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紅壤侵蝕地不同人工恢復林對土壤總有機碳和活性有機碳的影響

    2017-02-08 03:05:58朱麗琴黃榮珍段洪浪黃詩華易志強張文鋒
    生態(tài)學報 2017年1期

    朱麗琴,黃榮珍,段洪浪,賈 龍,王 赫,黃詩華,易志強,張文鋒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省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與流域生態(tài)水文重點實驗室, 南昌 330099

    紅壤侵蝕地不同人工恢復林對土壤總有機碳和活性有機碳的影響

    朱麗琴,黃榮珍*,段洪浪,賈 龍,王 赫,黃詩華,易志強,張文鋒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省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與流域生態(tài)水文重點實驗室, 南昌 330099

    土壤有機碳尤其是活性有機碳可快速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質(zhì)量的恢復程度。研究了南方紅壤侵蝕地3種典型人工恢復林(馬尾松與闊葉復層林(Pinusmassoniana-broadleaved multiple layer forest (PB))、木荷與馬尾松混交林(Schimasuperba-Pinusmassonianamixed forest (SP))、闊葉混交林(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BF)))土壤(0—60 cm)總有機碳和不同活性有機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差異。結(jié)果表明:不同恢復林分土壤總有機碳(SOC)含量和有機碳儲量均表現(xiàn)為PB>SP>BF,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土壤表層有機碳富集系數(shù)為0.49—0.55,表明表層土壤具有較高的有機碳恢復水平和保持強度。不同林分土壤易氧化有機碳(ROC)、水溶性有機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變化范圍為0.92—9.17 g/kg、535.89—800.46 mg/kg和27.24—261.31 mg/kg,且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總體以BF較高。土壤活性有機碳分配比例以ROC/SOC最高,DOC/SOC次之,MBC/SOC最低,且隨土層深度的增加,ROC/SOC的值呈逐漸降低趨勢,DOC/SOC的值卻呈逐漸升高趨勢,MBC/SOC(微生物熵)則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不同林分間土壤活性有機碳分配比例以BF最高,表明闊葉混交林更有利于活性碳的積累。因此,對于紅壤侵蝕地森林恢復初期,可適當密植和立體種植,以提高土壤碳儲量和土壤肥力,并在馬尾松等先鋒樹種林分中補植闊葉樹種,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從而有利于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速效養(yǎng)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復。

    人工恢復林;總有機碳;活性有機碳;紅壤

    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區(qū)土地總面積為118萬km2,自然環(huán)境的脆弱性與長期人為破懷的疊加,導致土壤侵蝕嚴重,成為我國僅次于黃土高原的嚴重流失區(qū)域之一,出現(xiàn)了“紅色沙漠”、“光板地”、“白沙崗”等景觀,嚴重威脅著區(qū)域經(jīng)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當?shù)孛癖娚嫔瞽h(huán)境,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進行了以造林種草為主的大規(guī)模生態(tài)恢復工程,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隨之而起,侵蝕地森林恢復后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尤其是土壤有機碳庫變化的研究逐漸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熱點。事實上,森林植被恢復過程是與土壤環(huán)境相適應(yīng)的過程[1],其主要表現(xiàn)在植物凋落物腐化后歸還土壤、根系生長及土壤微生物活動等向土壤提供新的碳源,而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增加可以促進團聚體形成,增加土壤孔隙,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同時,改變土壤膠體狀況,增強土壤吸附作用,改善土壤持水性能和肥力狀況,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土壤環(huán)境在得到相應(yīng)改善的同時,反過來又促進了植被的生長。

    長期以來,衡量土壤肥力狀況的主要指標除了氮、磷、鉀等因素就是土壤有機質(zhì),其中由人為因素或其它干擾所引起的土壤性質(zhì)變化,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需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夠表現(xiàn)出來,而土壤活性有機碳作為土壤中最活躍、周轉(zhuǎn)最快、對環(huán)境變化最敏感的有機碳組分,周轉(zhuǎn)期僅為0.14—2.5a,比土壤有機質(zhì)能夠更快地作出響應(yīng)[2]。同時,土壤活性有機碳組分與土壤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呈顯著正相關(guān),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土壤養(yǎng)分的供應(yīng)水平和肥力的高低[3]。因在土壤中能直接參與生物化學的轉(zhuǎn)化過程,快速地反映土壤質(zhì)量變化,其對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及其生物有效性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有關(guān)土壤活性有機碳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類型、林分結(jié)構(gòu)等方面[4-7],而對于紅壤侵蝕劣地森林恢復后土壤活性有機碳的研究甚少,對于其變化機理和主要影響因素缺乏應(yīng)有的了解。本文以南方紅壤侵蝕地典型人工恢復林(馬尾松與闊葉復層林、木荷與馬尾松混交林和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選取了易氧化有機碳、水溶性有機碳和微生物量碳等3種主要活性有機碳指標,研究其土壤總有機碳和活性有機碳的分布特征及差異,探求有利于侵蝕地活性有機碳快速恢復的植物種類或林分類型,為南方紅壤侵蝕區(qū)地力恢復、植物類型選擇和優(yōu)化配置實踐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及試驗地設(shè)置

    1.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shè)在中國科學院江西省千煙洲紅壤丘陵綜合開發(fā)試驗站(簡稱千煙洲站),位于泰和縣灌溪鎮(zhèn)(115°04′13″E,26°44′48″N),站區(qū)總面積為204 hm2,屬典型紅壤丘陵地貌,海拔高度在100 m左右,相對高差在20—50 m。土壤成土母質(zhì)大多為紅色砂巖、泥巖及砂礫巖等,土壤類型主要為紅壤。該區(qū)光能充足,雨量豐沛,四季分明,年均氣溫為17.9℃,年均降水量為1489 mm,年太陽輻射量為4349 MJ/m2,年均日照為1406 h,無霜期為323 d,屬典型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千煙洲站的原生植被以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由于人類長期開發(fā)和破壞,其原生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在建站初期已退化為灌草叢,且多處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xiàn)土地利用類型以人工林為主,部分為農(nóng)田。各試驗地基本情況見表1。

