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永 杜廣寶 孫 麗 何少林 劉 杰
?
2017年9月23日朝鮮振動事件記錄特征分析1
趙 永 杜廣寶 孫 麗 何少林 劉 杰
(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北京 100045)
2017年9月23日16時29分在朝鮮豐溪里核試驗場發(fā)生3.4級地震。本文基于中國地震臺網(wǎng)對該地震事件的波形記錄,分析認為:該事件不是一次簡單的單獨過程,雖然事件開始時發(fā)生爆破,但事件主體是由斷層錯動產(chǎn)生的天然地震。這次事件是爆破和天然地震相繼發(fā)生的復合型事件。
朝鮮 核試驗 爆破 斷層錯動
2017年9月3日11時30分朝鮮在豐溪里核試驗場進行了朝鮮迄今為止最大的核試驗,震級達6.3級,地點位于41.3°N,129.1°E;緊接著當天11時38分在核試驗場發(fā)生了塌陷,震級達4.6級,地點位于41.2°N,129.2°E。20天后,即9月23日16時29分在試驗場區(qū)發(fā)生了3.4級地震,地點位于41.4°N,129.1°E。由于地點和時間的敏感性,這次3.4級地震引起了國內(nèi)外的高度關(guān)注。
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在3.4級地震發(fā)生后,依據(jù)該事件在很多地震臺站記錄的初動向上的特征,初步判定該事件性質(zhì)為疑爆,并通過網(wǎng)站、微博對外公開發(fā)布。此后,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趙連鋒等(2017)對地震波形的振幅比特征進行分析,認為本次發(fā)生在朝鮮核試驗場的事件明顯落入天然地震震源的群組,不是爆炸事件。當晚,由中國地震局監(jiān)測預報司組織,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遼寧省地震局、吉林省地震局聯(lián)合召開了視頻會議,對該地震的性質(zhì)進行會商。
此后,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邀請趙連峰到臺網(wǎng)中心對該地震的性質(zhì)進行了交流,地震學科協(xié)調(diào)組也組織專家開展了對該地震性質(zhì)的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投稿至《科學通報(英文版)》,目前文章已接收(Gibbons等,2017)。
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均可激發(fā)地震波。本文通過分析地震臺網(wǎng)記錄到的波形數(shù)據(jù)和頻率特征,并綜合上述研究和交流成果,對這次事件的性質(zhì)進行了再判斷,并對相關(guān)問題進行了分析。
該事件發(fā)生在朝鮮歷次核試驗區(qū)域(41.4°±0.2°N,129.0°±0.2°E)(圖1),我國測震臺網(wǎng)之前沒有監(jiān)測到該區(qū)域的天然地震(Wen等,2010;Zhang等,2013,2015;Gibbons等,2017)。
圖2顯示長白臺(CBT,震中距77km)、長白山臺(CBS,震中距118km)、撫松臺(FST,震中距176km)、琿春臺(HCT,震中距185km)、延邊臺(YNB,震中距189km)、牡丹江臺(MDJ,震中距315km)等6個臺站所接收到的地震波的初動都向上,方位角為38.3°—270.5°(圖1),表明在兩個相鄰的象限內(nèi)初動一致且向上。
圖1 朝鮮地震震中與我國地震臺站分布
天然地震是地下斷層的突然錯動,臺站記錄的初動方向呈現(xiàn)向上、向下四象限間隔分布,而非天然地震各個方向的臺站記錄的初動一般是一致的,如爆破初動全部向上、塌陷全部向下。由于此次事件在有記錄的范圍內(nèi)各臺站的P波初動都向上,因此,在速報時認定該事件性質(zhì)為疑爆。
震中距0.69°的長白臺和震中距1°的長白山臺均出現(xiàn)Rg面波(圖3),表明地震波是水平入射,因為只有水平或近似水平入射才可能生成面波(Zhao等,2016)。
地震波要在震中距為0.69°時形成水平入射,那么事件的震源深度必定小于3km,且在接近1km的范圍內(nèi)。由此推斷這次事件的震源深度較淺。
圖2 我國地震臺站記錄的P波初動圖
主要震相為Pg、Sg和Rg,頻譜整體呈低頻、快速衰減特征
如果一個地震記錄只是一次斷層錯動、爆炸或塌陷,那么它產(chǎn)生的P波和S波在近場(遠場可能因頻散或濾波效應而產(chǎn)生解耦)無論高頻還是低頻都是耦合在一起的,表現(xiàn)出混頻效應,不會出現(xiàn)高頻波與低頻波分離的解耦效應。
這次事件的較近臺站為長白臺(Δ=0.69°),該臺記錄的波形S波明顯分為低頻和高頻兩部分(圖4),說明這次事件不是單獨事件。
圖4 9·23事件明顯的高頻、低頻S波解耦的波段
天然地震的力學機制為雙力偶,由于剪切作用,地震臺站一般會記錄到明顯的SH波分量(SH波是與地震到臺站連線方向垂直的S波)。而非天然地震由于沒有剪切作用,因此SH波分量一般沒有或振幅較小。
這次事件中,部分臺站的切向波形記錄(T分量)包含較大分量的SH成分(圖5),表明此次事件具有明顯的天然地震特征。
該事件雖然具有爆炸地震特征,但其P/S頻譜比值不落在爆炸類的頻譜范圍內(nèi)(Zhao等,2016;Gibbons等,2017;趙連鋒等,2017)。后與中國科學院地球與地質(zhì)研究所趙連鋒和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溫聯(lián)星等進行了溝通,基本認可該地震不是核爆。
另一方面,基于9·23事件P初動向上、S波明顯等特征判定其為塌陷的理由不夠充分。我們就該判定意見與趙連鋒進行溝通,他也認可該結(jié)果,但該結(jié)論與他最初發(fā)布時認為是塌陷不一致,不過,他在網(wǎng)上發(fā)布結(jié)果并沒有提及塌陷。此外,溫聯(lián)星等認為該事件是地下錯動。
圖5 長白臺(CBT)地震臺站徑向(R)、切向(T)和垂直(Z)分量記錄圖
9月3日核爆后該區(qū)域又發(fā)生了一個4.6級塌陷事件,我們對9·23事件與這次塌陷事件的波形進行了互相關(guān)分析,截取兩個事件8個臺站P波前2秒至S波后30秒的波形記錄進行頻率域互相關(guān),結(jié)果如表1所示。雖然9·23事件有塌陷地震波特征,但是其波形與同一地區(qū)塌陷事件的互相關(guān)系數(shù)僅為0.22(8個臺的平均值),相關(guān)程度較低,這表明9·23事件不是一次塌陷事件。
