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付宇
部首教學對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意義
唐付宇
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里的一個難點,而傳統(tǒng)的教學法又是以“詞本位”教授漢字,這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缺點。部首教學作為漢字教學的輔助工具,重在解決留學生認讀漢字難的問題。本文從著重介紹了漢字部首教學的作用和漢字教學的方法,強調部首教學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 漢字 部首
“部首”一詞自東漢至今沒有一個統(tǒng)一而明確的定義,數(shù)量也有所不同。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歸納在一起稱為部,每部把共同所從的形旁字列在開頭,這個字就稱之為部首,《說文》總結歸納了有540個部。隨著時代的推移,后人對其增減改易,南朝顧野王編纂《玉篇》改動較少。而明代時期的梅膺祚《字匯》則改動最大,它從部首到正文全改成楷體字形,后來《康熙詞典》、《辭?!?、《辭源》都沿襲了《字匯》?,F(xiàn)在人們對于部首的定義各執(zhí)己見,《現(xiàn)代漢語》(黃、廖)對于“部首”條的解釋是:“字書中各部的首字,具有字形歸類作用?!薄缎氯A字典》對“部首”條的定義是:“具有字形歸類作用的偏旁,是字書中各部的首字?!苯鼛啄赀€有些學者如李恩江(1993)認為:“部首是字書編撰中使用的概念,若干個字共有某一結構成分,則歸為一部,編書時就讓共有的結構成分打頭,因稱部首?!笨偨Y知,不管部首定義如何的變化,我們認為它必須涵蓋以下三個基本特點:(1)部首的適用范圍。(2)部首的本質。(3)部首的屬性。若是沒有以上三特點就不能正確概括部首。部首可以說是漢字的“身份證”,按照相同的部首將它們安排在一起,有助于漢字教學。因此,我們必須把部首研究透徹。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是教學的難點。很多初級水平的學生在面對漢字時常常產(chǎn)生畏懼的心理,有時止步于初級的口語水平。就連中高級水平的學生,在漢字書寫方面也時常犯難。尤其是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就更加的困難,他們被如圖畫般抽象的漢字弄得不知所措,對于筆順筆畫概念更是模糊不清。對掌握不了漢字的書寫,不明白漢字意思的學生來說,只能算是淺嘗輒止,不能說真正學會了漢語。
留學生在習得漢字時所產(chǎn)生的偏誤可分為語音偏誤和書寫偏誤,在這里我們僅以部件的角度分析漢字習得偏誤。
首先,部件的替換產(chǎn)生的偏誤。有些義符在意義上沒有多大的聯(lián)系,可是它們在形狀上相近、相似。這便給學生帶來麻煩,留學生經(jīng)常把形近的部件任意替換。常見的部件有:冫、氵、廣、廠、土、王、日、目、月等。這些部件形狀相似只是筆畫有增減,可是部件所表示的意義即義符的表義功能完全不同,學生不了解就會在書寫時產(chǎn)生錯誤。有些義符在意義上有聯(lián)系,往往留學生會把義符相近的部件進行改換。例如,義符為“走、辶、足,艸、竹”。在書寫漢字時,會把“花簇”寫成“花艸族”等。
其次,部件的減少和增加。主要指書寫漢字時減少某個漢字的義符和增加某個漢字的義符。例如,木桌(桌)椅、驚(奇)忄奇、言高(告)訴等等。這是受上下文的影響而導致義符的增加。城保(堡)、導(致)至、力(歷)史、氣(汽)車等。造成這種偏誤不是受上下文影響而是因為漢字的形狀比較難記導致的。
最后,部件的變形和錯位也是造成漢字偏誤的原因。什么是部件的變形?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一些漢字部件十分像英文或其他文字的形狀??上攵跁鴮憹h字時就會把留學生母語文字帶到漢字上來。如部件口寫成〇、部件耳寫成β等。另外,在左右結構中的漢字容易被錯亂。如明寫成月日等。
綜上漢字的習得偏誤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對部件、偏旁、部首的含義用法不清楚。
(一)從漢字筆畫、結構入手
筆畫是漢字的最小結構單位,是漢字的基本元素。在對外漢字教學中也應從漢字的筆畫教起,化解漢字難的矛盾。在對外漢字教學領域中筆畫分類比較復雜,各著作基本堅持“基本筆畫+派生筆畫”的原則。但總的來說基本筆畫有六種,它們是“橫、豎、撇、點、捺、提”。
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筆畫教學應遵循的原則是,首先教授學生基本的簡單的筆畫,再教復雜的派生筆畫。例如,筆畫“爿”是復雜筆畫,不可能在學生初級階段教他們,只能先教筆畫簡單、筆畫數(shù)少的。其次,我們還要幫助學生注意區(qū)分一些相似的筆畫。例如,“亻”與“彳”兩者很相似,但所組合的漢字意義差別很大,甚至會出現(xiàn)書寫上的錯誤。最后,筆畫在漢字中的位置也是漢字教學的重點。例如,“平撇”一般出現(xiàn)在漢字上方,“短撇”則出現(xiàn)漢字的左上方。
漢字的間架結構是指漢字各部分的大小,以及漢字筆畫部件的組合規(guī)律。學習漢字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漢字難的矛盾,可以把漢字分解幾個部分,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筆畫、部件、偏旁、部首感念,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把握漢字。
(二)培養(yǎng)漢字部件、偏旁、部首意識
部件是漢字形體構成的基本單位。部件比筆畫高一層次,一般由多個筆畫構成部件。在對外漢字教學中,我們可以從部件的“表形”、“表義”、“表音”來認識部件。