    馬尾松與闊葉復層林(Pinusmassoniana-broadleaved multiple layer forest (PB)):主要喬木樹種為馬尾松(Pinusmassoniana)、黃瑞木(Adinandramillettii)、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三角槭(Acerbuergerianum)、白櫟(Quercusfabri)。林下植被主要有三葉赤楠(Syzygiumgrijsii)、烏飯樹(Vacciniumbracteatum)、檵木(LoropetalunChinense)、秤星樹(Llexasprella)、淡竹葉(LophatherumgracileBrongn)、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菝葜(SmilacisChinaeRhizoma)、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等。

    木荷與馬尾松混交林(Schimasuperba-Pinusmassonianamixed forest (SP)):主要喬木樹種為木荷(Schimasuperba)和馬尾松。林下植被主要有黃瑞木、青岡櫟(Cyclobalanopsisglauca)、白櫟、檵木、含笑(Micheliafigo)、六月雪(Serissajaponica)、淡竹葉、麥冬(Ophiopogonjaponicus)、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金銀花(LoniceraJaponica)、狗脊蕨、鱗毛蕨(Dryopteris)、鐵線蕨(Adiantumcapillus-veneris)、烏蕨(StenolomachusanumChing)、羊角藤(MorindaumbellataLinn)等。

    闊葉混交林(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BF)):主要喬木樹種為樟樹(Cinnamomumcamphora)、楓香、鵝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厚樸(Magnoliaofficinalis)、青岡櫟。林下植被主要有黃瑞木、石斑木(Rhaphiolepisindica)、香椿(Toonasinensis)、秤星樹、三葉赤楠、深山含笑(Micheliamaudiae)、桂花(Osmanthusfragrans)、檵木、朱砂根(Ardisiacrenata)、麥冬、淡竹葉、芒萁、狗脊蕨、鱗毛蕨、鐵線蕨等。

    表1 試驗地概況

    1.1.2 試驗地設(shè)置

    在紅壤侵蝕地選取馬尾松與闊葉復層林、木荷與馬尾松混交林和闊葉混交林3種典型人工恢復林分,每種林分分別設(shè)立3塊20 m×20 m固定標準地,共9塊。

    1.2 土壤采集與測定方法

    1.2.1 供試土壤

    2014年4月,在每個標準地內(nèi)按“S”型布設(shè)5個取樣點,每個取樣點挖土壤剖面,用自封袋按0—10、10—20、20—40、40—60 cm 4個層次取樣,將5個取樣點相同層次土壤樣品混合均勻后,在室內(nèi)撿去植物殘體及根系等雜物,過2 mm篩,用四分法分成兩份,其中一份鮮土保存在4℃冰箱中,用于水溶性有機碳、微生物量碳的測定,另一份風干研磨過篩,用于總有機碳、易氧化有機碳的測定。

    1.2.2 測定方法

    土壤總有機碳(SOC)采用K2Cr2O7氧化-外加熱法測定[8]。土壤易氧化有機碳(ROC)采用KMnO4氧化比色法測定[9]。土壤水溶性有機碳(DOC)的測定是根據(jù)Chantigny[10]等方法,稍作修改:首先稱取鮮土10 g(過2 mm篩),按土水比1∶10加入100 mL去離子水,封口后在25℃恒溫振蕩器上以200 r/min振蕩30 min,然后用中速定量濾紙過濾,濾液以4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用0.45 μm濾膜進行抽濾,最后用總有機碳/總氮分析儀(multi N/C 3100)測定濾液相應(yīng)濃度。土壤微生物量碳(MBC)采用氯仿熏蒸-硫酸鉀浸提法測定[11],然后用總有機碳/總氮分析儀(multi N/C 3100)測定浸提液有機碳濃度。

    1.3 土壤有機碳儲量計算[12]

    (1)

    式中,SOCs為特定深度下的土壤有機碳儲量(t/hm2);Ci為第i層的土壤有機碳含量(g/kg);ρi為第i層的土壤容重(g/cm3);Ti為第i層的土壤厚度(cm);n為土層數(shù)。

    1.4 數(shù)據(jù)處理

    試驗數(shù)據(jù)為各重復實測值的平均值,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SigmaPlot 10進行制圖,用SPSS 19.0進行方差分析,顯著性水平設(shè)定為0.05。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不同人工恢復林土壤總有機碳含量與儲量垂直分布特征

    土壤有機碳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影響著土壤碳的動態(tài),不同的恢復林分,其分布格局存在一定差異。由圖1可以看出,土壤SOC含量表現(xiàn)為PB>SP>BF;在0—10 cm土層,PB土壤SOC含量(17.53 g/kg)顯著高于BF(14.0 g/kg);在10—20 cm土層,PB土壤SOC含量(11.11 g/kg)分別是SP和BF的1.36和1.58倍,顯著高于其他兩種林分;在20—40 cm土層,各恢復林分間土壤SOC含量差異顯著,其值在4.87—8.03 g/kg之間;在40—60 cm土層,PB、SP土壤SOC含量與BF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且BF土壤SOC含量最低,為3.49 g/kg。大多數(shù)研究顯示針葉林的土壤有機碳含量一般要低于混交林或闊葉林[13-14],然而本研究中以馬尾松為優(yōu)勢樹種的馬尾松與闊葉復層林土壤有機碳含量卻最高,主要原因可能是相對于SP,PB樣地保留密度、灌木層蓋度更高,其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別是SP的1.73倍和1.23倍(表1)。已有研究表明林分密度和植被覆蓋度的不同會引起凋落物量的差異,從而對土壤有機質(zhì)產(chǎn)生顯著影響[15-16],覃勇榮等[17]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土壤有機質(zhì)與植被覆蓋度呈顯著正相關(guān);BF和PB兩者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數(shù)值相近,但PB樣地保留密度卻遠大于BF,是BF的2.11倍,且凋落物量是其1.46倍,凋落物是森林土壤有機質(zhì)的主要來源之一,下滲的水分可將地上凋落物中可溶性物質(zhì)帶入地下,供植物根系吸收,加快凋落物的分解,直接促進了有機碳的增長[15]。土壤有機碳含量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植物群落在時間上的演替和在空間上的分布,由于不同恢復林分間樹種組成、地表植被、生物量的差異,隨著恢復年限的延長,植物生產(chǎn)力、凋落物歸還量以及土壤生物等不斷發(fā)生改變,進而導致土壤有機碳含量存在明顯差異。