表1 9·23事件與9·03塌陷事件的互相關(guān)性分析
根據(jù)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韓立波等人的震源機制研究結(jié)果(Han等,2017),該事件73.9%是位錯分量(DC分量),但仍有25%的爆炸分量(ISO分量為正值,主要表現(xiàn)在波形的初始振動部分)(表2)。此外,由表2可以看出9月3日核爆的ISO分量是72%,塌陷事件的ISO分量是-84.6%。
(a)所使用臺站分布圖;(b)Pg/Lg頻譜比圖;(c)Pn/Lg頻譜比圖;(d)Pn/Sn頻譜比圖
對比上述結(jié)果,與9月3日核爆和其后塌陷對比,分析認為,這次事件的天然地震的成分比較大,但有部分爆炸成分。
表2 2017年9月朝鮮幾次地震事件的震源機制反演結(jié)果
綜上所述,9月23日3.4級地震的震源深度較淺,它不是一次簡單的單獨過程,初動和震源機制反映這次事件開始時是一次爆破,后續(xù)波形、振幅大小和震源機制顯示這次事件的主體是一次由斷層錯動引起的天然地震。整體認為,這次事件是爆破和天然地震相繼發(fā)生的復合型事件。
一種可能的推測是,由于該場地長期進行核爆炸實驗,對地質(zhì)結(jié)構(gòu)造成較大影響,9月23日該區(qū)可能發(fā)生爆炸作用,如在修復礦洞時使用了某種爆炸物,而后觸發(fā)了一次天然地震。
趙連鋒,謝小碧,何熹等,2017.研究快報:2017年9月23日朝鮮疑似爆炸事件地震學調(diào)查的初步結(jié)果.(2017-09-23).http://www.igg.cas.cn/xwzx/kyjz/201709/t20170923_4863959.html.
Gibbons S. J., Pabian F., N?sholm S. P., et al., 2017. Accurate relative location estimates for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tests using empirical slowness corrections.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8(1): 101—117.
Han L. B., Wu Z. L., Jiang C. S., et al., 2017. Properties of three seismic events in September 2017 in the northern Korean Peninsula from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Science Bulletin, doi: 10.1016/j.scib.2017.11.007. (in Press)
Wen L. X., Long H., 2010. High-precision location of North Korea's 2009 nuclear test.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81(1): 26—29.
Zhang M., Wen L. X., 2013. High-precision location and yield of North Korea's 2013 nuclear tes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0(12): 2941—2946.
Zhang M., Wen L. X., 2015. 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a low-yield nuclear test on 12 May 2010 in North Korea.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86(1): 138—145.
Zhao L. F., Xie X. B., Wang W. M., et al., 2016. Seism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2016 January 6 North Korean underground nuclear test.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6(3): 1487—1491.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orth Korean SeismicEvent Occurred on September 23, 2017
Zhao Yong, Du Guangbao, Sun Li, He Shaolin and Liu Ji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A3.4 seismic event occurred in the Punggye-ri nuclear test site in North Korea at 16:29 on September 23, 2017. We analyzed the waveforms of this event recorded by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 In conclusion, this event is complex including an explosion occurred with a successive earthquake. Although the beginning of the event is explosion, fault dislocation plays the main role in the event.
North Korea; Nuclear test; Explosion; Fault dislocation
10.11899/zzfy20170403
中國地震局地震行業(yè)科研專項——自動速報震級測定方法研究與實時運行監(jiān)控軟件研制(201508012)
2017-11-22
趙永,男,生于1949年。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地震監(jiān)測。E-mail:13911728613@139.com
趙永,杜廣寶,孫麗,何少林,劉杰,2017.2017年9月23日朝鮮振動事件記錄特征分析.震災防御技術(shù),12(4):751—757.