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巖
學講背景下利用批注訓練學生表達的策略
■陸 巖
實施“學講計劃”以來,越來越多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已經(jīng)能夠做到慢慢放手于學生,這說明老師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生本意識”。其中有一項舉措被廣大一線語文教師所熟練運用——批注式閱讀。
讓學生在批注式閱讀中“過目不忘”。這里所謂的“過目不忘”并不是說要把所有學生培養(yǎng)成神童天才,而是指用一種合適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收獲,當他們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后能有所感悟。許多時候中學生的閱讀都是走馬觀花,對于文章的內容和情感幾乎一問三不知,更不用說細細品味和體會文章中的字字句句了,所以原本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兩大板塊——閱讀與寫作,成為了很多學生和老師的“老大難”。
課堂上老師往往會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圈畫,寫出感想。而教材中也明確提出類似的學習要求: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金蟬脫殼》一文,課后作業(yè)題中就讓學生談談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再如《裝滿昆蟲的衣袋》補充習題中就要求學生寫出“從畫線部分,你體會到了什么?”諸如此類的題目,實際上都是考查學生對于文本的感悟能力。這些和老師課堂教學中進行批注閱讀是相通的。由此可見老師從事批注式閱讀的做法是好的,可是實際的教學中卻顯露出諸多問題:
問題一:批注費時。
自“學講計劃”開展以來,一線老師慢慢意識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會使得課堂格局有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存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的問題。學生自主的課堂以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為主要任務,這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師灌輸式教學是比較耗時的。課堂的時間是個定數(shù),由學生自主批注、組內交流、全班匯報、互相補充、師生點評等環(huán)節(jié)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教學片段,往往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時間上的不夠用,通常可以兩節(jié)課完成的教學內容要三節(jié)課才能完成。
問題二:表達重復。
學生批注完之后進行匯報,不管是組內匯報還是全班匯報,其匯報的相似點太多。一節(jié)好課,教學中要能聽見學生“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也就是說,同學的互助、教師的點撥能把學生引向思維的更深層次,使得學生能將自主學習時沒有發(fā)現(xiàn)的、沒有想到的、無法表達清楚的想法和內容,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這堂課的價值所在。試想:如果一節(jié)課交流或不交流、老師指導或不指導對于學生個體來說沒有任何差別,那么至少這節(jié)課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能否解決這兩大問題,決定了老師批注式閱讀教學是否高效。筆者經(jīng)過仔細查閱文獻、詳細揣摩特級教師的教學實錄,發(fā)現(xiàn)了利用批注訓練學生表達的幾點策略;
語文教材的文本選擇考慮到很多的因素,但是,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卻不能字字深究、句句詳解,因為這樣就會導致課堂上時間的不夠用。尤其是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文本大多篇幅較長,學生關注點比較分散,老師要善于抓住主要問題,引導學生聚焦文本重點。
《夾竹桃》一文是文壇大師季羨林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中既有對夾竹桃美麗的描寫,又有對夾竹桃韌性的贊頌,還描寫了作者面對夾竹桃時所產(chǎn)生的幻想。那么第二課時的教學到底批什么、用哪個問題作為主問題整合教學,就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如果三個方面都平均用力,教學時間顯然不夠,而且相似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疲憊感、厭煩感。有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學時就僅僅抓住“韌性”一詞引導學生寫下感悟,并進行多次完善,這樣教學目標專一,教學重點突出,課堂上學生的批注就會有重點,教學時間也分配的很合理。
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是每一位老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想要節(jié)約課堂上的40分鐘,就要向預習工作要效率。教學不打無準備之仗,高年級的預習不能僅僅滿足于字詞的認讀、文章的疏通,更多的應將預習的重點轉移到對文本的理解上。在拿到一篇新的課文時,作為讀者,一定會有自己的思考;作為學生也一定有自己的關注角度,這些都是可以變成批注先寫在書上的,也就是自主先學。自主先學的效率決定了課堂交流的深度和高度。那么,如何讓學生預習的工作高效一些?這就需要老師能細化預習任務。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更多的看到是老師籠統(tǒng)地布置預習作業(yè),不管哪篇課文,不管什么體裁,都是“預習第幾課”。這樣的作業(yè)對于學生來說從一年級一直做到六年級,怎么會有效果呢?
一位名師在布置《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的預習作業(yè)時,布置了如下預習任務:
1.認讀課后生字,借助生字讀通課文。
2.你從哪里看出法布爾喜愛昆蟲,先寫在相應的詞語旁邊。
3.作者寫了哪幾件事?
這三項預習作業(yè),既包含了對文本字詞的把握,又強調學生預習時對內容的思考,有了這些具體的預習要求,學生在預習工作中就有了明確的目標。課堂上,組織學生組內交流就省下了自主批注的時間,從而直接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與他人交流,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好的課堂一定是有生成的課堂。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層次地思考,完整地表達。特級教師吉春亞老師在《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一課上就對學生做出了示范。在教學中,吉老師提出“嚴監(jiān)生的兩根手指到底想表達什么意思?”學生先是說“嚴監(jiān)生想告訴家人,要吹滅那兩莖燈草。”吉老師及時做出示范,對于前面做出的批注進行串聯(lián),告訴學生“嚴監(jiān)生伸出的兩根手指,在大侄子、二侄子看來是想說兩位親人、兩筆銀子;在奶媽看來,是兩位舅爺。實際上他心里是想的兩莖燈草?!苯處煹氖痉侗硎鼍褪蔷C合了諸多批注點。經(jīng)過吉老師的示范,學生的表達趨于完整。接著吉老師又讓學生試著比較嚴監(jiān)生的頭部的動作,其實就是教師在示范之后,讓學生再次練習,這種潤物于無聲的示范、練習,巧妙地引導學生全面聯(lián)系上下文的批注,并完整表達。實踐證明,學生第二次的批注比第一次有很大的進步,這樣的課堂才有成長的足跡。
做到以上三點,學生在課堂上批注費時、表達重復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少華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