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榮
在民國學界,提起胡適,大家常常會隨口用“我的朋友胡適之”來稱呼他,從這種稱呼里就可以看出胡適的交際與人脈,儼然如《水滸傳》里“原來是宋公明哥哥”。其實,胡適身上還真有點“及時雨”宋公明的影子。宋江樂善好施,所以才得了“及時雨”之美稱。
1962年2月24日,胡適在臺北中央研究院的酒會上心臟病猝發(fā)逝世。一個星期后,林語堂在紐約寫了一篇悼念老友的文章,發(fā)表在1962年4月1日出版的《海外論壇》上。文雖不長,但對胡適有極其崇高的評價,指出胡適無論在“道德文章”“人品學問”上都“足為我輩師表”。
1919年,在清華學校(清華大學的前身)任教的林語堂去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到達美國后。林語堂帶的那點盤纏很快就用光了。無奈之下,林語堂就向胡適求助,拍了一個電報:“能否由尊兄作保向他人借貸一千美元?待我學成歸國償還。”胡適很快寄來一千美元,匯款附言說明這是北京大學給林語堂的工資“預支款”。
在哈佛大學拿到文學碩士學位后,林語堂又去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學位。恰好,清華的獎學金停發(fā)了,林語堂又陷入了經(jīng)濟危機,有了上次胡適的慷慨幫助,林語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胡適,這一次,胡適又給林語堂匯去了一千美元。
后來,林語堂回國,為了“還債”,他回到北京大學,做了英文系教授,好不容易積攢了兩千美元,打算找胡適致謝,順便把這兩千美元的預支款還了。此時,胡適南下,不在北京。林語堂想,反正這錢是胡適出面向北大借的,還給北大也可以。于是,他找到北大校長蔣夢麟。蔣夢麟聽后一頭霧水:“北京大學什么時候支給你兩千美元?我是校長我怎么不知道?”到這時,林語堂才明白,這錢是胡適自己掏腰包的。
受胡適資助的人并不止林語堂一人,臺灣大學畢業(yè)的陳之藩留學美國,連買機票的錢都沒有,胡適知道后,立即從美國給他寄來支票,圓了他的留學夢。當陳之藩有能力還款時,胡適卻說:“其實你不應該這樣急于還此四百元。我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因為我知道我借出的錢總是‘一本萬利,永遠有利息在人間的?!?/p>
“永遠有利息在人間”是胡適一生做人做事的準則。受胡適金錢資助的人很多,比如吳晗、羅爾剛、陳寅恪、李敖等等,胡適堪稱民國的“及時雨”。胡適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的做人做事的“精神利息”卻常留人間。胡適的博學、慷慨、寬容、熱情讓他成了一位不朽的人物!我們了解胡適,更應該學習他,傳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