    各恢復林分0—60 cm土層土壤有機碳含量加權(quán)平均值在6.20—9.22 g/kg之間。PB、SP和BF土壤0—10、10—20、20—40和40—60 cm的SOC比值分別為1∶0.63∶0.46∶0.33、1∶0.51∶0.41∶0.33和1∶0.50∶0.35∶0.25,該比值可反映SOC的集中趨勢,說明表層土壤聚集有機碳能力更強;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SOC含量逐漸降低,且0—10 cm土層的土壤SOC含量是40—60 cm土層的3.01— 4.02倍,同時各恢復林分之間的差異也逐漸減小。土壤SOC含量隨土層深度增加而降低,這與有機碳源在不同土層間的輸入量有關(guān),凋落物經(jīng)微生物分解轉(zhuǎn)化后所形成的有機物質(zhì)率先進入表層土壤,且從植物根系尤其是細根在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上來看,同樣以表層居多[18],從而使得土壤表層的有機碳含量要明顯高于下層土壤;而深層土壤有機碳主要取決于深根性植物的生長以及上層土壤有機碳向下遷移的狀況,同時也受到微生物和生物擾動作用的影響。

    圖1 不同人工恢復林土壤總有機碳和儲量的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SOC and storage in different artificially restored forests PB:馬尾松與闊葉復層林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multiple layer forest; SP:木荷與馬尾松混交林Schima superba-Pinus massoniana mixed forest ; BF:闊葉混交林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人工恢復林間差異顯著(P <0.05)

    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大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截留碳的能力。由圖1可見,土壤有機碳儲量的變化規(guī)律與土壤總有機碳相似,即不同恢復林分的土壤有機碳儲量在同一土層中均表現(xiàn)為PB>SP>BF。在0—20 cm土層,PB土壤有機碳儲量顯著高于其他兩種林分,比SP高15.72%,比BF高34.15%;在20—40 cm土層,各林分土壤有機碳儲量差異顯著,PB土壤有機碳儲量比SP高22.76%,SP比BF高39.96%;在40—60 cm土層,PB、SP與BF存在顯著性差異,分別比BF高68.42%和59.07%。

    各恢復林分0—60 cm土層土壤有機碳儲量在57.94—87.17 t/hm2之間,其中PB儲量最高,為87.17 t/hm2,其次是SP,為75.54 t/hm2,BF最低,僅57.94 t/hm2。從各恢復林分在不同土層深度的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來看,自上而下呈明顯下降趨勢,且20—40 cm土層的土壤有機碳儲量比0—20 cm土層下降了39.60%—52.84%,40—60 cm土層比20—40 cm土層下降了16.72%—28.17%,表明土壤有機碳儲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層間變化幅度最大,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在逐漸減小,主要是因為土壤有機碳儲量除了受到有機碳含量高低制約外,還與土壤容重有關(guān),后者隨土層深度增加而增大。分析土壤有機碳儲量剖面分布可發(fā)現(xiàn),0—40 cm土層的土壤有機碳儲量占整個0—60 cm土層的76.80%—80.98%,說明不同恢復林分對0—40 cm土層的土壤有機碳儲量有顯著影響。某一層土壤的有機碳儲量與整個土層的有機碳儲量比值稱為有機碳富集系數(shù),該系數(shù)反映了土壤對有機碳保持的強度[12]。PB、SP和BF土壤表層有機碳富集系數(shù)分別為0.49、0.49和0.55,表明闊葉混交林有利于表層有機碳的保持。

    2.2 不同人工恢復林土壤活性有機碳垂直分布特征

    土壤易氧化有機碳在有機碳組分中周轉(zhuǎn)最快[19],可在土壤全碳變化前反映土壤碳的微小變化,常作為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的敏感性指標[20]。由圖2可看出,BF土壤ROC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兩種恢復林分,其 0—10、10—20、20—40、40—60 cm土層的ROC含量分別為9.17、4.32、2.74 g/kg和1.39,是PB的2.53、2.09、2.09、1.51倍,是SP的1.97、2.21、1.88、1.31倍,而PB與SP差異不顯著。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ROC含量均呈逐漸降低的趨勢,且不同土層間差異較明顯,PB、SP和BF表層(0—10 cm)土壤ROC含量分別是底層(40—60 cm)的3.94、4.41、6.62倍。

    圖2 不同人工恢復林土壤活性有機碳的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artificially restored forests

