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男奇
帶小米去新疆旅游,南疆豐富多變的地質風貌,吸引著小米。快7歲的小米,明確表達著自己的興趣與欲望,他想體驗沙地摩托(有專人開)。在玩過一次之后,他熱切盼望再來一次。與小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旁邊有個小男孩,不到3歲,他的爸爸媽媽也想要他去體驗一下,可小男孩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央求說不想去。但父母看到男孩退縮的樣子,更加堅定要讓男孩去鍛煉膽量。
于是,我?guī)е∶?,那個爸爸帶著男孩,4個人坐到一輛沙地車里。男孩極不情愿,害怕地想要往外竄,爸爸一邊緊抱著安撫,一邊誘惑說會有多好玩。到達沙丘里面,司機停下來讓大家拍照。小米高興地玩沙子去了。男孩顯然對沙子沒有太多興趣,還沉浸在害怕的情緒里,走在沙子里,就好像是走在泥濘里一樣,渾身不自在。
對比3歲不到的小男孩和快7歲的小米的表現(xiàn),小米已經(jīng)準備好去迎接刺激性的挑戰(zhàn)與速度,渴望并主動提出請求;而那個小男孩完全沒有準備好去體驗超出他接受能力的沙地摩托,他需要的是父母的庇護,他拒絕并央求不做這次體驗。只是,男孩的父母看到的是他的“膽小、害怕”,覺得這是鍛煉勇氣的活動,所以毅然決然地把男孩推出去,讓他迎接挑戰(zhàn)。
我在一旁為男孩心疼,同時也很同情父母,他們好像在盡力做著身為父母該做的事情,卻背道而馳。父母完全陷在要讓孩子早點獨立的想法里,他們看不到孩子的情感需求與求助行為,更不用談尊重、信任、回應孩子的需求了。他們可能更多是不想讓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想盡早消除孩子“膽小害怕”的毛病,卻給孩子制造了新的問題。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鍛煉孩子的膽量,自然是父母的職責所在。如何在過度保護與過早要求之間找到平衡,按照孩子成長的節(jié)奏循序漸進,既不在孩子準備探索世界時阻攔,又不在孩子積攢內力時硬推,就需要父母依憑自己的智慧和判斷,而不是在“應該”與“比較”中亂了陣腳。
我想父母最需要的是真正“看到孩子”,給自己時間,在喧囂浮躁的外部環(huán)境中好好陪伴孩子,觀察孩子的特點與需求,尊重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急于讓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或節(jié)奏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