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麥香
兩種陪伴累與閑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從陪伴開始。家長盡量花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3歲以下的幼兒,更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但是,如何陪伴幼兒卻是擺在家長,尤其是媽媽面前的一道難題。許多家長表示,帶孩子看上去輕松,其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往往一個全職媽媽加上一個保姆才能勉強應付,而且兩個人每天都要累得筋疲力盡。鄧女士就是這樣的全職媽媽。
3年前,生下兒子冬冬之后,鄧女士就辭職做了全職媽媽,每天24小時陪伴孩子。3年下來,鄧女士叫苦不迭。她說:“我每天無時無刻不守在孩子身邊,教他坐、爬、走路、說話、認字、數(shù)數(shù),陪他玩游戲、聽音樂、看動畫片。好不容易等他睡著了,我趕緊做飯、洗衣服、收拾房間。活還沒干完,孩子又醒了,只好繼續(xù)陪他,以此類推,周而復始。我?guī)缀鯖]有休息時間,甚至連睡眠時間都難以保證。我曾經(jīng)請過保姆,可是人家干幾天就辭工了,理由也是太累?!备屶嚺烤趩实氖?,即使她把時間和精力都奉獻出來了,冬冬的成長依然不順利。“我發(fā)現(xiàn),冬冬膽子特別小,一刻也離不開我,與小區(qū)的小朋友也玩不到一塊兒,動不動就哭?!?/p>
柳女士也是一位全職媽媽,但她卻做到了孩子、事業(yè)兩不誤,而且把生活過得輕松自在。“陪孩子累?那是因為方法不對?!彼榻B自己的育兒經(jīng),“孩子滿歲之前,確實需要媽媽貼身照顧,但是滿歲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從滿歲開始,孩子就開始嘗試著自己探索世界了,盡管他的世界很小,但對他意義重大,所以家長必須放手,再貼身照顧就不合適了?!泵刻?,她張羅兒子起床、洗漱、吃飯以后,就坐在電腦前搞自己的服裝設計,兒子則在一旁玩,母子倆各忙各的。兒子有什么需要,她會幫忙,但不會干涉兒子,更不會代勞。“我和兒子都在對方的視線之內(nèi),都放心。我認為,這也是溫馨的陪伴。3年來,我沒有耽誤工作,設計的服裝還獲了兩個省級一等獎、5個輕工業(yè)部的優(yōu)秀獎,當然,賺夠了孩子的奶粉錢?!睂鹤拥某砷L,柳女士很滿意,“兒子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我也要重新去公司上班了。真懷念做全職媽媽的時光!兒子是個陽光小男孩,溫文爾雅,敢作敢為,是小區(qū)里人緣最好的孩子。”
說到有的全職媽媽帶孩子疲于奔命,柳女士嚴肅地說:“我不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媽媽,更不是工作狂。我?guī)Ш⒆?,是不動聲色地陪伴,因為我知道,一個疲憊不堪、毫無個人生活的媽媽不可能帶出平靜、自信的孩子!我?guī)Ш⒆拥姆椒?,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若即若離。我認為這是高質(zhì)量的陪伴?!?/p>
何為高質(zhì)量陪伴
育兒專家周女士接受采訪時,對柳女士的陪伴方法大加贊賞。她說:“家長陪伴孩子是必須的,但一定要講究陪伴的質(zhì)量,只付出時間和精力不追求質(zhì)量,對孩子弊大于利?!彼J為,所謂高質(zhì)量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都快樂、平靜。以此標準來看,鄧女士的陪伴明顯質(zhì)量不高。
“家長不需要時刻照顧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孩子自己玩耍,家長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敝芘窟M一步解釋道,“當然,這里所說的工作,不是上網(wǎng)、煲電話粥等,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比如打掃房間、畫畫、做手工、烘焙糕點等,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家長工作時的狀態(tài)極其重要,如果家長悠閑自在地享受工作本身,孩子就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成為做事專注、快樂、有情趣的人;如果家長手忙腳亂,為完成任務而忙活,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負面影響,成為心神不寧、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人?!?/p>
心理咨詢師李先生從孩子的感知方式角度解析道:“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奇怪,家長對孩子愛答不理怎么會是高質(zhì)量的陪伴呢?事實上,在這樣的陪伴中,孩子表面上沒有注意到家長在做什么,但他卻用靈魂在感知著這種陪伴。正如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huán)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家長在自己旁邊慢悠悠地、滿懷歡喜地干著自己的工作,這種溫馨、這種享受的狀態(tài),會刻印在孩子的腦海中,歷久彌新。家庭只是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家長不應該過多地干涉孩子的生活,不要奢望成為孩子生活的主導。這是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同時暗示孩子尊重家長,雙方是平等、和諧的,充滿正能量。家長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范。這不正是為孩子營造了溫馨的家庭氣氛嗎?”