    土壤水溶性有機碳是指土壤樣品在室溫及天然pH條件下能溶于水相且通過0.45μm微孔濾膜的有機組分[21],是微生物自身生長及生物分解過程中的主要物質(zhì)和能量來源[22],Yano等[23]研究發(fā)現(xiàn)在森林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可直接吸收和利用的DOC約有12.1%—40.3%。在自然狀態(tài)下,土壤DOC遷移性性較強,因此能直接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土壤營養(yǎng)元素的有效性及流動性。由圖2可看出,不同恢復林分同一土層土壤DOC含量大小順序均表現(xiàn)為SP>BF>PB,且SP土壤DOC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兩種林分,在不同土層(自上而下)分別是PB的1.26、1.41、1.42、1.35倍,是BF的1.22、1.22、1.27、1.32倍,而PB與SP差異不顯著。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各恢復林分土壤DOC含量大致呈下降的趨勢,但各土層間下降幅度不大,PB、SP和BF 0—60 cm土層土壤DOC含量變化范圍分別為535.89—632.96 mg/kg、728.94—800.46 mg/kg和550.93—658.18 mg/kg,其底層(40—60 cm)比表層(0—10 cm)DOC含量分別下降了14.52%、8.93%和16.29%。這與靳世蕊[24]研究的綏化地區(qū)森林土壤DOC平均含量為297.6 mg/kg相差較大,可能是由于該區(qū)處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年均氣溫高、降雨量大,有機質(zhì)分解和淋溶作用更強烈;同時,土壤團聚體易受到破壞,使其包裹的小分子物質(zhì)發(fā)生解聚,也促進了水溶性有機碳的釋放。

    土壤微生物作為分解者,是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為活躍、極為重要的部分,它對合成土壤腐殖質(zhì),增加土壤有機物質(zhì),改善土壤物理結(jié)構(gòu),促進土壤物質(zhì)循環(huán)和能量轉(zhuǎn)化具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微生物量碳是土壤中細菌、真菌及微動物體內(nèi)所含的有機碳,是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強弱和有機質(zhì)分解過程的重要生物學指標,可表征土壤質(zhì)量的總體狀況。由圖2可看出,不同恢復林分同一土層土壤MBC含量大小順序均表現(xiàn)為BF>PB>SP,且BF土壤MBC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兩種林分,在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層分別為261.31、135.72、79.02和56.74 mg/kg,是PB的1.83、1.80、1.55、1.17倍,是SP的2.14、2.36、1.97、2.08倍,而PB與SP差異不顯著。本研究中MBC含量變化范圍在27.24—261.31 mg/kg之間,與何友軍等[25]研究的湖南省不同林地土壤MBC含量相比,不到其1/3;趙彤等[26]研究的黃土丘陵區(qū)人工喬木林土壤MBC含量下限為267.76 mg/kg,表明研究區(qū)紅壤侵蝕地各恢復林分土壤MBC含量偏低。該試驗地在恢復前原生植被被完全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表土沖刷殆盡,導致有機營養(yǎng)物質(zhì)大量流失,嚴重影響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經(jīng)過30a的恢復,雖然森林覆蓋率有了大幅度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結(jié)構(gòu)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與侵蝕退化前的原生植被(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的土壤相比,其土壤結(jié)構(gòu)和功能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要達到亞熱帶地帶性森林的土壤功能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后續(xù)進一步的管護。各恢復林分土壤MBC含量在土壤剖面中的變化趨勢與ROC和DOC相同,即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10—20 cm土層MBC含量比0—10 cm土層下降了47.05%—52.88%,20—40 cm土層比10—20 cm土層下降了30.22%—41.78%,40—60 cm土層比20—40 cm土層下降了4.93%—32.05%,表明土壤MBC含量下降幅度也在逐漸減小。

    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總體以BF較高、PB較低,后者枯落物層中含有大量馬尾松針葉,而針葉中因含較多樹脂和蠟質(zhì)等物質(zhì),分解相對緩慢,致使有機碳的補給緩慢;而前者枯落物層分解較快,新鮮有機物質(zhì)的輸入能夠刺激細菌、真菌和多糖的產(chǎn)生,使土壤顆粒間的凝聚力增加[27],從而為土壤微生物創(chuàng)造更有利的繁殖場所和條件,微生物的生長又促進根系的代謝和分泌,使有機碳的輸入量增大,便于活性碳的積累。由研究結(jié)果也可看出,土壤活性有機碳組分含量與SOC含量在不同恢復林分間的分布規(guī)律并不一致,主要是因為活性有機碳含量除了依賴于SOC含量外,還取決于林地自身的微環(huán)境,包括凋落物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根系狀況及土壤理化性質(zhì)等。各恢復林分土壤ROC、DOC和MBC含量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以0—10 cm土層含量最高,這與土壤總有機碳隨土層深度的變化趨勢相同,均存在表聚現(xiàn)象。在土壤上層,凋落物集中、植物細根分布較多,光照更加充足,通氣狀況更加理想,微環(huán)境更加適宜好氧微生物的生長,隨著土層的加深,土壤容重增加,有機質(zhì)含量下降,地下生物量也逐漸減小,致使上層土壤的活性有機碳含量大大高于下層土壤。

    不同活性有機碳組分在土壤剖面中垂直遞減的幅度不盡相同,PB、SP和BF 40—60 cm土層ROC含量比0—10 cm土層分別下降了74.64%、77.35%和84.89%,DOC含量分別下降了14.52%、8.93%和16.29%,MBC含量分別下降了66.09%、77.65%和78.29%,而3種林分土壤SOC含量在40—60 cm土層比0—10 cm土層分別下降了66.81%、67.15%和75.10%,可見ROC和MBC兩種活性有機碳含量下降幅度較SOC更大,DOC含量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變化幅度則較小,這與土壤SOC含量在土壤剖面的垂直變化有關(guān)。此外,DOC含量除了取決于SOC含量,還受土壤黏粒吸附作用的影響,下層土壤黏粒含量較高,吸附作用較強,對有機碳具有更好的保護作用。

