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晶張海霞曲婷婷
(哈爾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哈爾濱 150070)
霉菌及霉菌毒素對玉米的危害及防控對策和建議
徐 晶1張海霞1曲婷婷1
(哈爾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哈爾濱 150070)
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糧食后,降低了糧食的使用價值,影響其食用安全性,危及使用者的健康。主要闡述了霉菌及其霉菌毒素的特點、玉米受其污染的現狀及預防的對策和建議。
玉米;霉菌;霉菌毒素
霉菌是一種多細胞微生物,其繁殖下代通過種子或孢子的形式。霉菌孢子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爛植物中。土壤中的霉菌孢子經由空氣、水及昆蟲傳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觸到破裂的種子,孢子迅速潛發(fā),便可明顯看見發(fā)霉的現象。這些霉菌繁衍起來會產生更多的孢子去感染其他種子。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谷物或飼料上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有毒二次代謝產物,毒素在谷物的生產過程、飼料的制造、貯存及運輸過程皆可產生。對畜禽造成很大危害的便是由霉菌產生的霉菌毒素。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4種霉菌屬所產生;曲霉菌屬(主要分泌黃曲霉毒素、儲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屬(主要分泌桔霉素等)、麥角菌屬(主要分泌麥角毒素)、梭菌屬(主要分泌嘔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300種霉菌毒素被分離和鑒定出來,上述的幾種毒素即為現今普遍認識的8種主要毒素。所有的霉菌毒素生物及化學特性皆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原料將產生不同的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看不見摸不著,無嗅無味。即使那些看上去的“好”糧食,也可能存在霉菌毒素污染。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調查,世界上每年有25%的糧食受到已確認的霉菌毒素的污染。這些霉菌毒素可以通過被污染的谷物、飼料和由這些飼料喂養(yǎng)的動物所提供的動物性食品(奶、肉、蛋)進入我們的食物鏈。
許多霉菌不僅在儲藏過程中可以感染谷物,而且在谷物生長期間就會感染谷物。玉米是主要的飼料原料,無論在田間還是倉儲都更容易被霉菌感染,因此,玉米的廣泛應用決定了霉菌毒素的危害具有普遍性。
原料中是否含有霉菌毒素,很多情況下很難從感官上判斷,除非他們已經發(fā)生了顏色、氣味等變化,因為有些谷物在未收獲前就已經感染了霉菌,還有些霉菌毒素是以共軛鍵結合的化合物,常規(guī)方法根本無法檢測出來,具有隱蔽性。
據調查,飼料中玉米赤霉烯酮達1mg/kg以上引起豬假發(fā)情、直腸脫落;單端孢霉毒素達3mg/kg可降低蛋雞采食量;黃曲霉毒素達200ug/kg以上造成哺乳仔豬拉稀、奶質不符合要求等,400ug/kg以上肝臟損傷。
霉菌毒素的特點是不能被動物自身代謝而排出體外,因此畜禽只要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飼料后,毒素通過血液循環(huán)到達機體的各個器官組織,哪怕是極其微量,通過日積月累的蓄積,也可達到中度劑量而對畜禽產生危害。
霉變飼料原料中存在多種霉菌毒素,他們協(xié)同作用對動物健康和生產性能造成的危害遠比單一霉菌毒素的危害大得多。
霉變飼料原料經常同時存在多種霉菌毒素,使豬在霉菌毒素中毒時臨床癥狀更為復雜,特別是當有細菌性因素和病毒性因素存在的情況下尤為突出,因而臨床上它們混合感染引起豬中毒的診斷變得更為困難。
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糧食后,不僅降低了糧食的使用價值,當污染嚴重時,還會對糧食的食用安全性造成嚴重的不利的影響,危及使用者的健康[1]。玉米在田間生長、收割、儲運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感染霉菌,大多數霉菌適宜的環(huán)境為溫度25~30℃之間,相對濕度在80~95%。玉米等飼料原料需要常溫儲存,相對濕度應控制在70%以下,水分不應超12%[2]。
2014年黑龍江省局部地區(qū)出現玉米霉變超標的現象,部分地趴糧霉變率在5~15%之間,保存不當的甚至更高。原因是當年黑龍江省前期雨量大,接踵而至的是持續(xù)降雪,物流條件極差,黑龍江玉米外流阻力較大因此糧源多困在農戶手中,由于保管不利,在后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霉變現象。
