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琦
舞蹈表演為舞蹈訓練的最終呈現(xiàn)形式。在舞蹈表演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大量問題往往影響了表演的效果和受眾的觀感。例如舞者動作僵硬、身體顫抖、跳錯舞步、跑錯隊形、道具運用失誤、表情與情緒處理不當、完成作品吃力、缺少表現(xiàn)力,從而讓觀眾質疑舞者的專業(yè)能力和素質,甚至使得舞者在表演過程中受傷……這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到底應該如何解決或預防舞蹈表演中出現(xiàn)的問題。
顯然,表演出現(xiàn)的問題往往來自訓練存在的問題,因而,反思訓練過程中的失誤,是我們有效解決演員表演中的問題的前提。
一般認為,舞蹈專業(yè)能力包括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基本能力、表演能力、技術能力和心智能力。[1]18以此來看,當下舞蹈表演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往往是由于演員比較偏重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表演能力和技術能力等訓練而忽略基本能力和心智能力的訓練造成的。因為舞者表演時往往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注意力放在對技術的發(fā)揮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在處理內(nèi)部及外部干擾因素上—例如對表演環(huán)境的適應、對音樂或燈光故障干擾的排除、道具的負擔、臨時狀況影響出現(xiàn)的心理反應、舞伴失誤或自我不自信等影響。因此,本文認為欲解決舞蹈表演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加強基本能力和心智能力這兩方面的能力訓練。
基本能力由力量、柔韌、速度、靈敏、耐久能力等方面構成。[1]23當前舞者的訓練大多對于其中的力量、柔韌、速度能力訓練比較重視,而對靈敏能力和耐久能力訓練重視不足。
然而,加強靈敏能力訓練之于解決表演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光、影像、聲音等發(fā)生在舞蹈作品中的時間非常短,舞蹈動作雖已預先設計好,但發(fā)生速度依然可以快到一個手指尖延伸0.1秒之后就必須立刻變換舞姿,舞蹈中常說的“心理節(jié)奏”非常不好把握,提高動作轉換間所需的靈敏能力才能具備提前捕獲身體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平時訓練中,可多一些反應性訓練,例如在掐準陌生節(jié)奏的同時訓練神經(jīng)對肌肉控制的靈敏度。也可利用遷移理論選擇訓練動作(例如側手翻和側空翻)。[2]284教師可在講解其靈活變換的可能性后讓舞者在舞蹈表演中隨機切換,并對單一動作進行不同狀態(tài)的“加花”,提升舞者在表演時迅速適應快速動作的切換能力,以適應從訓練調整至表演狀態(tài)的動作轉換。還可適當為舞者設置需要在舞臺上即興發(fā)揮的場景,如應對道具突然脫落或隨機開啟部分音樂,使演員迅速進入特定狀態(tài)以避免表演時可能出現(xiàn)的失誤。
加強耐久能力的訓練之于解決表演存在的問題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因為在長達數(shù)小時的舞劇演出中,耐久能力決定舞者能否保持舞蹈應有的表現(xiàn)力直至謝幕。在短劇目的表演中其決定著舞者的身體素質能否有效又及時地控制自我損耗。對其訓練可設計為在保持一定間歇時間的基礎上,科學地增加表演內(nèi)容的訓練量;也可在舞者對某一舞蹈動作完成度低時,增加其所涉及的基本能力(如力量)的訓練,張弛有度地結合基礎體能與舞蹈動作訓練,使得舞者體能保持在表演所需能力之上。
每個學生在晶體智力①與流體智力②的表現(xiàn)上各有不同,這提醒教師應該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使其最終發(fā)揮至舞蹈表演中。在很多舞者心智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教師應著眼于舞者心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③,關注其潛力,在訓練課中對學生表現(xiàn)進行觀察,使教學行為隨時受學生反應調節(jié),巧用強化手段。[2]218教師應及時鼓勵缺乏自信的學生找到自我認同感,并根據(jù)學生平時表現(xiàn)單獨為每個人分析適合表演的角色(獨舞和群舞)。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根據(jù)演出情況調整劇目中角色的分配,讓舞者有警惕感,以此來激勵他們用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每次表演,并且能夠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最好。對于那些過于看重舞蹈表演機會的學生,應教育其不把名利看得太重,多讓他們參與大小不一的演出以適應演出情景,保證學生在舞臺上不因想要出風頭而肆意發(fā)揮……預告舞者在舞臺上可能會出現(xiàn)的狀況,以及如何進行心態(tài)的調控等,也應是教師對其進行心智能力培養(yǎng)的范圍。