    2.3 不同人工恢復林土壤活性有機碳占總有機碳的比例

    土壤活性有機碳占總有機碳的比例比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更能反映土壤有機碳庫的活性狀況。從圖3可看出,土壤ROC分配比例最高,變化范圍為15.81%—65.50%,且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ROC/SOC的值呈逐漸降低趨勢;3種恢復林分的土壤ROC分配比例以BF最高,在0—10、10—20、20—40、40—60 cm土層分別為65.50%、61.54%、56.26%、39.83%,是SP相應(yīng)土層的2.25、2.57、2.52、1.14倍,是PB的3.17、3.30、3.45、2.52倍。

    土壤DOC分配比例變化范圍為3.61%—15.79%,與Yano等[23]研究的12.1%—40.3%、吳萍萍[28]等研究的0.23%—0.39%的結(jié)果不一致。在Yano等[23]研究中,研究對象為天然再生混合闊葉林,經(jīng)過長期定量施肥等管理,土壤性狀得到很大改善,而本試驗地恢復期間并未施肥、疏枝,在前期僅以砍伐灌木和雜草等方式進行撫育管理。在吳萍萍[28]等研究中,土壤類型為白土,該區(qū)域白土表層土壤粘粒含量少,底層粘化現(xiàn)象明顯,加之土壤養(yǎng)分含量較低,有機質(zhì)匱乏,致使活性有機碳分配比例整體偏低。DOC/SOC的值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這可能是由于DOC隨土壤水分的下滲而向下層土壤淋溶、遷移的緣故,同時也說明深層土壤有機碳較上層土壤受到更好的保護、穩(wěn)定性更強。

    土壤MBC分配比例也稱微生物熵,可表征有機碳對微生物量碳的轉(zhuǎn)化效率,是評價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和質(zhì)量的有效指標。微生物熵越大,說明微生物對土壤碳庫的利用效率越高,可更好的改善土壤的質(zhì)量狀況[29]。供試土壤的微生物熵值較低,變化范圍僅為0.52%—1.93%,遠小于肖燁[29]等研究的1.27%—5.94%,主要是該侵蝕地在前期恢復中,地上植物生長較快,使地上生物量迅速增加,且消耗了土壤中大量碳、氮等元素,造成了在恢復30年時微生物熵的值仍然偏低。事實上,微生物熵的變化也是植物群落結(jié)構(gòu)與土壤性質(zhì)綜合影響的結(jié)果[30],隨著恢復年限的延長,其值將會保持在一個相對較穩(wěn)定的水平。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微生物熵在SP中呈降低趨勢,在PB和BF中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但總體呈下降趨勢,這與王棣等[31]研究的秦嶺典型林分MBC含量在土壤剖面上的變化相似。從不同恢復林分來看,BF微生物熵仍然大于其他兩種林分,在不同土層分別是SP的2.45—3.14倍,是PB的1.96—2.85倍,表明闊葉混交林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積累。

    圖3 不同人工恢復林土壤活性有機碳組分占總有機碳的比例Fig.3 Percentages of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omponents to total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artificially restored forests

    本研究中土壤不同活性有機碳組分分配比例以ROC/SOC最高,這與肖燁[29]等研究的易氧化有機碳占總有機碳的比例大于水溶性碳和微生物量碳的結(jié)果一致。土壤ROC/SOC和MBC/SOC的值在3種恢復林分中均以BF最高,且BF土壤ROC/SOC的值在0—10 cm土層達到65.5%,遠遠高于其他兩種林分,說明闊葉混交林土壤有機碳的活性更強,被氧化和礦化的潛力也更大;而BF土壤DOC/SOC的值在0—10 cm和10—20 cm土層略低于SP,但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層比后者增加的更快,表明闊葉混交林可以提高土壤有機碳的活性,更有利于活性碳的積累,從而為生物體供應(yīng)更多的有效碳。

    從不同土層土壤活性有機碳占總有機碳比例的變化趨勢來看,與活性有機碳含量變化趨勢并不一致,說明土壤活性有機碳分配比例對不同恢復林分并沒有較大的敏感性,從而也證明了活性有機碳具有復雜多變性,其中的變化過程還需做更深入的研究。在森林恢復過程中,隨著歸還土壤的物質(zhì)增多,土壤有機碳在增加,其活性成分和非活性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從土壤活性有機碳的分配比例來看,活性碳只是土壤總有機碳的一部分,用于滿足植被自身生長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碳是以非活性的形態(tài)作為潛在物質(zhì)儲存在土壤中。由于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的影響因素眾多,在一定條件下,土壤非活性有機碳與活性有機碳可能會相互轉(zhuǎn)變。

    3 結(jié)論

    紅壤侵蝕地經(jīng)過30a的森林恢復,雖然林木的生長逐漸趨于成熟,但土壤有機碳水平依然較低、有機碳的恢復主要集中在0—20 cm表層,顯示出土壤養(yǎng)分恢復緩慢,要達到亞熱帶地帶性森林的土壤肥力和功能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加強后續(xù)的管理和維護。在不同的人工恢復林中,馬尾松與闊葉復層林土壤碳儲量更高,而闊葉混交林則更有利于土壤活性碳的積累,因此,對于紅壤侵蝕退化地森林恢復初期,可適當密植和立體種植,以提高土壤碳儲量和土地肥力,并在馬尾松等先鋒樹種林分中補植闊葉樹種,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從而有利于土壤速效養(yǎng)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復。

    [1] 趙世偉. 黃土高原子午嶺植被恢復下土壤有機碳—結(jié)構(gòu)—水分環(huán)境演變特征[D]. 西安: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2012.

    [2] Laik R, Kumar K, Das D K, Chaturvedi O P. Labile soil organic matter pools in a calciorthent after 18 years of afforestation by different plantations.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9, 42(2): 71- 78.

    [3] Scott E E, Rothstein D E. The dynamic exchang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percolating through six diverse soil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4, 69(1): 83- 92.

    [4] Don A, Schumacher J, Freibauer A. Impact of tropical land-use chang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a meta-analysi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1, 17(4): 1658- 1670.

