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勇
小組合作學習之我見
曹 勇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也是課改中學習方式變革的一個特征。本文主要論證了小組合作的優(yōu)越性和老師如何組織小組合作。
合作 參與 開放 發(fā)展
10月我走進重慶市高新區(qū)實驗一小跟崗學習,在跟崗期間我參加了他們的一次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的SCL培訓,讓我對小組合作學習又有了新的認識,結合我的認識在這里談談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特別適合小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學習的特點,他們喜歡在一起交流和討論問題,用共同的視角觀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在合作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在合作中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哪么,小組合作學習有那些優(yōu)越性呢?
合作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參與學習及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信心。通過合作,化整為零。學生在合作時,目的明確,圍繞主題,人人參與,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是學生多維度獲得知識,綻放思維智慧的火花。
合作學習開辟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使學生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你有一種想法,我有一種想法,交換后每個人就有了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思想。所以,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深入的去研究,改變以往被動,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
合作學習不但是學生間的共同合作,也是師生間的共同合作。在學生討論交流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和學生一起探究,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允許學生爭辯與質(zhì)疑,既為學生的合作學習起一個示范作用,又能及時把握合作探討的生成方向。同時,學生之間的種種差異,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會有形或無形地成為障礙,因而,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習小組的成員創(chuàng)造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和諧氛圍。合作學習中,如果有同學出現(xiàn)差錯,同學間.不要相互取笑,應該相互幫助和鼓勵,給他以最可信賴的心里支持,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困難,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取長補短,促進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組建學習小組,教師要對學生的組進行認真研究設計,一個班的學生因性格外殊異,愛好不同,它們各有自己的愛好與不足,因此在人員組合時要考慮到各種不同能力、氣質(zhì)、性格的搭配。與此同時還要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分組方式,如表演式的內(nèi)容應讓學生自由搭配組合,而對一些相對嚴謹些的內(nèi)容則需按特定的座位組合固定下來。
傳統(tǒng)的教學觀是生隨師轉,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可是,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一不留神,合作學習就會變成“優(yōu)生”挑大梁,“學困生”跑龍?zhí)椎募俸献鲗W習。有的學生思維敏捷,語言表達能力強,常樂于表達不疲;有的學生反應較慢,又羞于開口,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收音機”;而有的學生不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只顧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討論根本無法深入,合作學習變成優(yōu)生在唱“獨角戲”,難以達到生生互動、互幫互學、共同成長的合作目的。
合作學習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但有的教師在實施時往往一出示問題就直接要求學生交流討論,學生還來不及獨立思考,怎能進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進行有深度的探討?只見形式上的熱鬧,只見學習方式在變革,成效如何可想而知。合作學習應以每個學生的獨立思考為前提,才能有針對性的討論,有目的性的探討,才能達到自主學習的要求。合作以獨立為基礎,如果小組成員盲目聽從“優(yōu)生”,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觀點,千人一面,合作就沒有意義。學生有自己的觀點,這個本身就是價值,不管論證結果是實是偽,要這個過程中學生都是受益者。
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教師的新角色,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也應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同學生一起交流,同學生一起討論,為學生的合作學習起一個榜樣效應。在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不能只是積極地旁觀,更應積極地參與,和學生一起學習探究,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為學生的合作學習起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與學生一道尋找真理,留給學生課外思維的空間,也留給自己重新思維的機會。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學習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在課堂教學中形成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態(tài)勢,通過學生自主的內(nèi)化活動,去實現(xiàn)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不斷更新自我,不斷吸取新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
[1]張艷梅.淺談小組合作學習[J].赤子(上中旬),2014,(22)
[2]張婭莉.淺談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02):66
(作者單位:重慶市璧山區(qū)文風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