2016年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對東北三省玉米霉變情況調研報告指出,玉米霉變率總體較高,吉林高于其他省區(qū),分析原因可能在于:(1)秋季降溫慢于黑龍江省,較高的溫度導致籽粒霉變;(2)今年秋季多雨,收獲前田間玉米穗腐病發(fā)生較為嚴重;(3)籽粒含水量明顯高于遼寧和內蒙古兩省(區(qū)),導致儲藏期霉變的可能性增大。黑龍江省籽粒含水量較高,但霉變率較低,主要是因為12.4%農戶采取烘干措施,減少了霉變的發(fā)生。2016年黑龍江省籽粒含水量較高,但霉變率較低,主要是因為12.4%農戶采取烘干措施,減少了霉變的發(fā)生。
杜妮(2015)研究表明[3],沒有絕對安全的樣品(所有受檢樣品均檢測出霉菌毒素),且多種霉菌毒素共存現象很普遍,高達96.48%的詞料及原料受到2種及以上。龔阿瓊等[4]從2015年玉米樣品霉菌毒素檢測結果來看,南北方三種毒素污染情況差異明顯,南方區(qū)域由于氣溫和雨水的環(huán)境因素,三種毒素的檢出率和超標率均高于北方區(qū)域;從9月份玉米收割季為分界點,黃曲霉毒素在儲藏前期檢出率和超標率均最高,而玉米赤霉烯酮則隨著玉米儲藏時間增加,檢出數量也逐漸增多,嘔吐毒素的超標率也從0增加6.1%。
周建川[5]在2016年中國飼料和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調查報告中指出,調查樣品中霉菌毒素陽性平均值反映了毒素污染的嚴重程度,意味著引起危害的大小。研究表明,2016年新收獲的玉米中黃曲霉毒素有升高的趨勢,并且在檢測過程中發(fā)現東北地區(qū)的玉米黃曲霉毒素的含量低,而河南部分地區(qū)玉米黃曲霉毒素含量高。玉米種玉米赤霉烯酮的超標率為4.35%。
當前多數玉米品種不適宜機械收獲籽粒,強行收籽粒不但破碎損率高,若沒有現代烘干和儲藏設施,容易造成霉變率上升。因此,農業(yè)管理部門要密切監(jiān)測玉米籽粒的含水量和霉變率,指導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玉米水分含量是引起霉變的一個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當玉米中水分含量超過15%時,可導致霉菌大量生長繁殖。要嚴格控制玉米的水分含量在12.5%以下,霉菌即不易繁殖。因此,把水分控制在安全線以下是最簡便易行的防霉方法。
選育早熟、耐密、抗逆品種;加強品種管理,避免越區(qū)種植;建議農戶選擇低于當地活動積溫200℃以上的較早熟品種,種子管理部門應對種子經銷商和種業(yè)公司進行技術指導和規(guī)范化管理。
采用不同作物輪作制度、種植時防蟲和防倒伏、采用適當的收獲方法從田間開始防霉,從源頭防控可大大降低作物被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加強作物收獲和儲運管理:去凈苞葉、玉米須,將被蟲害侵蝕的虛尖去掉,保證玉米穗的凈度;挑出青穗、病穗、爛穗,防止發(fā)生霉爛;盡量避免蟲咬、鼠啃、破損等;在玉米穗上棧子或碼趟子前將玉米穗攤晾,進行后熟,降低含水量。
推廣標準化儲藏和烘干后儲糧方式,引導農戶儲糧由露天堆放改為科學儲藏。建立收儲糧監(jiān)測預警機制。通過氣象信息綜合分析、成熟期調研、預判和測定籽粒含水率,對專業(yè)合作社、種糧大戶及收糧儲糧企業(yè)提前發(fā)布參考信息.
農作物霉菌毒素污染具有普遍性、隱蔽性、微量性、蓄積性、協(xié)同性等特點,霉變玉米對畜禽產生巨大危害,霉變玉米及畜禽產品中的霉菌毒素殘留給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對此各地政府部門應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和減少霉菌和霉菌毒素對作物的影響。
建議建立大宗糧食作物霉變毒素的風險預測和預警系統(tǒng),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疫病、蟲害、倒伏等災害使作物產生霉菌毒素污染作出預測和預報,并進行預警,同時加強糧食中霉菌毒素的檢測能力,提高相應的檢測水平,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給政府農業(yè)主管部門以更加科學系統(tǒng)的建議,使農業(yè)主管部門及時作出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指導農業(yè)生產,減少因作物霉變產生的經濟損失。
[1].王欽文,潘經.霉菌及其毒素對糧食食用安全性影響及對策.西部糧油科技,2003年第6期.32~34.
[2].田西學,李勝,李宏.陜南關中地區(qū)飼料霉菌毒素污染調查與風險監(jiān)測畜牧獸醫(yī)雜志,2014,33(1):75~80.
[3].杜妮.2014年我國部分地區(qū)飼料及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調查報告田.豬業(yè)科學.2015,32(5):82~84.
[4].龔阿瓊,李文華,戴晉軍.2015年國內市場玉米霉菌毒素污染情況分析.中國飼料.2016年第4期,42~44.
[5].周建川,鄭文革,趙麗紅等.2016年中國飼料和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調查報告.2017.6,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