1.漢字的構成是有層次的不是雜亂的排列,一層一層的直到最后的部件。例如,“湖”,它是左中右結構,“氵”、“古”、“月”分別按照部件組合規(guī)律排成,假如學生記住漢字組合規(guī)律就不會把“月”放在“氵”和“古”之間了。
2.表義部件具有字義的提示作用。例如,留學生看到“木”這個部件,就應該知道與之相關的漢字的意義。
3.表音部件具有提示語音作用。漢字的這一特點減輕留學生認讀漢字的記憶量。直接提示:例如,“湖、鐺、呼”。間接提示:例如“燈、屬、拍、版、究、符”。
偏旁就是構成合體字的基本單位。一個合體字通常情況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組成。例如,“打”字的偏旁為“扌”、“丁”兩個。在我們的對外漢字教學中,偏旁有助于學生區(qū)別漢字,即相同的偏旁因排列組合的不同可以形成不一樣的漢字。
部首的提出源于漢字工具書發(fā)展。部首是一字之首,用于查字典。部首把成千上萬的漢字按一定意義分門別類。部首大多取自形聲字的形旁,形旁給予全字意義。例如,“水”部的字都是跟水有關系,且多居于漢字的左側,“火”部的字都與火有關。
(三)解析漢字部首的文化內涵
漢字博大精深,在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承載了許多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就是漢字記錄的意義,其中同一部首的不同漢字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果留學生掌握了漢字部首背后的文化內涵,不僅對學習漢字有幫助,而且還了解了中國文化。下面我就用幾個實例簡單說明部首的文化內涵。
示部的文化內涵。“神、社、祖”等字都是示部示部所蘊含的是祭祀文化。祭祀對象分為神祗和名人祖先,神,本是天上的雷電,從示,申聲,是萬物變化的主宰。社,表示土地大神,今天我們所說的城隍就是社了。祖,祖先也,這個且是象形字表示男性,具有繁衍后代的意義。
女部的文化內涵。女在造字之初并沒有男尊女卑的文化內涵,只是在后來男性地位的突出,女性的地位下降才出現(xiàn)性別歧視。甲骨文中,“女”字形象地描述一個女子端坐的樣子,顯示出女子的陰柔之美。
在對外漢字教學中,我們根據(jù)部首有字形歸類、“同形同宗”的特點,可以使大部分漢字都能夠按類理解和識記,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熟帶生,成批識字。
(一)能夠較快的讓學習者記住形體,加深對字義的理解和記憶。
學生在學習漢字時,會遇見聲符相同而義符不同的漢字。例如這組留學生常見的漢字“請、情、清”可能覺得有些復雜且字義也易混淆。如果之前學過有關部首的知識就比較容易區(qū)分三者的意義?!摆?、忄、氵”分別作“請、情、清”的義符,而“青”是它們的聲符??梢钥闯鐾ㄟ^部首很容易區(qū)別它們的字義,記住它們的字形,同時對這組漢字的字形字義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正確使用漢字,少寫錯別字。
漢字從低級到高級進行排列組合。首先點線構成筆畫,筆畫形成部件,筆畫部件構成漢字。不同的筆畫、部件構成漢字,而筆畫的增減也會形成不同的漢字。這樣漢字在書寫時容易出現(xiàn)錯字別字,如果我們學習了部首知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錯字別字的發(fā)生。例如部首“冫、氵”、“亻、彳”、“丬、爿”等,若是學生知道這些部首意義和演變過程,就能正確使用漢字,少些錯別字。
(三)區(qū)別多義、同音等漢字。
漢字由于引申的緣故,一詞多義現(xiàn)象比比皆是。對于一詞多義只能通過分析部首才可以辨析本義和引申義。例如“信”的意思是“言語真實”、“憑證”、“消息”等。用部首分析“信”的形體,它是由部首“亻”和部件“言”組成,顧名思義“人應該有信”。我們可知“信”的其他意義都是由本義引申而來的。區(qū)別多音字就容易多了。把握義符、音符就能輕易辨析,同音字的音符相同但是義符不同,根據(jù)義符的具體含義就可以辨別了。
部首教學的提出有利于補充漢字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把繁多的漢字化整為零,將復雜漢字輕松掌握,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盡管目前部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地位不是很高,但部首教學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部首教學利用的好,可以幫助留學生更好的學習漢字,提高留學生對漢字學習的信心,降低漢字的畏難情緒,更好的促進漢語的學習。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增訂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1
[3]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4]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7.8.1
[5]邵瑛.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M].未知.清末
[6]崔永華.漢字部件和對外漢字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1997年第三期
[7]彭澤潤,李葆嘉.語言理論.[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介紹:唐付宇,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