    [5] Billings? S A.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and land use change at a grassland/forest ecoton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6, 38(38): 2934- 2943.

    [6] 張宏, 黃懿梅, 安韶山, 邢肖毅. 黃土高原森林帶植被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機碳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3): 65- 70, 77- 77.

    [7] 孫偉軍, 方晰, 項文化, 張仕吉, 李勝藍. 湘中丘陵區(qū)不同演替階段森林土壤活性有機碳庫特征. 生態(tài)學報, 2013, 33(24): 7765- 7773.

    [8] 國家林業(yè)局. LY/T 1237—1999 森林土壤有機質(zhì)的測定及碳氮比的計算.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1999.

    [9] Lefroy R D B, Blair G J, Strong W M.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with cropping as measured by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nd13C natural isotope abundance. Plant and Soil, 1993, 155- 166(1): 399- 402.

    [10] Chantigny M H, Curtin D, Beare M H, Greenfield L G.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water-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and ammonium production in mineral soi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10, 74(2): 517- 524.

    [11] 李振高, 駱永明, 滕應(yīng). 土壤與環(huán)境微生物研究法.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8.

    [12] 蘭宇, Asshraf M I, 韓曉日, 楊勁峰, 吳正超, 王月, 李娜. 長期施肥對棕壤有機碳儲量及固碳速率的影響.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6, 36(1): 264- 270.

    [13] 趙山山. 溫帶森林土壤有機碳特征初步研究[D]. 哈爾濱: 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3.

    [14] 耿玉清, 余新曉, 岳永杰, 李金海, 張國楨, 劉松. 北京山地針葉林與闊葉林土壤活性有機碳庫的研究.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9, 31(5): 19- 24.

    [15] 張海東, 于東升, 王寧, 史學正, 宋正姍, 顧成軍. 植被恢復過程中侵蝕紅壤有機質(zhì)變化研究. 土壤, 2013, 45(5): 856- 861.

    [16] Paul K I, Polglase P J, Nyakuengama J G, Khanna P K. Change in soil carbon following afforestatio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168(1): 241- 257.

    [17] 覃勇榮, 王燕, 劉旭輝, 徐金強. 馬尾松對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土壤有機質(zhì)的影響.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09, 25(5): 104- 109.

    [18] 蘇紀帥, 程積民, 高陽, 仇智虎, 曹懷清. 寧夏大羅山4種主要植被類型的細根生物量.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3, 24(3): 626- 632.

    [19] Zou X M, Ruan H H, Fu Y, Yang X D, Sha L Q. Estimating 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and potential turnover rates using a sequential fumigation-incubation procedur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5, 37(10): 1923- 1928.

    [20] 林曉東, 漆智平, 唐樹梅, 孟磊. 海南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機碳和輕組碳含量初探. 熱帶作物學報, 2012, 33(1): 171- 177.

    [21] 李潔, 盛浩, 周萍, 張楊珠. 湘東丘陵區(qū)不同類型土壤活性碳組分的剖面分布與差異.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3, 22(11): 1780- 1784.

    [22] 陳曉琳. 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區(qū)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觀位置對活性有機碳的影響研究[D]. 長沙: 湖南大學, 2012.

    [23] Yano Y, McDowell W H, Kinner N. Quantification of biodegradabl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soil solution with flow-through bioreactor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8, 62(6): 1556- 1564.

    [24] 靳世蕊. 利用方式對土壤水溶性有機物紫外光譜特性影響評價[D]. 哈爾濱: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 2014.

    [25] 何友軍, 王清奎, 汪思龍, 于小軍.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其與土壤養(yǎng)分的關(guān)系.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06, 17(12): 2292- 2296.

    [26] 趙彤, 閆浩, 蔣躍利, 黃懿梅, 安韶山. 黃土丘陵區(qū)植被類型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響. 生態(tài)學報, 2013, 33(18): 5615- 5622.

    [27] Erktan A, Cécillon L, Graf F, Roumet C, Legout C, Rey F. Increase i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long a Mediterranean successional gradient in severely eroded gully bed ecosystems: combined effects of soil, root traits and plant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Plant and Soil, 2016, 398(1/2): 121- 137.

    [28] 吳萍萍, 王家嘉, 李錄久. 白土活性有機碳組分對不同施肥措施的響應(yīng). 生態(tài)學雜志, 2015, 34(12): 3474- 3479.

    [29] 肖燁, 黃志剛, 武海濤, 呂憲國. 三江平原不同濕地類型土壤活性有機碳組分及含量差異. 生態(tài)學報, 2015, 35(23): 7625- 7633.

    [30] 楊寧, 鄒冬升, 楊滿元, 雷玉蘭, 林仲桂, 付美云, 宋光桃. 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熵的變化. 水土保持通報, 2014, 34(5): 39- 43.

    [31] 王棣, 耿增超, 佘雕, 和文祥, 侯琳. 秦嶺典型林分土壤活性有機碳及碳儲量垂直分布特征.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4, 25(6): 1569- 1577.