舞者常因假期休息使需要持之以恒訓練才有長進或保持的基本功退步,而舞蹈表演的任務往往無法由舞者控制,不期而至,因而,舞者常為恢復基本功而進行密集的集訓,但因訓練的科學性不足而導致演出過程中發(fā)揮不穩(wěn)定是常見的情況。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通過可控因素對舞者進行假期中的訓練管理,如通過采用照片或視頻匯報的方式監(jiān)督學生保持應有的訓練量,并在開學時通過對學生的實際能力表現(xiàn)進行檢查及給予評價。另外,對于舞蹈表演前排練的時間安排也應錯開學生的疲憊期,以保證演員表演時具有足夠的體力;同時,在緊張的排練間歇,亦應注意安排演員的基本能力的訓練,使得舞者身體一直保持在能夠完成表演的狀態(tài)。
利用情景相似性[2]373進行彩排,讓演員提前適應舞臺環(huán)境,以強化演出過程中的注意點,在頭腦中形成預期的經(jīng)驗,從而避免臨場因環(huán)境突變產(chǎn)生的失控行為。彩排中不僅應重視走準隊形,調控音響、燈光,更應為了讓舞者適應新環(huán)境,讓其把注意力集中到舞蹈動作的控制方面,以使其在演出中能夠及時調動相關經(jīng)驗和信息。
心智能力的訓練不僅可應用于訓練課上,也可體現(xiàn)在舞蹈演出前。舞者不僅能用身體事先模擬演出場景,還可利用知識表征[2]254在頭腦中進行預演訓練。表征是信息在頭腦中的呈現(xiàn)方式,舞蹈表演過程涉及的動作、印象、符號性表征雖在平時訓練過程中已逐漸形成,但仍會因環(huán)境變化而臨時阻礙表演者對表征的回憶。在演出前舞者可在腦中過一遍即將進行表演的動作,通過這種對表征的回憶和預演,調動適度緊張的情緒與肌肉神經(jīng)的興奮。
舞者歷來很珍惜上臺表演的機會,他們因身邊人的高度期待以及對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要求而處在高壓狀態(tài),上場前會因緊張而產(chǎn)生焦慮,反而會過多關注與舞蹈表演不相關的事物,如化妝眼影的顏色、場上幕布的情況、朋友的行為舉止……并因在舞臺上表演時無法像平時練習時那樣大聲喊出節(jié)奏,或因平日習慣面對的鏡子由觀眾席取代而感到突如其來的手足無措,都會引起不自覺的分神,而把導演或教師所要求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忘到一邊。對此,候場時讓演員進行有目的的“熱身”活動十分重要。例如,教師可組織舞者進行打坐、冥想等活動,使其安靜下來;而一些動作接龍類的熱身游戲,例如十秒快速高抬腿,以及增加團體凝聚力、制造輕松氛圍的身體活動,都是轉移注意力的好方法。而個人因表演需要充分活動關節(jié)與刺激肌肉興奮的活動更是必不可少的。
針對演員心理因素形成的緊張,教師溫暖的擁抱將會給舞者帶來一種信任與安全感;而讓舞者把雙手緊握在一起,或上場前用“加油”“好好發(fā)揮”等正面鼓勵話語代替“不要緊張”等帶有敏感詞語的句子,都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能夠讓舞者自己樹立起成功表演的信心。讓舞者吃一塊甜度適中的巧克力,給離家很久的舞者看一張全家福照片,對情緒的調節(jié)都有積極作用……而舞者通過預想演出完畢自己放松的情緒或者期待已久的慶功宴都會成為表演的動力。同時,對于一些過于亢奮的情緒也需要進行調節(jié),因為表演時用力過猛,容易對身體造成損傷或者讓舞伴猝不及防,這都會影響演出的順利完成。還有,舞蹈表演服裝因舞美需求往往異于平時訓練的服裝,因此,演員對其樣式、色調以及舒適度的適應,亦屬于演出前的準備工作的范圍。
總之,一次舞臺表演可以見證舞者“十年磨一劍”的努力,而舞臺表演亦常常暴露出訓練中未能有效解決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舞者就會習慣性地、周而復始地重復錯誤,糾正起來更有難度。因此,對于舞蹈表演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應是預防與解決同步,臺上表演與臺下訓練一體,這樣才能夠奏效。
【注釋】
① 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 卡特爾把智力的構成區(qū)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兩大類?!熬w智力”是指在實踐中以習得的經(jīng)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如人類學會的技能、語言文字能力、判斷力、聯(lián)想力等。
② “流體智力”是一種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如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③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
【參考文獻】
[1] 楊鷗.舞蹈訓練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