幼兒教育專家薛女士認為,家長做家務時,可以要求孩子幫忙,讓孩子更多地介入家長的工作。她說:“比如,家長可以要求孩子幫忙掃地、抹桌子,但不必把這些家務活當成工作,而是當成玩耍,相信孩子會很樂意接受。再比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洗襪子、一起包餃子,再配上適當?shù)囊魳泛蛢焊?,這樣的場景不是很快樂嗎?正所謂‘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這樣的高質(zhì)量陪伴都是不動聲色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好處?!?/p>
在這種若即若離的陪伴過程中,如果孩子要求家長參與自己的游戲,家長要不要響應呢?柳女士回答:“當然要響應,還得是興高采烈地響應。但是,家長陪孩子做游戲時,一定要記住自己是陪伴者、跟隨者。許多家長希望通過游戲讓孩子學到某些知識,我認為不必那么著急,在游戲中,孩子自然會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家長應該給孩子真實的生活,應該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p>
兩種陪伴都重要
專家們一致認為,高質(zhì)量的陪伴是所有幼兒都需要的,但高質(zhì)量的陪伴并不排斥傳統(tǒng)意義上的貼身照顧,最好的方式是兩種陪伴有機地結合起來,缺一不可。其重要性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家長的貼身照顧、全身心地陪孩子玩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家長能常年全天候地陪著孩子玩游戲而一直保持平靜喜悅的心情,因為這不是家長真正喜歡的;也就是說,家長不可能整天陪孩子玩游戲而且沉迷其中,除非家長還沒長大,心理上就是一個3歲幼兒。
第二,家長一邊工作一邊陪伴孩子,既是對孩子的陪伴,也是對自己的陪伴,這種方式可以讓家長有更好的心情與孩子相處。家長一邊工作一邊陪伴孩子是輕松愉快的,也是很享受的,在這種情境中,某段時間陪孩子玩游戲也能更專心,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第三,高質(zhì)量的陪伴是孩子真正的需要。當家長陪孩子玩耍時,孩子能學會如何與人合作,也能從家長身上學到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zhì)。當家長在旁邊專心工作時,孩子也有機會學會如何獨自玩耍,這是他陪伴自己的時間。很多孩子一離開家長就無所事事,不知道做什么好,這是家長沒給過孩子機會自己玩耍的緣故。即使孩子因為沒有家長的貼身陪伴而感到無聊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因為孩子偶爾的無聊是必須的,正如家長一樣,每個人都需要一點點無聊的時光,這樣才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可以說,當人無聊的時候,其實是與自己內(nèi)心最接近的時候,也是真正獨立思考的時候。
第四,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接受高質(zhì)量陪伴的孩子更容易擁有真正的自我。如果家長從來不能專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獨的,長大后他可能變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相反,那種家長無時無刻不陪著玩耍的孩子則很難得到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家長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容易被家長所裹挾。在家里,被很多成年人圍著照顧的孩子,成年人的自我緊緊包裹著孩子的自我,這無異于一種扼殺,所以現(xiàn)在我們會看到那么多沒有自我的可憐的孩子。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