對光所要求的亮度,并學會判斷觀察對象是否對準通光孔正中央。
采用“問題—實驗—問題”的方式將概念學習和觀察實驗結合起來,以求學生對概念能進行理解性地學習。實驗前先給出問題,要求學生結合實驗和教材資料來回答。問題:①結合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圖(教材圖8-2),你觀察到了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哪些結構?②觀察蠶豆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你認為植物細胞都具有哪些結構?由于光學顯微鏡低倍鏡下觀察細胞的局限性,液泡、細胞膜、葉綠體等結構是不易觀察到的,因此學生在形成植物細胞有關概念時會產(chǎn)生疑惑。教師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失水狀態(tài)下植物細胞的細胞膜和高倍鏡下蠶豆葉表皮中葉綠體的分布,還可以教學生用調暗視野的辦法去找液泡,這些有助于學生準確地建構重要概念:植物細胞一般都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液泡和細胞核,有的細胞還有葉綠體。
介紹生物繪圖的要求,指導學生繪圖。針對學生中出現(xiàn)對照教材繪圖,需要著重強調必須依照觀察到的細胞來繪制,幫助學生養(yǎng)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驗,能增強他們觀察的目的性、專注性和思維性,同時在學生的討論和質疑中,教師能發(fā)現(xiàn)學生概念學習中的困難,進而選擇恰當?shù)姆椒▽崿F(xiàn)原有概念的轉變。
3.1 知識目標維度——注意實驗和概念學習的融合 本節(jié)課的實驗涉及3個重要概念的學習,分別是“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和“植物細胞具有特殊的結構,例如葉綠體和細胞壁”。 教師要避免為實驗而實驗,應圍繞重要概念的學習組織實驗活動,以求學生對概念能進行理解性的學習。采用“問題—實驗—問題”方式組織實驗活動,減少教師對概念的講述,增加師生和生生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在概念學習中有更多的思維參與,能理解性地學習相關概念,避免僅僅記住一些概念名稱和定義。
3.2 技能目標維度——巧借學生的“錯誤”資源 初中生喜歡做實驗,在導課情境下,他們內心興奮又急切地想親眼目睹顯微鏡下的世界,好多學生耐不住性子聽教師長時間的講解,到最后操作時該犯錯的地方還是會犯錯,這種面面俱到地講述法教學,不利于技能目標的有效達成。教師可以利用這種興奮所帶來的能動性,優(yōu)化實驗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促進技能目標的高效達成。講解時簡明扼要地說清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可以結合制作視頻,邊播放邊講解,或者借助實物投影儀,邊演示邊講解。然后放手讓學生去做,期間學生肯定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教師可以巧借學生的錯誤作為教學資源。首先,這些錯誤是課堂中生成的,而不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對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自然更有效。其次,學生樂于給其他同學挑錯,活動中注意力集中,也記住了很多實驗操作中的要點。
3.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維度——精心設計、用心滲透 確定課堂教學活動之后,教師要回過頭來從中找出情感教育的切入點,依據(jù)課標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要求進行設計。以激發(fā)學習興趣為切入點來說,教師不單要在導課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學習興趣,而且要注意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趣味性。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去學習植物細胞部分內容時,不妨用一個流行的廣告來提問學生,“市場上流行的果蔬破壁機可以使果蔬汁營養(yǎng)更全面,它真的那么神奇嗎?”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專注地學習植物細胞的結構。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切入點,例如,學生在低倍顯微鏡下根本沒有觀察到細胞膜,但是在繪圖時有的學生看著圖片去畫細胞膜,這正是情感教育的好機會。教師不妨提出問題“顯微鏡下大家觀察到植物細胞的細胞膜了嗎?”接著展示電子顯微鏡下的植物細胞圖,讓學生分析觀察不到細胞膜的原因,并指出生物繪圖要根據(jù)實際觀察來繪制,來不得半點馬虎、隨意,要讓學生明白“實事求是能產(chǎn)生問題,問題才能帶來新的認識?!边@樣的教育方式比說教更容易讓學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