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慶 齊俊波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體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閱讀教學應把自主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呢?
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需要教師具有個性化的教學藝術,以此激發(fā)學生潛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風格,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1.自讀展示個性
自讀即自由朗讀,適用于新課文的初讀階段。例如,在教學許地山寫的《落花生》一課,板書課題后,筆者精心設問:“想一想,這究竟是一篇寫什么的文章?”學生帶著這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有的邊讀邊圈點,有的靜心默讀,頓筆沉思,還有的和小組同學分角色朗讀。讀完之后,學生便展開 了 爭 論 :“ 寫 物 ”“ 寫 事 ”“ 寫人”…… 這樣一開課,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真正放開了學生的手腳,學生傾情投入,進而深入探究課文??梢?,初讀課文時的自由朗讀便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展個性。
2.評讀凸顯個性
評讀是個性化朗讀的另一個高潮。針對課文的句、段、篇,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自然而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讀法。對此,我們可以發(fā)動學生互相評價:“大家競相獻計,都來讀一讀,看看誰讀得最好,好在哪里?!比?,執(zhí)教《白鵝》一課時,有個學生說從“它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我一看這姿態(tài),想道:‘好一個高傲的動物!’”中能感受到白鵝的高傲。當這個學生讀完句子后,大家一致認為他沒有讀出白鵝那高傲的姿態(tài)。有的學生建議應重讀“伸長、左顧右盼”等表示動作的詞語,有的學生建議應重讀“好一個”,還有的建議應重讀“高傲”這個關鍵詞,更有學生建議可以邊讀邊做動作。接下來學生就在入情入境的表演讀中感受到了白鵝高傲的姿態(tài)。而在教學描寫白鵝步態(tài)的這一部分時,班里的女生根據(jù)男生讀課文時總愛拖拖拉拉的特點,提出了讓男生讀描寫白鵝步態(tài)的句子,女生讀描寫鴨的步態(tài)的句子。沒想到男生的缺點竟然在這里變成了優(yōu)勢,將鵝的從容不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男女生的對讀也將作者所運用的對比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出來。這樣的教學真正打破了“閱讀教學無不同見解、無思想碰撞的一潭死水”的局面,學生在評讀中體會到了文中語言的意境及作者表達的真情。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嘗試著引導學生經(jīng)歷“求同—求異—再次求同”這三個階段。求同,即分析和感悟文本的價值取向,也就是挖掘文本內(nèi)涵的過程。求同階段的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去分析、感悟文本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其次,在理解文本主題思想的基礎上,體會文本的思想觀點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筆者先引導學生反復地進行“五讀”,即:讀通、讀懂、讀好、讀熟、讀深。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地拾級而上,完成全程閱讀。通過學習,學生已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了父親語言的深刻含義,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而體會作者如何運用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力去表現(xiàn)主題思想,是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教師應深入地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如,課文怎樣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如何以物喻人,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尋味的道理。在體會這些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表現(xiàn)形式或作者表達的思想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便水到渠成了。
在經(jīng)歷了第一階段之后,學生對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觀點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現(xiàn)形式必定會有自己的看法,或贊成或反對。教師可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二度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發(fā)掘出文本所蘊含的價值,實現(xiàn)自我建構,這便是個性化閱讀最關鍵的階段,即求異階段。在教學完《落花生》一課后,教師可讓學生談談自己想要做怎樣的人。經(jīng)歷了第一階段后,受思維定勢的限制,大部分學生表示要做像花生一樣的人,因為花生內(nèi)在秀美,默默奉獻,不圖虛名。“那做蘋果、石榴那樣的人有什么不好呢?”教師可進一步追問。“我愿意做蘋果、石榴那樣既講體面又很實用的人。老師也像蘋果、石榴一樣外表體面,又有學問,這樣的老師我們不是更喜歡嗎?”“我也愿意做一個外表美麗,又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們這個社會同樣需要蘋果、石榴這樣敢于表現(xiàn)自己的人才?!薄囅?,沒有充分的感悟,學生怎能表達出這樣有理有據(jù)的獨特看法呢?
在個性化的解讀中,學生已學會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解決問題,并學會了辯證地分析問題。第三階段再次求同與第一次求同的含義有所不同,第一次求同是探尋文本所表達的意義,而這次求同則是學生在經(jīng)過求異階段的交流討論和體驗感悟之后,對文本思想觀點的重構,它和求異階段往往水乳交融,緊密融合在一起。還以《落花生》一課為例,在求異階段,學生有的選擇要做像花生一樣的人,有的選擇要做像蘋果、石榴那樣的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小小的辯論會,讓學生最終達成共識,無論是花生,還是蘋果、石榴,都對人們有好處,所以做人要做有益于社會的人。在個性化閱讀教學的三個階段中,學生在求異中發(fā)展,在求同中升華,對文本的理解從淺薄逐步走向深刻。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閱讀過程的主體,因此,教師首先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主動權,讓學生走進文本,潛心會文。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可鼓勵學生用批注閱讀法,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用線條符號或簡潔文字加以記錄,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批注,就怎樣批注。而對于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則可以引導學生用感悟閱讀法去理解。教師或以情緒感染、情境創(chuàng)設,或以問題啟發(fā)、自身示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使之感受閱讀材料中的畫面、人物、細節(jié)、情感、思想等,并由此激活他們對已有經(jīng)驗的回顧、相關事物的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進而悟情、悟理、悟人生,實現(xiàn)人格的提升。根據(jù)不同情況可運用聯(lián)系生活感悟、聯(lián)系上下文感悟、調(diào)動積累感悟、激發(fā)想象感悟、抓重點詞語感悟等方法。
比較閱讀法也是一種有效的個性化閱讀方法。一是內(nèi)容的比較。一方面,在學習每一組課文之前都要讓學生閱讀教材目錄,單元導語,整體把握教材的編排,從而提高駕馭教材的水平;另一方面,不同作者相同題材文章的比較閱讀。如寫人的文章可以作為一類進行比較閱讀,寫事的文章同樣可以比較閱讀。二是主題的比較。很多文章表現(xiàn)的主題相同,但同中有異,通過比較閱讀可以使學生加深印象,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在教學完一篇課文后,可運用閱讀反思法讓學生回憶學習的步驟和方法,以此啟發(fā)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梳理和反思,并掌握學習的方法。首先是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正確嗎?還有沒有不同的見解或更有說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換個角度再想想?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深入閱讀。其次是通過合作交流,讓學生發(fā)現(xiàn)他人理解、思維的獨特之處,尋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獲得對課文的正確認識,以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除此之外,對不同的讀物,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瀏覽性概讀、摘錄性選讀、探求性速讀、品味性精讀等閱讀方法進行閱讀。
閱讀的生機與活力來自于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與體驗。教師只有倡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個性化閱讀,讓學生自己思索,自己做主,把自己的觀點置入文本,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