    Effects of artificially restored fores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active organic carbon in eroded red soil

    ZHU Liqin, HUANG Rongzhen*, DUAN Honglang, JIA Long, WANG He, HUANG Shihua, YI Zhiqiang, ZHANG Wenfeng

    NanchangInstituteofTechnology,JiangxiKeyLaboratoryofDegradedEcosystemRestorationandWatershedEcohydrology,Nanchang330099,China

    Measur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especially active organic carbon, can be used to quickly evaluate the recovery of soil fertility and quality. Therefore, we performed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otal and active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layers (0—60 cm) of eroded red soil in three typical artificially restored forests, i.e.,Pinusmassoniana-broadleaved multiple layer forest (PB),Schimasuperba-Pinusmassonianamixed forest (SP),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BF). The SOC and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different forest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and were ranked as follows: PB > SP > BF. The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s of surface SOC ranged from 0.49 to 0.55,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urface soil had a high capacity to recover and maintain organic carbon. Soil 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RO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were calculated as 0.92—9.17 g/kg, 535.89—800.46 mg/kg, and 27.24—261.31 mg/kg, respectively, exhibiting reductions with the increasing soil depth. The content of active organic carbon was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BF; and ROC constituted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active organic carbon (i.e., ROC/SOC), followed by DOC (i.e., DOC/SOC), whereas MBC accounted for the smallest proportion (i.e., MBC/SOC). As soil depth increased, ROC/SOC and DOC/SOC exhibited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trends, respectively, whereas MBC/SOC (microorganism entropy) varied erratically. The allocation to ROC/SOC was higher in the BF than in the other two forest types, which suggested that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is pron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active organic carbon. Therefore, we could develop dense planting and stereoscopic planting techniques to use at early stages of forest rest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rbon density and fertility of degraded red soil, and broad-leaved species could be planted into pioneer coniferous forests, such as those dominated byPinusmassoniana,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activ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herefore, facilitate the recovery of available nutrients and soil function.

    artificially restored forest; total organic carbon; active organic carbon; red soil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1160179);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51BAB204033);江西省水利廳科技資助項目(KT201546); 江西省高?!笆濉彼帘3峙c荒漠化防治重點學科培育基金資助項目

    2016- 07- 30;

    2016- 11- 04

    10.5846/stxb201607301560

    *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huangrz@nit.edu.cn

    朱麗琴,黃榮珍,段洪浪,賈龍,王赫,黃詩華,易志強,張文鋒.紅壤侵蝕地不同人工恢復林對土壤總有機碳和活性有機碳的影響.生態(tài)學報,2017,37(1):249- 257.

