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記憶中年的概念,就是年前媽媽大人們沒完沒了地蒸豆包、饅頭、包餃子,炒瓜子,我們排隊去合作社買花生和糖。
從初一開始,各家孩子成幫結(jié)伙去鄰居家拜年,大人們守在家里。還有,家里一來人,我基本上是挨個行禮,動不動還得背遍《木蘭辭》,“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真正的童子功,至今不忘。
那時,院里就是大家庭,我們一幫孩子都去給王大奶磕頭拜年,平時賊厲害動不動還打王嬸、唐山口音的大奶滿臉含笑,一人給一毛壓歲錢。
男人們帶著小孩用玻璃罐頭瓶子自己做冰燈,中間插根蠟燭,有的還用紅紙染上色。夜色里靜靜的白雪連天連地,或掛或立的冰燈芯里搖曳的蠟燭,美極了。
那時沒有電視,收音機都是奢侈品,大家打撲克,聊天、喝茶,困了,就躺在大人身后睡一覺。醒了,就有剛出鍋的餃子熱氣騰騰。
每家都有大盆緩著凍果凍梨凍柿子,尤其是小圓的花蓋梨,酸酸甜甜,不等緩好就下肚了。
一直到初三以后,大家才不互相串門拜年了,也能多睡會懶覺了。外面上學(xué)的工作的都回來了,一直到十五,年氣才漸漸散了。過年,就是吃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穿新襖新衣,見平時難見的外地的哥哥們。真的有物質(zhì)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歡樂。親人相守相聚,沒有那么多的房間,孩子們擠在一起睡,常在被窩里你擠我我擠你,“打”成一片。
那時的過年,真的和親人過,面對面臉對臉,感受到血脈之親,如今過年,是和電視過,和節(jié)目過,和手機過,親人間要借助工具傳情達意,科技肯定是進步了,可以越洋視頻聊天,可總覺得親人都在機器里,身邊連個抓手都沒有。
高興的是現(xiàn)在年禮愿給就給,不給也沒人挑,最近幾年,從給紅包的變成收紅包的了,兒子總能給個大紅包,外甥女等也都給個象征紅包。
想想,不抱怨了,要像媽媽那輩那樣張羅年貨過年,不得累個好歹的。
只要親人相守,年怎么過,都是美的。
其實,別把過年當成負擔,也別鄙視那些認認真真準備年準備“禮”的人土。
最自由最現(xiàn)代的美國人過“年”的勁一點也不比咱們差,每年感恩節(jié)后的“黑色星期五”許多人頭一天就來排隊了。店門一開,跟搶貨差不多。為啥?圖氣氛,圖現(xiàn)場感,還有,圖和家人熙熙攘攘人流中攜手前行的快樂。
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世俗。
別糾結(jié)了,年還要好好過,禮,量力而出。相信多數(shù)人在意的還是團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