    Zhu L Q, Huang R Z, Duan H L, Jia L, Wang H, Huang S H, Yi Z Q, Zhang W F.Effects of artificially restored fores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active organic carbon in eroded red soil.Acta Ecologica Sinica,2017,37(1):249- 257.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020|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 国产亚洲av嫩草精品影院| 免费看日本二区|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一区二区|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svipshipincom国产片| 国产精品亚洲av一区麻豆| 美女高潮的动态|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熟女电影av网| 免费av毛片视频| 夜夜爽天天搞|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男插女下体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av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av在线|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二区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深爱激情五月婷婷| 国产亚洲欧美98|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乱码| 91久久精品电影网|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777|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天堂动漫精品|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蜜桃|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欧美精品欧美久久欧美|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臀色熟女| 麻豆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看黄色毛片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色吧在线观看| 一本一本综合久久|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freesex| 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看|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一区二区| 99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av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x7x7x7水蜜桃| 国产探花极品一区二区| 草草在线视频免费看| 色播亚洲综合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v下载方式 | 精品熟女少妇八av免费久了|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在线视频色国产色|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 成熟少妇高潮喷水视频|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黄片小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末码| 国产高清三级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有码在线看|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免费看十八禁软件| 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 身体一侧抽搐|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好看av亚洲va欧美ⅴa在|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免费观看在线| 午夜激情欧美在线|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www日本黄色视频网| 亚洲av第一区精品v没综合| 午夜福利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国产私拍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免费观看| 窝窝影院91人妻| 免费在线观看影片大全网站|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熟女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一个人看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吃奶| 久久久精品大字幕| 成人国产一区最新在线观看| 亚洲av一区综合| 婷婷丁香在线五月| av天堂中文字幕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不卡| 别揉我奶头~嗯~啊~动态视频|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在线| 观看美女的网站|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三级男女做爰猛烈吃奶摸视频|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色精品久久人妻99蜜桃| 国产色婷婷99|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免费版| 日本免费a在线| 老司机福利观看| 深夜精品福利| x7x7x7水蜜桃| 色老头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天天线|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国产在视频线在精品|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19禁男女啪啪无遮挡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蜜桃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一区二区| 长腿黑丝高跟| 桃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瑟瑟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黄片|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毛片| 婷婷亚洲欧美|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黄色片子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99久播| 一级黄片播放器| 无限看片的ww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合色在线| 一进一出好大好爽视频|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久久99| 变态另类成人亚洲欧美熟女|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在线观看 |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有码 亚洲区| 桃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成年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日韩 在线 免费|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老司机福利观看|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女生性感内裤真人,穿戴方法视频|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在线播放无遮挡|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 99riav亚洲国产免费|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午夜免费男女啪啪视频观看 | 亚洲第一电影网av|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二区| 嫁个100分男人电影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母亲3免费完整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电影网av|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 欧美成人a在线观看|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最后的刺客免费高清国语| 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影| 欧美成狂野欧美在线观看|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小说| 亚洲真实伦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巨大hd| 日韩大尺度精品在线看网址| av欧美777| 午夜免费激情av|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本一本综合久久|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黄色日韩在线| 免费大片18禁| 最新美女视频免费是黄的| 成人国产一区最新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欧美绝顶高潮抽搐喷水| 色综合站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内射极品少妇av片p| 久久中文看片网| 在线观看免费午夜福利视频|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婷婷丁香在线五月|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有码在线看| 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男人天堂|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高清激情床上av|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成人永久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有码 亚洲区|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www.www免费av| 国产亚洲精品av在线| 国产精品一及| 一卡2卡三卡四卡精品乱码亚洲|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电影| 黑人欧美特级aaaaaa片|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三级毛片av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看吧| 最近视频中文字幕2019在线8| 国产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91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蜜月 |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 白带黄色成豆腐渣|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内地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成人国产一区最新在线观看| 一本久久中文字幕|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在线观看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欧美绝顶高潮抽搐喷水| 乱人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亚洲av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国内少妇激情av| 老汉色av国产亚洲站长工具| 婷婷丁香在线五月| 日韩免费av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手机成人av网站| 亚洲熟妇熟女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高清观看| 他把我摸到了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午夜福利|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视频| 欧美黑人巨大hd| 国产熟女xx|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久久99| 91字幕亚洲|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不下载黄p国产 | 搡老熟女国产l中国老女人| 99久久精品热视频|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99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 国产不卡一卡二|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毛片| 又粗又爽又猛毛片免费看| 一本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免费看美女性在线毛片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久大av|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久久99|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二区| 美女 人体艺术 gogo|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精品网址| 日本免费a在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美女黄网站色视频|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黄片视频| 在线看三级毛片| 久久久久久人人人人人|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青草久久国产| 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久 | 亚洲真实伦在线观看| 别揉我奶头~嗯~啊~动态视频|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乱人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无遮挡|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国产成人福利小说|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男女那种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高潮喷水抽搐中文字幕| 国产高清videossex| 欧美av亚洲av综合av国产av|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在线观看午夜福利视频| 麻豆成人av在线观看| 岛国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欧美zozozo另类| 无限看片的www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国产高清三级在线| 国产成年人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大码av|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影| 校园春色视频在线观看|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火全软件 |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 www日本在线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少妇的逼水好多| 亚洲国产欧美人成| 美女被艹到高潮喷水动态| 五月玫瑰六月丁香|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www.9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高清桃花| 午夜两性在线视频|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 亚洲最大成人中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电影| 91在线观看av| 99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国内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www| 久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人人妻人人看人人澡|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v观看视频| 综合色av麻豆| 搡老熟女国产l中国老女人|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一级毛片女人18水好多| 天堂动漫精品|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av成人av|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黄色录像|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90打野战视频偷拍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窝窝影院91人妻| 亚洲18禁久久av| 国产成人av激情在线播放|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网站|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99精品在免费线老司机午夜| 久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www| 观看美女的网站|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夜夜爽天天搞| 欧美三级亚洲精品|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男人舔奶头视频| 两人在一起打扑克的视频| 国产三级中文精品|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91av网一区二区| 老司机福利观看| av国产免费在线观看| 一卡2卡三卡四卡精品乱码亚洲| 五月伊人婷婷丁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www日本黄色视频网| 亚洲avbb在线观看| avwww免费|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黄片|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天天添夜夜摸| 老司机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我要搜黄色片|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不卡| 母亲3免费完整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观看| 午夜老司机福利剧场|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91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成人午夜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a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性色avwww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黄片免| 久久午夜亚洲精品久久| 亚洲 国产 在线|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无卡精品| 亚洲第一电影网av|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香蕉久久夜色| 夜夜爽天天搞| 身体一侧抽搐|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日本与韩国留学比较| 特大巨黑吊av在线直播| 美女黄网站色视频|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视频| 免费看美女性在线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98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亚洲欧美日韩东京热|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二区| 老鸭窝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一进一出抽搐gif免费好疼| 黄色片一级片一级黄色片|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 非洲黑人性xxxx精品又粗又长| 国产三级中文精品| 午夜福利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美女高潮喷水抽搐中文字幕| 国产av麻豆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 99精品在免费线老司机午夜| 免费大片18禁|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国产淫片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另类| 欧美一级毛片孕妇|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一区综合| av天堂中文字幕网|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亚洲成人精品中文字幕电影| 亚洲第一电影网av|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特大巨黑吊av在线直播| 88av欧美| 一本综合久久免费| 夜夜爽天天搞|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欧美中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香蕉av资源在线| 美女被艹到高潮喷水动态|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电影| 国产老妇女一区| bbb黄色大片| 亚洲自拍偷在线| 国产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熟妇熟女久久| 免费看光身美女| 男插女下体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高潮美女av|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欧美最黄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两性在线视频| 黄色片一级片一级黄色片| 亚洲欧美日韩无卡精品| 男女那种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国产美女午夜福利|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蜜豆| 中文在线观看免费www的网站|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天天一区二区日本电影三级| 一本一本综合久久| 美女大奶头视频| 久久人妻av系列| 天天添夜夜摸| 亚洲av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香蕉精品热| 少妇人妻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一及| 在线观看舔阴道视频|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蜜桃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在线十欧美十亚洲十日本专区| 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网站照片| 久久久久久人人人人人|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 色噜噜av男人的天堂激情| 久久久精品大字幕| 亚洲av第一区精品v没综合| 欧美日韩黄片免|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香蕉av资源在线| 国产熟女xx| 嫁个100分男人电影在线观看| 又粗又爽又猛毛片免费看|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熟女人妻在线|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黄色片一级片一级黄色片| eeuss影院久久| 国产激情欧美一区二区| 丝袜美腿在线中文|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下载| svipshipincom国产片|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男人和女人高潮做爰伦理|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欧美区成人在线视频| e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99久久精品热视频| 欧美日本视频|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亚洲av成人不卡在线观看播放网| 一卡2卡三卡四卡精品乱码亚洲| 波多野结衣高清作品|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亚洲人与动物交配视频| 99久久精品热视频| 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三级在线| 狠狠狠狠99中文字幕| 身体一侧抽搐|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少妇高潮的动态图|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影| 少妇的逼水好多| 国产成人影院久久av|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欧美在线一区亚洲|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二区国产| 熟女少妇亚洲综合色aaa.|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蜜臀| 搡老熟女国产l中国老女人| 十八禁人妻一区二区| 午夜免费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熟女少妇亚洲综合色aaa.|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不卡|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人成电影免费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天天线|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视频| 久久久久国内视频| 国产av在哪里看|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99久久无色码亚洲精品果冻|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鲁大|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淫秽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美女| 99久国产av精品|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亚洲 欧美 日韩 在线 免费|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熟女人妻在线| 身体一侧抽搐| 高清在线国产一区| 久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三级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在线二视频| 亚洲av一区综合| 91字幕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